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

2020-12-13 西部網

新華社鄭州11月2日消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一場引人關注的紀念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一個多世紀前,當學者羅振玉初見甲骨,既驚且喜下發出的感慨,反映了中國知識界的心聲。此後,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上下求索,為破解古老文明密碼而矢志不渝。

走過120年,甲骨文及後世文字的價值正愈發受到珍視。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漢字歷經三千多年演變而不改其形,以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綿延不斷的歷史,印證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足跡,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偉大創新精神。

漢字之源:中華基因的傳承

位於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內,一堂面向幼兒園大班的漢字課正在進行。

屏幕上顯示「人」「日」「田」等幾個甲骨文,從字形看與現代漢字十分接近,陸續有小朋友猶豫著念出聲來。當老師告訴他們,這是三千多年前祖先用的文字時,伴隨著一雙雙瞬間瞪大的眼睛,嘁嘁喳喳的私語彙成了整齊的一聲「哇哦」。

「甲骨學堂自開辦以來,無論參與者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類似的場景反覆發生。」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學堂負責人楊軍輝說,很多人在這裡第一次發現漢字的神奇之處,而讓公眾認識甲骨文、了解漢字的傳承和歷史,正是這個公益性課堂的初衷。

外地人到訪安陽,除了名震海內外的殷墟,中國文字博物館越來越成為另一個必去之處。

作為國內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它依託數千件文物精華,系統詮釋了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徵和演化歷程,堪稱「一部讓世人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

「文字歸巢」,首任館長馮其庸曾這樣評價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設立。在許多人心目中,身為甲骨文的故鄉,安陽當之無愧是中國漢字的家。

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在古董商售賣的骨頭上,發現了一種神秘符號,這就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今天的人們,對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詳,卻很難從寥寥幾句敘述中體會到,一片甲骨如何震驚天下。

「三千年而一洩其密」,甲骨學奠基者羅振玉這樣評價甲骨文的橫空出世。時值國運衰微,西學東漸,一些學者甚至開始懷疑中華文明,「廢除漢字」的呼聲甚囂塵上。甲骨文的發現,使彷徨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一絲曙光。

從多次主持殷墟發掘的董作賓,到考證出商王世系的王國維,再到集甲骨文研究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編撰者胡厚宣……一代代學者前赴後繼,以解開古老的文明密碼為畢生使命。

「殷墟出土了極為豐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類。因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歷史的直接記錄,它讓我們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讓我們直接面對商代的文明高度。」曾主持殷墟考古發掘20餘年的唐際根說,甲骨文和殷墟使傳說中的商朝徹底被證實,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前推進了一千年。

作為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雖然深埋地下數千年,甲骨文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識讀。120年來,共發現不重複的甲骨文字4500個左右,已識讀約三分之一,剩下的多是人名、地名。看似不可思議,卻正是漢字的獨特之處。

「跟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不同,甲骨文沒有死,一直綿延流傳下來,演變成今天通行的漢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表示,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漢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對破解其他古文字也能起到重要借鑑意義。

宋鎮豪與甲骨文結緣四十餘年,大多數時候是枯坐冷板凳,卻樂在其中。他說:「甲骨文到今天還有生命力,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們不搞研究誰來搞?有一種學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裡面。」

歷經三千多年漫長歲月的淘洗,漢字也不斷遭遇挑戰,然而每一次都能化解危機並自我完善,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穩定性。

「在造字階段,漢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了『形聲化』道路,天地為之一寬;隸書的產生,突破了古文篆體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20世紀,漢字放棄拼音化道路,完成了現代轉型。」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漢字不斷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漢字文明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體現。

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楷書,漢字的結構數千年來沒有改變,人們得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溝通思想,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它寫下了商王的夢境、孔子的思考、司馬遷的史書,它記錄了唐詩宋詞的風韻和中華文明的苦難輝煌,並將繼續書寫新時代的篇章。

漢字之魂:中華文明的根脈

作為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在不同場合被年輕人問過同一個問題:「信息化時代了,想交流對著手機說句話就行,語音、視頻也能存儲很久,文字還有那麼大用處嗎?」

即使早已回答過很多遍,黃德寬並不吝嗇重複。他認為,文字的價值需要審視,更需要正視,「語言文字儲藏的信息最能經得起歷史檢驗,網際網路是傳遞信息的新技術,不能代替語言文字的功能。從中華文明的誕生與發展看,漢字發揮了關鍵性、基礎性作用。」

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屬於懸而未決的千古之謎。中國從哪裡來,中國歷史的可信開端究竟在何處?這一事關文明起源和民族認同的課題,因甲骨文的豐富記載而曙光初現。戰爭的勝利、奴隸的逃跑、國王的夢境、流星雨的爆發……甲骨文還原了一個鮮活的商代世界。

「甲骨文具有極大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是重建中國上古史,透視三千年前殷商社會生活的重要素材。」宋鎮豪說,甲骨文不僅是可以「證經補史」的物質文化遺存,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

從甲骨文至今,一脈相承的漢字使中華文明傳承沒有中斷,而中華文明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又使漢字更加具備生命力。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運富表示:「漢字既是中華文明形成的標誌,也是記錄中華文明的載體,更是追溯中華文明源流的根脈和紐帶。」

今天,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無論方言口音、生活習俗如何迥異,通過共同的文字,人們可以毫無障礙地溝通思想、交流情感,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後是漢字這塊積澱數千年的文化基石。在歷史上,漢字對促進多民族團結同樣功不可沒,成為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符號系統。

「中國歷史記憶的獨特面貌、東亞地區漢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甲骨文及由此發展出的漢字系統緊密相關。」最近在安陽舉行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的一段致辭得到與會人員的熱烈回應。

中國在人類文明史上曾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並深刻地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許多周邊國家,形成了「漢字文化圈」。這些國家和地區,不僅曾用漢字書寫歷史,各自的文字、文化和習俗也多受中華文明影響。

時至今日,漢字仍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外國人踏上學習漢語之路,「漢語熱」風靡全球多個地區。其中一些學習者,完全出於對漢字的興趣。

「許多人學漢字是死記硬背,其實每個構件都有象形文字的來源,我想找到這個象形的本意和邏輯,那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被網友稱為「漢字叔叔」的美國人理察·西爾斯,痴迷漢字研究數十年,還傾其所有創辦了一個漢字字源網站,免費提供給全世界愛好漢字的人來查閱。

在安陽參加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時,理察·西爾斯參觀了中國文字博物館。近距離面對甲骨文、金文等古老文字,他讚嘆:「漢字是使用最久、至今還存在的文字,非常了不起!」

為了研究漢字,理察·西爾斯搬到了中國居住。現在,他不僅是漢字研究者,更是漢字文化的傳播者,他開設有公眾號,以中英兩種語言解析漢字字形,還登上《漢語橋》等電視節目講漢字故事,想將漢字之美告訴全世界。

漢字之美:重新發現甲骨文

像理察·西爾斯一樣,在實用功能之外,無數人被漢字與生俱來的美所俘虜。

作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誕生起就是美的載體,為藝術創造提供了廣闊空間。數千年來,伴隨著漢字的演變,也形成了舉世無雙、源遠流長的書法藝術,漢隸的生動流暢、魏碑的雄渾大氣、唐楷的法度莊嚴,王羲之的飄逸端秀、顏筋柳骨的遒勁灑脫……陶冶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情操。

「橫平豎直皆風骨,漢字中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傳達出中國人特有的人格風範與性情志趣。」李運富說,可喜的是,博大精深的漢字書法藝術還在不斷增加門類,充實漢字之美的內涵。

最近,在河南安陽集中亮相的甲骨文書法令人眼前一亮。一場薈萃海內外116幅精品的甲骨文書法篆刻展,展示了別具一格的殷契韻味,還有120名書法愛好者現場演示創作。

「大小參差、牡牝相銜,以全體為一字,更能體現相管領和接應之美,這是甲骨文的美學精髓所在。」有作品入展的京師大學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長喬雁群表示,要傳承和弘揚甲骨文,需要深入發掘它的美,把這種美感傳遞給更多人。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楠,則用更新潮的形式,賦予這種古老文字以時尚美。他先後推出甲骨文動畫片《射日》、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設計字庫、甲骨文文字畫和《生肖甲骨文》《甲骨熊貓俠》等不同主題的手機表情包,使沉睡在甲骨、書籍中的文字活了起來,其中多件作品成為「爆款」。

「甲骨文多是接近於圖畫的象形表意文字,具有遠古人類純真的視覺審美,加以設計會更加有趣。」陳楠坦言,過去對傳統文字的傳播有些刻板嚴肅,讓人望而生畏,在創作甲骨文作品之初,他們就考慮到普通人的需求,注重活潑現代的設計語境。

「甲骨文既是優秀的傳統文化符號,又是符合當今潮流的創意字符,將它融入現代設計中,是歷史文明的傳承,更是人類精神的進步,遠遠超越文字和字體本身的意義。」陳楠說。

伴隨著普通人的茫然無知到興致萌生,甲骨文的專業研究也不斷邁上新臺階。發現120年來,甲骨學已經發展成一個國際性學科,研究者遍布中國、美國、日本等數十個國家,成為認知中國早期歷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最近,「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正式發布。這個對全世界免費開放的甲骨文資源共享平臺計劃收錄全部甲骨文著錄和文獻,目前已錄入2萬多篇論文,後期將收錄246種以上的甲骨著錄,任何對甲骨文感興趣的人都可以查詢使用。

「這是甲骨學研究的裡程碑。」宋鎮豪說,甲骨文資料浩繁紛雜,以往獲取難度很大,他的老師胡厚宣為追尋甲骨半生漂泊,耗時20餘載才編成一部《甲骨文合集》,如今甲骨學正以更開放的心胸、更便捷的條件迎接更多智慧注入。

(原題為《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新華社鄭州11月2日電 題: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一場引人關注的紀念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一個多世紀前,當學者羅振玉初見甲骨,既驚且喜下發出的感慨,反映了中國知識界的心聲。此後,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上下求索,為破解古老文明密碼而矢志不渝。  走過120年,甲骨文及後世文字的價值正愈發受到珍視。
  • 三千年而一洩其密,120年識讀三分之一:甲骨文,中華文明之光
    (遊客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觀看展出的卜甲 2018年10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安攝)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一場引人關注的紀念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一個多世紀前,當學者羅振玉初見甲骨,既驚且喜下發出的感慨,反映了中國知識界的心聲。
  • 傳承中華文明 增強文化自信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一片甲骨驚天下,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17日上午,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科學技術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和安陽市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文字博物館隆重開幕。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看看那些「以骨為伴」求索中華文明之源的人
    不讓甲骨成絕學 多少「刻骨銘心」人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看看那些「以骨為伴」求索中華文明之源的人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120年前被清代學者王懿榮發現,人們常用「一片甲骨驚天下」形容它給世界帶來的震驚。
  • 習近平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
    據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並致以誠摯的問候。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 甲骨文與中華文明的傳承——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二十周年
    甲骨文與中華文明的傳承——紀念甲骨文發現一百二十周年  作者:李雪山(河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  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0年。
  • 甲骨文發現120年:融入基因的文化根脈
    走過雙甲子,從摩挲掌間的古董珍玩,到享譽世界的文化瑰寶,再到舉世矚目的國際顯學,甲骨文一路見證了近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時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透露了哪些神秘古老文明?
    導語: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至今僅有1/3的字已破譯。為揭開古老文字密碼,國內大批專家學者憑藉對「甲骨文化」的熱愛作出了積極探索和開拓。一起來聽破譯之難。120周年。據稱,先後發現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從「一片甲骨驚天下」到今天,在120年的時間裡,幾代專家學者傾注了無數心血,讓沉睡多年的甲骨文從殷墟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長三角名家呈現甲骨文書法篆刻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從《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的首發,到前不久國家博物館的甲骨文專題文化展,再到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等一系列紀念活動的展開,使得這一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文字持續成為文化焦點。
  • 甲骨文從歷史地層甦醒的中華文明
       我們都是中華兒女,雖然與甲骨文三千年未曾謀面,但是一旦與之相遇,流淌在血液中的自豪和驕傲就會在瞬間被激發出來。而在國際舞臺上,甲骨文也成為了中華文明悠久的象徵,它是一種獨屬於中國的文化符號,它令世界驚訝,讓四海讚嘆。
  • 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20周年國際甲骨學研究經驗交流會舉行
    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20周年國際甲骨學研究經驗交流會舉行 2019年06月30日 16: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6月28-29日,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
  • 介紹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有關情況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一、舉辦系列紀念活動的目的、意義  總結甲骨文發現120年來研究保護成果,闡釋甲骨文的思想文化精髓及其在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展示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弘揚時代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長三角文博名家共溯漢字源頭
    圖說: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和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周志高在現場 主辦方供圖從「一片甲骨驚天下」到120年後的今天,甲骨學已然成為海內外學術界關注的一門國際顯學,亦是中國遠古文明傳承的活化石,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研究甲骨文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尋根
    120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件大事,同時鑑於甲骨文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也是世界歷史研究中的重要事件。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指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漢字的誘惑——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後,我們需要思考什麼?
    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一片甲骨驚天下」的真正意義在於,其標註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也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文化自信,感知著文明互鑑的可貴。邁入「20」年代,像甲骨文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出「清冷庫房」、走出「象牙塔」,有溫度地走向世界?如何促進世界文明交流,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藝術形式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周伯衍「風追甲骨」專題展洛陽...
    12月16日上午,「風追甲骨」專題展在周伯衍的母校洛陽理工學院開幕,從此開啟他甲骨文書法的巡展之旅。今年是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甲骨文作為已發現最早的成熟的文字體系,是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一一脈相承發展至今的古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始碼」,真正的中華基因。本次專題展是西安市書協副主席周伯衍繼西安展之後的一次母校匯報展。
  • 霞公府門外的傳奇故事——問卜中華,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1899年的這個深秋,甲骨文被發現了(之前的人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甲骨文的現世像一聲聲洪亮的「警世鐘」,提醒這個被列強瓜分殆盡、奄奄一息的古老國家,別忘了自己曾經輝煌過幾千年,別丟了應有的骨氣。  餘秋雨先生在《中國文脈》中說得動情:為什麼三千多年前的聲聲問卜,會突然湧現於十九世紀最後一個深秋……我想,一定是華夏先人強烈地感知到了,他們的後代正面臨著可能導致萬劫不復的危難。
  • 古墓挖出比甲骨文還古老的文字,考古學家:中華文明再加三千年
    文明是人類創造的寶貴財富,是世代智慧的結晶,那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的?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有很長的歷史,經常說的就是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許多燦爛多彩的優秀文化,但這只是我們中國人的看法。在西方文壇,許多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歷史並沒有那麼長,粗略地說,這只是一個事實,它只有3000年。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2019聯合國中文日·甲骨文書法藝術展預展開幕
    大河網訊 4月2日,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2019聯合國中文日甲骨文書法藝術展預展在安陽學院開幕。安陽學院黨委書記、校長賀海鵬表示,該校依託甲骨文發源地的地域優勢,成立了「甲骨文藝術研究中心」,啟動了「一帶一路·中國甲骨文書法藝術國際巡展」。通過甲骨文書法藝術交流活動,推動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鑑,為保護傳承好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聲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稱為意音文字,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文丨周生 2019年為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22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於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講述甲骨被發現的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