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南起南沙群島曾母暗沙南側
北至漠河地區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
南北相距超5500千米
西起新疆烏恰縣以西的帕米爾高原
東至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匯流處
東西相距達5200千米
這片幅員遼闊的土地上也孕育出了
各地多種多樣的飲食文化
然而,在兩個相隔數百公裡的地方
廈門和寧波
兩地常吃的小吃
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你知道這兩個小吃分別是什麼嗎
它們就是廈門薄餅和寧波食餅筒
你猜對了嗎
一、廈門薄餅——「敬祖吃薄餅」
每年進入農曆三月後
福建都有吃春卷的習俗
廈門將其稱之為「薄餅」
這薄餅的故事還要從鄭成功說起
相傳福建百姓為了感謝鄭成功
於是每家每戶都出了一道菜來招待他
鄭成功為了不負每一位百姓的厚愛
就在一張烙熟的麵皮上夾入每家的菜,捲起來吃
這便有了「廈門薄餅」
廈門薄餅的精髓就在於這「薄餅皮」
薄餅皮以麵粉為原料擦制烘成
一張好的薄餅皮,既需要手藝又費功夫
因此,大家一般會在專門做薄餅皮的店裡買現成
一張薄而不破的餅皮
卷上肥而不膩的海蠣
才是能勾走廈門人魂兒的地道廈門薄餅
二、食餅筒——「舌尖上的美味」
明朝中期,戚繼光輾轉東南沿海抗倭
百姓為了支援戚繼光大軍抗擊倭寇
自發用家中最好的食材製成佳餚,犒勞將士
考慮到行軍長途奔波不便攜帶
聰慧的漁家女就用薄餅包裹菜餚
這便有了傳承至今的食餅筒
薄如紙的麵餅皮
裹住粉絲、鴨蛋絲、黃鱔絲等鮮美食材
入油鍋煎至金黃色
寧波人心尖上的食餅筒便新鮮出爐了
麥餅筒、麥油脂、五虎擒羊……
無論食餅筒如何變換姓名
不同的名字背後是一樣鮮香脆爽的好滋味
一口咬下去
酥脆的表皮與口感豐富的餡料
同時在口腔中綻放它們的美麗
咀嚼間溢出滿嘴的香味
讓人慾罷不能
隨著時代的發展
這道只能在清明、端午等節日食用的美味佳餚
逐漸成為百姓的日常美味
三、異曲同工之妙
食餅筒與廈門薄餅
有著相似的薄餅皮
二者的由來
都與歷史名將有著莫大的關聯
都體現出了質樸百姓對保家衛國的戰士們的愛戴
相同的卷法
卻有著各有乾坤而又萬變不離其宗的餡料
在那薄薄的餅皮中都包裹著軍民一心的大情懷
相隔百裡的廈門與寧波
因為一道其貌不揚
也算不上什麼山珍海味的相似小吃
有了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聯繫
想要品味一番這聯繫
好好嘗一嘗這地道的食餅筒
每一次舌尖的體驗,創心的味蕾,
不為果腹,為品味。
本期就分享到這裡了,持續關注我,可以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哦。
聲明:本平臺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網絡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儘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繫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