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畫史,以牡丹為題材的畫家數不勝數,遠在南北朝時代就有楊子華畫牡丹的記載。然以純水墨寫意畫牡丹的畫家,卻寥若辰星。而論及當今大寫意水墨牡丹,當代實力派畫家鄭曉京筆下的水墨牡丹畫,從墨分五色到墨分千層,主要是立體感,明暗變化。水潤冰心,主要是牡丹的質感,水色鮮嫩欲滴,更有一種情緒,一種愉悅感,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是當代畫壇為數不多的水墨牡丹畫家。
水墨畫中所強調的墨分五彩之別,即是用純水墨表現五彩是水墨畫的最高境界。嚴謹來說,帶有彩色的牡丹都不是水墨牡丹,尤其是在同一黑白墨調交融中變幻出大千世界。在作畫時,如用水墨潤染的花瓣間不均勻而導致透明度較低以及整朵花的結構空間關係不突顯,或花與花之間的用筆雷同,或花朵與枝杆墨色的關係渾雜不清等問題都需要注意,其創作難度很大。
誰與牡丹爭國色,墨龍猶是此中王。
因此在作水墨牡丹畫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拿捏。要讓毛筆在極為合適比例的墨汁和清水中渲染成色,畫時略一沾帶,靈活運筆,一株墨色清雅的牡丹便躍然紙上。通過奇妙地利用水墨與宣紙的特性,鄭曉京筆下的牡丹花瓣和葉子有了獨一無二的質感。精心布局,力求墨分五彩,以水墨的濃淡描繪花的層次變化,墨即是色色即是墨,以達到淡墨輕嵐突出意境五彩繽紛的牡丹世界。
國人愛牡丹,在國畫中更有著淋漓盡致的體現。我國人民喜愛牡丹,不僅僅因為牡丹的花朵碩大、豔麗、秀韻多姿,更因其清香宜人端莊絢麗,集天地之靈氣於一身。更有美麗的傳說為其增添色彩,賦予牡丹傲骨丹心的氣節。使牡丹成為中國人心中吉祥富貴的載體,備受中國歷代各階層人民的推崇。
中國人喜愛牡丹,詩人畫家更是縱情描繪牡丹,古往今來不乏描繪牡丹的丹青聖手。從東晉顧愷之洛神賦中的牡丹形象,至南唐徐熙後蜀黃筌宋元明清無數丹青大家,均有上乘佳作傳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學習的範本。
牡丹作為花鳥畫的傳統題材,所體現的不僅僅是牡丹本身的花朵的魅力,更體現出的是這種被我國人民喜愛千百年的花在長期的發展中體現出來的濃鬱的歷史的、文化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