佛教造像藝術在宋代衰落?錯!看宋代佛造像之美

2020-12-09 騰訊網

有人認為: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到了宋代已經走向了衰落。為什麼呢?宋代時確實開鑿石窟衰微,金銅佛造像數目減少,但佛造像卻以另一種形式-木雕造像大放異彩,怎麼說是衰落呢?究其原因,開鑿石窟或鑄造金銅造像,太勞民傷財,不如木雕造像經濟實惠。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最漂亮的宋遼代觀音

宋金元時期,上等雕塑皆為木雕,刷塗底料再施色添彩,嵌石貼金,以顯尊貴。宋代大型高水準的木製觀音於全世界有案可考者也僅剩幾十件不到,故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時期木雕觀音,其珍貴程度尤甚。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宋代觀音,戴潤齋舊藏

美國辛提那提博物館藏品,盧芹齋舊藏

在造像技法上,匠師們能夠運用最熟練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凸凹轉折的衣紋,圓潤細緻,流暢逼真。在藝術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襲了唐末造像的風格,造像容貌豐滿,衣飾飄帶流暢自然,姿容凝重秀美,體態豐腴,比例勻稱。但宋代的造像也有其發展的地方,就是造像減低了宗教的氣氛,更善於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雕塑工匠們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變成了現實生活中活脫脫的人,把神進行了世俗化。因此,宋代銅佛最具藝術性、最富現實生活趣味。

宋代 銅水月觀音造像

整體(含底座)高約15.4cm,佛像高約13.5cm,寬約8.7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 銅水月觀音造像

整體(含底座)高約15.2cm,佛像高約13.3cm,寬約6.5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 銅上師瑜伽坐像

高約12.7cm,寬約7.7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髮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了菩薩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犼背上。

宋代 文殊騎獅造像

高約15.3cm,寬約8.5cm

龘藏2019年10月19日拍品

五代、兩宋,是佛像世俗化流行的時期,也是雕塑藝術的最高潮。宋代最受信仰者觀音,造像靜穆深沉,其姿態益溫婉秀麗,閒適而莊重,由象徵之偶像變為和藹可親之人類,且性格愈趨女性化。

宋代菩薩造像儘管手法較為寫實,卻絲毫不流於俗氣,一顰一眉、舉手投足之間,蘊有高貴的氣節。注重細部的刻畫,比起唐代,更具文人審美的傾向。

宋代菩薩造像儘管手法較為寫實,卻絲毫不流於俗氣,一顰一眉、舉手投足之間,蘊有高貴的氣節。注重細部的刻畫,比起唐代,更具文人審美的傾向。

宋代造像臉部渾圓,額頭比以前要寬,短鼻,眉毛弧形不顯,上眼皮更寬,嘴唇較厚,口小,笑容幾乎消失,頸部處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頭顱,與頭胸之間沒有分明的界限。

唐 銅鎏金觀音立像

高約29cm,寬約10.3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菩薩像已脫離了隋代挺腹之拙樸厚重和唐代三屈之婀娜多姿,呈現端莊大方、平易近人和閒然自適的人間裝束,簡淡中見慈悲,親切中見清逸。

觀音形象傳入中國的起始階段時是男相的。女相觀音造像的出現大約始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唐代以後。人們理想中的觀音菩薩變成了救難送子、造福眾生、仁慈可親的母親、女性形象。這時的觀音面容嬌美,體態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滿了智慧和慈愛。

自在觀音又名觀音菩薩或觀自在菩薩。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卷第三,提及西京寺觀等畫壁中,勝光寺之塔東南院,「周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並是劉整成色」;卷第十有云:「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長史。初效張萱畫,後則小異,頗極風姿。全法衣冠,不近閭裡。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

宋代菩薩造像淡化了神聖性和理想性,神態氣韻以纖柔秀雅見長,反映出菩薩與眾生的親切關係,展現菩薩道的淑世精神。

-END-

來源:世家鑑藏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宋代佛像之美:不在石窟而在木雕造像
    原標題:宋代佛像之美,不在石窟而在木雕造像,嵌石貼金,以顯尊貴 有人認為: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到了宋代已經走向了衰落。為什麼呢?宋代時確實開鑿石窟衰微,金銅佛造像數目減少,但佛造像卻以另一種形式——木雕造像大放異彩,怎麼說是衰落呢?
  • 宋代菩薩造像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公曆紀元前後,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佛像是造像數量最多的一類。包括羅漢、明王、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等佛教所有造像。佛像的造像經過漫長的演變逐漸和漢族文化融合,最後在中原的寺廟中出現了反映漢文化傳統觀念的眾多佛和菩薩塑像。
  • 國家博物館——佛教造像
    通過不同時期、地域、質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藝術的發展歷程。 佛教造像最早出現於印度西北部犍陀羅地區,中國的佛造像藝術是在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將佛教高深的哲理轉化為藝術形象,不斷吸收、融入中國之文化藝術,逐步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藝術內涵、鮮明時代風格與不同地區特色的中國佛造像藝術體系。
  • 凡塵最美寶相:見證佛教中國化歷程的古代佛造像
    從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東漸兩千年的歷程中,中國佛造像是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證,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典範。其中,早年被盜鑿流失海外剛剛回歸中國的山西太原天龍山唐代石刻菩薩坐像,姿態生動,衣紋流暢,是盛唐石窟雕塑的傑出代表;高達兩米的宋代木雕觀音菩薩像,是國內博物館首屈一指的木雕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體型之大,實為罕見,可謂精美絕倫。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宮廷造辦處製作的藏傳佛造像,造型優美、工藝精湛,是漢藏文化交融的藝術傑作。
  • 佛系世界——漆木造像的虔誠之美
    漆木造像的虔誠之美虔誠之美歷史沉澱的餘香mu zao xiang推開佛像堂的大門立即被室內清雅的設計吸引了眼光從燈光到盆栽,從投影到花草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精巧的設計給人極美的感官體驗二:宋代宋朝文人雅客盛行,喜清秀,故宋朝時期造像更為秀美端正,神情慈愛詳和,服飾的衣褶流暢,凹凸有致;姿態隨意,更富個性,具時代風格。
  • 中國古代精美佛造像解析
    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中,佛造像是一個特殊的藝術門類,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技藝與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伴隨著佛教傳播,在華夏文明的浸潤下,中國佛造像逐漸發展成為包含中國文化藝術內涵,同時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地域風格的藝術瑰寶。從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東漸二千年的歷程中,佛像是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證,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典範。
  • 鈞魂分享:國博《中國古代佛造像》造像藝術精賞下篇
    鈞魂分享鈞魂:青銅專業委員會理事愛好古陶瓷/青銅器/金銀器研究;熱衷於古代藝術品收藏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中,佛造像是一個特殊的藝術門類,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技藝與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伴隨著佛教傳播,在華夏文明的浸潤下,中國佛造像逐漸發展成為包含中國文化藝術內涵,同時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地域風格的藝術瑰寶。從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東漸二千年的歷程中,佛像是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證,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典範。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二)
    中國式佛像之初,在接受印度摩陀羅藝術的基礎上,曾一度流行這種藝術形式的創造,三國曹弗興受外來影響,創以「曹樣」佛畫,被稱作「曹衣出水」,這「出水」的含義就是薄衣貼體。可見,這種形式是舶來品。到了唐代,這種舶來品再次登場,其原因是,唐朝高僧如玄奘大師等再度西行取經,請來優美的佛教圖像,這些圖像的一大特色,就是薄衣貼體。
  • 佛教造像文化談之一:觀音造像匯聚東方女性善面之美
    雙林寺觀音面相  佛教造像文化中的觀音菩薩是個重要的存在,作為中華民族最美女性的形象代表,其容顏之美好,保留在歷代佛教造像遺存中,其塑繪方法在工匠師徒中代代相傳。比如主尊觀音的白毫之位略高於眉峰連線。如此位置,能將讓觀音的面部看起來更修長一些。作為圓通殿之主,對於前來拜謁的善男信女,具有回歸母親懷抱的感覺,慈悲中蘊含莊嚴之氣。
  • 越地梵音滌塵心——宋代佛教造像藝術風格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著你~雲峰宋墓青白釉瓷佛坐像無論制瓷工藝還是造像風格,都堪稱北宋時期瓷造像的典範,其風格明顯傳承了吳越地區五代時期造像傳統,順應北宋時期佛教造型藝術風格以樸素自然的寫實化為追求的社會風尚
  • 百佛造像,千秋妙相法身
    恭敬之心,莊嚴之禮,百佛造像,見者得福。或許是因為在世界藝術史上,沒有哪門藝術像中國佛教造像 那樣執著於表現微笑,而又那麼精彩紛呈。當你站在佛造像前, 無論你是否信仰它,抬眼凝視都會被它的拈花微笑所打動。在中國歷代工匠的創造中,佛造像擁有莊嚴和諧的美感,所有外在的形式都是服從於內在的表達,超脫、安寧、和諧,也寄託著歷朝歷代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
  • 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石門山三皇洞
    雕刻師簡介與作品展示點擊下面小程序微信中完成——約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石門山三皇洞是大足道教石刻藝術中的精品,題材眾多,技藝精湛,有學者讚譽為「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胡文和、劉長久《大足石窟中的宋代道教造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 宋代觀音造像:世俗化觀音
    正定隆興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宋代觀音菩薩呈世俗化:宋代觀音逐漸呈現民間世俗化的特點,其鮮明的標誌就是作為觀音傳記的妙善公主傳說的產生。寺院大悲閣建有銅鑄大悲觀音像,其造像與寺廟在佛教史上極有地位。另外,宋代木雕鐵鑄觀音像已頗流行,多為自由自在的遊戲坐姿。相傳在南北朝北周末期,冀南,即今河北省南和縣郭平、段村瓦礫崗一帶曾建立過一個百裡為王的小國,名叫興林國。國王妙莊王一生無子,三公主妙善從小修經念佛,十五六歲就出家白雀庵,後到蒼巖山蒼巖寺修行。她勤奮修持,廣覽經書,知識淵博,被佛界尼僧尊為大師。
  • 方城國寶:佛溝摩崖造像
    位於方城縣小史店鎮林場行政村,造像分別鐫刻在南北兩塊自然巨石上,計刻鑿佛像32龕138尊。是河南省南部一處重要的佛教石刻,是龍門石窟佛教雕刻藝術東傳的延續,是中原地區宋代石窟藝術的重要作品。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一鍵知曉我國各時期造像藝術特點
    在佛教誕生約三四百年後,中華祖先經西域將佛引進中土,至今已經有兩千載。中國的佛教文化,經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日常言語之中。佛教教義中因果、因緣、追尋極樂世界的思想,同傳統的儒、道思想一樣,共同成為中國人的信仰。
  • 藏傳佛教藝術珍寶:丹薩替造像
    這座叫做扎西戈芒的佛塔 (又稱吉祥之門佛塔) 是多層的銅鎏金雕塑組合而成的,由手藝精湛的紐瓦爾藝術家創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裝飾華麗,氣宇軒昂,高超過10英尺,塔身周圍供奉著造像,鑲嵌著各種寶石,金碧輝煌。無疑標誌著西藏藝術史上的巔峰,在喜馬拉雅藝術史上彌足珍貴。
  • 覺者之相 | 佛教造像藝術
    造像功德能得解脫,是自利;造像能廣泛利益眾生,瞻禮佛像,種植善根,是利他之行。造佛形像,能消除惡業,增長福德,是造像的世間功德;證得涅槃,解脫生死,成就菩提,是造像的出世間功德。佛教造像是佛經內容的具象化,透過莊嚴法相撫慰人心,帶給社會祥和氣象,具有安定社會的力量。藉重造像的藝術形象,供奉瞻禮、敬拜懺悔,得到心靈的靜謐和生命的希望,就是以像設教的信仰力量。
  • 明代佛造像藝術,極致的美!
    《合縱玉界》一個有話題、有溫度的和田玉愛好者交流平臺 明代佛造像世俗化趨勢愈加明顯,造像材質更趨多樣化。明代佛造像風格的形成和演進受同時代宗教政策和社會風氣的巨大影響,藏傳佛教在明代失去了獨尊的地位造像風格隨之轉型,恢復了唐宋以來的傳統審美,僅有部分金銅造像和少量木、石浮雕造像受藏傳佛教造像風格影響。
  • 壽山石佛教造像為何「入宮」?
    ,壽山石佛造像藝術得以在民間逐漸傳播開來。不過,依靠著僧侶們的雕刻和贈予來推廣壽山石佛造像藝術,其傳播範圍相當局限,加之後來採石路線被巨石「封堵」,因此其後壽山石佛造像實物更為罕見,直至清初壽山石礦洞「重見天日」,越來越多色美質佳的壽山石被開採出來貢入宮廷,而「奇妙」的是,清宮之中以壽山石製作的雅物不僅有大量御用璽印,更有不少壽山石造像——其中大部分就是壽山石佛教造像。那麼壽山石佛造像為何得以從民間走入清宮?
  • 中原隋代第一佛,白佛山石窟造像
    共有四窟一龕和一處露天造像群,原有造像149尊,現存138尊。其中一號窟最大,隋代開鑿,共有造像108尊;二號窟亦隋代開鑿,造像3尊;三號窟為唐代開鑿,造像3尊;四號窟開鑿於五代至北宋初,有羅漢造像9尊;造像龕雕鑿於宋代,造像3尊,為一佛二脅侍;露天造像9尊,皆為佛造像,高0.60—0.70米。附近原有金大定年間(1161——1189)創建的三教堂,已廢圮,近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