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評論員 戴之深
12月26日、27日,南京大華大戲院·群劇場接連上演南京市文旅消費政府補貼劇目、先鋒崑曲《319·回首紫禁城》《夜奔》。這座小劇場內,座無虛席,觀眾近距離領略了素昆的風採。事實說明,群眾需要接地氣的小劇場演出,群眾需要果敢創新的戲曲表演。
素昆,極素極簡。崑曲演員無妝扮無粉黛,現場也無裝臺。幾道追光,幾句唱腔,演員深厚的藝術功底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一種從最傳統抵達最先鋒,從最先鋒又回歸最傳統的戲曲表演形式。2017年,柯軍曾在倫敦上演傳統版和先鋒版《夜奔》,強烈對比間彰顯了600年崑曲破圈的勇氣與智慧。而在大華大戲院·群劇場,舞臺上演員充滿張力的表演、壓抑內斂的肢體動作,與舞臺下觀眾的屏息而觀、如痴如醉,形成了一種至純至真氛圍。
守正創新,無疑是素昆的最大價值。唱念做打,咿咿呀呀,然而聽也聽不太懂,看也看不真切,仿佛和舞臺上的人隔著千山萬水。這是傳統戲曲表演給不少人帶來的最直觀感受。時間長了,年輕人就會遠離。要想留住年輕人,就得有新東西呈現;傳承不是機械照搬。要想傳承好文化瑰寶,就必須創新,從創新中發現傳統文化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回歸路徑。仍以素昆《夜奔》為例,一桌二椅,一根紅色大帶,就是舞臺上的全部道具。打破程式,全劇無一「臺詞」;打破界限,時而西裝時而長袍,時而靜默時而暴走。全劇一反傳統崑曲冗長的唱念、緩慢的節奏,以字幕、配樂、表情,帶給人全新的感受。時空凝固中,外在情緒爆發、內在心路隱現……
這一刻,觀眾和演員、作品和氛圍,實現了別開生面的融合。一幕結束,觀眾輕聲鼓掌,掌聲似乎被臺上的追光給融化了。這樣的情境,幾時有過?何曾厭倦?
說到底,創新必得走心——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作,呼應人民的審美需求,走入人民的藝術心田。一幕素昆,至真至誠,不浮不躁,以戲曲藝術的真正內涵打動了人心,傳播了中國美學,留住了每個中國人心中最閃亮的藝術形象。無疑,《319·回首紫禁城》《夜奔》的成功演出,給廣大藝術創作者帶去了有益啟示。這是一次裡程碑式的戲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