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2021-02-19 南昌市新華書店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思想的核心如下: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夥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相關焦點

  • 國學講堂(49):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國學智慧】儒家思想的核心
  • 【國學】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聖(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 儒家思想的精髓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仁」:仁人、愛人、仁愛。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 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
    全球有三大國際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日本,屬於儒家文化圈國家,對儒家典籍比較重視。在日本,用漢字造作詞彙或莊重的命名,大多到中國的儒家典籍中去探源取典。體現了深厚的儒學功底和漢字造詞能力。
  • 一場天涯海角的旅行,不如在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暢遊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儒家思想一直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每一人。他的哲學思想「仁義」,「禮樂」,「德治教化」,融入在中國人的生活、文化中,一直教化著我們的做人道德禮儀。孔子的著作有《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每一本都值得我們仔仔細細,反反覆覆的欣賞與回味。
  • 孝、悌、忠、義的含義
  • 常識積累 | 儒家文化與儒家思想發展史常識
    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 儒家思想這9個道德價值觀,是中國人為人處事,成功的核心原則
    我國儒家思想是關於和諧的哲學,強調「仁愛」和「融合」。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了九個方面的道德價值觀,分別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在這九個方面中,仁和義是核心,統領和貫穿著其它七個方面,那七個方面都要以仁愛為指導原則。儒家的仁愛是建立在家族主義之上的。
  • 企業管理中的「仁、義、禮、智、信」
    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思想代表,「仁、義、禮、智、信」貫穿於中華文化發展中,不僅是對個人品行的規範要求,更是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要素。在當今企業管理中,儒家思想也是重要的企業管理思想,需要我們細細研學。 人資管理要「仁」。
  • 一起來學習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儒家和儒家思想是如何衍生的
    就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了,為些儒家提出了「仁」。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 至聖孔子: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是價值體系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觀點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朱熹曾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思想十分豐富,成為一種價值體系。仁,即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這是孔子關於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深遠。
  • 儒學思想是中國政治的基礎,這是西方沒有的文化
    孔子不是儒學的創始人,在孔子之前,儒學還沒有完整的主流思想,孔子接過儒學,對儒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且奠基了儒學的主流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九個核心理論思想。「仁」是指仁愛或者仁政,準確說「仁」是對古代帝王的一種約束,「仁政」就是「德治」,帝王對百姓要仁愛、要講道德倫理。「義」是相信友誼,是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智」可以解釋為智慧或者更準確一點是:一個人知道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 不管喜歡與否,儒家思想作為一種存在,影響著中國人的現實生活。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成為一種價值體系。仁,即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這是孔子關於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也是儒家思想核心的核心。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受教。
  • 【我的投稿】淺談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
    孔子揚棄前人對「仁」的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對「仁」進行了系統闡述,僅在《論語》中就出現109次。他將「仁」從原始道德理念上升到具有人文精神和實踐理性的哲學範疇,構建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學術界有「儒學為仁學」之說。一、「仁」的溯源依據現有文獻,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仁」字:「親也。從人二。忎,古文仁,從千心作。
  • 儒家思想的仁,你真的了解嗎?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 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 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隨著孟子「義」的觀點加入,「仁義」二字成為先秦百家的思想基礎。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儒家思想也在不斷地調整,補充以使用不同時期生存的需要。
  • 儒家孔子、孟子、曾子論「孝」,傳統文化儒家學說中的孝文化
    孟子論孝:提出性善論,進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學基礎。  1、提出性善論,進一步完善儒家孝道的哲學基礎。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孝子養志「,強調人人都能達到「仁」的主觀因素,「人人皆可為堯舜」,從而提出人的本質是性善的理論。人性是天賦的,孝的善德當然也是天賦的 ,人人都是生而具備的。
  • 《論語》中的仁、義、禮、智、信!
    4.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譯: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於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算仁了。」5.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