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並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類型,它是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具有季節或常年積水、生長或棲息喜溼動植物等基本特徵,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1]。為了保護溼地免遭工業化發展的破壞,保護水禽、動植物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加強國家政府間合作保護和合理利用溼地,1971年2月在伊朗海濱城市拉姆薩爾,18個國家政府發起籤署了《溼地公約》,目前締約國已有142個國家,遍及全球各地。中國於1992年3月1日加入《溼地公約》,並於2000年11月8日正式發布了《中國溼地保護行動計劃》,於2004年2月2日通過了《全國溼地保護工程規劃》(2004—2030年)。黃河中下遊地區及海河流域涉及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和山東被列入黃河中下遊溼地區,該區天然溼地以河流為主,伴隨分布著許多沼澤、窪澱、古河道、河間帶、河口三角洲等溼地[2]。規劃中提出了要加強該區域溼地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說明溼地保護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黃河健康生命的主要標誌[3]可以概括為:連續的河川徑流、暢通的水沙通道、無害的水質環境、良性的生態系統、適足的水源供給等幾個方面。溼地對於河流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保持黃河河流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加強黃河溼地監測研究,對於保護溼地和維持黃河健康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1 溼地及其與流域的關係
1.1 溼地的定義
《溼地公約》中溼地的定義:溼地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鹹水,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水水域。該定義給出了溼地明顯的邊界,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在溼地管理上易於操作,對溼地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溼地的科學定義[4]:溼地是一類既不同於水體,又不同於陸地的特殊過度類型生態系統,為水生、陸生生態系統界面相互延伸擴展的重疊空間區域。溼地由特定的生物群落及其存在環境共同組成了一種動態平衡系統,該系統中,生產者是溼生、沼生、淺水生植物,消費者為溼生、沼生和淺水生動物,特定的微生物群為該系統中的分解者。溼地的土壤具有明顯的潛育化,溼地與周圍相鄰的系統有密切關係,與它們發生物質和能量交換。
顯然,溼地生態系統與河流生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溼地生態系統在河流維持健康生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2 溼地的類型劃分
根據不同的劃分指標,溼地可以分為許多類型。例如,除了河流、湖泊、水庫、坑塘外,按動態變化可以分為永久性溼地和季節性溼地;按地貌部位可以被分為灘涂溼地、湖濱溼地、河岸溼地等;中國溼地按地域可劃分為東北溼地、長江中下遊溼地、杭州灣北濱海溼地、杭州灣南沿海溼地、雲貴高原溼地、蒙新乾旱、半乾旱溼地和青藏高原溼地等。
按照溼地公約,共劃分為31類天然溼地和9類人工溼地,這些在中國都有分布,其中的主要自然溼地類型在黃河流域也有分布。常見的溼地分類有:
A、永久性淺海水域:多數情況下低潮時水深6米以內。
E、沙灘、礫石與石灘:包括濱海、沙洲、海岬以及沙留島。
F、河口水域: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
G、灘涂:潮間帶泥灘、沙灘和海岸其他鹹水沼澤。
H、鹽沼:包括濱海鹽沼、鹽地草甸。
K、鹹水、鹼水瀉河:有通道與海水相連。
L、永久性內陸三角洲:內陸河流三角洲。
M、永久性河流:包括河流及其支流、溪流、瀑布。
N、時令河:季節性、間歇性、定期性河流與溪流。
O、湖泊:面積大於8公頃的永久性淡水湖,包括漫灘湖泊。
P、時令湖:大於8公頃的季節性、間歇性的淡水湖,包括漫灘湖泊。
Q、鹽湖:永久性的鹹水、半鹹水、鹼水湖。
R、時令鹽湖。
SP、內陸鹽沼:永久性的鹹水、半鹹水沼澤與泡沼。
SS、時令鹼、鹹水鹽沼。
TS、泛濫地:季節性、間歇性洪泛地、溼草甸和面積8公頃的泡沼。
U、草木泥炭地:無林泥炭地,包括蘚類泥炭地和草木泥炭地。
VA、高山溼地:包括高山草甸、融雪形成的暫時性水域。
VT、苔原溼地:包括高山苔原、融雪形成的暫時性水域。
W、灌叢溼地:灌叢沼澤、灌叢為主的淡水沼澤,無泥炭積累。
XF、淡水森林沼澤:包括淡水森林沼澤、季節性泛濫森林沼澤,無泥炭積累森林沼澤。
XP、森林泥炭地:泥炭森林沼澤。
Y、淡水泉及綠洲。
ZG、地熱溼地:溫泉。
另外,水庫、稻田也被列為溼地。
1.3 溼地與流域水資源的關係
流域是以水資源自然分布為主要特徵的區域,溼地是這個區域內水資源的有效賦存形式和持續補給者。河流生命的核心是水,在一個流域內,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其中包括雪和冰雹。降水落到地面後,一部分蒸發返回大氣,一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一部分聚積形成湖泊,而相當部分形成地表徑流再次注入海洋,在這個循環過程中,流域水資源的賦存形式,大部分是以溼地的形態存在的,溼地對穩定流域水資源水平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溼地是流域水資源的主要積蓄地。其中主要指河流、湖泊、沼澤和水庫。這是社會開發利用的主要水源。
(2)溼地是流域地下水的主要提供者。因為乾旱的陸地只有在降雨或灌溉時才有水滲入地下,而湖泊、沼澤和水庫的水滲入地下才是持續性的源源不斷的。
(3)溼地對流域水資源具有淨化作用。溼地千萬年來一直是地表水體淨化的加工廠,這種作用被稱作水的自淨作用。對現代人類所造成的一些汙染,顯然僅靠這種自淨作用是無法排除的。儘管如此,溼地至今仍是流域水資源淨化的重要因素。
1.4 溼地與流域生態環境的關係
流域生態環境是一個繁雜的綜合系統。溼地是流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流域生態環境演替和惡化表現在很多方面,諸如林草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荒漠化面積擴大,河流廊道水生和陸生動植物減少和氣候乾旱等。這些生態要素的變化都與流域內溼地的賦存狀態變化有密切關係:
(1)溼地的存在為豐富的水生和陸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繁殖和生存環境。某一塊溼地的消失,標誌著該地幾乎所有生存於其中的動、植物的消失或滅亡。調查資料顯示,許多溼地還是遷徙鳥類重要季節性棲息繁殖地,溼地的退化和消失,直接威脅到這些鳥類的生存。
(2)溼地的存在直接影響著當地的氣候。溼地的消失將引起當地氣候的乾旱。當然,也可以說,當地氣候的乾旱將引起溼地的消失。這從另一方面說明溼地是生態環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溼地的消失將引起生態環境諸多方面的惡化。
1.5 溼地與流域經濟社會關係
(1)由於溼地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因此,溼地生態的變化將對地區經濟發展起著促進或者制約作用,特別是水量的減少或者水質的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更顯著。
(2)溼地所處的地貌位置都是相對低洼地帶,特別是在沿岸和河道內,溼地具有顯著的滯洪防洪作用,對抗洪防災十分有利。黃河下遊遊蕩性河段的溼地滯洪蓄洪作用十分明顯。
(3)溼地的存在是優美舒適生活環境的必要條件。目前,許多沿河溼地被開發建設成了旅遊、休憩景區。
2 黃河流域溼地分布及其作用
黃河發源於我國大地貌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北部,其幹流及支流迂迴於山脈和平原之間,形成了眾多大小不一的溼地。不同河段處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與其有關的溼地類型及其分布特徵差異很大,對流域的作用也不盡相同。黃河溼地主要有如下9個分布區。
2.1 黃河源區溼地
黃河源地區是第一階梯上第一個溼地集中分布區,位於瑪多縣多石峽以上地區,是一個盆地。西面是雅拉達擇山,南面是巴顏喀拉山,北面有一相對較低的分水嶺與柴達木盆地為鄰,東面是阿尼瑪卿山。黃河從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穿過並流出河源區。
黃河源區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寒冷乾燥,冬寒夏涼,常有大風,多年平均氣溫-4℃,只有5~9月份平均氣溫在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00毫米,水面蒸發量1400毫米。黃河封凍期從11月到翌年4月,多年平均封凍160天以上。
河源區盆地自西向東由3個小盆地串聯呈帶狀,溼地分布在帶狀盆地內。最西是約古宗列盆地,海拔4500米上下,東西長20多公裡,南北寬16公裡。盆地內散布著眾多水泊,水泊之間是水草豐美的沼澤化草甸。約古宗列曲從中穿過。星宿海是約古宗列盆地下遊的另一個盆地,是一片遼闊的沼澤灘地,東西長20多公裡,南北寬10公裡。灘地上水泊密布,猶如群星燦爛。由星宿海向東,到達兩湖地區,即扎陵湖和鄂陵湖。依1978年7月資料,扎陵湖水面高程海拔4293米,面積526平方公裡,平均水深8.9米;鄂陵湖水面高程海拔4269米,面積611平方公裡,平均水深17.6米;兩湖周圍仍有眾多大小不等的水泊和沼澤。
黃河源區溼地是高原多種珍稀魚類和水禽的理想棲息場所,是鷗類、雁鴨類和黑頸鶴等涉水禽的重要棲息地。這裡的鳥大都是候鳥,每年春天數以萬計的大雁、魚歐等從印度半島飛到這裡繁衍生息。
扎陵湖、鄂陵湖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黃河源區溼地對黃河徑流有良好的天然調節作用,對調節黃河源頭水量、滯留沉積物、淨化水質、防洪蓄水和調節當地氣候具有重要作用,素有「中華水塔」之稱。黃河源區溼地對流域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水資源供給和維持流域生態系統的平衡。
2.2 諾爾蓋草原區溼地
黃河流出鄂陵湖之後,向東偏南流經阿尼瑪卿山與巴顏喀拉山之間,抵達岷山後再折向西北,使其往返於諾爾蓋地區,形成著名的黃河第一曲和廣袤的大草原。諾爾蓋草原地勢平緩,海拔3500~3600米,屬於高寒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4℃上下,降雨量在600-700米之間,年蒸發量一般不超過800毫米。降雨多在夏秋季節,一旦降雨就有範圍大、強度小、歷時長等特點。洪水歷時隨之也長,一般都在二三十天。草原上丘陵起伏平緩,丘頂混圓,河流谷地寬展,水豐草茂,沼澤星羅棋布。在這裡,無論是大氣降水還是高山融雪水,都不會很快流失,具有溼地發育的優越條件,形成了自黃河源起第二個溼地集中分布區。這裡的溼地以沼澤溼地和湖泊溼地為主,對流域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水資源調蓄和維持流域生態系統的平衡。
2.3 寧夏平原區溼地
黃河流出我國大地貌第一階梯之後,進入包括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第二階梯,在這一範圍內有3個溼地集中地區。寧夏平原是其中之一。
寧夏平原屬於河套衝積平原,位於賀蘭山脈與鄂爾多斯高地之間,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之間,黃河從中衛到石嘴山市,南北長300多公裡。這裡屬於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間,而平均蒸發量卻在1200~2000毫米。但是,由於沿河地帶地勢平坦,黃河在這裡形成了密集的港汊和湖泊。整個寧夏自治區溼地總面積約25.6萬公頃,佔全區總面積4.9%,是西北地區溼地資源最為豐富、最具代表性的省區。這裡的溼地類型以河流溼地和湖泊溼地為主,對流域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河道洪水滯蓄和水資源調蓄。
2.4 內蒙古河套平原區溼地
廣義的河套平原包括寧夏平原、後套平原和前套平原三部分。通常說的河套平原又叫內蒙古河套平原,只包括前套和後套平原兩部分。
河套平原夾峙在陰山山脈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黃河自西向東從中間穿過,地質上屬於斷陷盆地衝洪積平原。其中,山前洪積平原佔整個平原的1/4,3/4為黃河衝擊平原。溼地主要分布在黃河衝擊平原上。後套平原在前套平原以西,西起巴顏高勒,東到烏拉特前旗西山咀,東西長170公裡,南北寬75公裡,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前套平原又稱土默特平原。西起烏拉山東麓,東至呼和浩特以東。後套平原上溼地更多、分布更廣。河套平原海拔在900~1200米之間,氣候乾燥,年平均降水僅200毫米上下,東多西少,時間上雨熱同季,蒸發量為1200~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5.6~7.4℃。
目前,河套平原上的溼地、溼地類型及其分布數量還沒有得到詳細調查。但是,在該區的遙感影像或者地形圖上,可以顯著地看到,這裡河網渠系縱橫,湖沼密布。由於耕地靠黃河水灌溉,灌溉退水維持了烏梁素海長期存在,成為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大型多功能湖泊。烏梁素海位於後套平原,而在前套平原上,較大的湖泊則有哈素海,哈素海由黃河變遷遺留下的故道擴展而成,屬於外流型淡水湖泊,水面面積30多平方公裡,相當於杭州西湖的5倍,水深卻只有2米。
內蒙古河套平原上的溼地存在主要與黃河有關,其水源多通過渠道或地下潛水由黃河補給。
2.5 毛烏素沙地區溼地
毛烏素沙地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南部、陝西榆林地區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總面積約4萬平方公裡,大部分屬於黃河流域內的閉流區。
毛烏素沙地發育在地質時期的湖積衝擊平原凹地上,海拔多在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1400米~1500米),東南部河谷低至950米,屬於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氣溫6.0~8.5℃,年降水量250~440毫米,東多西少。7~9月,降水量佔全年的60~75%。
毛烏素沙地地勢起伏平緩,目前地表主要表現為流動、半流動和固定沙丘、沙地。沙丘間和低洼沙地中,多有鹽、鹼湖沼和淡水湖泊,當地稱為海子和淖。紅鹼淖是其中典型的湖泊溼地。
紅鹼淖其實是淡水湖,位於神木縣境內。有7條季節河注入,注入水量與蒸散發量持平。水面面積67平方公裡,水面海拔高度為1200米,水深平均8.2米。
毛烏素沙地的淺層地下水埋藏較淺,相對比較豐富。因此,儘管地處內陸乾旱沙地區卻存在眾多溼地,而且也和黃河流域其他地區的溼地有所區別。
2.6 小北幹流溼地
黃河小北幹流河段,上自禹門口,下至潼關,南北長132公裡,東西寬3~18公裡。河道面積432平方公裡,灘地面積675平方公裡。地質上屬於汾、渭地塹谷凹地,兩側為高出地嶄50~200米的黃土臺塬。地塹內地勢平坦、河道寬淺、水流散亂,黃河左右擺動頻繁,屬於淤積性遊蕩型河道。
小北幹流地帶屬於大陸性氣候,冬季乾燥寒冷,雨量稀少;夏季炎熱,降水增多。汛期多出現在7~10月份。
小北幹流黃河河床高於兩側灘地,至今仍在逐年增高,臨背差已達1.5米以上。灘地地下水位不斷上升,發育了眾多溼地。據統計該區共有溼地255平方公裡。溼地類型主要表現為鹽鹼灘地、水窪地、沼澤地、溼草地和林地溼地[5],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和屬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50餘種在這裡棲息。溼地對流域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河道洪水滯蓄和生態平衡。
2.7 三門峽庫區溼地
三門峽庫區周邊屬乾旱丘陵地區,非汛期水庫按庫水位320米運用時,水面面積98平方公裡,溼地面積為275平方公裡,對庫區周邊的溼度和氣候起到了極大的調節作用,保證了一方生態平衡;庫水位降到315米,溼地面積將減少到92平方公裡;庫水位低於305米,溼地將不復存在。
三門峽庫區溼地[6],包括河流溼地、灘地、水塘、湖泊溼地等,通過地表水、地下水與河流水體進行水量交換,水位的急劇變化直接影響溼地生態特徵和景觀格局。三門峽庫區溼地是一個多類型複合體、動態變化統一體的開放型的複雜生態系統。
庫區溼地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許多珍稀水禽的越冬地和棲息地。區內共有鳥類14目23科68種,高等植物98科357屬782種,脊椎動物5綱37目66科287種,地棲動物5門68種,昆蟲13目108科437種,浮遊動物4門84種。其中:國家和省重點保護植物1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8種、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110種,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的31種。
庫區溼地系統對徑流的滯留作用主要表現在截流降雨、增加土壤下滲、抑制蒸發、緩和徑流等。庫區溼地物種的多樣性主要依賴於區域獨特的溼地生態系統的物理、化學、水文因素,當區域溼地生態系統發生明顯變化時,將直接威脅區域物種多樣性和珍稀物種的生存,進而威脅黃河生態系統的生命健康。
2.8 下遊河道溼地
下遊河道溼地主要指分布在小浪底以下至東平湖河段灘地上的溼地和東平湖及其周圍的溼地。自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鎮至山東省墾利縣入海口,有120多個自然灘地,面積大於100平方公裡的有7個,50~100平方公裡的有9個,30~50平方公裡的有12個,30平方公裡以下的有90多個,其中原陽縣、長垣縣、濮陽縣、東明縣和長清縣5個自然灘的面積均在200平方公裡以上。黃河下遊河道溼地是洪水泥沙的副產品,是河道行洪的一部分,隨河道變遷而變遷,其形成、發展和萎縮與黃河水沙條件、河道邊界條件息息相關,具有不穩定性、原生性、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水生植物貧乏等特性,有相當一部分為季節性溼地,其水分主要由洪水和地下水補給。溼地生態環境複雜,適於各類生物如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及植物在這裡繁衍,適於珍稀鳥類的生棲,是亞洲候鳥遷徙的中線[7]。
下遊河道溼地的主要作用表現為蓄水滯洪、淨化水體和調節氣候,對下遊防洪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2.9 河口三角洲溼地
黃河口的溼地主要分布在以寧海為頂點的三角洲之上,黃河口三角洲是我國溫暖帶最年輕、分布廣闊、保存最完整、總面積最大的溼地分布區。其溼地類型主要有灌叢疏林溼地、草甸溼地、沼澤溼地、河流溼地和濱海溼地五大類。
黃河三角洲地區位於東營市轄東營、河口2區和廣饒、利津、墾利3縣,屬於北溫帶半溼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溫適中,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533毫米,平均氣溫12.2℃。由於黃河攜帶泥沙的淤積,平均每年以2000~3000公頃的速度形成新的濱海陸地。三角洲面積8053 平方公裡,其中溼地面積42.2萬平方公裡,包括淺海溼地16.8萬平方公裡,佔41.2%;灘涂溼地10.2 平方公裡,佔25.4%;河流水面1.59萬平方公裡,佔4.0%;水庫水面1.36萬平方公裡,佔3.4%;坑塘葦地4.20萬平方公裡,佔10.4%;溝渠和水工建築物佔地5.72萬平方公裡,佔14.2%;其他溼地0.35萬平方公裡,佔0.86%。黃河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以保護新生溼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劃為保護的溼地面積為15.3萬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面積為7.9萬平方公裡,緩衝區面積1.1萬平方公裡,試驗區面積6.3萬平方公裡。
黃河三角洲溼地是國際重要溼地之一,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溼地研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然保護區裡有各種生物1917種,野生動物1524種,鳥類269種,植物393種。區內生長有天然蘆葦3.3萬公頃、天然雜草地1.8萬公頃,天然柳林2000公頃,天然檉柳灌木林8100公頃,人工刺槐林5600公頃。目前,它是中國華北沿海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自然植被區。每年經過該區的鷸類水鳥就達100萬餘只,世界瀕危鳥類黑嘴鷗現僅存3000餘只,在該區觀察到1500餘只,這裡已成為世界上珍貴鳥類最重要的繁殖棲息地[8]。
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是我國長江、珠江和黃河三大江河三角洲中惟一具有重要生態保護價值的區域,是除河源區溼地外最具有保護價值的溼地。在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演變中,淡水溼地是河口地區陸域、淡水水域和海洋生態單元的交互緩衝地區,是維持河口系統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關鍵要素,也是河口生態保護的核心區域和重點保護對象,淡水溼地對維持河口地區水鹽平衡,提供鳥類遷徙、繁殖和棲息生境,維持三角洲生態發育平衡等,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與功能。保持黃河河口三角洲生態平衡,已成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標誌。
3 溼地生態系統是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重要基礎
溼地生態系統對於河流健康生命是至關重要的,溼地系統本身即構成獨立的生態系統,又是它所在流域系統的一部分。溼地面臨的生態問題也是流域存在的生態問題,保護黃河溼地也就直接地保護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進而將促進黃河生命的長久健康發展。
3.1 溼地是黃河水資源的重要賦存方式
按照有關定義,河流、湖泊、水庫都屬於溼地,它們本身就是流域可以直接取用的水資源,是流域水資源的賦存方式。河源區溼地是黃河流域源頭水源的匯集地和蓄存地,相對於幹、支流,它是黃河水資源的重要來源。位於諾爾蓋地區的溼地,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狀態最原始的溼地,這裡不僅生存著多種珍貴的動、植物,而且是黃河水資源的重要涵養地。瑪曲縣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甘、川、青三省交界處,黃河自青海省久治縣進入瑪曲縣,途徑久治、紅原縣部分地段又回到瑪曲且境內,蜿蜒433公裡,繞了一個大圈,黃河水量增加了45%,這都與瑪曲溼地有關,從而使號稱「黃河首曲」的瑪曲縣溼地被譽為黃河的「蓄水池」。
3.2 溼地是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黃河溼地區域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和溼潤的氣候,生長、棲息著多種多樣的動、植物,物質交換相對自成體系。因而構成了獨立的生態系統。同時,溼地又和流域中分布的森林、草原、沙漠等生態系統一起構成了全黃河流域的綜合生態系統。溼地既是全流域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同時和其他部分又互相影響和相互制約,甚至相互轉變。溼地乾涸將逐漸使其沙漠化,相反,若採取有效修復措施,像目前在寧夏平原一些溼地那樣,通過渠道引水,乾涸的溼地又將恢復昂然生機。溼地生態環境的變化,必然對維持流域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3.3 保護溼地是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措施
採取各種措施促使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向良性方面發展,是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基本保證。黃河流域的林草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不足和水汙染嚴重等重要生態問題亟待恢復與改善,如土地沙化、幹支流斷流、環境惡化等現象都與溼地生態環境惡化有關,有的本身就是溼地環境的生態要素。因此,溼地保護實質上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對黃河流域溼地進行全面調查和研究,獲取流域溼地的現狀和動態數據,從而對流域溼地進行全面與有效的保護,將是維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重要措施。
4 結束語
黃河溼地是黃河河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溼地系統的恢復和保護是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的基礎,加強黃河溼地監測研究,對於保護溼地和維持黃河健康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青松,李揚帆. 溼地與溼地保護[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2] 《全國溼地保護工程規劃》(2004—2030年),2004年02月02日.
[3] 劉曉燕.黃河健康生命理論體系框架.第二屆黃河國際論壇論文集.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第一冊:12-31.[4] 楊永興.國際溼地科學研究的主要特點、進展與展望.地理科學進展,2002年,第21卷第2期.
[5] 張志堅,原保平,胡天軍.黃河禹門口—潼關河段溼地保護探討.人民黃河,2003年,第25卷第12期.
[6] 毛戰坡,彭文啟,周懷東.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對庫區溼地生態系統影響研究.中國水勢,2005年,第9期.
[7] 郝伏勤,高傳德,黃錦輝,張建軍,王新功. 黃河下遊河道溼地淺析.人民黃河,2005年,第27卷第4期.
[8] 常曉輝,張原鋒,張建中. 黃河溼地保護目標及其措施. 河流生態修復技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5年10月
編輯:全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