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跟隨孩子一輩子的標記,名字或盡顯高雅或略顯低俗,但都飽含著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那麼作為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父母一定是絞盡腦汁地去想,將美好而高深的用意融入這個名字裡。作為一個一生的祝福,一個美好的期望送給孩子們。
名字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起名字對很多父母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且謹慎的事。然而,總有些父母因為一些不可明說的原因,將孩子的名字起得一塌糊塗,極其不負責任。
在近代,有一部分人的思想已經漸漸地從封建的枷鎖中掙脫出來,特別是有幾位出國留過學的文人騷客,例如魯迅、徐志摩等等,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去反抗封建社會包辦婚姻的壓迫。徐悲鴻也是反抗人員之一,但是他反抗的程度相對弱些。
他雖然痛恨包辦婚姻,也厭惡自己的妻子,卻也只能接受。在這段不幸的婚姻中,他是非常矛盾的。
徐悲鴻最終屈服於父親的壓力下,在家裡的安排下結了婚,和那位他百般厭惡,甚至在晚年回憶錄中一個字也不願提到的原配妻子有了一個兒子。徐悲鴻痛恨包辦婚姻,厭惡自己的原配妻子,連帶著對原配妻子所生的的兒子也一點也喜歡不起來,以至於沒有盡到作為一名父親的責任。
徐悲鴻初為人父,卻沒有做父親的喜悅,更沒有盡到一絲一毫父親的責任,隨意的就給兒子取了個惡名叫「劫生」,這個名字聽起來就不吉利,怎麼會有人被取這樣的倒黴名字。最終,這個孩子帶著「劫生」這個不晦氣至極的名字,果不其然,在7歲那年,劫生便出事意外夭折。
然而,劫生有很強的畫畫天賦,只要徐悲鴻能用心去教導他,他肯定能繼承徐悲鴻衣缽,成就畫壇上父子相傳,傳播良久的佳話。只可惜,作為父親的徐悲鴻只想追求他自己的所謂的自由的戀愛和神聖的愛情,而把一切的憤怒和不滿統統洩到小小劫生的身上。
對於這麼小的一個孩子得不到父親的疼愛是多麼令人心碎的一件事。同樣,據說徐悲鴻先生一生中有過很多的遺憾,沒有給過劫生一天的愛就算其中一件。
雖然徐悲鴻去追求了自己的真愛,是那個時代反抗人士中的先進一員,但始終改變不了他拋妻棄子,背叛婚姻和家庭的事實。在他晚年回憶起自己的一生的時候,他很是後悔曾經沒有善待那個孩子。
一報還一報,「劫生」這個晦氣名字,終究全部報應在了徐悲鴻自己身上,他自己也成了那個劫生,他自認為是真愛的第二任妻子後來也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他,他所厭惡一生的原配最終消失在他的生命裡。儘管他在畫畫領域的成就很高,但餘生卻在無盡的孤獨中潦草度日,終身抱憾。
用報復孩子的方式來報復自己的環境。是一個男人懦弱的體現,如果心中真的有男兒的擔當,至少不會將自己的恨意發洩給孩子,稚子無辜。父子緣分難得,不管大人的婚姻是否幸福,每個孩子都應該被溫柔和善地對待,應該有溫馨的童年,而不能作為父母情緒的宣洩口。
若徐悲鴻先生能做到既能善待劫生,不但能成全自己,還不會在老年時孤獨度日。也許回憶起從前,也就沒有那麼多遺憾了。怎麼能因為厭惡包辦婚姻而去厭惡一個可憐無辜的孩子呢,若是這樣,那麼多封建制度包辦婚姻下出生的孩子都不應生活在這世上了麼?對於自己的孩子生而不養,這肯定是不對的,更是當代社會所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