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孟廟孟府雀替考究

2020-12-05 文史周刊

孟府世恩堂的草龍雀替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在宋《營造法式》中叫綽幕,「綽」至清代訛轉為「雀」,「 替」是替木的意思,雀替可能是由替木演變而來的。它位於房屋外簷柱與梁枋相交處,作用為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立柱與橫梁垂直相交傾斜變形。

在漫長的中國建築史中,雀替的制式成熟較晚,雛形見於北魏時期,但直到宋代,還未正式成為一種重要構件。這時期它只是柱上交託闌額的一根拱形橫木,出頭部分略加修鑿,只見一些簡潔的淺雕紋飾,並不受人注意。到了明代才廣泛使用,並在構圖上不斷發展。雀替在清代發展到鼎盛時期,雕刻修飾豐富多樣,有鳥獸、花草及人物裝飾,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圓雕等。其做法為半榫插入柱內,上側置在額枋底面,功能已從實用轉為裝飾的作用,功能的轉變使傳統建築的雀替產生了多種形式。如,在跨度較小的兩柱之間,兩雀替較長對接起來,稱為「騎馬雀替」;穿過柱身兩側而安裝為一個整體形狀的,稱為「通雀替」;還有在園林民居廊下玲瓏精美、透空格子裝飾的,稱為「花牙子雀替」。另外,還有雀替及大雀替樣式,其中雀替樣式是最為多見的一個種類,其位置在柱與梁枋交接處的下部,造型向柱左右及下發展,造型優美。在山東鄒城孟廟孟府許多建築上,就鑲嵌著雕刻精美的雀替構件。

孟廟康熙碑亭的龍紋雀替

回紋蔓草雀替 回紋蔓草雀替結合了回紋與蔓草兩種紋飾的特徵而形成。主要形象是回紋,以回紋為單位向多個方向延伸形成二方或四方連續圖案,有規律的排列、變化,呈現出富有動態變化的整體感官效果。人們賦予回紋連綿不斷、喜事連連的寓意,同時也象徵主人剛正不阿、高風亮節的品質。在回紋上還有飄逸的蔓草紋,使圖案立體效果更強,在孟府大堂建築中有多處使用回紋蔓草雀替,象徵著孟府申敕族規家法、處理公務,以「七篇貽矩」為標準來行事。

草龍雀替 草龍雀替是一種非草非龍結合而成的裝飾紋樣,草龍雀替的頭部是龍頭的形象,但身體卻是卷草紋的形象。草龍本有祥瑞之說,採用草龍雀替是人們嚮往美好生活在精神上得到寄託的具體體現。亞聖牌坊、孟府存放皇帝聖旨的賜書樓及世襲長子長孫的住所世恩堂建築中多處有草龍雀替。

卷草紋雀替 卷草紋又稱「蔓草」,是唐代最流行的紋飾之一,因此又稱「唐草」。卷草紋以其曼妙纏繞的枝條而出名,也是最廣泛的雀替紋飾之一。在今天的園林建築中還多採用此紋飾作主要裝飾圖案,孟廟啟聖殿、寢殿、東西兩廡、孟府大門、上房院等多處建築中均有卷草紋雀替,圖案精美。

龍紋雀替 在孟廟「康熙碑亭」建築上鑲嵌著4組貼金龍紋雀替,此紋飾採用浮雕雕刻手法,把龍頭龍爪刻畫得栩栩如生,龍頭作回首狀、龍爪堅韌有力,在紋飾周邊還刻有花草。龍紋在祠廟使用代表著威嚴、權力,同時也傳達著長久興盛的寓意,民間的龍紋則被認為能帶來福瑞安康。

孟廟孟府雀替裝飾主題突出、造型優美,把人們追求「吉祥如意、前程似錦、福瑞安康」的美好願望及代表威嚴權力等形式用裝飾的藝術語言表現出來,這為我們研究傳統建築、美學藝術、民俗藝術等提供了樣本,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

伴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在我國傳統建築中減少梁、枋跨距或增加梁頭抗剪力的處理上有了更多的解決方法,對於雀替構件的功能依賴已慢慢消失。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雀替構件從最初建築功能逐漸轉變成裝飾功能,到了近現代雀替裝飾元素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傳統家具及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如家具中的花牙子就是雀替擴展運用的例子。如何古為今用是當代探討的課題,亦是這一藝術珍品得以傳承發展的新方向。(劉艦 程明/文 王明姣/攝)

相關焦點

  • 孟子故裡,鄒城之孟府孟廟
    孟府孟廟孟廟格局與曲阜孔廟相仿,不過規制略小,與孔廟相同,均以欞星門為正門,只是門前比孔廟少了金聲玉振坊,進入欞星門是孟廟的第一進院落,但見檜柏蒼勁,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東西兩側與孔廟開德牟天地,道冠古今門相似,是繼往聖與開來學兩牌坊式側門
  • 知行中國之走進山東鄒城孟廟孟府
    知行中國之走進山東鄒城孟廟孟府致敬門孟廟和孟府是挨著的大概廟是祭祀的地方,府就是家宅了。孟廟孟府的這個地方,最多的就是這種古樹了,松柏居多,大概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即孟廟孟府。
  • 孟母教子傳說入選國家非遺名錄 免費逛孟府孟廟
    「孟母教子傳說」是廣泛流傳於鄒城大街小巷、婦孺皆知的民間系列傳說,內容主要包括「三遷擇鄰」「斷織喻學」「殺豚不欺子」等,講述了孟母仉氏言傳身教、教子有方的系列故事。最早起源於距今2370年左右的古騶國(今鄒城)一帶,後以鄒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多個縣市區,是孟子故裡民眾世世代代用以尋覓亞聖孟子蹤跡的非物質口頭載體,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
  • 去過了孔府孔廟,那就來鄒城孟廟來看看另一位大儒的家鄉吧
    大家都知道曲阜的孔府、孔廟,但沒有多少人留意了歷史上另一位大儒的居所——孟府、孟廟。我們一起來看看孟子的故鄉鄒城吧!本人就是來自鄒城的啦!鄒城是我的家鄉,上初中時我家就住在孟府、孟廟的後面的民居中,後來搬家就來到了臨近護駕山和唐王湖附近了。所以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這裡的名景喲!鄒城可是有"鄒魯聖地"、"孔孟桑梓之鄉"的美稱吶!鄒城最有名的非孟府、孟廟莫屬了。許多遊客是因孟府、孟廟慕名而來。作為本土人,家又曾在孟府、孟廟的附近,最大的感受就是孟府、孟廟的古樸氣息特別濃厚,以及裡面的古樹好粗大呀!
  • 濟寧網媒行走進孟府孟廟 感受儒家千年禮儀文化(圖)
    千年後,孟子故裡的「加冠禮」、「加笄禮」、「鄉射禮」等儒家傳統禮儀已成為孟廟孟府一道獨特的風景。11月5日,第九屆中國網絡媒體行記者團走進孟廟孟府,觀看了古代女子成人禮「加笄禮」,感受著千年儒家文化帶來的深刻文化洗禮與心靈的滌蕩。    採訪團行走在孟廟中,耳熟能詳的典故紛至沓來,時間流逝,歲月變遷,千年聖賢孟子卻從未被人遺忘。「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齊魯大地聖人駐地,孟府位居孔府不到三十公裡
    孟府位於曲阜市以南的鄒城市。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 「己亥年冬至祭孟」大典在鄒城孟廟隆重舉行
    「己亥年冬至祭孟」大典在鄒城孟廟隆重舉行12月22日冬至日,「己亥年冬至祭孟」大典活動在孟子故裡——山東鄒城孟廟舉行。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安徽、山東鄒城、濟寧、汶上、曲阜、鄆城、單縣等地的孟氏宗親以及鄒城各界人士二百餘人參加了祭祀活動。
  • 孟子後裔領銜孟府六藝拳展演,讓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生根
    近日正逢孟府儘管受疫情影響,今年這個時候來孟府尋訪亞聖故裡,賞流蘇花開的人們依然絡繹不絕。本周末,在孟府賜書樓院內和大堂前,孟子第73代後裔,六藝拳創始人孟慶峰先生正在帶領該項目利用孟府流蘇花季,向廣大遊客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普及「儒家六藝」。
  • 在山東除了祭祀孔子的孔廟孔府外,還有一個紀念孟子的孟府孟廟
    孟廟,又稱亞聖廟,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亞聖府街,為歷代祭祀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之場所。圖為亞聖廟石坊,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欞星門坊,即意味著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門坊4柱3洞,懸山灰瓦,脊飾天王塑像,鬥拱均9踩4翹,凌空欲飛。梓樹,代表家鄉。
  • 遊孟子故裡 養浩然之氣 一起去鄒城
    兩孟-博物館-上九經典研學旅行2日遊行程安排:第一天 參觀鄒城博物館,在這裡全面領略鄒魯文化,觀看《孟母教子》3D微電影;從欞星門開始,做人就做大丈夫。在孟府大堂學習「無規矩不成方圓」;在感恩堂學習孝道;在賜書樓舉行束脩禮(拜師禮),讓學生們在活動中親身感受、體驗尊敬師長的中國傳統文化;舉行開筆禮,以此激勵同學們珍惜讀書機會、勤奮學習、尊師孝親;體驗木版印刷,將宣紙覆於木刻雕版上,自己印製孟子像;體驗投壺遊戲,了解古代宴請賓客禮儀。
  • 1907年山東鄒縣孟廟老照片,孟廟為歷代祭祀思想家孟子的場所
    鄒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千年古縣。邾國(鄒國)故城坐落於境內,是鄒魯文化的發祥地和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裡。主要旅遊景區有孟廟、孟府、孟林、嶧山風景區、明魯王陵、上九山古村、鳳凰山風景區、鐵山公園、護駕山植物園、五寶庵山等。圖為去鄒縣路上的景色。
  • 遊孟子故裡鄒城——感受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
    鄒城歷史悠久,是一座有著30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歷史上人傑地靈,聖賢迭出,素有「孔孟桑梓之幫,文化發祥地"之稱譽,自古文脈興盛。以孟子文化為主體的儒家文化源遠流長。鄒城現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鄒城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遺產眾多。
  • 尋|「孟」歸處   踏|「跡」而來
    儒文風雅 亞聖故裡尋「孟」歸處不甚欣喜~【鄒城,鄒城訪孟子。在山東,知道曲阜的人未必知道鄒城,更別說鄒城下隱匿著的孟子故裡。慕一座城,赴一座城,知一座城孟府、孟廟、孟母林孟府,隨孟廟而建,府內建築古樸,古樹隱天蔽日,任意一處都帶著儒文化的氣息。
  • 己亥年冬至日祭孟大典在鄒城舉行
    中新社山東鄒城12月22日電 (記者 梁犇)12月22日是冬至日,這一天也是孟子的忌日。社會各界人士、孟氏後裔和儒學愛好者齊聚孟子故裡鄒城,遵照古制、行禮如儀,在孟廟隆重舉行己亥年冬至祭孟大典。鄒魯禮樂團文化顧問董偉介紹,為遵循古制,祭孟大典中所有樂器,包括編鐘、編磬、古箏、古琴等完全按照宋代宮廷雅樂的樂隊編制和排列圖式排列,並現場演奏。冬至祭孟大典是鄒魯禮樂的原味再現,於2014年冬至日恢復。「追思孟子,尊古以傳承、繼往以開來,祭孟活動的本質是道德教化,更是文化的傳承。」
  • 言行有衣冠:2017國際中學生儒學辯論大會在鄒城舉行
    央廣網濟寧7月20日消息(通訊員 張夏 王珣)7月16日,雨後初晴的兩孟景區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他們是前來參加「2017國際中學生儒學辯論大會」的24名中外中學生小辯手,他們要利用兩天的時間,先後在孟廟孟府和上九山景區拍攝錄製體驗儒家文化的全過程。
  • 春暖花開,全國六千學子到孟子故裡山東鄒城研學旅遊
    清明假期期間,孟子故裡山東鄒城孟府內春光明媚,海棠嬌豔、櫻花似霞,牡丹怒放,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前來賞花遊春,也接待了近六千餘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莘莘學子來此祭拜、研學。清明當天,來自徐州的學子們身著漢服在亞聖殿前舉行了行古禮拜孟子,誦讀孟子名言的活動。來自兗州書畫學校的學生們同樣也是收穫滿滿。
  • 尋訪家鄉文化——孔孟故裡之孟廟: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標
    並時時為這座雖沒有世界第一高樓,而獨有孟府孟廟之「文化坐標」的小城而驕傲。相比那些樓越建越高,文化卻越來越矮,文化藝術與建築藝術嚴重脫節的不良現象。從孟廟建築藝術,解讀傳統文化之傳承正如孟廟之於鄒城,夫子廟之於南京,就建築來講,怎麼也算不上一座城市的坐標,但孟廟的建築哪怕只從其建築形態、建築色彩以及材質等各方面,皆能體現傳統文化的傳承,成為傳遞文化藝術的語言。如若不信,請你親自來訪一訪,走一走。
  • 紀文新書法萬裡行走進孟子故裡山東鄒城
    我都要提前來鄒城向這裡的親友致以節日的祝福和問候。在這裡我遊覽了鄒城市博物館。鄒城市博物館是我書法藝術的發展始發站點。2013年元月我曾在這裡成功舉辦個人書法展,受到當地文化界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從此我經常來鄒城傳播書法藝術,至今已10年有餘。
  • 鄒城《孟母教子傳說》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孟母教子傳說》是廣泛流傳於鄒城大街小巷、婦孺皆知的民間系列傳說,內容主要包括「三遷擇鄰、斷織喻學、殺豚不欺子」等,講述了孟母仉氏言傳身教、教子有方的系列故事。最早起源於距今2370年左右的古騶國(今鄒城)一帶,後以鄒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多個縣市區,是孟子故裡民眾世世代代用以尋覓亞聖孟子蹤跡的非物質口頭載體,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
  • 走進鄒城深處
    2003年,我們在人民大學讀MPA時相識,都是一個系統的,他覺得我厚道,我喜歡他豪爽,便交往多了起來,他來濟南辦事,常到我辦公室聊一會,他來一次,「鄒城」就在我腦子裡重複一次,逐漸地,鄒城的輪廓就越來越清晰:鄒城有孟子、有嶧山、有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