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在一代代人接續奮鬥的徵程上
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
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
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
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
1997年7月16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開始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決定說,到20世紀末,要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適用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管理服務社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要貫徹社會互濟與自我保障相結合、公平與效率相結合、行政管理與基金管理分開等原則,保障水平要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
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變革大事記
1987年
國務院發布《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提出國家對勞動合同制工人的退休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所需資金來源於企業和勞動合同制工人共同繳納的費用。
此舉標誌中國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正式開始。
1991年
國務院發布《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退休費社會統籌正式在全國推廣。
文件首次提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社會統籌和部分積累相結合的思路——在以支定收的同時,多收一些錢並積累起來,用於彌補老齡化高峰期收支缺口。
這一規定改變了養老保險由國家企業完全承擔的做法,採取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
1995年
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這是第一次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要求各地建立個人帳戶,逐步提高個人繳費比例。
其最核心的內容是確立了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財務制度。
1997年
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統一了各地「統帳結合」的實施方案,規定了統一的繳費比例和管理辦法。
2000年
國務院發布《關於完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的試點方案》,規定個人帳戶基金不再用於支付當期養老金,而是採取積累制,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以實現保價增值;在繳費形式上,也由個人繳納5%,單位劃撥6%,轉變為完全由個人繳納8%,帳戶規模由原來的11%調整為8%;實行社會統籌基金與個人帳戶基金分帳管理,個人帳戶基金集中到省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管理,降低做實成本,並簡化帳戶管理程序。
2001年
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關於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參加養老保險的城鎮個體工商戶等自謀職業者以採取各種靈活方式就業的人員按照省級政府規定的繳費基數和比例,一般應按月繳納養老保險費,也可按季、半年、年度繳納養老保險費,而且繳納時間可累計折算。
2001年6月
國務院頒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減持國有股收入全部上繳全國社會保障基金。
2001年7月
為了落實42號文,國務院決定在遼寧省進行社會保障試點以探索經驗。遼寧開始了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的試點工作。
2001年10月
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關於規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通過降低個人帳戶中繳費工資比例,所繳費用與統籌帳戶繳費基金分帳管理,以確保個人帳戶真實積累。
2004年
做實個人帳戶由試點範圍到整個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
2005年11月
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出臺《關於擴大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並對做實個人帳戶的原則、起步比例和時間以及財政補助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
2005年12月
國務院頒發《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進一步要求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都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並提出在當時及此後一個時期內以非公有制企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工作為重點,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
2006年
黑龍江、吉林、天津、山東、湖南、湖北、山西、山東、新疆等九個省(區、市)與全國社保理事會籤約,將做實個人帳戶中央補充部分的資金交理事會運營管理。
2007年
勞動保障部發布《關於進一步擴大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試點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在確保基本養老金發放的前提下提高做實個人帳戶比例。天津等8省(區、市)2006年從3%起步做實個人帳戶,以後逐步提高做實比例,督促做實個人帳戶。
2008年
人社部發文,批准浙江省、江蘇省成為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試點省份。
2009年2月
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省市開展試點,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套推進。
2009年9月
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中國開始進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
2010年10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社會保險法》,明確了國家財政有為社會保險提供資金支持的責任。
歷史上的今天還發生了什麼?
請滑動屏幕繼續閱讀
剩餘707字
1951年7月16日,上海市工人糾察總隊成立。
1979年7月16日,上海全市中學恢復升學考試。
1958年7月16日,中國政府發表關於反對美國武裝侵略黎巴嫩的聲明。
196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加強原子能工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術,加速我國原子能工業建設,中央認為有必要進一步縮短戰線,集中精力,加強各有關方面對原子能工業建設的支援。」
1986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央統戰部《關於新時期黨對民主黨派工作的方針任務的報告》,指出新時期統戰工作要緊緊圍繞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振興中華這個總目標,這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
1990年7月16日,中國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005年7月16日,在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中,馬英九以72.36%的得票率擊敗另一位候選人王金平,當選為中國國民黨新一任黨主席。
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單方面決定召回蘇聯專家。7月25日,蘇方又通知中國政府,一個月之內,將撤回全部在華專家1390名,同時終止派遣專家,並撕毀了專家合同和合同補充書343個,廢除科學技術合作項目257個,停止供應急需的重要設備,給中國經濟建設造成重大損失。
1979年7月16日,薩達姆出任伊拉克復興黨地區領導機構總書記、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武裝部隊總司令和共和國總統。
1997年7月16日,朝韓雙方發生武裝衝突。
2001年7月16日,中俄兩國元首籤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確定了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基礎上,發展長期穩定的睦鄰友好與互利合作關係的宗旨和原則,將「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條約規定了兩國今後在政治、經濟、貿易、科技、文化和國際事務中合作的原則和方向。條約共25條,有效期為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