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到了宋代已經走向了衰落。為什麼呢?宋代時確實開鑿石窟衰微,金銅佛造像數目減少,但佛造像卻以另一種形式-木雕造像大放異彩,怎麼說是衰落呢?究其原因,開鑿石窟或鑄造金銅造像,太勞民傷財,不如木雕造像經濟實惠。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最漂亮的宋遼代觀音
宋金元時期,上等雕塑皆為木雕,刷塗底料再施色添彩,嵌石貼金,以顯尊貴。宋代大型高水準的木製觀音於全世界有案可考者也僅剩幾十件不到,故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時期木雕觀音,其珍貴程度尤甚。
荷蘭國立博物館藏宋代觀音,戴潤齋舊藏
美國辛提那提博物館藏品,盧芹齋舊藏
在造像技法上,匠師們能夠運用最熟練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凸凹轉折的衣紋,圓潤細緻,流暢逼真。在藝術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襲了唐末造像的風格,造像容貌豐滿,衣飾飄帶流暢自然,姿容凝重秀美,體態豐腴,比例勻稱。但宋代的造像也有其發展的地方,就是造像減低了宗教的氣氛,更善於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雕塑工匠們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變成了現實生活中活脫脫的人,把神進行了世俗化。因此,宋代銅佛最具藝術性、最富現實生活趣味。
宋代 銅水月觀音造像
整體(含底座)高約15.4cm,佛像高約13.5cm,寬約8.7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 銅水月觀音造像
整體(含底座)高約15.2cm,佛像高約13.3cm,寬約6.5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 銅上師瑜伽坐像
高約12.7cm,寬約7.7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髮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了菩薩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犼背上。
宋代 文殊騎獅造像
高約15.3cm,寬約8.5cm
龘藏2019年10月19日拍品
五代、兩宋,是佛像世俗化流行的時期,也是雕塑藝術的最高潮。宋代最受信仰者觀音,造像靜穆深沉,其姿態益溫婉秀麗,閒適而莊重,由象徵之偶像變為和藹可親之人類,且性格愈趨女性化。
宋代菩薩造像儘管手法較為寫實,卻絲毫不流於俗氣,一顰一眉、舉手投足之間,蘊有高貴的氣節。注重細部的刻畫,比起唐代,更具文人審美的傾向。
宋代菩薩造像儘管手法較為寫實,卻絲毫不流於俗氣,一顰一眉、舉手投足之間,蘊有高貴的氣節。注重細部的刻畫,比起唐代,更具文人審美的傾向。
宋代造像臉部渾圓,額頭比以前要寬,短鼻,眉毛弧形不顯,上眼皮更寬,嘴唇較厚,口小,笑容幾乎消失,頸部處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頭顱,與頭胸之間沒有分明的界限。
唐 銅鎏金觀音立像
高約29cm,寬約10.3cm
龘藏2019年10月18日拍品
宋代菩薩像已脫離了隋代挺腹之拙樸厚重和唐代三屈之婀娜多姿,呈現端莊大方、平易近人和閒然自適的人間裝束,簡淡中見慈悲,親切中見清逸。
觀音形象傳入中國的起始階段時是男相的。女相觀音造像的出現大約始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唐代以後。人們理想中的觀音菩薩變成了救難送子、造福眾生、仁慈可親的母親、女性形象。這時的觀音面容嬌美,體態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滿了智慧和慈愛。
自在觀音又名觀音菩薩或觀自在菩薩。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卷第三,提及西京寺觀等畫壁中,勝光寺之塔東南院,「周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並是劉整成色」;卷第十有云:「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長史。初效張萱畫,後則小異,頗極風姿。全法衣冠,不近閭裡。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菩薩端嚴,妙創水月之體。」
宋代菩薩造像淡化了神聖性和理想性,神態氣韻以纖柔秀雅見長,反映出菩薩與眾生的親切關係,展現菩薩道的淑世精神。
-END-
來源:世家鑑藏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