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葉嘉瑩:詩詞之美,弱德之美

2020-12-12 有夢想的唐糖

民國是一個極具魅力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名家,雖然和我們的時代遠隔千山萬水,但提起總是令人津津樂道。

民國時代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才女們,更是歷史長河中的璀璨傳奇。

最近看了一套專門介紹民國才女的書《過眼年華,動人幽意》,這套書一共2本,每一本都介紹了十幾位大家耳熟能詳民國才女,今天這一本是其中的一冊:「從蕭紅到葉嘉瑩」。在這本書裡,探尋了蕭紅、丁玲、葉嘉瑩等17位才女的人生際遇。

這些作家、學者、藝術家,都曾經被拋進天翻地覆的時代大變局中,在新舊制度的衝突中經歷夢想與困頓,但仍鑄就了傳奇的人生。

回望她們承載的時代與女性命運的艱苦飛躍,作為讀者的我們,仍舊可以汲取個人成長的智慧與能量。正如作者王鶴所說:「讀才女的故事,過自己的人生」。

今天這篇文章,我選取本書中的壓軸人物葉嘉瑩,以她為代表,來重溫一下民國才女的一生。

01 弱德之美

說起葉嘉瑩,想到的第一個詞便是弱德之美。她自己將詞體的美感特質稱之為「弱德之美」。弱德的本意,是自我約束和收斂以委曲求全的品質,是「賢人君子處在強大壓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還有「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這些都是儒家的傳統。

事實上,弱德之美並非單純是指詞的美感特徵,環顧葉嘉瑩的一生,這更是她自己立身處世的準繩。

葉嘉瑩1924年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界,1954年畢業於臺灣輔仁大學國文系。一生致力於研究和傳播中國古典詩詞,桃李滿天下。

看她的照片,會發現她真的是從年輕美到老年,從早年的清秀,到晚年的溫婉,這種美,不是化妝技術和拍攝水平所能塑造的,而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文化的馥鬱芬芳。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一句耳熟能詳的句子:「腹有詩書氣自華」。

葉嘉瑩的曾外祖母就是詩人,迷戀詩歌是她的家族傳統。據說在老北京的四合院,父親和伯父喜歡大聲誦讀故事,而母親和伯母則習慣輕聲吟詠。從這樣的氛圍中走出來的大家閨秀,難怪一生雖歷經苦難,但仍能活出優雅的態度。

葉嘉瑩1948年結婚,1949年女兒還在吃奶,丈夫就因為「思想問題」而被拘捕。甚至連葉嘉瑩母女,也曾被短暫的關押,幸而不久被釋放。

沒有收入、居無定所,母女二人無奈投靠親戚家,寄人籬下。當時親戚一家三代剛到臺灣,祖孫三代擠於陋室,自己尚自顧不暇,葉嘉瑩白天抱著女兒在大樹下徘徊,晚上再走廊打一個地鋪,勉強棲身。

我們現代的人,物質上早已豐富,再也不會為了一頓飯、一個居所而焦慮著急,所以,當看到一代才女曾經竟然窘迫如斯,才不禁掩卷沉思:我們的生活如此豐富,但精神卻似乎變得更加萎靡,所以,到底是環境決定了人的心境,還是心境改變了環境的影響?

3年後丈夫終於獲釋,但性格卻變得焦躁暴怒,在工作上也一蹶不振。生下小女兒後,家庭負擔更加重,葉嘉瑩每天輾轉在臺北的幾所大學工作,一天講課長達八九個小時,同時,還要批改作業,承擔繁重的家務,產後瘦弱、染上氣喘。

這樣的生活,讓我們讀起來都感覺不忍猝讀,更何況它是真實的、每天都要經歷的生活。

也許越是這樣,就越能顯示出身居陋境,精神支柱對人的意義。葉嘉瑩正是依靠詩詞的力量,平衡現實困頓的生活。對古典詩詞的鑑賞、研究和解析,讓她如痴如醉,那些爛熟於心的詩詞,給了她莫大的精神安慰,也稀釋了很多苦痛。

然而,1976年,在葉嘉瑩52歲,本應過輕鬆生活的時候,她又一次遭遇了人生中最無法承受的悲劇——她的大女兒和女婿,在意外中喪生。

這種常人所不能承受的滅頂之災加諸於她的身上時,她別無他法,只能以詩歌療愈傷痛。她曾寫下十首《哭女詩》,讓悲痛略微得到一點抒發和緩解。

但也正因為生活如此苦難,她對於顧隨先生所說的「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態過樂觀之生活」有了不一般的理解

葉嘉瑩這一代人,經歷了戰火硝煙,一生都飽經憂患。她的一生,更是將顛沛之苦、生計之艱、生離死別、遇人不淑都樣樣嘗遍。

她隨成長於西風東漸、古風式微的年代,但幼承庭訓,受傳統文化浸潤深刻。所以,她從自己背誦的最熟的《論語》中體悟特深的,乃是儒家思想中柔順而堅韌的美德。事實上,縱觀葉嘉瑩的一生,她也是在踐行這種古典倫理,認為完美的扶持是一種最高理想。雖然她後期也曾反省「這原是造成人際關係之不平等的一種懦弱的道德觀」,但可惜積習已成,無法改變。

弱德之美這四個字,可以說概括了葉嘉瑩的一生。

02 生命本能

古典文化之於葉嘉瑩,可以說雕刻了她精潤、瑩潔的淑女氣質,也令她一生恪守舊時婦德,但同時,也賦予了她寵辱不驚的君子風度,給予了她從非常之苦難中跋涉前行的從容,以及不懈怠的傳道解惑、延續中華文化的使命感。

可以說,古典詩詞對於葉嘉瑩來說,早年是興趣導致了迷戀,接著,是在悲苦壓抑的心境下時有的情感共鳴,到後來,則是她帶著傳承文化的自覺。她從來不以學者自期,自覺的作品也從來不以學術著作自詡,她一生孜孜不倦的講學和寫作,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所要傳達的,可以說都是我體悟到的詩歌中的一種生命,一種生生不已的感發的力量。」

葉嘉瑩曾經說過一段話,非常敢動我,她說:「我真是歷盡了平生各種不幸的一個人,但是人生經歷了大的苦難,就會使小我投身於大的境界」。所以,她才能被苦難滲透的浸泡,但卻從以及悲傷中超越出來,投身於更加醇厚的大境界。

柔弱不代表沒有力量,相反,柔弱的堅韌,才似乎更加打動人心。看葉嘉瑩的一生,我們可能會想到,經歷困境的人很多,我們會對其中一些人充滿同情,但是會對另外一些人由衷欽佩,後者也曾在悲劇的泥濘中輾轉掙扎,但最終卻憑藉著堅韌與熱愛,走出了泥濘,豐富和完善了文化的香火——這絕非功利世俗的成功,而是他們這些人讓我們看到,縱然「滿地霜華濃似雪」,但個體生命卻依然能夠豐饒和美麗。

這是人生中的選擇。

無論生活到了何種境地,我們都始終擁有如何面對的選擇權,這種選擇權,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最寶貴的權利和財富。

掩卷而思,我們現代人被潮流裹挾,被焦慮掩埋,為金錢紅眼.....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權又在何方?當我們不能有效的掌控自己的命運——不一定是改變當下的局面,但是卻可以改變當下的心境,那我們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又在何方呢?

讀書,看的是別人的故事,但思考的,卻是自己的人生。

民國的才女,各個顛沛流離,但各個光彩照人。她們的故事,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相關焦點

  • 一代才女葉嘉瑩:詩詞之美,更是弱德之美
    民國時代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才女們,更是歷史長河中的璀璨傳奇。 最近看了一套專門介紹民國才女的書《過眼年華,動人幽意》,這套書一共2本,每一本都介紹了十幾位大家耳熟能詳民國才女,今天這一本是其中的一冊:「從蕭紅到葉嘉瑩」。
  • 品味葉嘉瑩的弱德之美
    林如敏弱德之美,是詩詞大家葉嘉瑩創造的一個概念。僅從字面上看,弱德之美這幾個字,本身就有一種欲說還休的「弱德之美」。葉嘉瑩之所以最近頻頻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是因為上周五上映了一部記錄其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是日恰逢農曆六月初一,是葉嘉瑩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
  • 弱德之美-葉嘉瑩
    弱德之美葉嘉瑩左文葉嘉瑩,號迦陵。弱德之美葉嘉瑩一生命途多舛。17歲喪母,自幼飽嘗生離死別之苦,愛情家庭生活談不上幸福——正如為葉嘉瑩寫傳記的學生張侯萍說:「葉先生熟諳古詩詞中的兒女情長,可她這一生從來沒有戀愛過。」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葉嘉瑩依然是那樣的從容淡定、雍榮華美。
  • 讀懂葉嘉瑩,從「弱德之美」開始
    》 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 編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詩詞大家葉嘉瑩說,《靜志居琴趣》寫得非常美:「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它有一種持守,有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說這種美是一種『弱德之美』。我把它翻譯成英文The Beauty of Passive Virtue,這是我的新名詞。」「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在美學上為朱彝尊詞的幽約之美做出的獨特詮釋。
  • 葉嘉瑩先生:弱德之美笑對人生
    《掬水月在手》是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通過記錄葉嘉瑩坎坷而非凡的一生,弘揚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耕耘者和傳播者,葉嘉瑩在中華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她引入西方文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對新詩亦抱持兼容並包之態度,來往穿梭於古典與現代之間;她講授中國古典詩詞不分職業、不論年齡,多年來致力推廣兒童的詩歌吟誦教育。
  • 葉嘉瑩先生:弱德之美笑對人生
    當天,南開大學師生與各界嘉賓一同觀看了影片,被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和「弱德之美」深深感動。「葉嘉瑩先生為激活古典詩詞與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使之在當代文化建設中重煥異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在她七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中華詩詞之美與中華文化精神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說,南開大學作為影片聯合出品單位,深感榮幸,願與各界一道,為實現葉嘉瑩先生「千春猶待發華滋」的美好心願,為中華詩教薪火相傳、中華文化千秋永續而共同努力。
  • 「掬水月在手」感受葉嘉瑩「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詩歌及思想分享交流活動」日前在廣州舉行。分享會上,來自學術界、傳媒界、影視界和文學界的6位嘉賓就葉嘉瑩「弱德之美」思想及其唯一授權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進行了分享與交流。日為陽,月為陰。日象徵崇高、強壯、威猛、熱烈,審美上稱之為陽剛之氣;月象徵著秀美、柔弱、輕盈、含蓄,審美上稱之為陰柔之美。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的「弱德之美」
    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一生坎坷多艱,在海外飄零數十載。在許多次人生的至暗時刻,是詩詞給了她無窮的力量,而她用自己畢生之力,傳承中華文化,延續詩歌文脈,闡述古典詩詞之美。改革開放後,葉嘉瑩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並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教育事業。葉嘉瑩先生調侃自己「好為人師」,因為急於把自己所知道的詩詞裡的好處告訴別人,她著述豐富,桃李滿天下,為傳播中華文化做出重要貢獻。
  • 什麼是「弱德之美」?葉嘉瑩用生命踐行了這個詞
    詩詞大家葉嘉瑩說,《靜志居琴趣》寫得非常美:「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它有一種持守,有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說這種美是一種『弱德之美』。我把它翻譯成英文The Beauty of Passive Virtue,這是我的新名詞。」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16 葉嘉瑩暢談「弱德之美」
    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後,該片獲得了葉先生「人生之厚重,文化之博大」等如潮好評,當中有人道:「葉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說的『弱德之美』,即是無望中的希望,放在當下的語境有著許多共鳴。」更有人讚嘆葉嘉瑩先生磅礴傳奇的一生,她的精神猶如藍鯨隔洋傳音,筆耕不輟,誨人不倦。繼上影節後,《掬水月在手》於北京國際電影節女性之聲單元二度展映,首日開票5秒售馨,奪得最快預售。
  • 《掬水月在手》走進詩詞大家葉嘉瑩,她用生命見證「弱德之美」
    導演陳傳興認為,就像中國織錦一樣,穿梭是詩的肌理;寒江、花草、河流這些孤絕、唯美的意象,則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90多歲的葉嘉瑩先生面對鏡頭平靜講述自己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之人生歷程。在她的講述中,有對家人和恩師顧隨的回憶,有與前輩友人的結識和交流,還有自己詩詞創作、吟誦的心得歷程。
  • 直播預告:致敬「弱德之美」!和葉嘉瑩先生一起感受詩詞魅力
    96歲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將帶來開學第一課,一同走進她的詩詞人生,領略「弱德之美」背後的人生哲學。現場還將特別展映以葉嘉瑩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迦陵學舍」裡也迎來了幾位老朋友,主持人白巖松將與張伯禮、陳洪、毛繼鴻共同對話。他們與葉嘉瑩先生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共同品讀葉先生的詩詞有哪些新的感悟?正逢高校開學季,他們又有哪些寄語送給青年學子們?
  • 直播預告:致敬「弱德之美」!和葉嘉瑩先生一起感受詩詞魅力
    96歲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將帶來開學第一課,一同走進她的詩詞人生,領略"弱德之美"背後的人生哲學。現場還將特別展映以葉嘉瑩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迦陵學舍"裡也迎來了幾位老朋友,主持人白巖松將與張伯禮、陳洪、毛繼鴻共同對話。
  • 中華讀書報:明月照積雪,夜深千帳燈——論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更為遺憾的是引發世界政治的喧囂紛嚷。
  • 中國文化報:葉嘉瑩:弱德之美
    葉嘉瑩 號迦陵,1924年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為古典文學大家顧隨(顧羨季)先生入室弟子。1948年隨丈夫赴臺灣,任教於臺灣大學等高校。1966年赴美講學,任哈佛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任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89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 《掬水月在手》定檔10月16日 葉嘉瑩白巖松共話「弱德之美」
    南開大學特別對談 白巖松張伯禮毛繼鴻陳洪暢談「弱德之美」9月10日,《掬水月在手》天津教師節特別放映活動在南開大學舉行。活動現場,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親自推著葉嘉瑩先生的輪椅緩緩入場,如同一對「師徒」,觀眾也為這個溫馨的場景獻上了熱烈的掌聲。
  • 金爵入選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一生傳遞詩詞之美
    當她們介紹葉嘉瑩先生在拍攝時說的「只要我還活著,就會把中國詩詞的美傳遞給每一個人」這句話時,在場的記者們無不為之感動。《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耕耘者和傳播者人,葉嘉瑩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中,扮演著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重要角色。
  • 白巖松向葉嘉瑩先生請教「弱德之美」,她吟誦了這樣一首詞……
    葉嘉瑩:我就教大家吟詩,要把它傳下去今年96歲的葉嘉瑩先生一生都致力於中華古典詩詞的傳承,她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詩詞的女兒」。也有人說她是工作狂,是苦行僧、傳道士,總是講詩詞,但葉先生自己說,她自得其樂。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美人眼眸如何成了「秋水」
    法治文苑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美人眼眸如何成了「秋水」 2020-12-15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