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傳統的影響滲透骨髓——來自百年中國新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統...

2020-12-14 南開大學新聞網

  「新詩的反傳統姿態,很容易讓人感到它與古典詩歌之間是無緣甚至是對立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即便是極具先鋒色彩的新詩,都受到古詩傳統強勁有力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更加根深蒂固,滲透骨髓。」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羅振亞以詩歌創作為例,論述了文學傳統對當代文學的潛在影響。

  日前,中國新文學學會、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劉醒龍當代文學研究中心、《新文學評論》編輯部聯合主辦的「《新文學評論》創刊5周年暨百年中國新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統」研討會在湖北武漢舉行。今年是中國新文學百年華誕。如何認識中國新文學走過的百年曆程,是文學界關注的熱門話題。與會者圍繞如何科學有效地看待文學傳統展開探討。

  《紅樓夢》為何難以超越

  「一個時代的文學有無價值、價值有多高,一個重要指標是看它是否融入了傳統文學的因素,能否讓人捕捉到傳統的血脈。」在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畢光明看來,《紅樓夢》成就文學巔峰,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將中國文學的詩詞歌賦熔於一爐,且在敘事上有著開拓與創新。

  羅振亞表示,許多中國先鋒詩歌只是繼承了西方詩的技巧,而象徵思維、意象系統乃至情感構成,都根植於東方式的文化傳統,古詩陶冶了中國先鋒詩歌含蓄蘊藉的審美趣味,先鋒詩歌崇尚音樂性與繪畫美,也多緣於古典詩歌的隱性輻射。

  他認為,中國先鋒詩歌對中外文學傳統雙向開放,並實現了西方詩歌的東方化與古典傳統的現代化,富有創新意識,「先鋒詩歌對古典詩歌的繼承,保證了自身逐漸擺脫了對西方詩的搬弄和模仿,走向獨立自主的民族化道路,證明越具有民族性的詩歌越有生命力,越能獲得讀者的認同」。

  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譚桂林看來,新文學沒有斬斷文化傳統的根,只是要重估文化傳統的價值。而重估價值是世界大潮,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要階梯。新文學也已經形成傳統,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部分,當年不少舊文學類型的轉型就是以新文學作為標杆的,社會主義文學的根基就是新文學傳統。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新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遇春認為,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將百年中國新文學史理解為中國文學現代性追求的歷史,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時過境遷,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上回望,發現中國新文學的百年曆程,其實是現代性語境下中國文學傳統復興的過程。

  「世界範圍內的現代性思潮從外部激活了中國本土內在的民族文學傳統資源,從而或顯或隱地推進了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的復興。不僅所謂中國現代文學30年的文學實績是如此,而且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前30年民族化和大眾化文學主潮也是如此,至於新時期以來的文學形態,包括現在的網絡文學,都可以納入中國文學傳統的復興進程中加以考察。這是破解百年中國新文學的歷史命運與未來走向的一把鑰匙。」李遇春說。

  對待傳統要有章法

  傳統是豐富的,也是複雜的。如何認識和看待傳統,是個問題。

  在畢光明看來,文學傳統從內容上看有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側面。史傳文學與抒情文學,雅文學與俗文學,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有著不一樣的傳統。每個時代人與人之間會形成各種各樣的關係,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審美需求。文學傳統裡也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因素,「所以說,文學傳統如何進入當代文學,取決於作家自身有多少傳統文化素養」。

  他舉例說,賈平凹讀古書多,故而他作品中處處可以看到傳統小說語體的影響。汪曾祺上過西南聯大並且是沈從文的學生,才能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創作環境裡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散文體小說。莫言的《月光斬》與魯迅的《鑄劍》故事原型都取自《述異記》,但主題的處理有所區別。

  「這些都印證了傳統只能通過作家的自我選擇,才能創造性地轉化為新的文學形態。這也造成了傳統進入當代的不同形式,或是嵌入式的,或是糅合式的,前者表現為敘事體式,後者內化為審美精神。」畢光明表示。

  吸收和借鑑傳統,關鍵是要挖掘出傳統的有效性。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賀仲明認為,傳統的好壞優劣具有相對性,不宜絕對化。也就是說,傳統文學有適合現代轉化,可以被今天文學所繼承和發展的,也有已經喪失了生命力,不能被今天文學所吸收的。

  「對傳統文學的借鑑和吸納,要與現實生活密切關聯。傳統不是停留在典籍中,而是鮮活的。比如文學語言,用傳統話本或類似文學語言來表達現代生活,會產生隔膜,會讓人覺得不流暢,不能準確、深入地展現生活。表現現實生活,還是要用生活化的語言,現實中的語言。」賀仲明進一步闡述道。

  他還認為,倡導借鑑文學傳統是有必要的,這樣對長期過於忽略傳統文學的做法有所反撥,但不能藉此對西方文學抱持排斥和拒絕的態度。

  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春林也表示,在強調百年中國新文學與中國文學傳統的同時,不可忽略世界文學的經驗。古今維度當然重要,但中外或者說中西維度也不容忽視。當前,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話題受到文壇廣泛關注,而好的「中國故事」必然也是「時代故事」「人類故事」。

   (本報記者 王國平)

相關焦點

  • 百年鄉土文學:賡續傳統,探尋新變
    10月21日至22日,「百年中國鄉土文學經驗:從魯迅到莫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研究」項目組共同主辦,來自全國50多家高校、學術機構的80多位現當代文學研究者參加會議。
  • 中西會通古今交融—重申中國文學傳統的復興路徑
    在「五四」文學革命以來的百年間,作為中國新文學發展的歷史河床,中國文學傳統一直或顯或隱地在不同程度上支配著中國新文學的歷史走向。大體而言,百年中國新文學在第一個三十年與文學傳統以「新舊對立」的方式進行潛在的融合,而在第二個三十年則明確以「古為今用」的方式與文學傳統展開顯性對接。
  • 中國文學傳統的「外發」與「內生」
    圖片來自網絡中國新文學誕生已經歷時百年。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往往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生,是西方影響的結果,而接受西方影響,又是以顛覆自身的傳統,即所謂反傳統為前提。這個流行的說法雖然說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卻也遮蔽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發生的一些「內生」性因素,以至於因此把中國現當代文學完全看作是一種「外發」型的文學,即外力作用的產物,割斷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學傳統的血肉聯繫和整體關係。
  • 網絡文學是文學傳統的延續與新變
    就此而言,中國網絡文學,不是對「傳統文學」的終結,而是網絡時代文學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繼承和發展。這裡既有媒介轉換帶來的革命性變化,也有著對中國文化傳統的內在聯繫性。中國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繼承,也需要辨析和理性認識。這裡說的「文學傳統」,並非僅為「古典文學」,而是廣義影響網絡文學發展的「文學傳統」。
  • 新世紀,徐志摩詩歌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文學的影響
    徐志摩來自中國傳統大家庭,從小在古典文學的浸染中成長,青年時代出國留學。徐志摩的詩歌中表現出與中國傳統文化渾然天成的契合,又呈現出對外國文學豐富的借鑑。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開放視野中認識評價徐詩的獨創性,並由此梳理考辨徐志摩詩歌與外國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的關係,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是徐志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 探尋文學發展新路徑——評《中國文學傳統的復興》
    作為70後文學批評家,李遇春已經逐漸確立了自己的批評風格,除了思辨謹嚴、材料紮實和文字清通之外,他還有著非常敏銳的問題意識。新近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評論集《中國文學傳統的復興》,就鮮明地體現了他的這一批評特質。
  • ...熔鑄中國文學新篇章——讀李遇春新著《中國文學傳統的涅槃》
    李遇春教授筆耕不輟,單是考辨中國文學傳統在現當代的吸收轉化問題,便屢有佳作問世。此前他以《中國文學傳統的復興》一著,著力從文體入手,系統論證中國傳統文學對中國文學現代化所起到的作用,廣獲學界嘉譽。
  • 研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境遇與走向」
    湖南日報7月22日訊(記者龍文泱)今天上午,中國新文學學會第三十三屆年會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境遇與走向」學術研討會在長沙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深入交流。本次會議由中國新文學學會、湖南省文聯、湖南師範大學主辦。
  • 《新文學史料》40周年:中國文學歷史現場的活化石
    四十年前,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名家樓適夷、韋君宜、牛漢等創辦了以收集和保存五四以來文學史料為宗旨的刊物《新文學史料》,呼籲老作家撰寫回憶錄,呼籲文學工作者挖掘、考證史料,希望以一刊之力恢復文學記憶、重新溝通久已湮沒的五四新文學光榮傳統
  • 鄉土文學為何長盛不衰 專家學者研討中國百年經驗
    本報訊為了增強中國文化自信,總結新文學百年的豐厚經驗,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研究」項目組聯合召開的「百年中國鄉土文學經驗:從魯迅到莫言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0月20日至22日在京召開。
  • 在新的時代復活中國文學傳統
    當代作家在某種程度上復活了中國文學傳統的一脈,也以獨特的方式復活了鄉土中國的眾生。 關鍵詞:中國文學;復活;作家;小說;眾生 作者簡介:   不同時代的作家對於傳統的繼承不同,其筆下的人物亦不同。當代作家在某種程度上復活了中國文學傳統的一脈,也以獨特的方式復活了鄉土中國的眾生。
  • 《中國文學課》:中國新文學的魅力
    而對新文學進行總結,不只是在回望過去,同時也是在探尋新文學之道。在這百年的新文學史當中,湧現出來的作家眾多,而文學作品數量也極為豐富,它們涵蓋了文學的種種樣式,為一代代人提供的審美趣味卻是有差異的。因此,從這些優秀文學作品出發,是可看出在百年文學發展的歷程中,文學具有怎樣的魅力。
  • 民間傳統文化對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考察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生、發展及變化,不能繞過或迴避傳統文化。可以說,現當代文學的發展史也是不斷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民間傳統文化也對現當代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化用傳統 探索民族形式  在新文學建設時期,民間傳統文化就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 文學中的鄉土中國
    根據作家陳忠實的巨著《白鹿原》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上映之後,儘管收視率並不算高,但評論卻一片叫好,尤其其中所展現出來的中國過去的鄉土社會秩序,引起了人們對那個曾經的鄉土中國的回望。  在中國近百年來的文學版圖中,「鄉土」是個永恆的母題。
  • 白話文:「五四」文學革命中關於發展新文學的爭論
    章士釗(教育家、政治家,將邏輯學傳入中國)復辦的《甲寅》雜誌上的復古論調與《學衡》相呼應。1923年,他寫了《評新文化運動》、《評新文學運動》,試圖從理論上否定新文學。新文學陣營對之進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駁。甲寅派為維護封建教育,提倡讀經,壓迫學生運動,遭到魯迅、成仿吾等的批判。
  • 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二○一○年深圳國際大會上,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主任張勝友指出,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讓中國內地一下子進入到全民寫作的新時代,無門坎、無制約的寫作首先帶來了文學作品數量的激增。《人民文學》編輯部主任邱華棟披露了另一組對比數字:中國作家協會共有九千多名會員,而某文學網號稱有一百二十三萬個作者,這些作者以每天一萬至三萬字的速度寫作。
  • 新文學地理學「新」在哪裡——評《文學地理學原理》
    與此同時,由於兩書一直沒有中譯本出版,因而20世紀後期以來中國本土文學地理學的日趨興盛與學理探索,與上述兩書奠定的西方文學地理學傳統並不存在著直接的學脈承傳關係,這是兩種產生於不同時期、表現為不同形態的文學地理學。所以尤有必要明確提出「新文學地理學」這一全新的理論命題。
  • 聚焦歷史、時代與文學——2019年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綜述
    孟繁華的《建構當代中國的文學經驗和學術話語》將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分為「社會主義文化空間的構造」「文學史觀念的對話與建構」「當代中國文學經驗和學術話語的整合」三種歷史形態,認為其集中表達了中國當代文學史構建中國文學經驗和學術話語的努力。審思現代文學傳統五四新文化運動迄今已逾百年。
  • 中國傳統醫學與古典文學
    就學科分類而言,醫學與文學無疑是不同的學科。但如果從文化層面進行分析,這兩種學科都是將人作為研究對象,「以人為本」是兩種學科的共同本質。醫學治療人體痛苦,文學幫助人類探索心靈歸宿。在分析醫學與文學的形成過程時,我們往往會發現這兩種學科都曾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二者存在天然的共通性。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這項成果闡述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潮的文化取向,論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與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總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經驗,闡明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並在此理論認識指導下,全面、深入地論析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匯過程中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