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一個極具魅力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名家,雖然和我們的時代遠隔千山萬水,但提起總是令人津津樂道。
民國時代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才女們,更是歷史長河中的璀璨傳奇。
最近看了一套專門介紹民國才女的書《過眼年華,動人幽意》,這套書一共2本,每一本都介紹了十幾位大家耳熟能詳民國才女,今天這一本是其中的一冊:「從蕭紅到葉嘉瑩」。在這本書裡,探尋了蕭紅、丁玲、葉嘉瑩等17位才女的人生際遇。
這些作家、學者、藝術家,都曾經被拋進天翻地覆的時代大變局中,在新舊制度的衝突中經歷夢想與困頓,但仍鑄就了傳奇的人生。
回望她們承載的時代與女性命運的艱苦飛躍,作為讀者的我們,仍舊可以汲取個人成長的智慧與能量。正如作者王鶴所說:「讀才女的故事,過自己的人生」。
今天這篇文章,我選取本書中的壓軸人物葉嘉瑩,以她為代表,來重溫一下民國才女的一生。
01 弱德之美
說起葉嘉瑩,想到的第一個詞便是弱德之美。她自己將詞體的美感特質稱之為「弱德之美」。弱德的本意,是自我約束和收斂以委曲求全的品質,是「賢人君子處在強大壓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還有「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這些都是儒家的傳統。
事實上,弱德之美並非單純是指詞的美感特徵,環顧葉嘉瑩的一生,這更是她自己立身處世的準繩。
葉嘉瑩1924年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界,1954年畢業於臺灣輔仁大學國文系。一生致力於研究和傳播中國古典詩詞,桃李滿天下。
看她的照片,會發現她真的是從年輕美到老年,從早年的清秀,到晚年的溫婉,這種美,不是化妝技術和拍攝水平所能塑造的,而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文化的馥鬱芬芳。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一句耳熟能詳的句子:「腹有詩書氣自華」。
葉嘉瑩的曾外祖母就是詩人,迷戀詩歌是她的家族傳統。據說在老北京的四合院,父親和伯父喜歡大聲誦讀故事,而母親和伯母則習慣輕聲吟詠。從這樣的氛圍中走出來的大家閨秀,難怪一生雖歷經苦難,但仍能活出優雅的態度。
葉嘉瑩1948年結婚,1949年女兒還在吃奶,丈夫就因為「思想問題」而被拘捕。甚至連葉嘉瑩母女,也曾被短暫的關押,幸而不久被釋放。
沒有收入、居無定所,母女二人無奈投靠親戚家,寄人籬下。當時親戚一家三代剛到臺灣,祖孫三代擠於陋室,自己尚自顧不暇,葉嘉瑩白天抱著女兒在大樹下徘徊,晚上再走廊打一個地鋪,勉強棲身。
我們現代的人,物質上早已豐富,再也不會為了一頓飯、一個居所而焦慮著急,所以,當看到一代才女曾經竟然窘迫如斯,才不禁掩卷沉思:我們的生活如此豐富,但精神卻似乎變得更加萎靡,所以,到底是環境決定了人的心境,還是心境改變了環境的影響?
3年後丈夫終於獲釋,但性格卻變得焦躁暴怒,在工作上也一蹶不振。生下小女兒後,家庭負擔更加重,葉嘉瑩每天輾轉在臺北的幾所大學工作,一天講課長達八九個小時,同時,還要批改作業,承擔繁重的家務,產後瘦弱、染上氣喘。
這樣的生活,讓我們讀起來都感覺不忍猝讀,更何況它是真實的、每天都要經歷的生活。
也許越是這樣,就越能顯示出身居陋境,精神支柱對人的意義。葉嘉瑩正是依靠詩詞的力量,平衡現實困頓的生活。對古典詩詞的鑑賞、研究和解析,讓她如痴如醉,那些爛熟於心的詩詞,給了她莫大的精神安慰,也稀釋了很多苦痛。
然而,1976年,在葉嘉瑩52歲,本應過輕鬆生活的時候,她又一次遭遇了人生中最無法承受的悲劇——她的大女兒和女婿,在意外中喪生。
這種常人所不能承受的滅頂之災加諸於她的身上時,她別無他法,只能以詩歌療愈傷痛。她曾寫下十首《哭女詩》,讓悲痛略微得到一點抒發和緩解。
但也正因為生活如此苦難,她對於顧隨先生所說的「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態過樂觀之生活」有了不一般的理解
葉嘉瑩這一代人,經歷了戰火硝煙,一生都飽經憂患。她的一生,更是將顛沛之苦、生計之艱、生離死別、遇人不淑都樣樣嘗遍。
她隨成長於西風東漸、古風式微的年代,但幼承庭訓,受傳統文化浸潤深刻。所以,她從自己背誦的最熟的《論語》中體悟特深的,乃是儒家思想中柔順而堅韌的美德。事實上,縱觀葉嘉瑩的一生,她也是在踐行這種古典倫理,認為完美的扶持是一種最高理想。雖然她後期也曾反省「這原是造成人際關係之不平等的一種懦弱的道德觀」,但可惜積習已成,無法改變。
弱德之美這四個字,可以說概括了葉嘉瑩的一生。
02 生命本能
古典文化之於葉嘉瑩,可以說雕刻了她精潤、瑩潔的淑女氣質,也令她一生恪守舊時婦德,但同時,也賦予了她寵辱不驚的君子風度,給予了她從非常之苦難中跋涉前行的從容,以及不懈怠的傳道解惑、延續中華文化的使命感。
可以說,古典詩詞對於葉嘉瑩來說,早年是興趣導致了迷戀,接著,是在悲苦壓抑的心境下時有的情感共鳴,到後來,則是她帶著傳承文化的自覺。她從來不以學者自期,自覺的作品也從來不以學術著作自詡,她一生孜孜不倦的講學和寫作,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所要傳達的,可以說都是我體悟到的詩歌中的一種生命,一種生生不已的感發的力量。」
葉嘉瑩曾經說過一段話,非常敢動我,她說:「我真是歷盡了平生各種不幸的一個人,但是人生經歷了大的苦難,就會使小我投身於大的境界」。所以,她才能被苦難滲透的浸泡,但卻從以及悲傷中超越出來,投身於更加醇厚的大境界。
柔弱不代表沒有力量,相反,柔弱的堅韌,才似乎更加打動人心。看葉嘉瑩的一生,我們可能會想到,經歷困境的人很多,我們會對其中一些人充滿同情,但是會對另外一些人由衷欽佩,後者也曾在悲劇的泥濘中輾轉掙扎,但最終卻憑藉著堅韌與熱愛,走出了泥濘,豐富和完善了文化的香火——這絕非功利世俗的成功,而是他們這些人讓我們看到,縱然「滿地霜華濃似雪」,但個體生命卻依然能夠豐饒和美麗。
這是人生中的選擇。
無論生活到了何種境地,我們都始終擁有如何面對的選擇權,這種選擇權,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最寶貴的權利和財富。
掩卷而思,我們現代人被潮流裹挾,被焦慮掩埋,為金錢紅眼.....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權又在何方?當我們不能有效的掌控自己的命運——不一定是改變當下的局面,但是卻可以改變當下的心境,那我們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又在何方呢?
讀書,看的是別人的故事,但思考的,卻是自己的人生。
民國的才女,各個顛沛流離,但各個光彩照人。她們的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