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節點,承擔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11月28日上午,第二屆「共建國際灣區」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園區順利召開。粵港澳大灣區政產學研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圍繞「共建國際灣區:深化人文交流增進文化共識,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主題展開研討與交流。為促進不同文明主體之間深化交流,增進一帶一路國家文化共識和友好互鑑,推動「一帶一路」的共建合作建言獻策,本屆論壇由北京師範大學(珠海)主辦。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光平肯定了本次論壇對推動「一帶一路」文化建設、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實踐的重要意義,並指出挖掘「一帶一路」實踐背後的核心理念和理論依據、文化根基,建立健全「一帶一路」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是未來智庫研究的重點。
珠海市社科聯主席蔡新華認為本屆論壇的主題貼合當今世界發展的大勢和國家需求。他表示,珠海市社科聯願意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進行在地智庫課題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雙方將以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深入開展各項研究,以科學、紮實的科研成果共同推進珠海市各項事業的穩健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珠海園區管委會主任王守軍指出,本次論壇的主題為相關文化研究學者提出了一個迫切和關鍵的命題,從人文交流、文化共識的角度推動實現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共建「一帶一路」切合當下國際輿論局勢,是新時期的重要實踐課題。希望各位同仁開展更多研討和思考,開拓「一帶一路」的價值共識,為「一帶一路」未來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深化人文交流·增進文化共識
於丹發布《跨文化傳播與「一帶一路」公共外交話語策略提升》報告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首都文化創新與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於丹教授在本次論壇中發布題為《跨文化傳播與「一帶一路」公共外交話語策略提升》的研究報告。
增進文化共識·凝聚價值共識:2020世界變局呼喚大國公共外交
在國際局勢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暴發的現狀下,大國之間、熱點地區矛盾加劇,而觀念衝突才是疫情更大的次生危機。面對世界變局,中國公共外交話語的策略亟待提升。於丹教授指出,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利益緊密相連,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外交不僅僅是政府的使命,更是每一個人的使命。每個人都是公共外交的一張面孔,因為我們的背後都有著幾千年文明的故事,每個個體連結與我們的文明之間有著獨特的講述方式。
人文交流與民心相通是國家間關係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當下公共外交可以成為政府外交的有力補充,也是體現跨文化交流的大工程。這種補充體現在民間表達、價值觀念的共享、心平氣和地面對差異認知和正在匯聚生成的新文明形態四個方面。於丹教授認為,民間情感是最好的「潤滑劑」,應當加強人文交流的傳播和實踐,以實踐推動人文交流理念深入人心,並積極向國際社會提供人文公共產品。
五大視角·講好故事:跨文化傳播庫中尋求文明的共識
於丹教授認為,為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心中形成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公共外交話語格局,首先應當講好中國故事,文明互鑑是文化之間平等對話,在期待中的傳播才是有效傳播。惟有傳播,才有文化之間的相遇與交互作用。其次是服務「一帶一路」,可以以跨文化傳播案例為抓手,推動人文交流理念深入人心,積極向國際社會提供有效的人文公共產品。
於丹教授認為,中國需向世界講清自己的發展故事和未來方向,為此,跨文化傳播案例及其價值應用能夠為達成這一目標提供寶貴思路。
《報告》從五大視角五對案例聚焦於不同的跨文化傳播現狀,探討跨文化傳播案例的價值及其應用。從文明策源的視角,將孔子與蘇格拉底進行對比,從兩者之間的異同發現東西文明源頭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站在世界文明與哲學體系中探尋中國文明的話語方式;從文明演變的視角,對比了春節與聖誕節中的文化內涵。通過倫理信仰與宗教信仰的對比,切入挖掘兩種文明演變過程中的共同價值,尋找共同經驗、文化交集,從而構建國際傳播的有效策略。東方的信仰在祠堂裡,西方的信仰在教堂裡,祠堂和教堂都是靈魂的殿堂,都是一種高尚的追求;從文明交互的視角,剖析了故宮與羅浮宮相互交織的前世今生。從皇家宮殿的優雅轉型到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故宮和羅浮宮不斷豐富著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豐富內涵的精神生活;從日常生活的視角對比茶與咖啡的文化,於丹教授提到「茶是故鄉,咖啡是世界」,深入對比兩者異同,從生活美學到生命力量二者之間互相借鑑;從品牌傳播的視角對比孫悟空與哈努曼,列舉展示了在公共外交視域中孫悟空與哈努曼的畫像。新的全球化背景下,藉助更快、更容易跨越語言界線的圖像實現傳播,是更為直接高效的言說策略。
以小見大·溝通對話:公共外交話語策略提升的建議
今天的中國問題是一個整個世界人類的文化問題。一切問題都從文化問題產生,也都該從文化問題來求解決。通過信息對稱、信息交互、生活方式的實現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公共外交話語格局。
於丹教授對於構建公共外交話語策略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尊重文化差異,在比較中消解文化成見,實現有效連結。第二,深化人文交流,在對話中完成不同文明的理解與包容。第三,增進文化共識,凝聚公共外交話語的當代價值和意義。第四,融合數字文化,在數字治理中彌合「數字鴻溝」。人類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大事如此小事也不例外,以文化之名,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陳治家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治家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王其琪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