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汨羅屈子文化園《楚辭》章句主題畫展作品
所行所吟,孕育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集——《楚辭》。 一條江,一個詩人,一本詩集,因緣相結,因此益彰。於是,汨羅江成了「藍墨水的上遊」, 汨羅成了詩家的聖地。 汨羅市因江而名,歷史厚重,資源豐富。時逢盛世,百業俱舉,連年舉辦龍舟節活動和打造龍舟文化,摘取了「中國龍舟名城」桂冠。
-
屈子文化園亮出《楚辭》章句主題畫展
書楚語,作楚畫,紀楚地,名楚物虢筱非《楚辭》章句主題畫展扮靚「雲上端午」一章《楚辭》,勾起了兩顆靈魂穿越千年的對話。今天是端午佳節,「文章爛兮」《楚辭》章句主題畫展在汨羅市屈子文化園詩歌交流中心開幕,以獨具情懷的形式紀念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偉大的詩人屈原,也為當天啟幕的「雲上端午」活動扮上一抹爛漫色彩。
-
鑄古鎔今 情達屈子 意境雄渾 氣韻激淌——讀虢筱非的《楚辭》章句...
楚辭,恰似傳統文化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瑰麗燦爛又磅礴浪漫,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對楚辭的欣賞並不容易。《世說新語》裡曾說,「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知名畫家虢筱非在端午節當天將他《楚辭》章句主題畫100幅,在汩羅江畔的屈子祠展出,這是他從文習畫30多年的積累之後的一次迸發,作品從傳統中吸取營養,又跳出其窠臼,富有了時代精神,可謂妙不可言。因此各界好評如潮。青年學者何淼玲看過他的畫展後評曰:「參造化於天地兮,吸日月之精華;懷抱觀古今兮,深心託毫素;晤言於一室之內兮,卓然而成大家。」
-
屈子書院講壇再開講,聽朱傑人主講「朱子與屈子」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為什麼對《楚辭》情有獨鍾,晚年傾注大量時間對之進行注釋與編撰?屈子為什麼會成為朱子的千古知音?以經典為媒介,朱子與屈子會產生怎樣的情感共鳴?11月21日下午,屈子書院講壇第十三期在湖南汨羅屈子書院舉行。本次講座特邀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朱傑人主講「朱子與屈子:以《楚辭後語》為例」。朱傑人以《楚辭後語》為切入點,聯繫朱熹在慶元年間的人生遭遇,剖析了朱熹注釋與編撰《楚辭》的原因及選擇標準,以獨特的視角帶領觀眾進一步理解屈原、理解朱子,為現場100多名聽眾及線上48.6萬網友帶來了一場思想盛宴。
-
明成本吳原明《楚辭集注》刊本
因此他在精神和人生際遇上於屈原多有契合,在解讀《楚辭》時,才能頗有心得。何喬新生活的時代,正是程朱理學盛行之時,此時的文人對朱熹可謂推崇備至,作為儒家正統的學者,何喬新也不例外的成為對朱熹學說的堅定擁護者。何喬新在《楚辭集注序》中所言: 朱子以豪傑之才,聖賢之學,當宋中葉,阨於權奸,迄不得施,不啻屈子之在楚也……然朱子方且與二三門弟子講道武夷,容與乎雲山月之間。
-
屈子書院講壇第13期:朱傑人主講「朱子與屈子 以《楚辭後語》為例」
圖片均由通訊員提供)星辰在線11月2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易彬)《楚辭》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為何對《楚辭》情有獨鍾,晚年傾注大量時間對之進行注釋與編撰?屈子為什麼會跨越時空的距離成為朱子的千古知音?以經典為媒,朱子與屈子會產生怎樣的情感共鳴?
-
屈子書院講壇第13期:朱傑人主講「朱子與屈子 以《楚辭後語》為例」
圖片均由通訊員提供) 星辰在線11月2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通訊員 易彬) 《楚辭》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為何對《楚辭》情有獨鍾,晚年傾注大量時間對之進行注釋與編撰?屈子為什麼會跨越時空的距離成為朱子的千古知音?以經典為媒,朱子與屈子會產生怎樣的情感共鳴?
-
用屈子精神謳歌新時代——《楚辭》章句主題組畫在湖南日報美術館...
用屈子精神謳歌新時代《楚辭》章句主題組畫在湖南日報美術館展出華聲在線7月4日訊(通訊員 王小華)今天下午,虢筱非《楚辭》章句主題組畫匯報展在湖南日報美術館舉行今年,畫家虢筱非完成《楚辭》主題組畫100幅。這些作品以汩羅乃至洞庭湖區今景時物入畫,擷借楚辭斷句標題,主題鮮明,形式新穎。是對《楚辭》註解的一種視覺表達,是閱讀《楚辭》的一種個人理解表達。虢筱非酷愛中華傳統文化,對書畫、篆刻有著濃厚興趣。
-
西村時彥與《楚辭》二說
西村時彥將凡涉及屈原及楚辭者一一記錄在案,資料之豐與用力之勤,令人感佩,誠如學界所稱,乃「楚辭外編」「屈原學資料庫」,嘉惠後學,功德無量。且許多條目末尾有西村時彥的按語,或辨析源流,或列校異文,或考訂是非,或續補未盡之意,時有洞見。
-
屈子文化園亮出《楚辭》章句主題...
書楚語,作楚畫,紀楚地,名楚物 虢筱非《楚辭》章句主題畫展扮靚「雲上端午」 一章《楚辭》,勾起了兩顆靈魂穿越千年的對話。今天是端午佳節,「文章爛兮」《楚辭》章句主題畫展在汨羅市屈子文化園詩歌交流中心開幕,以獨具情懷的形式紀念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偉大的詩人屈原,也為當天啟幕的「雲上端午」活動扮上一抹爛漫色彩。
-
屈子去哪兒了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大意是說,與屈子同殿稱臣,官職一樣的上官大夫,想要爭得寵信,嫉妒屈子的才能。楚懷王讓屈子制定法令,他剛寫完草稿,上官大夫見到後想拿來邀功,「屈平不與」。
-
屈子書院:愛國憂民 修遠求索
屈子精神 與日爭光汨羅是屈原晚年行吟棲息之地、魂歸之處。屈原「哀民生之多艱」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雖九死其猶未悔」追求美政的崇高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進取精神,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汨羅人。先民們在屈原投江之日「命舟檝以拯之」「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的風俗,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端午吃粽子插艾葉、龍舟競渡等社會習俗與傳統節日。
-
屈子書院:愛國憂民 修遠求索
屈子精神 與日爭光汨羅是屈原晚年行吟棲息之地、魂歸之處。屈原「哀民生之多艱」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雖九死其猶未悔」追求美政的崇高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進取精神,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汨羅人。先民們在屈原投江之日「命舟檝以拯之」「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的風俗,逐漸演變為中華民族端午吃粽子插艾葉、龍舟競渡等社會習俗與傳統節日。
-
李之柔:屈子去哪兒了
其得意門生子夏所言「學而優則仕」,變相說出了孔夫子「沽之哉」的心聲。孔子為了實現理想,用了十四年的時間周遊列國,謀求「沽之」,可惜運氣實在比不了後來的蘇秦、張儀等人,落得個無功而返。「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大意是說,與屈子同殿稱臣,官職一樣的上官大夫,想要爭得寵信,嫉妒屈子的才能。楚懷王讓屈子制定法令,他剛寫完草稿,上官大夫見到後想拿來邀功,「屈平不與」。
-
劉師培對傳統楚辭研究的繼承與突破
他指出:「自戰國之時,楚騷有作,詞鹹比興,亦冒賦名,而賦體始淆。賦體既淆,斯包函愈廣。故『六經』之體,罔不相兼。」劉師培探索楚辭多元化的創作機制與審美特質,實際上是分離了經學與文學,凸顯文學的獨立性,不可不謂是一種進步的文學觀點。2. 楚辭囊括諸子清代的章學誠提出賦體源於諸子百家的觀點:「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國諸子。假設對問,《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非《儲說》之屬也;徵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也。」
-
那些深藏在屈子文化園裡的自在生活
香草湖上賽龍舟,信步楚堤感受詩情畫意的浪漫;在屈子書院近距離聽名家講座; 屈子祠裡感受古老祭祀儀式和汨羅江畔的傳統民俗......在這裡,文化與生活融為一體。隱匿在這裡的,還有另一種許多人不知道的自在生活。信步南陽裡,被一處幽靜唯美的客棧所吸引。沒有豔麗的裝飾,原木素簾,古樸雅致,一切都是那麼寧靜。
-
憶屈子,愛國精神永傳承!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他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學」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譽為「楚辭之祖」,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
去畫中讀楚辭!《楚辭》章句主題畫展在汨羅舉行
來源:華聲在線華聲在線6月26日訊 (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記者 廖慧文) 《楚辭》與主題畫,穿越千年的對話在汨羅江邊再次響起。昨日,「文章爛兮——《楚辭》章句主題畫展」在汨羅市屈子文化園詩歌交流中心開幕,以畫紀念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偉大的詩人屈原。這是為打造「端午源頭、龍舟故裡、詩歌原鄉」的著名文化地標,豐富龍舟節系列活動內容,汩羅市委、市政府的特邀畫展。
-
劉葵老師說《楚辭》
一、讀《楚辭》讀什麼?楚辭,顧名思義,即楚地文辭。本書原緒言,對「楚辭」的產生,對《楚辭》作為一部文學總集的形成,以及它的性質、內容、作者、影響等,所述甚詳,反映了當時《楚辭》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有重要意義,值得悉心領會。《楚辭》猶如奔騰於華夏大地的萬裡長江,亙古彌新。
-
雲直播龍舟賽 「我們的節日·端午」在汨羅屈子文化園舉行
(6月25日上午,2020「我們的節日·端午」屈子文化園遊園活動暨龍舟表演賽在汨羅屈子文化園啟動。)華聲在線6月26日訊(記者 劉玉鋒)粽香四溢,龍舟競渡,又是一年端午時。6月25日上午,在莊嚴的祭祀中,2020「我們的節日·端午」屈子文化園遊園活動暨龍舟表演賽在汨羅屈子文化園啟動。龍舟表演賽、國風端午遊園、國風文創快閃、《楚辭》章句畫展開幕、路遇非遺表演、百車自駕尋汨……端午當日,萬千高朋通過雲直播平臺在方寸的手機視窗齊聚「汨羅江畔」,共襄文化盛舉,感受傳統節日融入時代脈搏與潮流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