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九九消寒
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十天,江南各地進入了雨量最豐沛的一段時節,其時夏盡交秋,電影《春江水暖》也結束了它的第一個季節。
成為坎城影評人周單元首部華語閉幕影片,獲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長片、最佳導演獎,對《春江水暖》來說,這個夏天收成還算不錯。而不斷累積的收成也讓外界越發好奇,這部被影評人周主席夏爾·泰松比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處女作究竟是何成色,又是如何誕生的。為此,鸚鵡君專門採訪了《春江水暖》導演顧曉剛。
時代,和它的記錄者
談及拍攝《春江水暖》的初衷,顧曉剛表示,最初只是打算以電影的形式紀念父母經營飯店的一段時光和記憶,但在調研過程中,時代的變遷發展吸引了他的興趣。於是主題隨之演化,形成了如今所知的「時代變遷中的家庭史詩」。
六百年前黃公望筆下的富春山居、杭州土著熟悉的富陽舊景,和為迎接2022年亞運會不斷革新建設的城市,同一個地方在時代變遷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顧曉剛生於此長於此,出於中國人固有的安土懷舊之思,對故土的時代更迭自然有更深的感觸。
採訪中我們得知,《春江水暖》分四季拍攝,整個過程用時兩年,為了記錄真實的變化過程,劇組並沒有等到萬事俱備。「因為時代瞬息萬變,前期我們在還沒找到資金的情況下,在監製李嘉老師的支持下,加上和朋友們的眾籌就開機了。」顧曉剛告訴鸚鵡君。
雖然憑藉項目品質,《春江水暖》參加愛奇藝的「大愛計劃」和吳天明創投基金都得到了較好的反饋,但赤膊上陣少不了要經些碰撞,尋找下一家資方的過程並不順利,為了搶拍和時代相關的劇情,劇組第一年一度靠著借高利貸、網絡貸維持。幸運的是,第二年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創投,《春江水暖》一舉奪得大獎,也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公司——工廠大門影業。
幸運的另一個名字是實力。顧曉剛非科班出身而能憑處女作過關斬將,攬獲大獎,躋身最受關注的新人導演之列,和他在此之前的積累分不開。
這種積累需要一個前提,就是選擇。在他看來,非科班出身並不純粹是一種劣勢,相反,這讓他更加清醒,「一開始會更明白自己和電影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要選擇拍電影,而不是其他媒介」。據悉,開始電影工作之前,顧曉剛曾有過一段紀錄片拍攝經歷,第九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長片、豆瓣7.2分紀錄片《種植人生》就是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之一。
市井,人文思考的發源地
從紀錄片《種植人生》到劇情片《春江水暖》,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顧曉剛的選題偏好,即對市井常情的人文思考。
《種植人生》裡,都市白領老賈帶著妻子回歸田園,實踐自然農法種植,卻在日升日落中遭遇著生活的無奈,漸漸地,家庭與田園生活都出現了困境與裂痕。這和《春江水暖》裡,顧姓三代在親情和利益中的糾纏主題氣質上遙相呼應。
採訪中顧曉剛也坦言,家庭是他比較偏好的一類題材。在所有題材中,家庭話題遍布市井,最為普世,這也是他為什麼不願意自己的作品被貼上「小眾」、「文藝」的標籤。「我認為沒有藝術片和商業片之分,重要的是導演的創作心態是面向觀眾還是背對觀眾,就《春江》來說,是面向觀眾的。」他笑言。
也許《春江水暖》在文本層面的確讓人回想起了十九年前《一一》,但也有很多同代人觀影后留評:這簡直就是我們家的事。另一方面,確有種種跡象表明,大家庭題材所特有的、混織著溫柔與殘酷的張力越來越吸引著對家庭關係產生反思的一代人。
貼合主題氣質、看似娓娓閒談,實則意味雋永的鏡頭語言也成為了顧曉剛個人風格的一部分,這種風格被認為和楊德昌、賈樟柯作品中的紀實美學(或說生活美學)一脈相承。對此,顧曉剛是承認的:「我們的養分的確有一部分來自整個臺灣新浪潮,比如侯孝賢導演和楊德昌導演,都是我們這代人很尊敬的前輩。」同時他認為,「臺灣新浪潮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於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志趣,比如侯導說自己是在看了沈從文自序後開啟了一種視角和觀察世界的方式。」
畫卷,被提煉的文人志趣
基於對這種審美志趣的追溯和理解,加上自幼受杭州水土風物所化,顧曉剛會選擇以光影為丹青,重鋪富春畫卷也就不難理解了。
「畫卷」成為顧曉剛獨創的新美學風格。從海報、劇照和一些片段中可以看出,《春江水暖》在畫面上的確具有水墨長卷緩緩鋪陳,散點透視,移步換景等美學特點,而市井喧聲的加入絲毫沒有使這種美學受損,足見從古典到現代雖然存在變遷和覆蓋,但仍然留有很大的穿插空間。
「其實我們也在探討和學習,如何把傳統安放在當下,」顧曉剛坦言這是他一直以來所追求的。談到這裡他也透露,「(電影中)我們也給出了所謂的答案,但不是為了去引導觀眾。」
據悉,《春江水暖》僅是顧曉剛計劃拍攝的《千裡江東圖》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接下來的兩部將延承,同時完善這一風格,「過程中不排除會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做更多探索。」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江東勝地的眾生故事的確是一部講不完的。作為開始,我們期待《春江水暖》的上映。
[如需轉載請聯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