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清平樂》播出以後,大家對於劇中一個細節就非常感興趣,那就是裡面對於皇帝的稱呼並非「皇上」、「陛下」之類的,而是稱為「官家」。其實不只是宋朝,不同的時期,對於皇帝的稱呼都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歷代皇帝的特殊稱呼,宋朝叫官家,有的朝代稱呼更有趣。
要說起帝王的稱呼,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詞:「王」。與此同時,與之並列的還有一個詞就是「後」。這裡的後不是指王后,而就是指帝王,《左傳》記載:
「夏後皋即夏天子皋。」
不過後來就有了用「王后」稱呼天子之妃的用法了。
最開始帝王還有一個稱呼,就是「闢」。史書記載:
「皇闢出者,皇,大也;闢,君也。大君出,蓋謂至尊受命出為天子也。」
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執掌權柄、以法治國,「復闢」一詞就是從這裡延伸出來的,就是指重新獲得執掌權柄的機會。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正式有了「皇帝」這一稱呼,這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了。不過秦漢時期,還會稱呼皇帝為「元首」。《尚書》記載:
「元首明哉,股腦良哉。」
就是說皇帝英明的話,下面才會出現賢良的大臣,所以「元首」代表皇帝,「股腦」就代表大臣,因此又有了「股肱之臣」的說法。
另外還有「至尊」,這個詞只能最高君主才能用,諸侯可以用「王」、「寡人」等稱呼,但不能用「至尊」這個詞。比如《過秦論》裡就有:
「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
接下來,就是大家廣為熟知的「陛下」了。「陛」指的是帝王宮殿的臺階,而陛下原本是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由於大臣在向天子進言的時候,不能直接對著天子說,必須先告訴臺階下的侍者,再由侍者轉達。久而久之,「陛下」便成為與皇帝面對面時的敬稱。
與陛下類似的還有「九五」,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別,就兩個數字組合起來罷了,但實際上裡面的學問很大。「九」是個位數字中最大的,中國古代有很多事物都與「九」有關,比如「九鼎」、「九錫」等等,所以它代表的是最大的。另外,「五」作為中位數,有著居中的含義,用現在的話來說,五就是C位啊,正所謂「五臟俱全」。因此「九五」合起來,就是代表天子。
在西漢的時候,皇帝甚至被稱呼為「縣官」。我們知道,縣官在後來是指一個縣的長官,一般為七品。然而在西漢,它的確指的是皇帝,《史記》記載:
「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
到了唐朝,宦官就會稱呼皇帝為「大家」。這個詞很有趣,因為唐朝各家的媳婦,稱呼婆婆也是叫「大家」。這個詞主要源於早期奴僕對主人的稱呼,宦官就是皇帝的奴僕,媳婦也有侍奉婆婆的職責,所以都稱呼為「大家」。但在皇室中,只有宦官會這樣稱呼皇帝,大臣是不會用的。
宋朝時候,就是我們已經知道的「官家」了,那麼官家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是有典故的:
「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
有一次宋真宗問侍讀學士李句容,為什麼要稱呼天子為官家,李句容回答:
「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宋真宗聽了十分高興,可見「官家」這個詞其實涵蓋很廣,也象徵著皇帝獨一無二的地位,以及無人能及的高尚品德,因此宋朝皇帝都很喜歡「官家」這個稱呼。
到了明清時期,就漸漸用年號代指皇帝了。年號原本是用於紀年的,並沒有什麼指代性,就像唐高宗、武則天這種在位時頻繁換年號的皇帝,年號就沒有什麼特殊指代性。可像明清時期的皇帝,往往就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幾乎成為皇帝的代號。
不過在清朝,皇帝還有一個特稱,就是「老佛爺」。很多人以為,「老佛爺」是稱呼皇太后的,其實並不是這樣。這個詞最早源於「滿柱」,是滿洲女真首領最早的稱呼,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思就是「佛爺」、「吉祥」。清朝建立後,就不再用「滿柱」稱呼最高統治者,而是改為漢譯的「佛爺」。
在影視劇《還珠格格》中,我們常常能聽到「老佛爺吉祥」、「老佛爺千歲千千歲」的臺詞,其實這是不對的。在清朝只有一位女性被稱為老佛爺,就是慈禧太后。之所以稱呼她為老佛爺,也是因為她的實際地位其實與皇帝無二。
由此可見,隨著朝代的更替,對於皇帝的稱呼也會有所改變,每種稱呼都有其不同的歷史來源及意義,但都象徵著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實除了文中說到的,還有很多關於皇帝的稱呼,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參考文獻《史記》《左傳》《尚書》《舊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