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評丨「素昆」為何能火爆小劇場

2020-12-28 現代快報

現代快報評論員 戴之深

12月26日、27日,南京大華大戲院·群劇場接連上演南京市文旅消費政府補貼劇目、先鋒崑曲《319·回首紫禁城》《夜奔》。這座小劇場內,座無虛席,觀眾近距離領略了素昆的風採。事實說明,群眾需要接地氣的小劇場演出,群眾需要果敢創新的戲曲表演。

素昆,極素極簡。崑曲演員無妝扮無粉黛,現場也無裝臺。幾道追光,幾句唱腔,演員深厚的藝術功底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一種從最傳統抵達最先鋒,從最先鋒又回歸最傳統的戲曲表演形式。2017年,柯軍曾在倫敦上演傳統版和先鋒版《夜奔》,強烈對比間彰顯了600年崑曲破圈的勇氣與智慧。而在大華大戲院·群劇場,舞臺上演員充滿張力的表演、壓抑內斂的肢體動作,與舞臺下觀眾的屏息而觀、如痴如醉,形成了一種至純至真氛圍。

守正創新,無疑是素昆的最大價值。唱念做打,咿咿呀呀,然而聽也聽不太懂,看也看不真切,仿佛和舞臺上的人隔著千山萬水。這是傳統戲曲表演給不少人帶來的最直觀感受。時間長了,年輕人就會遠離。要想留住年輕人,就得有新東西呈現;傳承不是機械照搬。要想傳承好文化瑰寶,就必須創新,從創新中發現傳統文化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回歸路徑。仍以素昆《夜奔》為例,一桌二椅,一根紅色大帶,就是舞臺上的全部道具。打破程式,全劇無一「臺詞」;打破界限,時而西裝時而長袍,時而靜默時而暴走。全劇一反傳統崑曲冗長的唱念、緩慢的節奏,以字幕、配樂、表情,帶給人全新的感受。時空凝固中,外在情緒爆發、內在心路隱現……

這一刻,觀眾和演員、作品和氛圍,實現了別開生面的融合。一幕結束,觀眾輕聲鼓掌,掌聲似乎被臺上的追光給融化了。這樣的情境,幾時有過?何曾厭倦?

說到底,創新必得走心——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作,呼應人民的審美需求,走入人民的藝術心田。一幕素昆,至真至誠,不浮不躁,以戲曲藝術的真正內涵打動了人心,傳播了中國美學,留住了每個中國人心中最閃亮的藝術形象。無疑,《319·回首紫禁城》《夜奔》的成功演出,給廣大藝術創作者帶去了有益啟示。這是一次裡程碑式的戲曲表演。

相關焦點

  • 快快評 | 素昆20年後回歸南京,吹響小劇場新長徵路上的號角
    12月26日、27日,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柯軍和弟子楊陽帶著兩部素昆作品《319 · 回首紫禁城》《夜奔》,20 年後重回南京小劇場,此舉的意義顯然超出了常規的 " 演出 "。這次素昆回家,無疑吹響了小劇場新長徵路上的號角。已經記不清南京觀眾有多久沒有看過純粹的「小劇場」了,上年紀的人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南京小劇場的輝煌。當時一大批敢為人先的戲劇工作者,不同於傳統戲劇固有的模式,在南京市民間引發狂潮,並成功席捲全國。然而不知什麼時候,小劇場離觀眾越來越遠了。
  • 20年探索成就「素昆」,著名崑曲藝術家柯軍:終於不怕先鋒嚇跑觀眾了
    「其實自古以來,崑曲一直具有先鋒精神,總能為其他劇種提供新的演劇樣式。從魏良輔到梁伯龍、孔尚任等,無數前輩都在嘗試著崑曲的改革與創新。所以我現在也在做這件事,希望崑曲走得再遠一點。」不少流傳至今的經典劇目並非講述當代之事,而是展現歷史人物的思維模式和人生追求,柯軍認為,這正是「最傳統」的地方。「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儘量不要改動,觀眾看不懂不要緊,我們等著觀眾看懂。
  • 名家大師共赴「素昆盛典」
    崑曲古老,水磨腔傳了六百年生命仍舊旺盛;崑曲先鋒,柯軍和他首創的「素昆」從蘇州出發,擁抱世界。崑曲回家,一眼千年。且看傳統與先鋒如何碰撞,江南和世界又是何等相融。7月24日,「蘇州有請•素昆盛典」在蘇州博物館舉辦。蘇博,傳奇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小女兒」,它與素昆一樣,現代與傳統交融。
  • 蘇州有請 13位名家大師共赴「素昆盛典」
    崑曲古老,水磨腔傳了六百年生命仍舊旺盛;崑曲先鋒,柯軍和他首創的「素昆」從蘇州出發,擁抱世界。崑曲回家,一眼千年。且看傳統與先鋒如何碰撞,江南和世界又是何等相融。7月24日,「蘇州有請•素昆盛典」在蘇州博物館舉辦。蘇博,傳奇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小女兒」,它與素昆一樣,現代與傳統交融。
  • 13位名家大師共赴一場「素昆盛典」
    崑曲古老,水磨腔傳了六百年生命仍舊旺盛;崑曲先鋒,柯軍和他首創的「素昆」從蘇州出發,擁抱世界。 崑曲回家,一眼千年。傳統與先鋒碰撞,江南和世界相融。 蘇博,傳奇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小女兒」,它與素昆一樣,現代與傳統交融。水墨線條、寫意庭院,在此舉辦一場前所未有的素昆雅集,是世界物質文化遺產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奇妙對話,也是崑曲大師與建築大師的靈魂碰撞。 活動現場,名家如雲。
  • 假期普法小劇場④丨假日購房,合同細節要看清
    假期普法小劇場④丨假日購房,合同細節要看清 2020-10-04 0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6年50家銳減到20家 北京相聲小劇場為何萎縮?
    原標題:北京相聲小劇場為何萎縮  劉嘉文是一名相聲愛好者,對相聲藝術十分痴迷。劉嘉文回憶,2005年左右,北京的相聲小劇場還不太紅火,除了周末相聲俱樂部,也就是德雲社。「那個時候的德雲社可不能跟現在比,觀眾聽相聲花不了多少錢。」
  • 13位名家和百萬網友共赴「素昆盛典」
    水墨線條,片石假山,貝聿銘先生為蘇州博物館打造的極簡之美,與柯軍的「素昆」,無比契合!△朱棟霖在他們的心中,蘇州與素昆,無比契合。正如「蘇州女兒」範小青所說:「蘇州是傳統的,崑曲是傳統的;蘇州是先鋒的,崑曲也是先鋒的。蘇州既江南又世界,崑曲同樣如此。這是融於骨血的親密,這是氣質相合的默契。」
  • 企業經營風險小劇場丨第三彈:休完年假被調崗逼退?豈有此理!
    企業經營風險小劇場丨第三彈:休完年假被調崗逼退?豈有此理!員工休年假,公司能不能藉此扣工資?公司擅自調崗逼退員工,員工能不能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企業用工這些坑,不能踩!
  • 南京多家博物館推「夜遊」項目 南博周末小劇場很火爆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每個周六晚,南京博物院小劇場都有非遺項目免費展演;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也有「夜瞻園」項目,市民可以在晚上感受瞻園的美。  多家博物館曾「試水」  沒觀眾來,「夜遊」取消  「夜遊」博物館,南京在2013年就曾試水。
  • 小劇場相聲路在何方?
    □本報記者劉洋    年終歲末,鄭州的小劇場相聲迎來了久違的「牛市」。12月21日,「全國相聲小劇場頂級笑星聚中原相聲大會」在鄭州德億歌劇院火爆開演,數百名觀眾在笑聲中享受了相聲帶給他們的快樂。    然而,面對這紅紅火火的場面,所有參與演出的演員都很冷靜。
  • 聚焦南京小劇場內容創作 賦能城市文化發展
    一旦碼頭有了魅力,不論大船還是小船,都願意停泊在碼頭的泊位裡」,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紀增龍表示,如何將小劇場的建設與城市更新相融合,發揮小劇場空間更緊密的互動性;如何發揮小劇場投資成本相對較少、劇目內容更加靈活多樣的特點進行藝術探索,打造藝術精品;如何基於小劇場的業態形成創、演、觀、評的良性互動機制,培養出一批年輕的戲劇從業人員,形成南京厚度等都是亟待研究的課題。
  • 樂活驛站|非遺小劇場的非遺好物
    「非遺文化可以通過豐富的形式得到傳承」古樓南大街--樂活驛站曲藝非遺小劇場」節目單(時間:19:30--21:30)評 書:《路遙知馬力》---李學輝;木板大鼓:《鬧南監》---郭海洋;相 聲:《四大名著》---譚聰等;山東琴書:《爺倆趕集》---王 萌;山東快書:《東嶽廟
  • 為何越來越多的地方戲開始青睞小劇場?在這個展演中,院團給出答案
    昨晚的長江劇場高朋滿座,業內人士和文藝愛好者從全國各地湧來,一睹小劇場評劇《染》與小劇場婺劇《無名》的風採。兩部各自劇種的小劇場開山之作,開啟了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的一周狂歡。他們為何選擇小劇場?又為何當下來到上海參演?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南京打造全國小劇場創作高地 小劇場撬動...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首屆小劇場戲劇節,再到小劇場越劇《僧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小劇場京劇《鑑證》、小劇場話劇《401房間》《拾景記》《莫愁·莫愁》……小劇場戲劇一直在南京這座「最文藝」的城市蓬勃生長。
  • 北京相聲小劇場經營不景氣進入「洗牌期」
    曾經一度非常火爆的相聲小劇場現在漸漸趨於平靜,新增小劇場越來越少,關門的卻越來越多,用行內人的說法——已經進入「洗牌期」。   有人愛不起,財力決定壽命   2009年前後是北京相聲小劇場最為活躍的時候,最多時約有五十多家,忙碌的演員經常會在這個劇場說完開場的活,又要趕到十幾公裡外的另一個劇場說壓軸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