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顯示伊朗世俗和宗教的一次若即若離

2020-12-21 基督教資訊平臺

伊朗這個離中國並不遙遠卻顯得陌生的國家,《一次別離》的獲獎價值或許不在於為這個國家捧回第一個「小金人」,而是為這片土地以外的人們展示了這個伊斯蘭國家鮮為人知的社會現實——世俗和宗教的一次若即若離。

《一次別離》獲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德黑蘭的中產家庭,妻子西敏為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移民國外卻遭到丈夫納德的反對,西敏訴諸法院要求離婚未準後離家出走,西敏走後納德由於工作而不能照顧癱瘓的父親,就僱了一個低產階級已有身孕的女傭瑞茨,從而展開了納德的悲劇······這是一個看起來可能發生在任何國家的故事,卻有著特定的社會及宗教背景。

中產階級代表西敏「我更希望女兒不要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

影片開始部分,是西敏訴諸法院要求離婚,西敏說「作為一個母親,我更希望女兒不要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法官問:「什麼環境?」從這句不會引起觀眾太多注意的對話中看,西敏極力想將女兒送出國,除了希望她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或許是希望女兒能夠擺脫她未來將要面臨的生存環境。

在伊朗這個男權社會,婦女的人身自由及權利並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依據法律,沒有父親、兄長或者丈夫的允許,女性不能獨自出國;由女方提出離婚常常不被獲許或是得不到任何經濟賠償。雖然同更為極端的沙特相比,伊朗婦女可以獨自上街、可以參加工作、擁有選舉的權利,但是以西敏為代表的、生長在大城市、受過高等教育、接觸西方文化較多的中產階級女性,卻有著更多對自由和權利的訴求。

貧民階層代表瑞茨對宗教和權威的虔誠

一日納德的父親小便失禁,瑞茨在經過激烈的內心掙扎後,撥打了宗教熱線電話,詢問自己為一位男性病人更衣是否構成一種罪惡。在得到宗教權威的許可和指示後,瑞茨帶上手套,繼續自己的工作。

這個插曲對整個劇情的發展或許沒有太大關聯。但編劇和導演這麼做的目的,應該不僅僅是某些影評中所揣度的「增加宗教元素,以便影片通過審查」,而是通過對瑞茨的宗教虔誠的刻畫,向觀眾展示被西方媒體有意忽略的伊朗社會的另一個群體——貧民階層——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對宗教和權威極端虔誠。

在德黑蘭的富人區街頭隨處可見開寶馬,哼搖滾臉上沒有鬍鬚的伊朗男子和身穿緊身衣褲和高跟鞋的伊朗女子,一旦走出德黑蘭就會發現構成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口:那些虔誠於宗教,蓄著絡腮鬍、穿著黑罩袍的男男女女。

影片中的中產階級代表西敏著裝時髦,因為意見不合便想要離開自己的丈夫;而貧民階層代表瑞茨始終隱埋在黑罩袍下,面對丈夫的粗暴和負債卻從未動過離婚的念頭。影片通過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心理的細膩刻畫,表現了她們截然不同的理念,折射出伊朗社會不同階層在價值觀和行為取向上的差異。

伊朗伊斯蘭人的矛盾:「面對伊斯蘭的宗教信仰敢對真主起誓嗎?」

伊斯蘭教認為,撒謊是一種重罪,不止在今世受到刑罰,在後世也要被丟入「火獄」。劇中來自兩個不同社會階層、有著不同價值取向的兩人,在現實利益面前都放棄了對宗教的虔誠。

瑞茨的一次擅離職守集齊了納德的憤怒,納德把她推下臺階後,瑞茨一家把他告上法庭,為了開脫罪行,納德謊稱自己對瑞茨懷孕一事並不知情;西敏提出對瑞茨一家提供經濟賠償,面對這筆對這個貧民家庭至關重要的償金,瑞茨堅稱跌落臺階是導致自己流產的根本原因……

然而正如影片中所反映的社會面,在現實利益與生存法則面前,更多的伊朗人會作出宗教上的讓步有些是不經意間的,有些是在經過思想鬥爭之後的。受到輕度傷害後誇大病情,敲詐責任人和僱主的事情,在伊朗貧民階層中同樣屢見不鮮。精明的波斯商人振振有詞地宣傳商品、列數成本利潤,但如果你問他:「你敢對真主起誓你說的都是事實嗎?」對方往往就此陷入沉默——這就是矛盾的伊朗人,對宗教心存敬畏,同時又不能為宗教放棄現實利益。

故事的結尾留給觀眾的不僅僅是一個懸念,更多是對這個伊斯蘭國家未來的思考。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曾被指醜化伊朗
    唯一值得高興的或許是,在這個美伊局勢複雜動蕩的時候,奧斯卡第一次將最佳外語片獎頒給了一部伊朗影片——《一次別離》——無論是不是站在對立面,電影讓我們彼此了解。沒想到懷孕的瑞茨竟然流產,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將納德告上了法庭,他們各執一詞,然而真相卻出人意料……【獲獎點評】:  今年,《一次別離》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也是時隔13年後,伊朗電影又一次進入奧斯卡評委的視野。  1999年,一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伊朗電影《小鞋子》向世人展示了簡單質樸的兒童世界。
  • 日本電影又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1952-2018亞洲電影戰績盤點
    (註:1950-1956年「最佳外語片「作為榮譽獎指定獲獎影片,並沒有提名,這期間日本電影曾三度獲獎)  奧斯卡歷史上,像今年同時有兩部亞洲電影入圍最佳外語片的情況有過五次,其中2009年的日本電影《入殮師》(與以色列影片《和巴什爾跳華爾茲》一同入圍)和2012年的伊朗電影《一次別離》(與以色列影片《腳註》一同入圍)最終登頂。
  • 小成本外語電影《一次別離》不知道怎麼描述,大概這就是「無感」
    2012年冬天,一部小成本伊朗電影在中國上映,其實很多人到現在還不知道這部電影的存在,如果不是因為華語市場9600萬美元的大製作電影《金陵十三釵》在「申奧」的路上被30萬美元小成本電影《一次別離》半路攔截,相信那個時候也沒有人知道這部電影。
  • 伊朗神片來了 不看絕對是損失
    他們就是《一次別離》的男女主角納德和西敏,正向法官提請離婚。影片製作成本僅30萬美元,因此格局不大,核心故事是納德與西敏離婚造成的連鎖反應。值得一提的是,這對夫妻離婚緣由,並非沒有愛,而是有著相當複雜的政治、宗教、家庭因素。
  • 《一次別離》:以兩個家庭的衝突,折射伊朗社會的多重矛盾與困境
    《一次別離》的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出生於1972年,是伊朗的第三代電影人,他的作品,一向具有鮮明的伊朗民族特色和本土情節。這部伊朗電影,以30萬美元的超低製作成本,一舉橫掃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柏林金熊獎&銀熊獎在內的多個重要獎項,可謂當時的一匹「黑馬」。
  • 不愧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又一部佳作問世!
    在看完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推銷員》後,大叔和蘿莉慵懶的坐在沙發上,聊起了這部伊朗電影。蘿莉:大叔,你覺得《推銷員》好看嗎?大叔:好看呀,裡面的女主太美了。蘿莉:我以前看過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經典作品《一次別離》,真實展現了伊朗生活的原貌,注重細節,情感細膩,把人性、婚姻、家庭間的各種關係娓娓道來,讓人感受到了信仰與宗教的力量。
  • 《一次別離》導演法哈蒂:從日常生活中獲得靈感
    由於受疫情的影響,《一次別離》導演阿斯哈•法哈蒂採用遠程視頻和現場的年輕導演和觀眾進行交流。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導演、編劇,同時也是一位製作人。2003年,阿斯哈·法哈蒂執導個人首部愛情片《塵中之舞》;2006年,執導懸疑片《煙花星期三》,該片獲得第42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金雨果大獎;2009年,憑藉劇情片《關於伊麗》獲得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2012年,執導劇情片《一次別離》,獲得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
  • 影評:一次別離下的現實景觀
    據《世界移民報告2018》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的移民人數已達到2.44億。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就是在這樣的移民背景下發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納德和西敏是伊朗一對中產階級夫妻,兩人受過高等教育,有房有車,育有11歲女兒特梅,是伊朗的精英階層。被抽取的第一張骨牌是西敏的移民計劃,因不滿國內社會環境,同時也是為了女兒獲得更好的教育,她申請技術移民,獲得批准。
  • 《一次別離》縱有無數句實話,終抵不過半句謊言
    她之前沒說是因為怕丈夫指責自己違背古蘭經教義出去工作並且丟掉孩子,但是現在宗教信仰讓她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納德被冤枉。: 伊朗上映日期: 2011年看點本片在61屆柏林電影節獲金熊獎、最佳女演員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 伊朗籍影后坎城親吻異性 被批不尊重宗教信仰
    外籍女星坎城遭瘋狂粉絲趴裙底偷窺 網易娛樂5月20日報導 ,據國外媒體報導,61屆柏林電影節影后得主、伊朗女演員蕾拉-哈塔米(Leila Hatami)在本屆坎城電影節開幕式上與電影節主席吉爾斯-雅各布(Gilles
  • 這些電影,都是201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有力競爭者
    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史無前例的有83部電影進行爭奪,《好萊塢報導》從其中挑出了15部值得期待的電影。【1】阿富汗:《多少立方的愛》A Few Cubic Meters of Love這部工人階級羅曼史由 Jamshid Mahmoudi執導,講述了一個年輕伊朗女孩和一個阿富汗難民之間的秘密愛情,充滿了無奈與衝突。
  • 復盤亞洲電影奧斯卡戰績 伊朗最能打 李安張藝謀三獲...
    這一變化,也推動了最佳外語片轉變為競賽單元,獎項含金量和認可度也隨之高漲。1957年第29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外語片義大利電影《大路》(La Strada)是首部由競賽產生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但論及藝術性,《菊豆》還是在《希望之旅》之上的,不然也不會同時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修女艾達》:凜冽的歷史性延續
    無疑,《修女艾達》是一部畫面精緻得無懈可擊的黑白片,除此之外,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已說明了一切,無須我再說。猶太人的歷史印記如無垠天空,其影響亦無遠弗屆。近鏡頭的姨媽與侄女二人常被壓制在銀幕的左右下角,寓意明顯。如果說紛亂是俄羅斯影片《利維坦》的表徵,那冷視則是此片的註腳,現實威權下的俄羅斯與1962年社會主義下的波蘭正好相映照。
  • 孫紅雷主演的《蒙古王》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北京時間昨晚10時,第80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提名名單揭曉,孫紅雷主演的哈薩克斯坦影片《蒙古王》意外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  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爭激烈,一共有《雲水謠》、《放·逐》和《練習曲》三部中國影片角逐提名機會,結果全部敗北。而李安 導演的《色,戒》在其他獎項方面也空手而歸,本屆奧斯卡眼看著就要與中國影人無關。
  • 看電影《一次別離》
    伊朗影片《一次別離》是一部讓人糾結的影片。影片結束後我凝目沉思,似乎感到任何別離,何種選擇,哪樣結局都是悲哀的,都無法圓滿。影片由妻子西敏想要離開伊朗國土,離開孩子成長環境糟糕透了的家準備移民,而丈夫不願意丟下患痴呆症的父親,兩人別離(離婚)開始,緊接著留下了一系列的別離。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納德家做女傭的瑞茨,她眼睛裡透露出來的是唯唯諾諾,言行中又是百般謹小慎微。
  • 《一次別離》勇奪小金人 探秘神秘國度伊朗
    2月27日,伊朗影片《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簡稱《一次別離》)拿下了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項,伊朗的小成本電影首次稱雄奧斯卡。伊朗的電影在國際大賽中屢屢收穫頗豐,這與其國家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是分不開的,本期為你揭秘這個神秘的國度,伊朗「永不別離」。
  • 伊朗著名導演阿斯哈·法哈蒂亮相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暢談「無意識...
    法哈蒂與在場的電影愛好者和電影人們分享他的導演經驗和創作故事,暢談「無意識」創作。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社會派電影大師,他的電影作品不僅為觀眾勾勒出當今伊朗社會的景觀,同時也為世界電影做出了重要貢獻,讓電影回歸到說故事、反映現實的本源。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報名截止 60部佳片爭金人
    搜狐娛樂訊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評選,上周四(10月1日)截止了最佳外語片的申報工作,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60部新片進入了大名單。今年坎城國際電影節的兩大強片——《白色絲帶》(金棕櫚)和《預言者》(評審團大獎),將分別代表德國和法國展開繼金棕櫚之後的又一輪角逐。  最佳外語片的參評細則與其他獎項略有不同:所有報名最佳外語片獎的影片,必須是非英語對白;一個國家或地區只能選送一部參賽片;報名影片必須是在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之間上映,且必須在營業性影院公映七天以上。
  • 獨家網友影評:《一次別離》鮮明的分野與裂痕!
    ASeparationof…"這個語法結構提供了一種開放性的解讀方式,但中文名「一次別離」卻隱約有種一錘定音的意味,弱化了電影本身的多重寓意。二來,看完整部電影,你會發覺所謂「別離」並沒有太多向過去告別的意思,也並非是一個位於時間軸上的重要節點,而是將各種「分離」全都交織在一個故事中,且無論在哪一層面上,都顯示出了一道。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佩德羅·阿莫多瓦|阿凡提|翻譯家|日本_娛樂|...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今年開始就不叫外語片了,改名為「國際影片獎」。獎項名字改了,但大家的「申奧」熱情不改。今年共有93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代表電影「申奧」,中國臺灣地區「申奧」電影是《誰先愛上他的》,中國香港則派出《掃毒2天地對決》,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稱《哪吒》)則是今年中國內地選送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