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重慶打造全球高端人才和創新項目集聚地,兩江協同創新區如何打造公共配套體系,為科技創新人群構建活力多元、融合創新的環境氛圍?12月27日,由重慶兩江新區龍興工業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兩江新區規劃分局主辦、戴德梁行重慶公司承辦的「活力多元、融合創新——『我心中的兩江協同創新區』主題沙龍活動在金山意庫文創園區三號藝術展廳舉行。
頭腦風暴 專家人才為兩江協同創新區支招
沙龍活動邀請到「貳廠廠長」、文創項目投資人周迓昕,未韜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李未韜,南之山書店創始人成於思,itD studio創始人羅珮綺,lightspace重慶區域總經理任保錕、川大金融學博士楊浩宇等一批文化創意領域專家、科技創新人才代表齊聚一堂,為兩江協同創新區公共配套體系建立、產業運營、活動策劃建言獻策。
今年,兩江新區宣布將在龍興片區規劃兩江協同創新區。該區域重點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航天航空、生物醫療、新型材料、軍民融合等八大產業方向,以「科教創產」為著力點,通過建立「科研與產業協同、產業與創新協同、創新與人才培養協同」體系,打造一流的創新資源聚集高地、科技創新示範高地、新興產業孵化高地、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高地。
根據定位,該區域將吸引超過一萬名科技創新人才,打造100個省部級以上的科研平臺,聚集100餘家科技孵化企業。未來,這裡是兩江新區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坐標,也是兩江新區建設長江上遊地區創新中心的重要空間載體。
「兩江協同創新區需要依靠公共服務體系創造交流、激發靈感,在未來達到多元協同,多維創新的目標,實現人、內容與空間的協同,技術、模式與布局的創新。」戴德梁行重慶公司總經理魏曉龍告訴記者,作為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公共配套專項研究機構,該公司全程參與了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公共配套體系打造。魏曉龍認為,兩江協同創新區的特點是科技創新,創新依賴年輕一代的創造力。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公共配套體系環境應該是共享、互動,為此他們提出了從協同文化互動圈、協同教育雲平臺、協同生態體育場、協同醫療聯合體四個維度對兩江協同創新區進行公共服務配套體系進行布局打造。
與會專家、人才還圍繞創意設計、公共空間、場景運營等主題展開對話研討。
「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公共配套,除了具備城市核心區一樣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外,還需與高學歷高收入人群需求相匹配的文、教、體、衛公共服務配套。」兩江新區規劃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活動的目的在於為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言獻策,更好服務轄區內科技創新人才。
高起點規劃 兩江協同創新區蓄勢待發
今年7月,兩江新區面向全球公開徵集設計方案。10月,兩江新區舉行兩江協同創新區概念規劃暨啟動區詳細城市設計國際諮詢專家評審會,來自全球建築行業頂尖專家知名設計單位、高校齊聚兩江。5家入圍設計機構(含聯合體)(排名不分先後):查普門泰勒、楷亞銳衡設計規劃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扎哈•哈迪德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萊克•弗萊託建築事務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英國合樂集團+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為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出謀劃策。
近日,兩江新區發布《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概念規劃暨啟動區詳細城市設計國際諮詢綜合評審結果公告》,兩江協同創新區最終確定由查普門泰勒建築設計諮詢(上海)有限公司為方案整合深化單位,結合專家評審意見和協同創新區發展導向,將吸收另外四家參選設計機構方案優點,整合正在開展的系列專項規劃成果,形成深化方案成果。
兩江協同創新區目前已有新加坡國立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同濟大學等一大批海內外高校籤約落戶。隨著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兩江新區必將藉此東風再次迎來新一輪開發建設熱潮。
(記者 付斯穎 江亞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