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難奧數題

2020-12-14 澎湃新聞

史丹福狂想曲 返樸

難倒整個議題委員會、四位數論專家,還有數學天才陶哲軒的傳奇奧數題目到底有多難?

撰文 | 史丹福狂想曲

玩過奧數或者其他數學競賽的朋友大概都會聽過」傳奇的第6題」。這條題目出自1988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的第6題,是公認的史上最精彩、也是最困難的其中一道競賽題目。

題目如下:

設正整數a, b滿足ab+1可以整除a2+b2,證明 (a2+b2)/(ab+1) 是某個整數的平方。

例如代入a = 1,b = 1,我們得到 k = (12+12)/(1x1+1) = 1,顯然這是一個平方數。正如很多數論問題一樣,這題目很容易理解,初中生都可以明白,但解答起來卻出奇地困難。

1

傳奇的第6題

這題目究竟有多困難呢? 我們先簡介一下IMO的題目來源,好讓大家對這比賽有更多的認識。

IMO競賽是讓全世界不同國家的中學生參與的數學比賽,共有6道題目,比賽分兩天,每天做三題,總共時間為9小時。題目基本上都是證明類題目,每題值7分,共42分。試題大致上會分為簡單、中等與困難三個等級,第1與第4題屬簡單,第2與第5題屬中等,第3與第6題屬困難。題目由主辦國外的各參賽國提供,由主辦國組成擬題委員會,從提交題目中挑選候選題目。各國領隊先於隊員提前數天抵達,共同商議問題及官方答案。

話說當年西德是奧數的超級強隊,曾經於1982與1983年獲得總分第一。但之後幾年卻被蘇聯、羅馬尼亞及美國超越了,搶奪了第一的寶座。有人認為也許是出於復仇心態,西德數學家就出了這道精心設計、極盡困難的題目。澳大利亞數學奧林匹克議題委員會的六個成員都未能解決這道由西德數學家提供的問題,於是他們只好向主辦國澳大利亞的4位最好的數論專家求肋,委員會希望專家能於6小時內解決問題,令人尷尬的是,專家經過一輪苦戰都未能解出題目。於是,議題委員竟然夠勇氣把問題寄往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不過他們特意在問題旁加上兩顆星,代表這是超難題目——也許難到不應用作競賽題目。委員會作了長時間的考慮後,又竟然真的鬥膽敢採用此題,結果這個題目就成了第2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第6題。

委員會有人覺得這可能會成為破紀錄的沒有選手解出的國際奧數問題。然而事實上結果卻並不是那麼悲觀:雖然268名選手在這道題目上的平均得分只有0.6分,為IMO舉辦29年以來平均得分最低的一題,但這個難倒4位數論專家的題目,卻被11位中學生以7分滿分的成績解答出來。

陶哲軒被譽為當今世上最出色的年輕數學家之一。他自小已是數學天才,於10歲、11歲及12歲參加了三次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別得了銅獎、銀獎與金獎,是銅獎、銀獎與金獎的最年輕得獎紀錄保持者。他於16歲得到學士學位,21歲得到普林斯大學博士學位,並在24歲成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簡稱UCLA)數學系的終身教授,是該校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他於31歲獲得菲爾茲獎。菲爾茲獎是數學界最高的榮譽,由於諾貝爾獎不設數學獎,所以菲爾茲獎基本上就是等同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為何我突然花這麼多的時間介紹陶哲軒呢?因為他參與了1988年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並獲得金獎,他於頭5題都全取7分,最後的第6題卻只有1分。這條超級難題連當今世上其中一位最出色的數學家都破解不了,令題目更添傳奇色彩。

當年12歲的陶哲軒獲得1988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獎。| 來源: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網站

有一位參賽者,保加利亞選手Emanouil Atanassov卻得到了該題的特別獎。特別獎的得獎者必須要用一種非常漂亮、精彩獨到的方法解題,答案比標準答案更精彩,常常也更簡潔,才有機會得獎,可以說是比得到滿分更困難。而他用到的方法叫「韋達跳躍」(Vieta jumping)。筆者找不到文獻記載中,在這道奧數問題出現以前有沒有人用過此方法解數學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方法在該屆IMO之後變得聲名大噪,現今已是參加數學比賽者訓練時必定會學到的技巧。

2

韋達跳躍

「韋達跳躍」的概念其實都只是來自高中數學,沒有什麼高深的,只不過是利用了極盡巧妙的方法,把初等數學的威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已。這技巧牽涉到兩個重要數學知識:一是韋達定理(Vieta’s theorem),一是無窮遞降法(method of infinite descent)。

韋達定理其實就是二次方程中根的和與積及係數的關係:

設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有根α與β,那麼α+β = -b/a,αβ=c/a。

這應該是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高中數學第一課的內容,是廣為人知的(雖然課程沒有用到韋達定理這個很專業的名稱)。

至於無窮遞降法則是一種反證法,用的是「沒有最小,只有更小」的概念。如果我們假設,一方程式如果有一正整數解,那麼應該有一最小的解。然後我們再證明「如果有一解,必有另一個更小的解」,也就是說「沒有最小,只有更小」,這與方程式有最小解互相矛盾。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我們的假設出錯,方程式根本上沒有解。

這個方法最先由大數學家費馬使用,他據此證明了x4+y4=z4沒有正整數解,也就是費馬大定理中n=4的情況。歐拉也用無窮遞降法證明過,每個除4後餘數為1的質數都可以表達為兩個平方之和。值得一提的是,這定理也是由費馬最先提出的,雖然他沒有提出證明。

3

破解難題

言歸正傳,我們就試試用這種方法解開傳奇的第6題吧!

ab+1可以整除a2+b2,所以 (a2+b2)/(ab+1) 是正整數。設有正整數a及b滿足(a2+b2)/(ab+1)=k,其中k不是平方數,我們將製造出一個矛盾去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k必為平方數。

在眾多組滿足條件的正整數a、b中,必有一組的和是最小的,我們設它為a1與b1。由於把a1與b1互換,也不會影響 (a12+ b12)/(a1b1 +1) 的值,所以我們不妨假設a1>= b1。

將a1與b1代入上面的式子得到,

a1是一元二次方程 x2 - kb1 x+ (b12-k) = 0 的一個根,設方程的另一個根為a2。根據韋達定理,我們得到

由此進一步得到a2需要滿足的條件,

根據 (1),a2必為整數。

根據 (2),a2不可能是0,因為k不是平方數,b12-k不可能是0。

k是正整數,b1是正整數,(a22+ b12)/(a2b1+1) = k,顯然a2不可以是負數。

大家還記得我們假設過 a1>= b1 嗎?因此根據 (2),a2必定小於a1。

綜合來說,我們有一小於a1的正整數a2,令(a22+ b12)/(a2b1 +1) = k,其中k不是平方數。a2與b1是滿足(a2+b2)/(ab+1)=k(其中k不是平方數)的一組解,但它們的和比a1與b1小,「沒有最小,只有更小」。不過我們之前已經假設了a1與b1的和是眾多組解中最小的,這樣就產生矛盾了。因此如果正整數a, b滿足ab+1可以整除a2+b2,(a2+b2)/(ab+1)必定是平方數。「韋達跳躍」就是這樣簡潔地破解了這道超級難題。

這個題目令「韋達跳躍」聲名大噪,現在不少數學競賽的書籍,甚至是大學的教科書都會用這「傳奇的第6題」為例子,所以以現今的標準來看這題目不算太困難。如果現在的IMO再出一道有關「韋達跳躍」的數論題目,參加者們也大概會有不錯的成績。不過它在當年難倒整個議題委員會、四位數論專家、數學天才陶哲軒及很多數學好手,稱這傳奇題目為史上最難的奧數題目絕不為過。

後 記

by 文小剛

還沒完......

雖然證明之後好像就完事了,但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探索。

下面我們做一下「實驗」,用計算機尋找滿足ab+1可以整除a2+b2的正整數對a,b(只列a<=b)。如果你真的做了計算,馬上會發現有兩類解。第1類解中的a可以是任意的正整數n,而b是a的三次方:

(a,b)=(n,n3);

第2類解中,a是某一正整數n的三次方:

(a,b)=(n3,n(n4-1));

對於這兩類解我們有

(a2+b2)/(ab+1)=n2。

但這兩類並不是所有的解,我們還有其他的解:

具體實驗又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讓我們可以繼續探索。如何理解這第3類看似不規則的解,有興趣的讀者接下來可以進一步考慮,看能不能系統地構造出所有的解。

本文除「後記」外轉載自博客「史丹福狂想曲」,原文題目為「史上最難的奧數題目」,原文連結https://drstanford.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html 。

想要繼續挑戰嗎?1988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完整試題在這裡:

https://www.imo-official.org/year_info.aspx?year=1988

點「在看」,分享給朋友吧!

閱讀原文

原標題:《史上最難奧數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史上最難的奧數題
    這條題目出自1988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的第6題,是公認的史上最精彩、也是最困難的其中一道競賽題目。題目如下:1 傳奇的第6題這題目究竟有多困難呢?
  • 最難高考數學卷,每道都是奧數題,考完哭聲一片
    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說到高考最難的科目,相信不少學生會說是數學。在高考中,數學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都是噩夢,尤其是文科生,對待數學簡直就是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自從恢復高考以來,哪一年的高考數學題最難?
  • 恢復高考後數學「最難」的一年,全國平均分26,每題都比奧數難
    高考試題的難度,直接影響著考生的得分率,特別是數學,自我國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有一年數學試卷可以說是最難!全國平均分才26分?它就是――1984年高考數學! 因為我國高考剛恢復沒幾年,出題的老師們也都沒有什麼經驗,既然高考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考試,試題當然要有一定的難度,正是這樣的思想,很多出題老師在不熟悉當年中小學教材銜接的情況下,出了最難的高考試題!導致很多同學連看都看不懂,最後全國平均分26,北京市平均分才17!
  • 最難高考數學卷,每道都是奧數,出了考場一片哭聲
    自從恢復高考以來,哪一年的高考數學題最難?公認的答案是:1984年的高考數學,史上最難,每道題目都是奧數,出了考場以後,只聽到一片哭聲,許多同學表示絕望:考學估計無望了,數學太難了!那麼,當年的高考數學,都考了些什麼呢?
  • 小學數學:奧數題100題(附答案),拔高題有點難,看孩子能做對幾道?
    小學數學:奧數題100題(附答案),拔高題有點難,看孩子能做對幾道?眾所周知,奧數作為我們小學數學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大重點,我們學習奧數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一個思維能力,而且也能激發孩子對於數學學習的一個興趣,不過呢,這就需要孩子們掌握奧數知識這塊的一個技巧,不然就會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一種畏難心理。
  • 「10歲孫子的奧數題,我都不會做」,清華數學教授痛批奧數
    其實奧數的題目就是競賽的題目,要說難不難,當然難,競賽的題目能不難麼?但家長們為了能夠讓孩子們在數學考試中獲得好成績,依舊會把孩子送去奧數班。清華數學教授的孫子十歲時,上小學四年級,有一天孩子日常練習時遇到一道難解的奧數題,便去詢問教授。可教授一看題目,這道題分明就是高中的題目,竟讓一個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解答,這未免有些說不過去了。
  • 清華教授不會做孫子奧數題,楊振寧:劉薰宇的數學書對我影響很大
    史上最難高考的數學卷1984年高考,為了打破之前老套的出題模式,數學命題組提出了高考「出活題、考基礎、靠能力」的指導思想。教育部門請了一位數學領域大師級別的人物來出題,題目全是技巧模式,目的是考驗考生腦袋的靈活度。
  • 奧數題難倒西方網民 實為國內一道小學五年級奧數題
    新加坡數學題的中文版 新加坡一道為十五六歲學生設計的奧數題被人放上網,不料惹得西方國家網民絞盡腦汁爭相答題。許多人驚呼,新加坡孩子竟然要做這麼難的數學題啊! 這道題出現在本月8日一次考試裡,11日被人放上網,迅速引起全球網民踴躍答題。不少人把自己的解題思路發布在網上,很快便有人跟帖點評,或探討不同方法,或指出錯誤。 英媒「驚豔」刊登上網 一名叫戴維·梁的網民深感「腦筋打結」,乾脆抱怨道:「謝麗爾顯然不想讓阿爾貝茨、貝爾納德這兩個傢伙參加她的生日派對。
  • 「舉一反三」小學二年級必學奧數題100題
    小學階段的學習難度雖然不大,但是就數學學科而言,一定要加強孩子奧數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因為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難度是從三年級開始上升的,而小學一二年級都是一些最為基礎的公式概念。很多同學由於小學低年級階段沒有接觸一些奧數思維訓練,導致在進入高年級階段難以適應,最終無法適應高年級的學習節奏和難度,成績也一直提升不上去。因此提醒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從小就幫助孩子接觸學習一些奧數思維訓練的題目,這樣孩子在進入高年級的學習以後也能很快適應,從而在數學學科上取得一個相對不錯的成績。
  • 六年級數學:100道精選奧數題匯總,列印吃透,考試難下90分!
    六年級數學:100道精選奧數題匯總,列印吃透,考試難下90分!小學奧數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另外小學奧數比較好的孩子,在初高中的數理化成績突出的概率也非常大。要學好奧數,除了依靠孩子們平時的積累和堅持,還要將就學習方法。複習是鞏固和強化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複習不是機械地重複,更應該包含著對所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複習可以把平時在每個課時中學到的零碎知識系統化,讓同學們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的內容。
  • 小學1到6年級奧數題:你是幾年級水平?很多大學生到3題就不會了
    小學1到6年級奧數題:你是幾年級水平?很多大學生到3題就不會了小學生適當的練習一下奧數題可以開拓小孩子的思維,把很多數學題運用多種方法做出來,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提高他們的做數學題的靈活性,目前很多小升初的擇校考試數學題也是非常難的,雖然不提倡大面積的小學生學奧數,但適當的練一練對孩子的智商的提高也很有好處,下面是小學1到6年級的6道奧數題,你能答對幾道?
  • 退休老教授:報什麼奧數班?就這30題,「啃爛」想不考100都難!
    奧數班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時想要報的,然而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學習能力是有限的,雖然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奧數作為高難度和高邏輯的一個知識點板塊,想要學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學不好,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後續的數學學習。
  • 小學一年級奧數「100」題,列印出來讓孩子練習,培養奧數思維!
    學習奧數對於小學數學的提升是有一定幫助的,而這份小學一年級奧數「100」題,可以列印出來讓孩子練習,培養孩子的奧數思維,對於以後的數學學習也有非常大的幫助!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奧數並沒有什麼用,其實小學要不要學奧數,見仁見智,但要說奧數鍛鍊思維,說真的,大家只要去現在的奧數補習班做做就知道了,機械式學習,完全不考慮大部分孩子思維發展,專門練習熟練度,不管你懂不懂,大部分依樣畫葫蘆,在你孩子某年某月某一天突然懂了之前,先記下來。
  • 3道三年級除法奧數題,家長:題難,不會!
    尤其是數學學習,可以多找一些奧數題,讓孩子們做一做,培養數學思維,提高興趣,都不錯。今天逛論壇看到3道三年級除法奧數題,發帖子的家長表示有點難,能把這幾道題全部解答出來的,肯定是小學霸!一起來看看題吧:上圖是第一道奧數題。
  • 高考試題有三個題型,竟然會是小學奧數題?
    學過小學奧數的人,其實不多。上了高中,你就會發現。有好多的知識是小學學過的。你比如說在小學奧數中。有一些非常難的題,當時解決不了,現在用高中的理論去解決,就變得輕而易舉了。那麼你知道有哪些是小學的奧數題,其實是高考的真題嗎?
  • 清華教授怒批奧數:10歲孫子的奧數題,有的連我都不會做
    在小學階段,許多家長會給孩子報一些奧數班,並認為孩子學了奧數,以後數學學習會更輕鬆。而我們日常所理解的奧數則是「數學難題」,但近幾年來,奧數好像在逐漸變質。前不久,一位來自清華大學的數學教授王文湛在一次講座中就談到了這件事。
  • 高考史上最難的2張數學卷
    很多考生都曾感嘆,高考唯一不變的依舊是那麼的難。是的,要想在高考這座獨木橋上走在前列,非得有點真本事不可。但是如果你遇到的是這兩張數學試卷,就算有真本事也難免會讓人崩潰。第一張:1984年數學卷這一年的高考已經離我們比較遠了,很多人不知道這一年高考試題有了一次很大的改動,尤其是數學組,還提出了「出活題,考基礎,考能力」這樣的口號,意思就是要加大難度,因此造就了高考歷史上最難的一張試卷。這張試卷到底有多難呢?
  • 中國高考史上「最難數學」,均分僅有27分,馬雲卻成為例外!
    而高考作為每一位學子最重要的一場的考試,有人因為這次考試而「魚躍龍門」,從此天高海闊任鳥飛。但是也有人因為一兩門的失利一蹶不振。數學,就是其中最難過的一門。如果碰到數學卷子簡答的年份就還好,但是一旦碰上了數學特別難的年份,那就只能自認倒黴了。
  • 清華教授怒批「公式化」奧數:孫子才十歲,我做不出他的奧數題
    在當代教育信息化激流時代,許多家長為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紛紛給孩子報起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比如舞蹈、鋼琴、書法、奧數等等,其中報奧數興趣班的熱潮更是如火如荼,熱度只增不減。放眼現在的小學生甚至是幼兒,都多多少少與奧數結下不解之緣。但是你家孩子學的「奧數」是真的「奧數」嗎?
  • 高考史上最難的數學題之一,中科院院士看了搖頭:不適合高考
    隨著又一年的高考來臨,有網友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歷屆高考最難的一屆是哪一屆?其實沒有最難,只有更難!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有請1984年這位朋友來回答!眾所周知,1984年是高考重改創新的一年,這一年的數學考題那真的叫做聞著傷心見著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