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集赴美IPO背後:去年GMV僅227億元 不及拼多多1個月、阿里兩天

2020-12-18 和訊科技

每經記者陳克遠每經編輯王麗娜

前有拼多多,憑藉3年發展成為「社交電商第一股」;現有雲集,憑藉4年發展衝刺「會員制電商第一股」。社交電商的紅利依舊在釋放,但真正能嘗到甜頭的會有幾個?

3月22日,雲集向美國SEC提交上市招股書。招股書顯示,雲集計劃通過公開募股募集最多2億美元資金,資金將主要用於拓展公司業務運營、建設技術基礎設施,以及提昇平臺服務能力。

從雲集提交的招股書數據來看,不論是GMV、買家數量,還是會員數量都表現出強勁增長態勢,但從淨利潤、毛利率等層面來看,雲集也有著自身的發展難題。而除了內部痛點外,行業中諸如環球捕手、貝店、每日拼拼等會員制電商同樣發展迅猛。此外,阿里、京東、蘇寧、國美等網際網路零售巨頭同樣對社交電商覬覦已久。

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雲集們」生存空間幾何?

●雲集挖到「金礦」

「國內社交電商的鼻祖」「中國會員電商赴美第一股」,這是業界對雲集的讚譽。眼看雲集即將上市,這一此前不顯山不露水,甚至一度被質疑傳銷的電商平臺,再次被推到聚光燈下。實際上,如不考慮此前所觸碰過的政策紅線,從模式來看,雲集算是在競爭激烈的電商領域挖到了「金礦」。

雲集成立於2015年,在此之前,其創始人肖尚略一手造就的「小也香水」曾是淘寶上風靡一時的爆款商品。但在傳統電商平臺競價模式下,大量中小店主存在難以避免的業務瓶頸,肖尚略正是體會到此點,因此創辦了雲集,進而打造了一種新的網際網路零售模式。

從此次發布的招股書來看,雲集業務的增長似乎證明了彼時肖尚略選擇的正確性。

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雲集分別實現總收入12.84億元、64.44億元和130.15億元;其中商品零售收入分別為11.29億元、59.12億元和113.88億元,會員收入分別實現1.56億元、5.1億元和15.52億元。2017年,雲集總收入較上一年增長400.1%,2018年較2017年增長101.9%。在巨頭環伺的電商市場,規模擴張速度可觀。

不僅如此,從用戶增長情況來看,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雲集的買家數量分別為250萬、1690萬與2320萬;付費會員數量分別為90萬、290萬和740萬。值得注意的是,雲集66.4%的GMV由會員購買,且用戶復購率達到93.6%,顯示出較高的用戶黏性。

這或許正是雲集能夠獲得資本青睞的原因之一。眾所周知,隨著國內人口紅利的衰退,電商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而雲集能在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巨頭環繞下,拉得如此高黏度的用戶,表現其模式的獨特性及發展潛力。

正如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所說,在線上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的當下,以拼購(拼多多)、分銷(雲集)等為典型的社交電商模式,成為了電商平臺快速吸引客流的新方式,在零售電商行業內,成為與平臺電商、自營電商並駕齊驅的第三極。

●後路依然險阻

曾經因被質疑傳銷而被開出958萬元罰單的雲集,如今赴美上市,多少讓業界感到意外,而正如雲集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那樣,其商業模式有較大的獨特性。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了解到,在強勁增長潛力背後,雲集依然要面對毛利率下滑、持續虧損,以及庫存大幅增加等方面的挑戰。

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雲集的營收成本分別為9.79億元、51.73億元和107.07億元。用其商品銷售收入減去營收成本可發現,這三年,雲集分別實現商品毛利1.5億元、7.39億元和6.81億元,商品毛利率分別為13.29%、12.5%和5.98%,呈明顯下滑趨勢。

在淨利方面,2016~2018年,雲集的淨利潤分別為-2466.8萬元、-1.06億元和-5632.6萬元。儘管2018年虧損已有所收窄,但仍是連續3年虧損。

而在雲集的總成本中,營收成本佔絕大多數份額,2016~2018年的佔比分別為73.5%、78.88%和81.64%。雲集在招股書中表示,營收成本主要包括了商品的購入價、入站運費、存貨的減記和會員培訓成本等。

有關注云集模式的資深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雲集的成本上漲,主要是伴隨交易規模的擴大,如果此後能夠保持規模增速形成規模效應,毛利水平將有所提升。

此外,該業內人士還指出,雲集對商品的供應鏈管理並非完全的自營也不是完全的外包,而是通過部分控股或者戰略籤約方式,選擇較強的供應鏈把控方式去運營,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運營成本。

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肖尚略曾將雲集模式形容為「強管控的開放平臺」。

而對於盈利問題,雲集在招股書中也表示,公司實現盈利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增加會員和其他用戶數量、擴大供應商基礎、優化成本結構等方面。未來,公司計劃擴大投資用於加強基礎投資和技術建設,提供更加精緻的產品選擇和豐富的增值服務。但如果公司未能有效地管理和擴大供應商關係,有可能對業務和盈利前景造成影響。

除上述風險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伴隨雲集規模的擴大,雲集的庫存量也出現了明顯增長。

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雲集的庫存量分別為9744.3萬元、3.33億元和6.76億元。庫存增量明顯,意味著,一方面是雲集的交易規模在擴大,另一方面也給平臺帶來了高庫存風險。

對此,雲集在招股書中也表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平臺庫存周轉天數水平分別為25天、15天、17天,更多庫存商品給平臺的庫存管理帶來了更大挑戰性。如果平臺此後未能成功擴展基礎設施或是倉儲設施出現長期運營中斷,將會對平臺的增長潛力、業務和運營結果造成影響。

看得見的風險尚可提前準備進行規避,但尚未顯現的隱憂則是更大的隱患。正如很多業內人士所說,談及國內社交電商,繞不開的是拼多多。

去年,拼多多上市時,其憑藉微信進行社交裂變的低成本獲客模式,獲得資本市場廣泛認可。但從近期拼多多的財報來看,根據雪盈證券的統計,按照交易用戶計算,其獲客成本已從2017年第四季度的8.7元,跳漲到2018年第二季度的61元,到2018年第四季度時,更是達到了183元。

拼多多的遭遇,未來是否會在雲集身上重演,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雲集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雲集的營銷費用分別為1.38億元、7.08億元和9.55億元,以2017年和2018年的買家增量來看,這兩年,雲集的買家分別增長了1400萬人和630萬人,對應的獲客成本分別為39.58元和39.2元。由此來看,雲集似乎尚未表現出明顯的獲客成本增長趨勢。

對此,有社交電商從業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拼多多和雲集的盈利模式有著本質區別。前者的收入來源依靠的廣告和交易佣金,而後者主要源自交易差價。不同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各自的側重點不同,拼多多獲客成本的提升主要是因為營銷成本增加,但在龐大的用戶基數下只能換來小幅的用戶增長。而類似於雲集等的會員制模式,營銷手段其實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對上遊供應鏈和下遊消費者的把控。

「社交電商的本質依舊是賣貨,是通過社交裂變方式,讓獲客成本更低。」上述人士如是總結。

事實上,在記者此前採訪的多名社交電商從業者中,不少人士甚至有企業高層都將自己調侃為「賣貨的」。背後的含義在於,這份錢掙得並不容易,是從一件件賣出的商品中彎腰撿起來一個個「鋼鏰」。

也正因為如此,從雲集招股書也可以看到,2017~2018年,雲集的營銷費用在總成本中的佔比從10.8%下降到了7.28%,而履約費用則從8.68%上漲到8.86%。

●巨頭口中奪食

除上述提及的雲集自身可能存在的風險外,在競爭激烈的電商市場,雲集同樣要應對諸多外部壓力。就同以會員制電商模式運營的平臺來說,雲集還面臨環球捕手、貝店、每日拼拼等競爭對手的挑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一份環球捕手歷史運營數據顯示,2018年2月~4月,僅兩個月時間,環球捕手實現了日銷量從4350萬元到1.53億元的跳躍式增長,而在用戶數量上,其用戶數也從2000萬增長到3000萬。就此來看,儘管雲集有著不錯的業績增長表現,但在廣闊的國內電商市場中也難做到一家獨大。

而更大的挑戰還來自阿里、京東、蘇寧、國美乃至拼多多等新老網際網路零售巨頭,對社交電商市場的覬覦。

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不論是雲集還是環球捕手、貝店等,雖然社交裂變的玩法具有其獨特優勢,但就當前的整體交易規模而言,與阿里等巨頭仍有巨大差距。

具體來看,數據顯示,2018年,阿里的GMV達到4.82萬億元,京東的GMV為1.7萬億元,拼多多的GMV也達到了4716億元。相較而言,2018年,雲集的GMV僅227億元。

如果將上述數據平分到天來計算,雲集作為國內會員電商模式的代表,全年交易規模甚至不足拼多多一個月、京東一個星期、阿里的兩天。

此外,2016年、2017年和2018年,雲集的GMV分別為18億元、96億元和227億元。從2017年和2018年的增速來看,分別為433.33%和136.46%,也表現出了放緩的趨勢。在此背景下,一如雲集等社交電商是否還有機會?

對此,數位化轉型戰略顧問唐興通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雲集等社交電商的模式,與阿里、京東等電商的有較大區別。雲集的模式是通過「分銷+微商+社交網絡」方式去激活存量市場,瞄準的是3~5線城市的用戶,從這一點來看,或許會和阿里淘寶服務的用戶有些許重合,兩者構成競爭關係,但直接競爭顯然算不上,畢竟雙方屬於不同的「物種」,雲集等社交電商更多表現出的是一種去中心化的零售渠道變種形式。

此外,唐興通還表示,與阿里、京東等來比,雲集與拼多多同屬社交類電商更有交集,都是通過社交裂變方式獲得流量。但後兩者的差別也很明顯,雲集是通過會員分銷的模式,而拼多多是通過朋友圈帶動會員。無論如何,類似於雲集這樣的會員電商模式,還是表現出了去中心化的特點,通過數位化方式實現了商品流動和人員管理效率提升,從這一點的表現來看,該類模式有著自身的價值。

另有社交電商從業者表示,類似於雲集、環球捕手等社交電商模式,通過發展會員拓展用戶會有天花板,但在用戶價值深層次挖掘上,則有著更大空間,關鍵就在於提升用戶的使用頻次和客戶的單價。而對標傳統電商平臺,面向C端零售平臺都是分圈層的,社交電商在做的就是用垂直渠道去切割傳統電商流量。

業內有觀點認為,這其中的邏輯或許可以參考有贊CEO白鴉早年提出的「E=MC2」理論。其大概意思是,在顧客資產私有化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挖掘每一個顧客身上的價值,即收益(Earnings)=商品(Merchandise)×客戶2(Cus-tomer2)。

(責任編輯:嶽權利 HN152)

相關焦點

  • 雲集上市:拼多多後電商行業再迎來顛覆者
    如果說, 2018 年中國電子商務領域最大的明星是拼多多,那麼 2019 年最大的明星無疑是雲集。2019 年 5 月 3 日,中國領先的精品會員電商企業雲集在美國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YJ。
  • 電商「三巨頭」Q3營收及利潤穩步增長,拼多多用戶數直逼阿里
    相較而言,新晉電商巨頭拼多多的季度營收規模不及阿里、京東的十分之一,不過至今已連續兩個季度超百億。儘管其單季營收體量不足以與阿里、京東抗衡,但今年以來,拼多多的季度營收增速有大幅提升,且各個季度的營收增速都遙遙領先,約為阿里、京東同期營收增速的2-3倍。
  • 財報看阿里京東拼多多,電商三巨頭各有千秋與隱憂
    近日,隨著阿里、京東、拼多多陸續發布2020年二季報,三家公司雖各有亮點,但從數據背後也能讓人讀出更多的故事。比營收:規模京東大,增速拼多多快財報顯示,阿里當季營收人民幣1537.5億元,同比增長34%。當季經營利潤347.05億元,同比增長42%。
  • 比肩拼多多,曾被認定「傳銷」的雲集微店,上線4年就要上市
    傳統企業大佬董明珠都發動9萬員工開網店,甚至她自己也開了個網店。   拼多多從起步發展到上市,甚至成為中國前三的電商公司,速度也不過短短幾年時間。   與拼多多類似,現在又有一家社交電商公司即將上市,那就是雲集微店。
  • 雲集:一個沒有理想的電商「印刷機」?
    先學舌拼多多若不是招股書披露,人們對雲集的印象還處於「傳銷品牌」的流言中,甚至有人會問:雲集是幹嘛的?2019年5月份,雲集成功赴美上市,成為繼拼多多之後,又一家依託於微信生態平地而起的電商平臺。背負社交電商名頭,先後赴美上市的拼多多和雲集,不出意料互相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兩者自然而然被消費者、品牌商、資本拿來比較,而先來後到的觀念也讓消費者心生「雲集學舌拼多多」的想法。相較於,拼多多的龐大、迅速、高效,雲集並不遜色。GMV突破百億元、會員數高達700多萬、三年時間殺入電商第一梯隊,雲集傲人的履歷一一揭開。
  • 成杭州首家A股上市獨角獸、「雲集」赴美IPO……
    每日互動推出的APP消息推送解決方案——「個推」,已成功服務於包括新浪微博、滴滴出行、快手、去哪兒以及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在內的眾多知名App。   杭州獨角獸「雲集」擬赴美IPO   3月22日凌晨,會員電商平臺雲集正式向美國SEC提交了上市招股書,代碼為YJ。
  • 拼多多一季度GMV造假?九鼎:信息披露無瑕疵
    就自媒體表示拼多多一季度GMV數據統計造假質疑,拼多多戰略副總裁九鼎就表示拼多多在GMV統計口徑和信息披露方面沒有任何問題。「拼多多與阿里和京東統計口徑完全一致。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因缺乏履約能力而取消訂單或未交貨的情況要高於正常水平,拼多多如此,阿里也如此。」
  • 拆解拼多多:成立5年硬剛阿里,網際網路史上最強「造富神話」
    三季度財報顯示,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拼多多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4.6億元,去年同期為淨虧損16.6億元。財報稱,GAAP下虧損主要因為9.56億元的員工股權激勵成本、1.47億元的可轉債攤銷過程中的利息成本及1.5億的長期投資虧損。
  • 拼多多即將赴美上市,馬雲、劉強東:他狂任他狂,明月照大江!
    眾所周知,如今的電商服務平臺已經是三足鼎立,除開阿里跟京東之外還加了一個夥伴,那就是拼多多。拼多多作為電子商務最大的一匹黑馬,拼多多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追趕上了京東跟淘寶,並且在有些時候更有超越京東的趨勢,拼多多的突然崛起讓很多人錯不及防,目前拼多多已經擁有了3億用戶,外界傳聞拼多多如今更是擁有了叫囂馬雲跟劉強東的實力
  • 拼多多,百億補貼的正反面
    發布財報後,拼多多股價全天上漲14.50%,市值突破800億美元,創下822.7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1、6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截至2020年3月末,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達到6.28億,同比增長42%,略高於此前三個季度的用戶增長速度,不過低於去年同期50%的增速。
  • 趙繼成:拼多多撬動的社會價值遠遠大於GMV
    1000萬,可不是個小數字,甚至頂得上歐洲一個小國的全國總人口。   群策群力,在扶貧攻堅這條路上,新電商拼多多的貢獻非同小可:2018年度,拼多多平臺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額達653億元。而通過拼多多,產品田間直郵到消費者,中間只需要0.6元的物流成本,最後用戶購買價格僅為1.92元/斤。   惠利的不僅是消費者,還有農戶。通過這條通道,平臺將全國貧困縣的農田和城市的寫字樓、小區連在一起,成功建立起了一套可持續扶貧助農機制。
  • 快手聯盟拼多多:阿里&抖音70億元獨家年框協議引發的四方亂戰
    這是繼4年前張劍鋒(行顛)獨掌天貓、淘寶、聚划算以來,阿里19年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2019年6月18日,快手創始人宿華、程一笑聯名發表內部信,提出將於2020年春節前完成3億DAU的目標——K3戰役打響。2019年6月25日,據《晚點LatePost》報導稱:抖音與淘寶籤訂了70億元的年度框架協議,其中60億元廣告,10億元電商佣金。
  • 阿里財報首披露淘寶特價版用戶數,3個月獲客相當於拼多多同期21個月
    【獵雲網北京】8月21日報導8月20日,阿里巴巴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的最新季財報,核心指標再次超過外部預期,收入同比增長34%至1537.51億元。阿里核心電商業務表現穩健,中國零售市場移動月活躍用戶較2020年3月再度增長2800萬,至8.74億,已經接近9億大關。
  • 國際資本紛紛入股拼多多 背後原來是這麼回事
    國際資本不斷「買買買」在拼多多納入納斯達克100指數之前,高瓴資本、文藝復興科技等多家知名投資公司已相繼增持拼多多。8月15日,高瓴資本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末的美股持倉情況。數據顯示,高瓴資本前五大重倉股分別是ZOOM、愛奇藝、百濟神州、阿里和拼多多。
  • 拼多多創始人黃徵是哪裡人?黃崢身家達454億美元
    黃崢和拼多多的迅猛成長,背後是中國網際網路正跨入一個新世代,TMD(今日頭條系、美團點評、滴滴出行)及其掌門人張一鳴、王興、程維等更年青一代企業家逐漸站到了網際網路江湖的舞臺中央。拼多多市值創新高,黃崢身家兩個月猛增2000億元短短兩個月,黃崢身家猛增2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45億),這背後是拼多多成立不到5年,拼多多市值已突破千億美元。
  • 1藥網連續四個季度營收翻倍,而上一個這樣的企業是拼多多
    但這遠未是結束,在股價的上漲背後,蘊含著資金背後的巨大拉力。根據智通財經APP的統計,在二級市場上,1藥網2019年全年的股票交易額是5913.6萬元,但截止2020年5月26日,該公司的股票交易額已經達到1.98億元,是2019年全年交易額的3.35倍。
  • 止不住補貼的拼多多還香不香
    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達5.852億,單季度淨增4890萬,較上一年同期淨增1.67億。在這波增長之下,拼多多與京東的用戶數差距進一步拉大,超越京東2.23億人,而與阿里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從上市前阿里用戶數的一半追趕至相差不到兩億。同期,京東年活躍買家數為3.63億,阿里巴巴為7.11億。
  • 極兔快遞被圍剿背後:阿里對線拼多多,殘酷的物流江湖和野蠻入侵者
    不難看出,在廣大吃瓜群眾眼中,極兔快遞已經和被默認是「拼多多系快遞」,和拼多多捆綁在了一起。網友並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今年來勢洶洶殺入快遞界的極兔快遞,背後與拼多多有千絲萬縷對聯繫。只有拼多多在物流上呈現較大空白:直到2018年,黃崢還在表示拼多多不會做物流,「我們不會做採銷,也不碰物流和配送。阿里已經做得很好了,你幹嘛要做?很多公司什麼都做是因為它不相信別人。」然而,拼多多也逃不開王境澤定律:2019年開始,拼多多也加入了物流混戰。
  • 拼多多,新物種演化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拼多多股價最低時僅為30.20美元/股,但最高一度達90.48美元/股,市值猛漲至515.12億美元,漲幅高達126.97%。而在股價與市值之外,拼多多的業務數據也在猛增。拼多多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拼多多的收入達到65.41億元,同期增長44%。
  • 阿里打出數字組合拳,能從拼多多手中爭奪下沉市場嗎
    3月25日,拼多多員工在社交媒體表示,淘寶對拼多多員工執行了「風控」策略。針對此事,聚划算在聲明中回應:「聚划算不會拒絕拼多多的員工,但堅決對一切違法違規的行為說不。」在淘寶特價版上線前一天,拼多多又籤約寧波市政府,稱超過15000家寧波企業將參與外貿轉內需計劃,預計實現市場訂單超200億元。改造背後:意識和成本中小企業產業端改造絕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