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替,是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在宋《營造法式》中叫綽幕,「綽」至清代訛轉為「雀」,「 替」是替木的意思,雀替可能是由替木演變而來的。它位於房屋外簷柱與梁枋相交處,作用為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立柱與橫梁垂直相交傾斜變形。
在漫長的中國建築史中,雀替的制式成熟較晚,雛形見於北魏時期,但直到宋代,還未正式成為一種重要構件。這時期它只是柱上交託闌額的一根拱形橫木,出頭部分略加修鑿,只見一些簡潔的淺雕紋飾,並不受人注意。到了明代才廣泛使用,並在構圖上不斷發展。雀替在清代發展到鼎盛時期,雕刻修飾豐富多樣,有鳥獸、花草及人物裝飾,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圓雕等。其做法為半榫插入柱內,上側置在額枋底面,功能已從實用轉為裝飾的作用,功能的轉變使傳統建築的雀替產生了多種形式。如,在跨度較小的兩柱之間,兩雀替較長對接起來,稱為「騎馬雀替」;穿過柱身兩側而安裝為一個整體形狀的,稱為「通雀替」;還有在園林民居廊下玲瓏精美、透空格子裝飾的,稱為「花牙子雀替」。另外,還有雀替及大雀替樣式,其中雀替樣式是最為多見的一個種類,其位置在柱與梁枋交接處的下部,造型向柱左右及下發展,造型優美。在山東鄒城孟廟孟府許多建築上,就鑲嵌著雕刻精美的雀替構件。

回紋蔓草雀替 回紋蔓草雀替結合了回紋與蔓草兩種紋飾的特徵而形成。主要形象是回紋,以回紋為單位向多個方向延伸形成二方或四方連續圖案,有規律的排列、變化,呈現出富有動態變化的整體感官效果。人們賦予回紋連綿不斷、喜事連連的寓意,同時也象徵主人剛正不阿、高風亮節的品質。在回紋上還有飄逸的蔓草紋,使圖案立體效果更強,在孟府大堂建築中有多處使用回紋蔓草雀替,象徵著孟府申敕族規家法、處理公務,以「七篇貽矩」為標準來行事。
草龍雀替 草龍雀替是一種非草非龍結合而成的裝飾紋樣,草龍雀替的頭部是龍頭的形象,但身體卻是卷草紋的形象。草龍本有祥瑞之說,採用草龍雀替是人們嚮往美好生活在精神上得到寄託的具體體現。亞聖牌坊、孟府存放皇帝聖旨的賜書樓及世襲長子長孫的住所世恩堂建築中多處有草龍雀替。
卷草紋雀替 卷草紋又稱「蔓草」,是唐代最流行的紋飾之一,因此又稱「唐草」。卷草紋以其曼妙纏繞的枝條而出名,也是最廣泛的雀替紋飾之一。在今天的園林建築中還多採用此紋飾作主要裝飾圖案,孟廟啟聖殿、寢殿、東西兩廡、孟府大門、上房院等多處建築中均有卷草紋雀替,圖案精美。
龍紋雀替 在孟廟「康熙碑亭」建築上鑲嵌著4組貼金龍紋雀替,此紋飾採用浮雕雕刻手法,把龍頭龍爪刻畫得栩栩如生,龍頭作回首狀、龍爪堅韌有力,在紋飾周邊還刻有花草。龍紋在祠廟使用代表著威嚴、權力,同時也傳達著長久興盛的寓意,民間的龍紋則被認為能帶來福瑞安康。
孟廟孟府雀替裝飾主題突出、造型優美,把人們追求「吉祥如意、前程似錦、福瑞安康」的美好願望及代表威嚴權力等形式用裝飾的藝術語言表現出來,這為我們研究傳統建築、美學藝術、民俗藝術等提供了樣本,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
伴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在我國傳統建築中減少梁、枋跨距或增加梁頭抗剪力的處理上有了更多的解決方法,對於雀替構件的功能依賴已慢慢消失。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雀替構件從最初建築功能逐漸轉變成裝飾功能,到了近現代雀替裝飾元素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傳統家具及現代室內裝飾設計中,如家具中的花牙子就是雀替擴展運用的例子。如何古為今用是當代探討的課題,亦是這一藝術珍品得以傳承發展的新方向。(劉艦 程明/文 王明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