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020年智慧景區工作會在峨眉山景區召開,《中國風景名勝區高質量發展大數據分析報告》在大會進行首次發布。
嘉賓參觀數遊峨眉 文旅大數據中心
報告分析,峨眉山作為老牌景區,2020年熱度依舊不減往年,全國風景名勝區熱度排名榜單上,峨眉山景區名列第四,智慧景區建設更是成為了各大風景名勝區交流學習的典範。
數位化建設與老牌景區的發展有怎麼樣的關係?峨眉山市市長,峨眉山景區管委會主任吳小怡進行了形象的比喻:「數位化建設是為『詩和遠方』插上了智慧『翅膀』。」
嘉賓參觀數遊峨眉 文旅大數據中心
登山不止
構建「智」理新體系
2020年智慧景區工作會舉辦地為何選擇峨眉山?大會主辦方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嘉賓談道:「峨眉山景區是我國第一批數位化景區試點單位,20年的發展實踐,峨眉山風景區在數位化道路不斷探索,在景區的管理、提升和保護上不遺餘力,成效顯著。譬如全域旅遊的推行和『雲服務』的打造,是值得向全行業推廣的建設成果。若把四川全省智慧景區建設比作一個金字塔,峨眉山則處於金字塔的塔尖。」
回溯峨眉山信息化發展歷程,「大數據」貫穿著「大峨眉」的發展。2000年,剛剛跨過新世紀門檻,峨眉山人便以敏銳的嗅覺感知到信息化浪潮。在此後的20年間,峨眉山景區官網在全國同類型網站的各項排名中,始終名列前茅。
作為「網際網路+旅遊」模式的先行者,峨眉山景區先後歷經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數位化建設,智慧化建設,雲平臺、大數據平臺建設四個階段,不斷探索文旅和科技跨界、滲透、融合的廣度、深度。
今年,峨眉山與阿里巴巴、川大智勝強強聯合,完成了立足樂山、服務四川、輻射西南的「一雲、兩中心、多終端」智慧文旅項目建設,為文旅復甦按下「加速鍵」。今年9月亮相的「數遊峨眉」智慧文旅體驗中心,讓來自國內各大風景名勝區的與會嘉賓眼前一亮,AR、VR、全息影像、裸眼3D……有了科技賦能,讓峨眉山的悠久文化和秀美風光有了新的表現方式。
科技賦能
為「詩和遠方」插上翅膀
插上了數位化「翅膀」的景區是什麼樣?峨眉山景區管委會副主任堯桂芳在工作會的交流環節,進行了凝練概括:「善感知、會呼吸、有溫度」。
善感知,便是讓數據「會說話」。在樂山市文旅指揮調度中心、峨眉山景區黃灣指揮中心,可通過電子地圖、視頻、投影、變化趨勢圖等形式即時調用查看景區視頻監控、實時票務情況等13項內容, 實現可視化管控、精細化管理。這一切,得益於基於5G網絡的物聯網前端採集設備和大數據分析系統,為景區高效運行提供基礎信息和決策依據。
會呼吸,則是讓遊覽「暢通無阻」。購票、檢票、乘車「排長龍」是許多風景區普遍存在的現象,經常被遊客「吐槽」。2018年,峨眉山啟用實名製售檢票系統,整合景區門票、索道票或觀光車票等3大類20餘種票,採用人臉識別和刷身份證方式進行檢票,遊客平均過閘時間縮短至2秒。2019年,推行全網票務預訂和分時售票, 配合尖峰時段的管控分流,有效疏解了「排長龍」問題。
智慧化建設的落點,最後在遊客。有了科技的加持,峨眉山旅遊服務凸顯出「場景化」「伴遊式」、「一站式」三大特點,從遊客需求出發從遊客出發重構產業鏈。冰雪溫泉節、《只有峨眉山》文旅劇目……層出不窮的新玩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遊客。大數據顯示,近年來峨眉山中外遊客中,50%為36歲以下的年輕人。
科技催生新動能,吳小怡談道:「面向智慧產業快速崛起的新格局,文旅產業亟須擁抱數位化變革,峨眉山景區將主動在資源轉化、產品開發、營銷推廣、日常管理上加速轉型,推動景區的迭代升級和創新發展。」
原標題:四川峨眉山成智慧景區樣板 國內知名景區一起來看「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