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關山月美術館品牌展覽「在路上」開幕。作為以青年為主體的年度藝術項目,第7屆主題「共生」整理了近20年來興起的中國社區介入式藝術(Community Art),呈現43個藝術案例,拓展藝術邊界,探討藝術介入和城市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探索藝術創作的多樣可能。針對主題對深圳城市的重要意義,此次展覽首次啟用「主題展+外圍展」的方式,呈現深圳當地鮮活的藝術生態。「青年批評家論壇」與展覽開幕式同期舉辦。
「共生」的社區藝術
「Community/社區」的概念在英文中強調以共同價值集合起來的人群,在中文的翻譯中常被用作表示居住在附近的人,也常與「小區」等詞混用。隨著中國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居民分享現代生活理念,community/社區在精神層面上的共識也逐漸成為文化藝術領域的共同追求,相關的藝術項目在華東和華南區域興起,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廈門等經濟發達地區。
第7屆「在路上」以「共生」為主題整理呈現近20年來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社區介入式藝術案例。生物界的共生分為兼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無關共生等多種形態,這多樣的形態構成了生命體之間密不可分的結構關係。當下藝術生態中,藝術家與社區、社區藝術與藝術生態之間無疑也形成了多樣的共生關係,並藉由這種關係的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下藝術生態的結構關係和發展走向。
此次展覽通過來自全國各地的20位學者、策展人、媒體代表提名,提交超過100個案例,經過組織委員會最終評審,選擇43個案例作品最終呈現。從這些案例當中, 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面對個人境遇、自然環境、地域習俗,在不同層面上進行的多樣探索。策展人盛葳介紹說:「社區藝術創作在不同地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藝術家關注的內容和主題各不相同,展覽以地域為線索,分為華北/華中、華南/華東、西南、西北四個板塊進行綜合呈現。」策展人吳洪亮介紹說:「城市的發展對藝術提出要求,城市空間也是藝術的發生場,藝術家帶著具有針對性的視角從城市生活的細微處入手,美化公共空間,以藝術項目調動居民參與熱情,激發更具活力的城市生活。網際網路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是現代人的精神領地,基於網際網路社群的藝術實踐在底層邏輯和呈現形式都不同於傳統樣式。近年來,在文化旅遊相關國家政策的指導下,西南、西北地區主動引進藝術項目,以藝術帶動文旅經濟,展示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同時,深圳作為中國新型城市的代表,聚合了城市化過程中的舊房改造、社區文化、人員流動等話題,作為「共生」項目的特別單元,根植於深圳的藝術項目成為此次展覽的亮點。
深圳,在地項目的針對性呈現
「共生」對於深圳來說是一個具有針對性的主題。改革開放40周年,深圳的高速發展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策展人朱小鈞說:「從小漁村到大都市的快速轉型意味著從硬體到軟體上的全面升級,新舊生態交替過程中的中間地帶給藝術項目提供了得以施展的舞臺。「在路上」首次以主題展+外圍展的模式呈現,在關山月主展場之外,鰲湖藝術村、握手302、地鐵美術館、33當代藝術空間四個長期從事社區藝術實踐的分展場,以期和美術館內的文獻敘事形成有機的結構關係,從而更加客觀、生動地呈現中國社區藝術的面貌。
從城市邊緣的三不管地帶到認知度越來越高的藝術區,鰲湖藝術村長期介入在地性的藝術介入社區更新問題;握手302以工作站的方式長期關注城中村及其舊改問題,以文化生活凝聚了這個人口流動區域;地鐵美術館長期進行地鐵站流動空間的藝術實踐,通過多種呈現形式在深圳流量最大的交通方式上實現了藝術的普及和推廣;33當代藝術空間長期以工業城為切入點關注深圳城市發展等社會課題,四個長期從事社區藝術實踐的分展場,以期和美術館內的文獻敘事形成有機的結構關係,從而更加客觀、生動地呈現中國社區藝術的面貌。
「在路上」,開放性和公共性的實踐
2013年-2017年為「在路上」的第一季,從媒介的角度切入,開啟傳統媒介青年當代藝術的田野調查工作。前五年的項目以油畫、水墨、版畫、雕塑、新媒體五種媒介作為主要的分項依據,通過展覽、論壇和出版等方式全面立體地梳理和研究不同類別和主體的青年藝術。第一季的展覽和討論生發出新的問題,媒介的拓展性、綜合性以及當代藝術發展對於藝術生產機制、存在空間乃至藝術概念本身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2018年「在路上」結束了以媒介為線索的田野調查工作,進入第二季。2018年以「無人/Unmanned」為主題開啟了「在路上」項目的第二季。「無人/Unmanned」關注當下社會發展給人類生存帶來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與未來藝術的關係,及其在藝術中的表現。第二季的活動策劃不再局限於某一個單一的媒介,並以當代理論的熱點問題為線索,切入文獻的研究和問題的探討。
近年來,「社區藝術的發生、藝術特質及其在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創造及革新意義」「共生性視覺文化及其生產機制」「公共視覺再造與集體記憶生成」「白盒子與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等議題,已為藝術界廣泛關注。關於本屆「共生」這個話題,策展人張新英介紹說:「社區藝術是一種以公共議題為導向,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以社群為基礎而進行的藝術實踐。社區藝術的在地性和社會介入性讓藝術家與社群之間形成了一種水乳交融的共生關係,正如生物界的「共生」有多種形態一樣,社區藝術的生產機制及其與社群之間的關係也呈現著多元的樣貌。這樣的「共生」關係引出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涉及藝術的發生、生產機制、公共性視覺文化,以及藝術視覺上的退場、作者身份的轉換,以及藝術作品本身的在地性與展覽呈現中藝術再現的虛擬性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些話題不但關涉社區藝術本身,更關涉因此而帶來的藝術史書寫方式、文獻形態以及展示、收藏等一系列問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