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隨筆集》物質上的不足是容易彌補,而靈魂的貧窮則無法補救

2020-12-10 讀書有感

01米歇爾·德·蒙田

米歇爾·德·蒙田(法語:Michel de Montaigne,姓又譯蒙泰涅;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是法國在北方文藝復興時期最有標誌性的哲學家,以《隨筆集》(Essais)[4]三卷留名後世。《隨筆集》在西方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另闢新徑,不避謙疑大談自己,開卷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i-même la matière de mon livre.)

02生平

蒙田生于波爾多附近的佩裡戈爾(現在的多爾多涅省),為家中長子。家族為殷實商人,從事魚、酒的國際貿易。家中信奉天主教,蒙田一生堅持舊教信仰,但有幾個弟妹後改奉新教。其父在義大利當過兵,吸收了一些新穎的教育思想。六歲以前寄宿在農村家庭,以農民夫婦為教父母,並由只說拉丁文的老師教導,因此以拉丁文為母語。少年時代,在吉耶訥學院(Collège de Guyenne)習希臘文、法文、修辭術,因拉丁語流利,多在拉丁劇中擔任主角;後來到土魯斯(一說巴黎)習法律。

1557年起蒙田在波爾多最高法院(Parlement de Bordeaux)任職,並認識博埃希(tienne de la Boétie),成為莫逆。1561年至1563年在查理九世的宮廷出入。1563年博埃希離世,大受打擊。1565年成婚,兒女多夭折,唯一女長成。1568年父親離世,襲其封號與領地,成一家之主。1571年起退居蒙田堡(Chteau de Montaigne),潛心寫作。

宗教內戰期間,蒙田為舊教的亨利三世和新教的納瓦拉的亨利居間調停。1578年起為腎石所困擾,1580年至1581年遊法國、德國、奧地利、瑞士、義大利等地,散心之餘,尋找療法。回國後出任波爾多市長直至1585年,並繼續增修《隨筆集》。59歲病逝於蒙田堡。

03作品

為完成父親的遺願,蒙田將西班牙神父兼醫生塞朋德(Raymond Seybond)的著作《自然神學》(Theologia naturalis)由拉丁文譯成法文。1564年該書的序文被教會列為禁書,但蒙田將序文部分大幅修改,譯本也在1569年順利出版,後來被多次翻印。

蒙田的首兩卷《隨筆集》在1580年出版,三卷版付梓於1588年,死前蒙田還在病榻上增訂該書。學者習慣將蒙田的思想分為三個階段(儘管未必準確):斯多噶時期(1572─74年)、懷疑主義危機(1576年)、伊壁鳩魯時期(1578-92年)。三個階段的思想也粗略反映在三卷《隨筆集》中,卷二的〈為塞朋德辯護〉(Apologie de Raymond Sebond)一文,被認為代表了蒙田的懷疑主義思想,該篇也是《隨筆集》裡最長的一篇(後世很多出版商將這一篇獨立成書)。

後人也將蒙田的《旅遊日誌》(Journal de voyage)和書信(現存39封)整理、出版。

04蒙田名言

1、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你如何利用它。

2、你所說的一切,都應符合你的思想,否則就是惡意欺騙。

3、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是一個人懂得如何作自己的主人。

4、人最難做的是始終如一,而最易做的是變幻無常。

5、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6、傲慢有兩種原因:對自己評價過高,對別人評價過低。

7、人能衡量一切,卻不能衡量自己。

8、折磨人的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而不是事物本身。

9、物質上的不足是容易彌補的,而靈魂的貧窮則無法補救。

10、當我們嘲笑鄰人時,實際上常常是在嘲笑我們自己。

11、一個人用自己的心靈去處理事情,他根據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根據心靈本身。

12、友誼的臂膀長的足以從世界的這一頭伸到另一頭。

13、世上沒有兩根頭髮是一樣的,沒有兩顆穀粒是一樣的,也沒有兩種觀點是一樣的,世界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化。

14、沉默較之言不由衷的話更有益於社交。

15、只要失去健康,生活就充滿痛苦和壓抑。沒有它,快樂、智慧、知識和美德都黯然失色,並化為烏有。

相關焦點

  • 讀蒙田隨筆有感
    作者簡介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1533.2.28-1592.9.13),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在十六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這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隨筆錄》在西方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另闢新徑,不避嫌疑大談自己,開卷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i-même la matière de mon livre.)。
  • 蒙田:隨筆之神(上)
    說到西方現代隨筆的創立者蒙田——「隨筆」(essay)之名即得自他的書名《隨筆集》——我雖一刻沒有忘記他是位古人,但只要心神稍有恍惚,就覺得作者是一位現代人,一位榮格意義上「感知最現代的人」。法國人蒙田生於1533年,我國還處於明朝嘉靖年間。
  • 《蒙田隨筆》——一部剖析人類靈魂的偉大作品
    米歇爾·德·蒙田米歇爾·德·蒙田,生於1533年,逝於1592年,是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隨筆》中提及引用的名言大多出自古希臘、古羅馬之人,所使用的豐富引例也大多來自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當然也有部分來自「黑暗的」中世紀。古羅馬的抒情詩人與雄辯家,古希臘的悲劇詩人與哲學家輪番在其中發表言論;古波斯帝國的國王,古羅馬的執政官與中世紀的教皇常常在其隨筆中作為故事主角支撐其論點。這些元素的混合使得整部作品讀起來仿佛就是一場橫跨千年時空的古怪聚會,具有奇幻的異域色彩。
  • 蒙田的遺產:現代隨筆四百年
    甚至可以說,他是現代隨筆的立法者,1580年蒙田《隨筆》前兩卷的出版,標誌著現代隨筆元年的確立。這位「用手思想」的偉大啟蒙者以六卷本的《隨筆集》,繪製了現代隨筆的精神地圖,並與塞萬提斯一同開啟了探索人的存在可能性的偉大徵程(這解釋了現代小說和隨筆在精神源頭上的親緣性)。
  • 關於《蒙田隨筆》的隨筆
    看完了80多萬字的《蒙田隨筆》。好多年沒閱讀文學作品了,聽說蒙田是隨筆這一體裁的發明者,自己平時雜亂無章、嘮嘮叨叨書寫的那些東西也算是隨筆,飲水思源去翻翻祖師爺的作品也好。對於蒙田的隱居,我們可以理解成消極,說他是在逃避社會,也可以說是積極,認為他想要挑戰生活。對於自己的退隱,他的另一個說法是:想要做到世界上最難做到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那麼,這件「世界上最難的事」他做到了沒有呢?總體上,他對自己退隱後的生活應該是滿意的。他先是自由自在地旅遊休閒,然後開始埋頭做學問。
  • 隨筆之神——蒙田(中)
    蒙田所處時代,從大歷史的角度或許不算特別突出,但就置身其中的個體而言,足夠動蕩,而蒙田又天生是位大人物:他是蒙田莊園的老爺,當過法官和市長,可以像朋友一樣與國王相處;在國家內戰期間還擔負過重要的斡旋使命;短期坐過牢,也多次遭逢險境。真要一五一十地寫來,他不難使《隨筆集》同時成為一本出色的傳記。再說,這與他的寫作初衷並不矛盾,他的本意就是探索自我,而自傳正是實踐該目標的理想體裁。
  • 你的人生不需要雞湯,但需要一本《蒙田隨筆集》
    蒙田和他老婆只生了一個女兒,這讓他很有點失望,在他的計劃裡他應該有個兒子來繼承他的財產,姓氏和貴族頭銜。他就可以像他爹那樣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傳給兒子。可是沒有,因此他對孩子不再有興趣。這讓他把所有的精力和熱情都投入到《隨筆集》的創作中。
  • 過起隱居生活的波爾多貴族蒙田,卻寫出了《隨筆集》影響至今
    說起法國的波爾多,除了有名的葡萄酒和名人孟德斯鳩之外,還有一位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他就是蒙田。蒙田的著作以他的《隨筆集》最為著名,這三卷書作為蒙田思想的代表,對後來的培根、莎士比亞有很大的影響。他行文無拘無束、隨筆思路開闊,被人們視為隨筆寫作的巨匠。
  • 「讀後感」生命就是思想——讀《蒙田隨筆集》感悟
    文/添翼蒙田的隨筆是慣有的哲學與智謀相結合。看了蒙田的隨筆,就會產生許多深思,例如:人的生命、性格與行為、心裡波動所產生的思考…。已經多次閱讀蒙田隨筆,每次感受都不一樣,這次閱讀的蒙田隨筆與以往不同之處在於裡面穿插的名言。雖然該書簡易包裝,可內容卻在升華人的思想。
  • 《蒙田隨筆》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之一
    《蒙田隨筆》是法國人文主義作家米歇爾·蒙田創作的隨筆集,於1580-1587年分三卷在法國先後出版。該作內容包羅萬象,融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於一體,是16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這種境況給蒙田的心靈帶來多大的震撼,可想而知,極度的悲傷之後是痛苦的思索,他要讓悲傷的感情流諸筆端。《隨筆集》就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當時整個法國陷入狂熱的內戰之中,共同體失去了方向和秩序。盛年隱退的蒙田值此家國喪亂之際,感到極度失望,開始撰寫隨筆,最初的篇章主要關注軍事政治事件,似乎要為那一顛倒混亂的世界尋找一個穩定的地基。
  • 《蒙田隨筆》:一本智慧書籍
    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2),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作家。閱歷豐富,見識廣博,思想開闊,文風率真而深得弗蘭西斯·培根、莎士比亞、託爾斯泰等大文豪的喜愛。以《隨筆集》留名後世。成為世界文學經典,開一代隨筆之文宗。本書內容包羅萬象,融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於一體,是16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
  • 集郵長知識||說說蒙田和他的隨筆
    下圖是一枚極限明信片,郵票是摩納哥1980年為紀念法國作家蒙田的《隨筆集》初版400周年而發行的。蒙田,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是,當年的莎士比亞知道他,而蒙田似乎並不認識莎氏。著名的培根也知道蒙田,其隨筆受其影響頗深。後世的尼採、愛默生也都聲稱自己受到過蒙田的影響,還算比較老實。
  • 《蒙田隨筆》:充滿哲理性的散文
    《蒙田隨筆》中譯本眾所周知,法國作家蒙田的隨筆是西方最著名的散文之一和培根的隨筆相似(當然,蒙田的時代要更早),也是以說理為主,充滿哲理性的散文。蒙田的隨筆有一百多篇,而這部《蒙田隨筆》選集(中華書局,2018)共收錄有其中的二十篇文章。喜歡引經據典,這是蒙田寫作手法的特徵之一。其中又可分為三類,一是哲學家的觀點看法,二是歷史事件,三是詩人的詩句(充滿哲思的)。
  • 《蒙田隨筆全集》新譯本出版
    本報訊 (記者 周凡愷)由翻譯家馬振騁耗時5年翻譯完成的《蒙田隨筆全集》近日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自1987年梁宗岱、黃建華合作翻譯出版《蒙田隨筆》選譯本以來,圖書市場上林林總總的「蒙田隨筆」有幾十種,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1996年出版的《蒙田隨筆全集》。
  • 《蒙田隨筆》裡,蒙田很理智地告訴你,關於人性的幾個真相
    蒙田是一個特立獨行、勤於思考的偉大思想家、散文家、人文主義者,著有《蒙田隨筆》等。蒙田的隨筆細膩而散淡,但同時又富有哲理性,讀起來很輕鬆,讓讀者能在不知不覺之中,認同他的觀點。因為蒙田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以及對人性與生命的深度剖析,所以,世人送他一個「思想寶庫」的美譽。
  • 蒙田 | 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把自己變笨一點
    蒙田日後將把這個可怕的想法用作《隨筆集》某一章的標題。蒙田無法擺脫死亡的念頭,而他也不想這麼做,他仍然深受哲學家的影響。蒙田在早期一篇談論死亡的隨筆中提到「讓我們的心靈盡情充斥著死亡」,又說:讓我們隨時隨地任由自己的想像去描繪死亡的模樣。
  • 楊靖︱蒙田的假面
    ——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表衝淡平和的《隨筆集》在蒙田身後被明眼人「識破」並於1676年被羅馬教會列入「禁書目錄」(Roman Index)似乎也算不上冤屈(相比而言,西班牙人對「異端」思想嗅覺似乎更為靈敏,早在1640年就將蒙田作品列入禁書條目)。
  • 讀法國《蒙田隨筆》,我最喜歡這句話,太精闢了
    (劉向) ———題記讀罷《蒙田隨筆》,原本想好生地寫點感想和體會。哪知愚人天賦欠佳、能力不足,正如前篇所言,好作罷,當起文抄公算了。作這份特殊的文字工作前,我還要作點說明。為了讀者明白哪是蒙田的原話,我特地用符號「[]」括起來另立成段;第二自然段才是凡人所思所想———「教育人王福明說」。
  • 蒙田| 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把自己變笨一點
    蒙田日後將把這個可怕的想法用作《隨筆集》某一章的標題。蒙田無法擺脫死亡的念頭,而他也不想這麼做,他仍然深受哲學家的影響。蒙田在早期一篇談論死亡的隨筆中提到「讓我們的心靈盡情充斥著死亡」,又說:讓我們隨時隨地任由自己的想像去描繪死亡的模樣。在馬兒失足倒地、屋瓦掉落、細得不能再細的針刺入體內時,讓我們好好思忖:死亡本身到底是什麼?
  • 蒙田隨筆:做個一成不變的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編者按:剛開始學習寫作那陣子,給一個知名出版社投稿,編輯老師回復時,對作品提了一些修改意見;隨帶建議,多看一些法國大作家蒙田的隨筆,原因是,他的文字,可以提升一個作家的思想水平,學習得多了,文章的格調都會變得不一樣了。當下,國內許多作家文字就缺這一點,自己的世界觀都有問題,還寫個什麼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