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六智:立得正,行得穩,想得開,放得下,吃得飽,睡得香

2020-10-03 Artistchain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

知足常樂無閒事,那便人生處處好風景。

01 立得正

正,是規矩。

正,上一下止,守一而止。

原意是說,天下定於一,天下定於某個標準,所以正有「規矩」的意思。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人立於世,就要各安其位,當官的守當官的規矩,小民守好小民的規矩,這個世界才有秩序可言。

倘若各行其是,那就是崩壞的開始。

孫武,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他曾助吳王改革圖強,他冶軍以嚴明見長,吳王想實際考察他治軍的本領,就讓他訓練宮中的美女。

結果吳王的兩個妃子自恃吳王寵幸,根本不把孫武命令當回事,扭扭捏捏,嘻嘻哈哈,誰也不聽孫武的指揮。

孫武立即召來執法官把吳王的兩個寵妃推出斬首,吳王派人來說情,孫武說:如果不按軍法處治違反紀律者,今後就無法指揮打仗。

孫武力斬兩個隊長以後又挑選了兩個隊長,繼續訓練,宮女們再也不敢違抗命令了。後孫武為吳帥,五次攻打楚國,並且一度佔領了楚的都城。

軍隊有軍隊的規矩,天子也要遵守。正是因為嚴格遵守規矩,孫武才能成為一代軍神,手下的軍隊才能所向披靡。

正,是正氣。

孟子說,養浩然之氣。

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剛正之氣,就是人間正氣,是大義大德造就一身正氣。

孟子認為,一個人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也好,威脅也好,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境界。

也就是孟子曾經說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歷史上不怕殺頭仍秉筆直書的晉國史官董狐;堅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載的蘇武;被俘後大喝「蜀中只有斷頭將軍,而無投降將軍的嚴顏;率部渡江北伐、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的東晉名將祖逖,還有充滿忠貞正直之氣的諸葛亮的《出師表》......

等等,都說明天地正氣永存人間。

心如水之源,源清則流清,心正則事正。人有了正氣與規矩,才能把事情做好。

02 行得穩

穩,是謹慎。

禮記有言:舉大事必慎其終始。是說做大事,從始至終都要慎之又慎。

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只有時刻保持警惕,謹慎處理事情,才能不至於功虧一簣。

英國國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戰役中被擊敗,這場戰鬥讓他讓出了國王的寶座。

戰鬥進行的當天早上,理查派了一個馬夫備了自己最喜歡的戰馬。

馬夫小心翼翼地給戰馬釘上了馬掌,但是釘到最後一個的時候,突然發現少了顆釘子,大戰馬上開始,士兵去催促他,時間緊迫,他就把馬掌掛在了馬蹄上,沒有釘住。

結果交戰的時候,這匹馬掀翻了理查,他因此輸掉了這場戰爭。

從那時起,人們就說: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隻馬掌。少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少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所有的損失都是因為少了一個馬釘掌。

一隻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可能就會引起一場風暴,一點小小的疏漏也會讓自己翻船。所以,要想行得穩,必須要謹慎。

穩,是功夫。

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好馬是騎出來的,才幹是練出來的。

戰陣之上,喊殺沖天,炮鼓雷動,為什麼馬兒穩如泰山,不會四散奔逃?因為戰馬都久經沙場,練出來了。

賣油翁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

陳堯諮擅長射箭,在當時沒有第二個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著這種本領自我誇耀。

他曾經在家圃裡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擔子,站在場邊斜著眼看著他射箭,很久也沒有離開。

老翁看見他射箭十支中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點頭。

陳堯諮問老翁:「你也懂得射箭嗎?你怎麼能質疑我的射箭技術?」

賣油的老翁說:「這沒有別的原因,只不過是熟練罷了。」

陳堯諮惱怒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的射技!」

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驗就知道這個道理的。」

於是就拿出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杓子舀了油向下灌注,油從錢孔中注入,穩穩地穿過,錢幣未被沾溼。

老翁於是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陳堯諮只好笑著打發他走了。

要想行得穩,不出差錯,那得花大力氣去練,在這上面花功夫。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要想穩如泰山,得先問自己事前的功夫做足了沒。

03 想得開

想得開,是智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

蘇軾被貶謫,初到黃州寫「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內心的糾結苦悶,可見一斑。但是後來呢?

蘇東坡被貶到更遠的惠州,他寫,「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因為蘇東坡想開了,心態上的達觀,讓山水都換了顏色。

而且人一旦達觀,還能開拓出另一片領域,在失意處,做成如意的樣子。

他在海南,教化百姓,教民耕田,在一個蠻荒之地,實現自己濟國安民的理想。

沒有一種命運是對人的懲罰,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才是真的悲劇。

想得開,是豁達。

道長有一個愛抱怨的弟子。一天,道長將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讓弟子喝。

弟子說:鹹得發苦。

道長又把更多的鹽撒進湖裡,讓弟子再嘗湖水。

弟子喝後說:純淨甜美。

道長說: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鹹淡取決於盛它的容器。

一個人胸懷足夠寬廣,有一顆豁達的心,面對世間的紛紛擾擾也就自然想開了。

04 放得下

放得下,是覺悟。

「是非成敗轉成空」,從三皇五帝至今,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沃土泥。正如金剛經上所講,一切「如夢幻泡影」。

87版紅樓夢,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演完紅樓夢之後,名氣爆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名利雙收,正在事業走向巔峰的時候,卻被查出乳腺癌,自此看淡人世,07年選擇剃度出家,同年去世。

失去太多,會看得淡。手術臺上死過一回的人,以及地震時被廢墟中扒出來的人,更容易看淡。

西方人常說,知死方生,知道生命的限度之後,人才能明白這世界上什麼最珍貴。

健康、親情、友情,這些東西的價值遠遠高於功名、高於財富。

於是,生命開始褪去浮華,得意失意都只是點綴,而不再是必需。

這樣的人就開始有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家園,名利的來去,再也無法驚擾到他內心的安寧了。

放得下,是淡泊。

俗話說,世事如棋局,不執著才是高手,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反而失了人生的大格局。

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一個人慾望少一點,心就會沉靜一些,心一靜,事情就會簡單很多。

人的欲望如果不加以節制,那麼遺患無窮。

所以,諸葛亮說,淡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明代洪自誠說,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

05 吃得飽,知足常樂

老子講,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人知足往往就不會太出格,也就不會遭受禍患,知道停止和止步,就可以長久的存在下去。

富貴貧賤,總難稱意,知足即為稱意。——張英曾《聰訓齋語》

有時候,富貴不如意,貧賤也不如意,心頭知足才是如意。

一個漁民在海邊曬太陽,一位紳士走過來對他說:「天氣這麼好為什麼不去捕魚呢?」

漁夫說:「先生,捕魚乾什麼呢?」

「捕魚你就能掙很多錢啊?」

漁夫說:「掙錢又為了做什麼呢?」「掙錢你就可以買一艘更大的船」,「先生,買大船又做什麼呢」「這樣你就可以打更多的魚,掙更多的錢,」「那又能怎麼樣呢?」「這樣你就可以像我這樣,在海邊曬太陽」。

漁夫說:「先生,我現在正在這樣做呢」。

名聲如浮雲,富貴帶不去,知足常樂才是生活的真諦。

06 睡得香,心底無事

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心中有事,吃飯不香。

清閒無事,坐臥隨心,雖粗衣淡飯,但覺一塵不染。憂患纏身,煩憂奔忙,雖錦衣厚味,只覺萬狀苦愁。——隨筆集《小窗幽記》明·陳繼儒

世間萬物沒有絕對的好壞,「萬法由心造」,事情的大小好壞都是自己內心決定的。心能轉境,就能把小小的囚房變成三千大千世界,和法界一樣寬廣。心中不能轉境,就是住在一個大花園、大別墅裡,日子久了,也會感到無所事事,空洞,拘謹,不自由。

因此,不要光是計較環境的好壞,應注重心的力量、心的大小、心的寬容度。

對此,蘇東坡有自己的切身體會。

他說,一次他從牢山渡海到淮上去,途中遇大風浪,同舟的人都暈船嘔吐不止,只有自己飲食起居一如常日。

蘇說並非自己有異術,只是隨遇而安,任憑身體隨風浪起伏,「莫與之爭,而聽其所為。」心中不驚不懼不急不躁,身體反而平安無恙。

就像清晨的時候,華山滿山都是霧氣,爬山者在山澗中行走,遇到斷裂的地方輕鬆就跨過去了,等中午回來的時候,霧氣散了,看到斷裂處的萬丈深淵,心裡慌了,就再邁不出腳了。

蘇東坡說:「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

也就是說:內心安定,外界對自己的影響力就大大減輕。心平氣和,自然就能從容應對外物的各種變化。

世間萬物本無好壞,只是心上有了分別,才有了好壞。只要守住了這顆心,知足常樂無閒事,那便人生處處好風景了。

相關焦點

  • 人生六智:立得正,行得穩,想得開,放得下,吃得飽,睡得香.
    所以,要想行得穩,必須要謹慎。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好馬是騎出來的,才幹是練出來的。戰陣之上,喊殺沖天,炮鼓雷動,為什麼馬兒穩如泰山,不會四散奔逃?因為戰馬都久經沙場,練出來了。賣油翁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
  • 立得正,行得穩,想得開,放得下,吃得飽,睡得香.
    所以,要想行得穩,必須要謹慎。/  穩,是功夫  /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好馬是騎出來的,才幹是練出來的。戰陣之上,喊殺沖天,炮鼓雷動,為什麼馬兒穩如泰山,不會四散奔逃?因為戰馬都久經沙場,練出來了。賣油翁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
  • 【文萃薦讀】人生6智:立得正,行得穩,想得開,放得下,吃得飽,睡得香
    要想行得穩,不出差錯,那得花大力氣去練,在這上面花功夫。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要想穩如泰山,得先問自己事前的功夫做足了沒。 想得開想得開是智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
  • 人生六智:立得正,行得穩,想得開,放得下,吃得飽,睡得香!
    秀才們吃了一驚,待看清是呂大鐘,又都鬆了一口氣。呂大鐘嘆了一聲,以自己的人生閱歷和見識勸告他們:「剛剛滅亡的明朝,以一個國家的兵力、財力,尚且難以抵擋大清的虎狼之師,你們這幾個文人想起事,那不是拿著雞蛋碰石頭嗎?別讓幾杯酒燒昏了頭!」秀才們才不聽他的,呂大鐘只好伸手拉兒子:「咱們不要瞎摻和。錢財咱已經有了,等到兒孫繞膝,那才是天倫之樂呢!」
  • 人生六事:立得正,​行得穩,​想得開,​放得下,​吃得飽,​睡得香.
    戰陣之上,喊殺沖天,炮鼓雷動,為什麼馬兒穩如泰山,不會四散奔逃?因為戰馬都久經沙場,練出來了。陳堯諮擅長射箭,在當時沒有第二個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著這種本領自我誇耀。他曾經在家圃裡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擔子,站在場邊斜著眼看著他射箭,很久也沒有離開。陳堯諮問老翁:「你也懂得射箭嗎?你怎麼能質疑我的射箭技術?」賣油的老翁說:「這沒有別的原因,只不過是熟練罷了。」
  • 香炒豆腐皮,五分鐘快手早餐,吃得好也能睡得飽
    其實長期吃外面的快餐對身體是及其不好的,刨除快餐所有食材問題,我們在外面就餐的時候一般都是著急忙慌的狼吞虎咽,很難安安靜靜的坐下來享受飯菜的味道。所以能夠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頓早餐成為奢望,,畢竟已經很少有人能夠在早上五六點鐘從舒適的床上爬起來給家人準備早餐了。
  • 阿翁吃得飽睡得香
    法國巴黎郊外的貝爾西軍醫院10月31日傳出一個好消息:正在那裡接受診斷治療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亞西爾·阿拉法特第一天的體檢結果表明,他不但沒有患上傳言中的白血病,也沒有得任何危及生命的重症。目前,更加細緻的檢查正在進行之中。
  • 陶淵明:放得下,想得開,看得透
    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01放得下世人均知「有舍有得」,真能「捨得下」的卻微乎其微。人生在世,放得下,是大胸懷,更是大智慧。02想得開
  • 陶淵明的活法:放得下,想得開,看得透
    放得下那首《歸園田居》,人人都耳熟能詳與其終日如履薄冰,還得穿戴規矩去拜見督郵「鄉裡小兒」,不如遠離官場,「復得返自然」,圖個清淨自在。此番遠離,他遠離得很徹底,雖有亂世中「明哲保身」的無奈,卻也不失做人智慧。畢竟,同時期的阮籍、嵇康、謝靈運、潘嶽、陸機等文人雅士,都表達過解脫世事、歸隱田園的人生理想。但那些理想只是嘴上說說,實際上卻沒一個做到了超然物外。
  • 看得淡,想得開,放得下
     我們生長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雖然說有舍才有得,做人,若是在名利面前懂得捨棄,在悲喜面前學會放下,你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獲取更大的收穫!正所謂:生活就是一部百科全書,包羅萬象,人生,由人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活著的核心是健康快樂,健康是身和心的疊加,心健才能身健,身健必須心健,只要看得淡,想得開,放得下,用平常之心看待人生的得失與成敗,就是最好的從容。
  • 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儒釋道這三家的學問絕了!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不少哲理和宗教學說,但最後流傳下來,沒有被時間磨滅的只有這三家,具體儒釋道做到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的呢?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進入。一,道家的想得開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 人生太多無可奈何,要想得開,看得透,最後放得下!
    有的時候,人生就是如此,容不得我們去左右自己的生活,這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不管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它都會過一天少一天,就這麼一天天的過去,一點點的流逝,直到我們白髮蒼蒼,直到我們死去。 既然左右不了未來,那我們就要把握現在。想開了,才能有一個好的心態;看透了,才能夠坦然的面對;放下了,人才能活得輕鬆快樂,最後日子才會過得越來越好。
  • 拿得起 放得下 想得開:儒釋道如何互補和合?
    當你身陷逆境的時候,道家還會告訴你:不要陷入到精神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想得開,要看得遠,要明白「禍兮福之所伏,福兮禍之所倚」的道理,要掌握安時處順的生存技巧,因而具有勸慰的功能。  道家好比是藥店,當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時候,光吃糧食是不行的,還需要吃藥。買藥就得上藥店。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個字來說,那就是「空」。
  • 雜糧饅頭配上這6個下飯菜,家人早餐吃得舒心吃得飽,關鍵還營養
    雜糧饅頭配上這6個下飯菜,家人早餐吃得舒心吃得飽,關鍵還營養!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當然一日三餐,早餐尤為重要。早餐要吃得好,還要吃得飽,還要吃得營養。早上剛起床,孩子還沒有睡醒,胃口也不是怎麼好,所以早餐也要適量做一點開胃的下飯菜來增進家人的食慾。
  • 養生食譜讓你吃得飽睡得好
    華夏經緯網2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古人說:「服藥千朝不如獨睡一宵」。睡眠,對於人體的健康實在是個不可或缺的元素,莊靜芬醫師的《怎樣吃得健康睡得好》教你從飲食方面做調整,培養出容易入眠的體質,讓你吃出健康又睡的甜美。 莊靜芬醫師從他的看診經驗中,發現現代人生活過於忙碌,工作繁重壓力龐大,三餐都不正常。紛亂的進食方式打破了人類的生理規律,而生理體系不平衡往往就是失眠的主因。
  • 知道得越少,睡得越香
    人生在世,煩惱在所難免。而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煩惱,是源於:我們知道的太多,而有用的太少。單位是工作的地方,也是聊八卦的散播場。明明是她自己要看,看完又非要生氣,搞得她就沒個前任似的。我還沒說她呢?就她那個前任,他們一起去了好幾個國家旅行。現在還把這些照片留著呢,想想就氣!」。我笑著說:承認吧!你們是一樣的。
  • 人貴三得:放得下臉面,記得住恩情,守得住初心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為的是求過冬活命的錢,因為一家子大冬日裡揭不開鍋。為了見到王夫人要到錢,整個過程中做小伏低,將姿態放低到塵埃裡。即使見著矮她一輩,在榮國府看門的僕人,她也叫人家一聲「太爺」。早在還未進城投奔賈家之前,劉姥姥就曾說 「守多大碗兒吃多大飯」 。劉姥姥,是守住初心之人。然而,守其初心,始終不變之人向來只是少數。《第一爐香》中,女主葛薇龍去找姑母,富孀梁太太資助學費的初衷,本是想通過讀書過上人上人的生活。
  • 本煥長老:放得下
    現在我們坐在禪堂裡參禪打坐,一定要放得下。放得下,功夫才能提得起來。若放不下,功夫也就提不起來。為什麼這樣講呢?要知道,我們一個人,不說從無量劫到今天,就拿我們今天這幾十年時間來說,各種人我是非、貢高我慢、無明煩惱、家庭糾紛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鑽到我們的腦子裡,擠得滿滿的。既然裝得滿滿的,要再裝什麼,就裝不進去了。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擠得滿滿的,鬧哄哄的,靜不下來,又怎麼能夠用功辦道呢?
  • 人貴三得:放得下臉面,記得住恩情,守得住初心
    為了見到王夫人要到錢,整個過程中做小伏低,將姿態放低到塵埃裡。人生的路很長,但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因為人到中年,懂得人生艱難,認清生活現實,比不懂,或是不想懂要好得多。放得下臉面、記得住恩情、守得住初心,人生之路自然越走越開闊。
  • 人生:拿得起 放得下
    放得下就是放下生活中的一些完不成或不完美的執念與心結,使之不要成為自己沉重的心理包袱和生活、精神負擔。即看得透、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通俗講就是做人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不要大小事都斤斤計較,非要認個是非黑白。留下美好的,剔除心結上的陰霾,帶上寬容去開啟心靈,呈現一片生活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