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民政廳回應潮汕三市合併問題!為何合併之路困難重重?
根據澎湃新聞5月2號報導,有網友建議廣東汕頭,潮州,揭陽市合併,民政廳回應:行政區劃調整涉及面廣,必須充分研究,深入論證。省有關部門將加強行政區劃戰略研究,更好地發揮行政區劃調整在促進粵東地區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簡而言之即已有相關政策促進粵東發展,行政規劃是大事,短期內可能無法實現。
眾所周知,廣東是我國的經濟大省,2018年廣東GDP達到97277.77億元,連續30年位居全國第一,2019年廣東省更是成為全國第一個GDP超10萬億的省份,如果將廣東省單獨拎出來,它也能在世界GDP總量排名13,僅略遜於韓國。但是,廣東省同時也是全國發展最不均衡的省份,因為優質資源全部向珠三角靠攏,導致粵東,粵北,粵西的發展嚴重受限,有一句話叫做「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這就是為什麼身處粵東地區的汕頭,揭陽,潮州三市人民急於變革合併求發展。
歷史淵源
我們知道潮汕牛肉丸,潮汕牛肉火鍋早已聞名全國,有些非廣東省的還以為潮汕不是一個市嗎,怎麼在地圖上找不到?汕頭是經濟特區(最憋屈的經濟特區)所以聽過,揭陽和潮州是什麼鬼?這其中的淵源就要從改革開放說起了,而這也是三市求合併的重要原因。

潮汕三市原本是一家,統稱汕頭市,但是1981年汕頭設立經濟特區,旨在通過實行優惠稅率、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等,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促進相對集中發展,相關規定表示經濟特區只能附帶一個縣,深圳珠海廈門都是新建城市影響不大,但汕頭則是沒有辦法被迫九縣分三市,於是這就有了揭陽和潮州兩個市,當時純粹是犧牲這兩個地方來換取汕頭經濟特區的發展,但結果我們也看到了。
本來三市之間的交通問題應該和珠三角一樣暢通無阻才對,但是分市後交通物流發展嚴重受限,同時因為發展目標不明確,人才流失問題嚴重,很多人乾脆舉家前往珠三角發展。一個汕頭市民感慨:一直以來都被外界推送的潮汕族群的海洋文明精神,在外面可以勇闖雷區,突破舊體制桎梏取得跨越式發展,在那時期的汕頭卻遭遇「水土不服」,沒有利用好,不僅正面效應沒發揮出來,且負面效應也沒能壓制住,淪為了一把遏制甚至扼殺汕頭發展的大殺器。40多年過去,汕頭這個粵東重鎮終於把自己建成了一個GDP都比不上江蘇「最窮」連雲港的城市,成為了膠己人和外地人口中的「汕頭經濟特困區」!現在,汕頭市的GDP甚至不及曾經拋下的揭陽市,而且目前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民用機場的經濟特區,真正成為最憋屈的經濟特區。
合併之路
合併三市百利而無一害,第一,地級市合併可以打破行政上的堡壘,三套領導班子可以合併,避免出現冗官情形;第二,合併之後可以推動潮汕整體發展,緩和當地社會矛盾,整合資源健康發展,尊重歷史文化的行政區域規劃理念、形成文化核心;第三,三市合併可以突出展現僑鄉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壓力下不至於留不住人才,發展繼續受限。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關於潮汕三市合併的呼聲由來已久,2013年全國政協委員陳經緯就曾將此問題提交兩會討論,但這些建議只停留在討論的層面,近年來,廣東並未作出過具體的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為何合併之路困難重重?
廣東省民政廳的回覆是重新進行行政規劃困難重重,僅僅是這樣嗎?首先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三市合併之後誰來領導,目前各市均有自己的一套發展規劃,尤其是揭陽近年來經濟大有起色,但它們都沒有能力去輻射帶動周邊其它地方, 貿然合併後很難實現以一地為中心向外輻射作用, 甚至有可能形成強一弱二的局面;第二,潮汕地區地理環境複雜, 發展嚴重不平均,同時這也是廣東無法像江蘇,浙江一樣做到全面均衡發展的原因;第三,三市勾心鬥角,並不團結,如揭陽和普寧,潮州和汕頭,任何一個城市成為了潮汕的中心後, 為發展當地經濟而去截留其他城市經濟的情況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第四,三市還應該加強交流,必須先找好合併之後的定位,將優勢發揮到最大,這需要長時間的磋商契合。

總之,潮汕三市合併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你怎麼看?
參考文獻:羅紅豔. 潮汕三市合併利弊分析[J]. 太平洋學報, 2006(1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