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周松勃,是從一系列數字開始的。從醫30餘年,跑遍當地100多個行政村,累計診治患者超過46.1萬人次。自從醫第一天起,堅持記錄每位就診患者的病歷,如今病歷檔案累計229本共40多萬份,摞起來一人多高。向經濟困難的病人貼錢舍藥,手中1000多張患者的欠條,兩大本為急重病人墊付轉院費用的帳本,流水近百萬元。(《河北日報》)
數字是枯燥的,但數字也是最具有說服力的。只有與周松勃打過交道的人,才能真正領會到在這些數字的背後,周松勃付出的是什麼。紮根鄉村30餘年來,周松勃胸懷仁心、心系患者,扶危濟困、治病救人,用良好的醫德醫風和愛心善舉,贏得了百姓口碑,也獲得了「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等榮譽。透過這些數據和榮譽,我們看到的是一位鄉村醫生的「醫者仁心」,其底色,是以責任與擔當築起的30多年的堅守與擔當。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這句古語充分說明,醫乃善德為本,從醫者必須忠於醫業、仁愛救人。周松勃在鄉村行醫一幹就是30多年,正是有了這樣的堅守,他的醫術不僅日益精進,而且許多村民的病史、用藥史、家族遺傳病史都瞭然於胸,成了村民們的「活檔案」,讓他們小病不出門,花最少的錢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好的治療,無不體現著一名醫生的職業操守與責任擔當,正如他自己所說:「讓人們遠離疾病就是我的份內事」。
實際上,周松勃「醫者仁心」的底色是在長年累月的忙碌中一點點累積起來的,他將行醫開藥、治病救人視為己任。透過那229本40多萬份的病歷檔案,我們看到的是周松勃的忙碌,而忙碌的背後是他的30年始終如一的堅守,是村民對他的依賴,他說:「選擇了醫生這個工作,時間就不是自己的了,我把這種依賴視為一種信任和褒獎」,所以再苦再累,他始終堅守,用仁心仁術對待每一個患者。
醫無德者,不堪為醫。當前,一些地方看病貴、看病難飽受詬病,個別醫生丟掉了醫生應有的職業操守,由救死扶傷變為創收牟利,不僅沉淪了醫德,更讓病人對醫生失去信任,有人直呼「醫患關係,再也傷不起」。其實,醫患之間最根本的應該建立起信任共同體,周松勃就為我們做了典型示範,在他的診所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出診不收費、門診不收費、針灸不收費、注射不收費,孤寡老人全免費,而且30多年來始終堅持「患者有錢沒錢,先看病」,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認可,也無愧於「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的稱號。
醫者仁心,傳遞的是最美正能量,其背後是無私大愛。對於周松勃而言,作為一名醫生,最無奈的事就是無法幫病人解除痛苦、挽救生命,正是這一點讓他決定捐獻遺體,以「活著要救人,身後也要救人」的執念,再次完美詮釋著「醫者仁心」。時代需要更多像周松勃一樣的好醫生,讓我們期待「醫者仁心」成為所有行醫者的堅守,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健康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