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其餘六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2020-12-15 你峰家常事

嚴格來說,「齊楚趙魏韓燕」敗於秦國,並非完全是自身「衰落」所致,而是「天時地利人和」都比不上秦國更能順應時代,因此也更強大。

因此,始皇最終能夠「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在「統一——分裂——再統一」的歷史大勢面前,各諸侯國都如同「滾石上山」「逆水行舟」,稍一鬆勁兒,便會在時代這部「大書」中翻篇兒了。

一,在眾多諸侯中,秦國只是「後起之秀」

進入「戰國」一百年的時候,秦國仍然小心翼翼地偏居一隅。秦國由弱變強,始於獻公,成於孝公。這是公元前385年—前361年的事情。在這之前,魏文侯重用吳起,掠佔河西之地,秦國著實「窩囊」了許久。之後,楚悼王亦用吳起,南平百越,北並陳蔡,敗三晉,西伐秦,相當不可一世。楚悼王沒於前381年。魏惠王又起,攻破趙都邯鄲。再伐趙時為齊軍所敗。於是,秦國乘機收復河西。魏國遷都大梁,即現在的開封。

儘管秦國就此打開了東進的通路。但至前342年,魏舉逢澤之會,仍居霸主地位。羿年,魏再為齊所敗。齊遂取而代之。韓魏,地域狹小,且靠近秦國,所以始終惶恐不安。燕趙處地偏僻。此時國力強盛的,就屬齊、楚、秦三國了。楚國春秋開始就是強國,更在中部位置。但懷王兩次伐秦,皆大敗,後來又被秦國騙去和秦昭王「會談」,結果被扣押,前296年死於秦國。

這期間,齊國約與韓魏伐秦,兵敗函谷。前295年,齊再次攻秦。本來齊國已經相當強大,但湣王在位時的前284年,燕昭王用樂毅,合諸侯攻破齊國,湣王死,從此齊國衰落。

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本專心開拓周邊,不料死於內亂。至此,實際上強國只剩下秦國一個。前279年,白起伐楚,將楚王室趕到了安徽境內。前260年,秦兵伐韓,降趙。戰國七雄爭霸之戰,到長平、邯鄲之役,應該算大局已定。前230年起,嬴政發起的橫掃六國之戰,只不過是打掃戰場而已。

二,春秋戰國,強盛之國都實行了改革

春秋時期,已經產生了諸侯霸主。凡能稱霸者,無不因早早實行了改革。齊國強盛,始於齊桓公任管仲為相。管仲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內政上,把國人分為三部,稱「三國」;把郊外分為五屬,叫「五鄙」,按年對「三國五鄙」實行「考核」,大大強化了國家治理力度。軍事上,實行兵民合一,平時生產,戰時出徵,及擴大了兵員,又減少養兵負擔。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外交上,高舉「尊王攘夷」旗號,爭取相當部分小國的支持。

這使齊國實力迅速崛起。

春秋時的晉國和楚國,是通過整頓內政增強國力的。鄭國的子產,亦曾大力改革,讓這個不大的國家,在幾十年裡未遭大國欺凌。春秋時期,吳、越兩國,都曾因改革而強盛,又因奢嬉而沉淪。戰國時期,凡大力變法的諸侯國,很快就成為霸主。魏國之強盛,與李悝變法關係太大。他一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度;二是推行「盡地力」政策;三是實行「平糴法」;四是頒《法經》。李悝被認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吳起,對魏國稱霸亦起了重要作用。可惜被魏武侯猜忌,於是到了楚國。楚悼王任吳起為令尹,改革七年,這是楚國最強盛時期。

戰國時期,齊國用鄒忌;申不害相韓;燕以樂毅為亞卿,都大力實行了改革,這期間,也都是這幾國的強盛時期。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屬於一種改革。

三,秦國變法最晚,但關鍵就是一以貫之

戰國其他六國,最大問題,在於因改革而強盛,也因改革不徹底,抑或中途夭折而迅速衰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381年楚悼王死後,舊貴族很快叛亂,亂箭射死吳起,軍政大權從此集中於屈、景、昭三家貴族之手,楚國也就很快衰敗了。

秦國變法最晚。秦孝公繼位後,任用商鞅,大力改革。第一輪改革,一是獎勵軍功;二是編制戶籍;三是獎勵耕織。十年後,第二輪改革,一是實行仙制;而是廢井田,開阡陌;三是統一度量衡。

以上措施,大大增強了秦國實力。前338年,孝公沒,商鞅被車裂。不過,即位的秦惠王,繼續堅決實行商鞅所作改革。

此後的幾代秦王,沒有一任對此有過絲毫猶豫。所以,《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是司馬遷引用《過秦論》之語。

相對於六國「三心二意」的變法,秦國——第一,一經變法,堅持到底。第二,實行堅決,不斷完善。第三,興農強兵,惠及百姓。有一種觀點,從吳起開始,認為秦楚民風大異,秦兵更善戰。民風,可能是一個因素,但絕非主要因素。秦國從商鞅開始獎勵軍功,鼓勵開荒,都是直接有益於百姓的舉措。雖然都是民兵合一的制度,但秦國的兵士,無疑會比其他六國軍士更能英勇作戰。

春秋戰國之際,正是鐵製工具和牛耕興起之時。徐中舒先生考證,秦國應當最早普及了牛耕,這大約可以比其他六國的農作效率,提高數倍以上。他認為,這是秦國戰國中後期迅速強大的重要原因。

使用了更先進的生產工具,從生產關係上更能換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同時在獎勵軍功,打破了貴族世襲掌控權力的局面,調整了政治上層建築,這就使「天時地利人和」,都在秦國這邊了。

其他六國,必然相形見絀。

相關焦點

  • 在戰國七雄中,領土面積不大的魏國,為何能和其餘六國並稱?
    說到我國歷史上的戰亂時期,相信很多人第一印象中都會冒出來戰國七雄的形象吧。確實是這樣,戰國的時候我國分裂成了七個國家。而這些國家也是領土面積各有差異,在戰國七雄中,領土面積不大的魏國,為何能和其餘六國並稱? 那這是什麼原因呢?
  • 戰國七雄中魏國為何領土面積不大卻能和其餘六國並稱?
    仔細研究戰國時期的歷史你會發現,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的雖然領土不大,卻能每次和周邊的國家打的有來有回,這是為什麼呢?按理說魏國這麼小,應該被秦、楚、這些大國隨意摁在地上摩擦才對,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戰國七雄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知道在古代打仗主要靠的是什麼,是地形?還是謀略?亦或是武將?不,這些都不是,主要靠的是人口。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國家來說,人口無疑是最重要的。
  • 戰國七雄,外交策略有哪些?蘇秦合縱,張儀連橫,秦國遠交近攻
    導語:戰國七雄,外交策略有哪些?蘇秦合縱,張儀連橫,秦國遠交近攻,長平之戰趙國衰落,退出爭霸舞臺。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兼併日益激烈,在殘酷的外交博弈中,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儘管七個諸侯國大小強弱不同,但是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有絕對優勢同時打敗其它六國,因此聯絡友國,共同對付敵國是明智之舉,也是必然選擇,因此在戰國時期,合縱連橫貫穿著整個外交主線。那麼戰國時期外交策略都有哪些呢?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戰國七雄中率先稱霸的魏國,為何走向衰落?離不開這三個原因!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 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國家是哪個?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早在西周時期,周朝分封的諸侯國至少在100個以上。不過,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 戰國七雄,六國是如何滅亡?燕亡於歷史,楚亡於分治,魏亡於人才
    導語:戰國七雄,六國都是底蘊深厚之國,為何滅亡?深度剖析滅亡原因,燕國亡於歷史悠久,楚國亡於分治制度,魏國亡於人才流失,韓國變法埋下隱患,齊國亡於君主不作為在戰國七雄當中,每一個諸侯大國都是具有深厚底蘊的國家,它們要麼是西周的開國諸侯,要麼是東周的開國諸侯,在歷史人文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就這七個國家本身的條件相比而言,秦國的先天優勢是最為弱小的,可是最後竟然是這一個最為弱小的國家
  • 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好的諸侯國是哪個?
    因此,這成為韓國成為戰國七雄最弱小諸侯國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韓國的地理位置最差,顯然是因為韓國地處多個大國之間,也即是大家熟悉的四戰之地。對於韓國來說,主要疆域在今山西省、河南省一帶,這正好處在秦國、魏國、趙國、楚國、齊國等大國的包圍之下。於是,對於韓國來說,不僅沒有足夠的擴張空間,反而要擔心自己的疆域被周邊大國蠶食。
  • 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秦國士兵戰鬥力最強?有一個六國都沒有的優勢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發動了滅六國的戰爭,短短10年時間,秦國就統一了天下。戰國七雄混戰了200多年,最後秦國勝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國力強盛外,秦國士兵的戰鬥力是主要因素。秦滅六國當然,說到戰鬥力強的軍隊,除了秦國外,七雄中也有幾支。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雄?
    戰國七雄 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姬燕、嬴秦、子楚、田齊、韓、趙、魏,合稱為「戰國七雄」。
  • 戰國七雄實力排行榜:秦國一直都是第一嗎?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對於戰國七雄來說,在漫長的較量中,各自的實力也在不斷的變化。比如秦國雖然最終剪滅了六國,但是,戰國初期的秦國,卻相對較弱。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的實力排行是怎樣的呢?
  • 戰國七雄都知道,那麼第八雄是哪個諸侯國?有三個答案!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 戰國七雄秦國實力最弱為什麼能統一六國呢?都是商鞅變法強國的
    中國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大國,在中國古代,盡力了很多朝代的吹殘,在周王朝的時候就慢慢變少,公元453年,魏趙韓三國分晉,所以為七國爭霸打好了基礎,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被稱為戰國七雄,在各國的戰鬥中實力也是有高低的,在戰國是秦國是比較弱的,為什麼秦國可以滅掉六國呢?
  • 秦時明月:戰國七雄最強大的將領
    戰國七雄,每一個國家都有深厚的底蘊,哪怕強如秦國,也花費了無數年的時間才完成了統一。七個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強大的將領,有一些將領成為秦國橫掃六國最大的障礙。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戰國七雄最強大的戰力。
  • 戰國七雄與春秋五霸有何不同之處
    春秋戰國,大家都不陌生,關於那個時代的人和事至今還在流傳著,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分分合合是中國歷史的一大特色,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卻太過平常,能在其中生存下來的,只有強國!說到春秋戰國,有兩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是春秋五霸外,另一個就是戰國七雄了。那麼戰國七雄是哪七國呢?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有什麼不同之處?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
  • 戰國七雄,最先強大的魏國有哪些戰爭?衰落後進行合縱連橫
    導語:戰國七雄,魏國有哪些戰爭?衰落後進行合縱連橫,落下朝秦暮楚的罵名戰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是魏國,但是在齊魏馬陵之戰後,齊國取代魏國成為中原地區的霸主;而此時,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變得強大起來,開始謀求向東開疆拓土;處在東西方兩大霸主秦國、齊國的夾擊下,魏國、趙國、韓國為了生存合縱其他國家,北連燕國、南連楚國,西抗秦國,東抗齊國,這種狀況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 2012歐洲杯戰國七雄
    七大傳統豪門好似戰國七雄,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葡萄牙、英格蘭,六雄的長戟矛頭直指2008年的王者西班牙。七雄爭霸一觸即發,2012誰主沉浮?秦西班牙世界排名:1主帥:博斯克最佳戰績:2008年奪冠關鍵球員:哈維竹簡讀霸戰國七雄,秦國最強。
  • 戰國初期魏國到底有多囂張,戰國七雄被他打了六個
    說起戰國時期,我們最先想到的國家是秦國,畢竟這個國家在後來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不過在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國可以說是不入流的國家,中原國家都看不起這個國家。戰國初期最威風的國家是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第一個變法的,是第一個稱霸的。而且魏國的霸業持續了三代人,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戰國初期完全就是魏國的天下。
  •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霸主,為何在魏惠王手中走向衰落?
    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也即魏國、韓國、趙國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諸侯,再加上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在戰國七雄中,魏國因為地處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