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與動態】
作者:單印飛
日前,中國秦漢史研究會、西北大學史學部、西北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秦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秦史青年學者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行。來自全國15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餘名青年學者參加會議。
與會學者圍繞政治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簡牘學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孫聞博副教授對秦國崛起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他梳理了秦東向伐戎的歷史經過,對秦穆公東向戰略與「東竟至河」的關係,晉惠公背約不予河西八城說、孝公「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說出現的歷史背景及其原因,秦惠文君稱王與前代秦君政治軍事活動的聯繫等提出了新的見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瑞研究員針對櫟陽是否為秦都的問題,提出文獻中記述秦人都城的「居」「城」「都」只是用字不同,並不意味著它們的性質不同,進而依據櫟陽城的遺蹟、遺物以及相關的封泥、簡牘指出櫟陽應為秦都。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代國璽教授對秦漢時期的糧食計量制度進行了詳細探討。他指出,鬥、升和石一樣亦有大小之分;量稻、量粟、量麥皆有專用的大量,量米則用標準量器;稻量、粟量、麥量的容積分別是標準量器的2倍、5/3倍、1.5倍。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周波副教授在釋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442號簡中「詹事」二字的基礎上,指出《秩律》中存在太后、皇后兩套宮官系統,長信詹事和詹事分別為各自主官,進而細緻考辨了所屬職官。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安子毓副研究員提出在五行說興起的早期,五方五色是其核心,五行加入的時間較晚,並且一度處於從屬地位。直到戰國晚期,隨著五行相勝說的引入,五行才取代五方五色成為這一體系的核心,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五行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廣瀨薰雄研究員認為睡虎地秦簡、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圖1酒」應改釋為「醯酒」,意為讓酒變成醋;放馬灘秦簡中的「淘圖2」應改釋為「淘圖3」,讀為「淘汰」。文物出版社王偉編審指出張家山漢簡《奏讞書》中的篇二應編於篇四之後,篇十九應編於篇二〇之後,進而對篇十八的文書性質及相關問題進行了全新探討。
西北大學史學部主任王子今、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李軍、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徐衛民、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史黨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春龍等秦漢史專家以多種形式對青年學者的報告進行了評議討論,並對秦史研究的熱點問題和新趨勢等進行了闡述。與會學者表示,本次論壇為秦史研究領域的青年學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術交流機會,青年學者的研究成果比較普遍地呈現出引入新視角得出新認識,利用新材料提出新見解等特點,通過理論、方法、史料運用等方面的深入交流,大家獲益匪淺。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4日 1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