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世偉
關於今年的春晚,民間和官方都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有一個說法算是較為普遍的,甚至是從春晚開始之間就已經開始廣為討論的,那就是,沒了趙本山的春晚,還有什麼看頭嗎?還能有看頭嗎?
誠然,趙本山的確已經成了近幾十年春晚的最核心人物之一,在民間亦有「春晚之王」的稱號。只是由於或主觀或客觀的原因,趙本山連續兩年都沒有再登上央視春晚,並且在今年江蘇衛視的春晚上還正式封山,宣布退出小品演出,終結了既是他自己的,實際上也是中國電視觀眾的趙本山小品時代。
但春晚並非只有一個趙本山,沒了趙本山,春晚也當然還要再辦下去,還會繼續有新的春晚王出來。事實上,春晚辦到現在,也並非只有趙本山一人獨撐天下,代代皆有王與後們前赴後繼,爭取更多更大的機會。
沒了趙本山的春晚,將會是誰的王的時代?本期,我們將通過回顧回顧整個春晚的歷史,試著來分析預測一下,誰最有可能成為未來的春晚之王。
PART I 過去時
最早的春晚王:姜昆、李谷一、陳佩斯朱時茂
凡事皆有源頭。如今大家公認的春晚之王是趙本山,但趙本山最初登上春晚是在1988年,而且還不是親臨春晚現場,是通過錄像插播的地方臺春晚獻禮節目,當時他是和李靜李海聯合出演的拉場戲《驅邪》,而等他正式走上央視春晚演播廳表演小品,則要等到兩年後1990年的春晚上,他和黃曉娟合演的小品《相親》,並由此開始了他連續長達23年的春晚表演生涯,直到2011年。
在趙本山出現之前,春晚上最出風頭的人是誰?從歷年來的春晚節目單中來看,最早可以稱為「春晚之王」,應該是姜昆,李谷一、陳佩斯朱時茂這幾位。
元始天尊:姜昆
雖然從春晚的整個歷史來看,姜昆的表現並非最為突出的一位,但他卻是央視春晚不折不扣的元始天尊。早在央視1983年第一次舉辦春晚時,姜昆就一人分擔多角,不僅與李文華合說了三段相聲,同時還是這一屆春晚的主持人之一,並且,在被認為是中國喜劇小品鼻祖的節目啞劇小品《吃雞》當中,雖然主演是王景愚,但節目開始抬桌子上臺和結束部分參與表演的,也都是姜昆,此外,他還和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一起,配合李谷一完成了歌曲《劉三姐》的對唱。而第二屆1984年的春晚當中,姜昆亦是如此,不僅要當主持人說相聲,最後還配合李谷一唱了一段花鼓戲《劉海砍樵》。
在1983到1989這最初七年的央視春晚當中,姜昆一直擔任主持人的角色。在整個央視春晚史中,姜昆也是相聲節目中的一員主要戰將,先後參加了17屆春晚的表演。
泰山北鬥:李谷一
李谷一是首屆春晚的主要演員之一,甚至可以說,她是頭兩屆春晚最大的明星。央視春晚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節目,就是李谷一在1983年首屆春晚上表演的第一個正式節目《拜年歌》,而這屆春晚的壓軸時段,幾乎就是李谷一的專場表演時段,她一個人唱了6首歌,其中臨時被允許演唱的那首《鄉戀》,更是正式開啟了內地的流行音樂時代。除些之外,她還和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一起表演了歌曲對唱《劉三姐》(此節目姜昆亦有參與)和京劇對唱《牛皋招親》。第二屆春晚,李谷一同樣參與了6首歌曲的表演。如今的春晚,再大的腕,也無法再享受到李谷一當年春晚的待遇了,別說一人唱6首歌了,就算是6個人唱一首歌的機會,都未必誰都能擠得進來了,如今能在春晚上有獨唱完整歌曲機會的,每年一隻手都數不完。同時,由她在這屆春晚上首唱的《難忘今宵》,接下來連續在20多年的春晚中充當了結束曲,幾乎成為了春晚的代言曲目,今年春晚的這首歌,依然由她帶領著一幫新人歌手表演。李谷一先後參加了12年的春晚表演,說她是央視春晚的泰山北鬥,一點都不為過。
開國元勳:陳佩斯朱時茂
如今喜劇小品已經成了春晚的重中之重,可以說,好多人如今看春晚,就是衝著小品看的。前面我們已經說到,央視春晚的第一個喜劇小品是1983年春晚王景愚表演的啞劇小品《吃雞》,這一年,在他之後,嚴順開還表演了喜劇小品《彈鋼琴》和《阿Q的自白》。但真正把喜劇小品帶至一個高峰並使其迅速發展成中國是主要的節目表演形式的,應該還算是1984年春晚上由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小品《吃麵條》。可以說,在趙本山出現之前,陳佩斯朱時茂的喜劇小品是觀眾們年年春晚最主要的期待之一,在1984年到1998年之間,陳佩斯朱時茂前後共表演了10個小品,這當中還不包括1988年陳佩斯與豫劇演員小香玉合演的戲曲小品《狗娃與黑妞》,其中像《警察與小偷》、《羊肉串》、《主角與配角》等節目至今仍是中國喜劇小品中的經典,可以說,在1990年前的春晚喜劇舞臺,基本上是屬於這二人的,堪稱中國喜劇小品的開國元勳,直到1990年開始,趙麗蓉趙本山宋丹丹蔡明鞏漢林這些人才紛紛登場,逐步取代了他二人的位置,當然,這二人退出央視春晚舞臺,還涉及跟央視的一段版權糾紛,導致1998年之後,央視春晚再也沒見到過這二位笑匠的身影,讓很多人引以為憾。
PART II 進行時
一 相聲小品類
蔡明黃宏逼平趙本山,馮鞏才是王中王
1990年,趙本山第一次正式在央視春晚的直播現場表演了小品《相親》,一舉成名,接下來直到2011年的21年當中,年年春晚,趙本山的小品成了絕大多數觀眾必盼必看的節目之一,趙本山在中國的「小品王」地位由此奠定,而趙本山也逐步登上央視春晚演員中至尊王的地位,一時風頭無兩,民間甚至有,「春晚沒了趙本山就沒什麼看頭了」的普遍說法。直到2012年,才因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連續兩年缺席央視春晚,並於2013年江蘇衛視春晚上正式封山,退出小品舞臺。
從影響力上來講,說趙本山是春晚之王,並無非議。但若從數量上來講,趙本山若不加上1988年的那次錄像節目的話,就無法真正獨大了。不算那次錄像節目,趙本山共參加了22年的春晚,但同樣參加了22年春晚的,還有蔡明和黃宏。
黃宏是和趙本山同年首登央視春晚的,那一年他和嚴順開合演的小品《難兄難弟》算是他的春晚小品首秀。之後,除了1993年和今年外,年年春晚都有他的小品節目。蔡明的春晚首秀是1991年跟鞏漢林合作的《陌生人》,雖比他們兩人晚一年,但是除了1992年之外,接下來的每年春晚都有蔡明,至今也是參加了22年。
不過從數量上來講,趙本山蔡明和黃宏都還算不得最多,還有更厲害的人物隱藏在背後,那就是馮鞏,馮鞏從1986年以跟劉偉合作的開場相聲《虎年談虎》(該年春晚的第二個節目)開啟了他的春晚徵程,之後的28年裡,年年春晚,少了誰也從來沒少過馮鞏,他的搭檔從劉偉換到牛群,再換到郭冬臨周濤牛莉蔡明金玉婷閻學晶,從相聲換到小品再換到相聲劇,換了誰也沒換過馮鞏,這才是真正央視春晚無人可以取代的王中王。
不以數量論英雄,宋丹丹趙麗蓉絕代雙嬌
民間有一種說法,小品王趙本山在春晚舞臺上誰都不怕,唯獨就怕宋丹丹。而趙本山在春晚合作過的對象,從黃曉娟楊蕾範偉直到他自己的徒弟小瀋陽等,誰都搶不了他的風頭,除了宋丹丹。
當然這種說法是無法是當事者本人那裡得到直接證實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宋丹丹確實是央視春晚最有實力的喜劇演員之一。宋丹丹在登上春晚之前,就是北京人藝的一位實力派正劇演員,國內國外都獲過表演最高獎項,1989年春晚,她與雷恪生趙連甲合作喜劇小品《懶漢小親》,一亮相一開口「俺叫魏淑芬,女,28歲,至今未婚」,立即笑翻全國電視觀眾。1990年的央視元旦晚會上,她與黃宏合作的小品《超生遊擊隊》,更是可以載入中國喜劇小品史冊的經典作品,宋丹丹因此也成為中國知名度最高最受歡迎的喜劇小品演員之一。
宋丹丹上春晚的次數並不多,總共也就十次,但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緣自於她自己對喜劇小品表演思想上的起伏。坦白講,1991年宋丹丹與黃宏合作《手拉手》再度上春晚之後,接下來連著幾年出演的小品都並不能算得出類拔萃,但是因喜劇成名也曾一度讓她十分困擾,因為宋丹丹最初給自己的定位是戲劇演員,是要奔著表演藝術家的路子走的,不想讓別人以為自己就只能上春晚演喜劇小品。所以1993年之後,她就決定暫不演小品了,直到1998年,才又重返春晚舞臺,1999年首度與趙本山搭檔,聯合崔永元出演《昨天,今天,明天》,又一下子達到了她和趙本山共同的喜劇小品高峰。第二年兩人再度合作的《鐘點工》,亦是火上澆油。但宋丹丹這一次又是見好就收,直到2006年,才又再度出山,還是跟趙本山崔永元合作《說事兒》,果然又無敵了。然後又是連演三年,終於到了2009年,宋丹丹說,這次她是真的不想再演了。
宋丹丹與趙本山的合作,讓她達到了她喜劇表演的最高峰,儘管為此她之前的老搭檔黃宏還一度對她有些意見。而在她出現之前,趙本山合作過很多演員,這些演員都只能是他的小品中的配角,主要的包袱和亮點還都在趙本山身上,而宋丹丹的出現則完全扭轉了趙本山小品中他一人主控的這種局面,宋丹丹的氣勢、包袱、現場發揮和演出效果,不說回回都蓋過趙本山,至少一直保持跟他勢均力敵。有業內人士說,宋丹丹是唯一不怵趙本山的。
另一位口碑不亞於趙本山的小品演員,則是已經去世的老藝術家趙麗蓉。趙麗蓉本是著名的評劇演員,1987年首次登上春晚則是以《西遊記》劇組中車遲國王后的扮演者身份參與戲劇小品表演的。1988年又與遊本昌王麗雲薛培培合作出演了小品《急診》,真正讓大家記住她小品演員身份的則是1989年與相聲演員候耀文合作的《英雄母親的一天》,那一句「司馬缸砸光」一下子就讓人記住了這個樸實而又生動的老太太。趙麗蓉一生中共上過9次春晚,其中1995年的《如此包裝》和1996年的《打工奇遇》堪稱春晚小品史上經典中的經典。她最後一次登上春晚是1999年的《老將出馬》,那年71歲的她還在臺上用英文唱《MY HEART WILL GO ON》,可惜第二年,老太太就因病與世長辭,終年72歲。
有媒體稱趙麗蓉是趙本山之前的第一代小品王,這個說法固然值得商榷,但老太太樸實厚道又不失機靈時髦的形象,被人譽為「大智若愚」,同時,戲曲名家出身的她,渾身都是戲,說唱舞無所不能,場場亮相都有彩兒,若她仍健在,春晚舞臺必然會有更多驚喜和期待。但這樣的機會顯然是不會有了,若宋丹丹也堅持再不上春晚,那她們倆就真成了春晚的絕代雙嬌了。
小品是春晚的重頭戲,不可能永遠只有一兩位主角。還有另外兩位小品演員,雖然一直都沒能成為最受矚目的那一個,但也都已經先後上過19年春晚了,這就是郭達和郭冬臨,也不能不讓人佩服一下。
二 歌唱類
民歌依然是主流,宋祖英穩立春晚臺柱子
央視春晚頭兩年的歌唱節目,演員的選擇並不太多,所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就一直有「男聽蔣大為,女聽李谷一」的說法,所以李谷一一人能在一屆春晚中唱6首歌,蔣大為也是好幾首歌曲連著唱,甚至連劉曉慶最初上春晚,也都是參與表演歌唱節目。但自1984年央視開始舉辦青年歌手大獎賽後,春晚的歌唱演員選擇就逐漸開始多了起來,每屆青歌賽的獲獎選手是基本有機會可以登上春晚的,於是李谷一春晚一枝獨秀的局面就很快被打破了。
1986年的第二屆青歌賽,首次開始將唱歌劃分為「美聲」、「民族」和「通俗」三種唱法。在民間,老百姓自然是以通俗唱法為主流,但在春晚的舞臺上,民族唱法則是絕對的主流。2000年以前的春晚歌唱類節目,基本上彭麗媛、董文華、宋祖英從前赴後繼到三足鼎立的局面,她們三人當中,董文華是最早登上春晚舞臺的,1985年與柳培德一起演唱《十五的月亮》而一舉成名,彭麗媛則是1986年首登春晚,先是參加了開場《拜年歌》的演唱,然後又在後面的部分獨唱歌曲《勿忘我》,而宋祖英則是在1990年以一曲她出演的電視劇《婉君》中的插曲《小背簍》首登春晚。董文華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自2000年以後就再沒上過春晚,13年的春晚演出史中,唱紅了《十五的月亮》、《望星空》、《春天的故事》、《長城長》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彭麗媛則是從1986年一直唱到了2007年,連續參加了22年的春晚,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春晚歌唱節目的第一女主角。但彭麗媛並不是上春晚次數最多的歌唱演員,最多的是宋祖英,從1990年至今,也是連續不斷地唱足了24年春晚,並且,宋祖英是通過春晚唱紅歌曲最多的歌手,她的《兵哥哥》、《辣妹子》、《愛我中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好日子》、《越來越好》、《大地飛歌》、《望月》等都是通過春晚唱至家喻戶曉的,堪稱春晚最紮實的臺柱子。近兩年,宋祖英又開啟了歌手跨界的先河,先後與周杰倫及席琳迪翁的跨界合作,備受好評。
港臺歌手輪撥換,蔡國慶堪稱班底王
通俗唱法在春晚的表現情況,基本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
一方面是港臺歌手。自從1984年央視首次將三位港臺歌手奚秀蘭張明敏和黃阿原三人請上春晚舞臺之後,在1991之前,可以說,每年的春晚會請哪些港臺歌手出現,就成了大部分觀眾最大的期待之一。為什麼這樣講,這裡是有一個時代背景的因素的。1990年之前,內地在流行音樂的渠道方面還十分閉塞,大部分老百姓了解新歌新星的最主要渠道,還是電臺和電視,而能有資格和能量請到最當紅明星的,唯有央視春晚,所以,自張明敏之後,像羅文、汪明荃、葉麗儀、蔣麗萍、包娜娜、葉振棠、文章、潘安邦、徐小鳳、凌峰這些在港臺早已如日中天的歌手,只有通過央視春晚才能真正在內地走紅起來,尤其是費翔,可以說正是他在87春晚上的那《冬天裡的一把火》,真正掀開了內地偶像史的第一篇章。但是在80年代末期的時候,內地開始有了引進版磁帶,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陳百強王傑齊秦姜育恆林憶蓮這些港臺歌手,已經不需要再經過央視而直接通過唱片店就已經走入內地千家萬戶了,再加上1989年央視播出的那兩期《潮-來自臺灣的歌手》更是全面將臺灣歌手引進入內地,小虎隊正是通過這個節目瞬間俘獲內地萬千少男少女之心的。所以當1991年,春晚開始把譚詠麟請來唱《水中花》,1992年連線播出了小虎隊紅孩兒之後,央視上出現的港臺明星,就失去了新鮮的意義。這幾十年的春晚,港臺明星可以說是輪撥在換,但變化就在於:1991年以前,是誰在港臺紅了,央視把他請來,讓他在內地一炮而紅,可以說是為內地冰封的流行歌壇雪中送炭,而1991年之後,則變成了是誰在內地紅了,央視才把他請來,最多也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吧,這之後僅僅是因為春晚才在內地一下子紅起來的港臺明星,幾乎沒再出現過。
另一方面是內地歌手。可以說,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內地歌手想要真正在全國成名,只有三個渠道,一個是參加青歌賽,一個就是上春晚,還有一個就是唱熱門電視劇的主題歌插曲,而最最風光最最有效的,還得春晚,並且第一個渠道跟第二個渠道還是有連帶關係的,因為從前有條不明文的規定,就是每屆青歌賽的優勝者都會成為央視的籤約演員,有機會登上春晚,像我們最早熟悉的那些大腕級歌手,彭麗媛董文華宋祖英這些民族唱法的就先不說了,流行界的,韋唯毛阿敏蘇紅陳汝佳杭天琪範琳琳林萍滿文軍解曉東蔡國慶毛寧林依輪等,都是先在青歌賽上拿到了金獎或者銀獎,然後再上春晚,一下子紅遍全國的,而沒上過春晚單純只靠磁帶或者電視劇歌曲走紅的歌手,在那個時期,也就劉歡李娜田震等幾人而已(劉歡和田震首上春晚都是在1997年)。而到了90年代中期,內地流行歌壇開始進入籤約制,歌手的推廣形式才開始不再僅需要藉助這三種渠道了。但是,也正如同港臺歌手一樣,從前是誰上央視誰紅,現在則是誰紅了誰上央視,而且是紅了也不一定上得了央視,更要命的是,上了央視也不一定就能紅。
歌唱節目不像相聲小品,每年來來回回就那些人,流行歌手就如流水一樣,一撥一撥輪上春晚,尤如前浪推著後浪,也不一定誰就幹在了沙灘上。但央視是一個喜歡用相對固定班底的人。譬如毛阿敏韋唯毛寧都有連續上春晚的經歷,毛阿敏上了9次春晚,韋唯7次,毛寧也有6次,若不是這三人後來都遇到一些事,他們上春晚的次數會更多,但韋唯毛阿敏還能在春晚上反覆斷續,毛寧估計就很難再有機會了。
那上過春晚最多的流行歌手是誰呢?筆者跟幾位音樂圈的朋友公布了答案之後,很多人都大吃一驚:啊,居然是他?對,不是那英不是孫楠更不是劉歡,也不是我們前面說到了三位,而是蔡國慶。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蔡國慶真的是最具春晚精神的歌手,在春晚上,人家幹什麼都行,獨唱也行對唱也行,哪怕只唱上兩三句的大合唱也行,不管新歌老歌主旋律歌流行歌民歌,蔡國慶在春晚上都不吝,全能唱。正是憑著這股子春晚精神,蔡國慶前後上了19年春晚,堪稱春晚最紮實的班底王,而僅次於他的則是解曉東,保持著14年的春晚紀錄。
美聲歌手甘做背景,殷秀梅一枝獨秀
美聲唱法在很多聽眾心目中,屬於一種比較陽春白雪的高端唱法,曲高和寡,相對比較小眾。但春晚是個綜藝晚會,也不能少了這一塊,每屆都有美聲歌手上臺表演,但大多數只能是起個烘託氣氛的作用,沒有多少人真正關心他們唱了什麼,也沒有幾個人真正能讓人記住,儘管上臺的也都是戴玉強王霞廖昌永厶紅莫華倫這些美聲界的大腕,但也沒有多少人會覺得他們的名氣跟春晚有多大關係,說得刻薄一些,他們更像是春晚的背景歌手。
但美聲中也有因春晚成名並成為春晚明星的,那就是殷秀梅。很多人會將殷秀梅當成是民歌手,實際上殷秀梅是中央音樂學院歌劇系畢業的,正宗的戲劇女高音歌唱家,青歌賽上,人正經坐的是美聲組評委的位置。之所以會被一些人當成是民歌手,主要的原因應該跟春晚也有關係,殷秀梅是美聲歌手當中上春晚最多的,1984年她首登春晚,一人獨唱了《黨啊,的媽媽》和《幸福在哪裡》兩首歌曲,之後就成了春晚常客,前後參加過12次春晚,而她在春晚上演唱的歌曲,也多以主旋律或者帶有地方歌頌性質的歌曲,像大部分民歌手唱的內容那樣,所以才會被人習慣當成是民歌手。但同時,後來殷秀梅的歌唱特色中,也確實是將西洋唱法與中國的民族唱法相結合起來的,也正因此在美聲界一枝獨秀。
三 舞蹈及其他類
舞蹈雜技魔術負責調味提神,楊麗萍負責雅俗共賞
春晚是臺綜合性的晚會,所以各種節目類型基本上是都要照顧到的,雖然不像歌唱和曲藝小品那樣唱上主角,但每年也都不乏亮點,尤其是雜技魔術節目,每年幾乎都能有一些讓人嘆為觀止的精彩表現,這兩年劉謙的魔術更是成了春晚的一大保留節目。每年一到這些節目,所有的觀眾都會聚精會神,替表演的演員捏一把汗,最後的精彩結果呈現之後,所有人都會為之精神一振。
舞蹈也是一臺晚會上最基礎的東西。但正因為基礎,所以多擔任底色。但春晚也是個重視舞蹈的晚會,每年幾乎也都會安排一些精彩的舞蹈節目,請來的也都是舞蹈界的大家大腕,譬如以前的黃豆豆、周潔、劉敏、沈培藝等,這幾年連續在春晚領舞的李倩,都是舞蹈界響噹噹的大人物。只是舞蹈類似於美聲唱法,也屬於陽春白雪,對於更多只是抱著娛樂看稀奇看熱鬧的觀眾來說,也只有像《千手觀音》這種更強調視覺衝擊的節目才是真正能讓他們記住的,而舞蹈節目真正的精妙,也只限於懂門道的少數人士內部欣賞領會了。
但中國舞蹈界就有一個例外,無論是懂舞蹈的還是不懂舞蹈的,講精神的還是講視覺的,都會為她的節目而震撼讚嘆,這個人就是楊麗萍。1988年,楊麗萍首度在一個民族大聯舞的節目當中出現,那是她的春晚首秀,第二年,她就一人跳了三段,《舞之魂》、《版納三色》和《孔雀》,從此奠定她在中國「孔雀公主」的地位。楊麗萍是舞蹈演員當中上春晚最多的,總共上了7次,而每次的表演,都堪稱精品,尤其是1993年的《兩棵樹》和2012年的《雀之戀》,以至於很多中國人一提到舞蹈,必然會想到的一個名字,就是楊麗萍。楊麗萍的舞蹈,首先是有中國人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典型的雲南民族特色,就像中國人一看到晃脖子就知道那是新疆舞,大部分人基本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二在於,她獨一無二的肢體表現功力,有舞蹈界人士就感嘆說,楊麗萍的身體好像沒有關節一樣,想讓哪裡怎麼動就能怎麼動,總讓讓人嘆為觀止,也能滿足很多人的獵奇心理,其三,楊麗萍表面上看跳的是民族舞,但實際上運用了大量的現代舞思想和語彙,她的舞蹈源於民族舞又高於民族舞,此一點又讓專業人士大為讚嘆,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屬於哪一級別的觀眾,都能看出她的舞蹈裡不同的好來,所以,她才可以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賞,這個要求,對於春晚的演員甚至是所有的中國演員來講,太難了,但幸運的是,楊麗萍做到了,也就只有她做到了。
PART III 將來時
明年春晚誰為王,馮鞏蔡明宋祖英還是郭德綱?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過去再怎麼威風,也都過去了,演藝界就是如此,再大的腕兒,如果你不一直在那個大腕的位置上坐著,遲早也會被人扔進歷史的故紙堆,所謂落草的鳳凰不如雞。所以各位腕們兒,還得繼續爭啊!
而眼下,似乎機會來了。春晚王趙本山終於宣布歇了,春晚由他一人獨大的局面顯然是不可能再有了,山中無老虎,兒子稱大王,走了趙本山,很多人說,還有郭德綱。
郭德綱會成為下一個春晚王嗎?從今年他在春晚上的表現來看,不容樂觀。郭德綱屬於長期在野的相聲演員,一直號稱是非著名相聲演員,他的相聲最大的魅力在於他的地氣,他的無拘無束,什麼都敢說,但春晚絕對不是一個能讓他撒歡兒的地方,春晚也不是說你想怎麼演你想演什麼就能演的地方,所以今年上了春晚的郭德綱,很多熟悉他風格的人都會覺得,他太拘著了,就失去了從前的那些活氛勁兒,像被上了鏈條一樣。上了鏈條的郭德綱還能是大家都喜歡的郭德綱嗎?太難了。但這完全在於郭德綱自己的選擇,他也可以從此乖乖地做一個春晚體系的相聲演員,而且肯定也有辦法好好地完成這一任務,只是現在觀眾的口味越來越吊,變了味的郭德綱還能是大家的菜嗎?只能走著瞧了。
如果不出意外,馮鞏依然還是會繼續出現在以後每一屆的春晚上,但馮鞏的節目就是,肯定不差,但也說不出好到哪兒去了,而且,老作派老梗太多,回回都是「我想死你們了」,想多了也膩味。有很多人會覺得,今年蔡明的表現特別搶眼。確實,沒了趙本山趙麗蓉沒了宋丹丹,蔡明也算是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終於輪到她出頭了。蔡明確實是個功底非凡的演員,而且特別的與時俱進,不幸的是從前總是遇到強中更有強中手,哪一年也沒輪到她最出彩,今年的毒舌老太可以說是大放異彩。只是,一個演員如果一旦習慣了一種表演環境和表演模式,表演自身就受局限了。看看蔡明這22年來演過的角色,從小妹妹到小老太太,總定位在一個「小」字上,總有些顯得小家子氣的遺憾,好比戲曲行當中,她一直都是個小花旦,幾乎從來沒演過正旦青衣,小花旦雖然也有經典的戲目和出彩的大家,但戲迷們還總是習慣把青衣才當女一號的吧?
歌唱類節目,宋祖英肯定也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唱下去,她的地位目前來看,應該是無人可以撼動。但接班人的力量同樣不容小覷,這就是譚晶。譚晶2000年才首登春晚,迄今為止,也僅有2001年一次缺席春晚,而且表演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不出意外,很有可能是還可以再上一個高度的。
其他類的節目,出彩可以,但要挑上大梁,基本沒什麼機會,只是劉謙這兩年的風頭很勁,已經成了魔術界最當紅的娛樂明星了,也成了春晚這幾年每年必上的一道大菜。只是,今年的「找力宏」事件之後,多多少少讓他跟央視之間有了一些不同的說法,原本要上今年元宵晚會的他,都臨時退出了。明年的春晚,他還能不能繼續出來變魔術,又有誰來給他繼續當託,這些都有待觀察。
凡事過一過二不過三,趙本山這才剛退出兩年,無論是央視還是觀眾都可能還處在一個意識上的交接狀態,而明天是沒有趙本山的第三年了,也該交接清楚了,也許明年的春晚,才是真正能夠決定未來春晚格局的重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