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洪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教育評論》主編)
謙虛是一種美德,對於學者來說,謙虛似乎尤其重要。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的學術傳統中,謙虛歷來被視為一種治學的美德。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孔子也說「學然後知不足」。伽利略也說:「當我歷數了人類在藝術和文學上所有發明的那許多神妙的創造,然後再回顧一下我的知識,我覺得自己簡直是淺陋之極」。愛因斯坦也說,「用一個大圓圈代表我學到的知識,但是圓圈之外是那麼多的空白,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這種謙虛的自我定位,在科學史上比比皆是。
科學史的研究者也發現了這一普遍的現象。美國科學史家薩頓說:「那些精通科學的人不喜歡說得太多和太響,最偉大的科學家一般總是保持謙虛的態度。英國科學史家貝弗裡奇也總結道:「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最高級的形容詞和誇張手法都是深惡痛絕的,偉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謙虛謹慎的」。科學社會學家默頓也認為,「自我吹噓」是違背科學規範的,並認為謙虛是科學家角色基本內涵。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科學家的謙虛不僅僅是學者個人的品質,同時也是學術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科學家或學者群體的一種行為規範。
我們還可以借用默頓的說法,將謙虛上升為科學家或學者的一種精神氣質。
謙虛作為一種科學家的精神氣質,大致可以分解為三個層面。
一、對前人以及同行研究成果的尊重,這不僅僅是指技術層面的尊重,如不能抄襲,而是一種道德層面尊重和體認,一種對學術共同體的敬畏感。
二、對知識的嚴謹態度,即我們常說的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的治學態度,不誇大其詞,不虛美。
三、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也就是所謂自知之明或「學然後知不足」。
由此三者所構成的這種精神氣質,可以稱之為學術謙虛。學術謙虛這一精神氣質使得科學家和學者們「不喜歡說得太多和太響」,不喜歡「誇張的手法」或「自我吹噓」,能夠保持一種虛懷若谷的治學態度。這一精神氣質也形塑了科學和學術的學術傳統。
默頓論謙虛作為科學家的一種品質。(來源:「博士生培養」微信公眾號)
但曾幾何時,謙遜的學術文化開始發生變化。
在「創一流」和「做大做強」的主旋律影響下,「謙虛」的美德似乎被淡忘了。即使在大講特講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的當下,謙虛仍然是一個很少被提及的議題。而且恰恰相反,學術上的「不謙虛」現象,比如誇大、誇耀、自傲卻日漸增多。
具體說,學術上的不謙虛現象主要有兩種表現。
第一,自我包裝。
在高校中,申請項目、申請經費、申報獎項、申報頭銜、準備評估材料、準備晉升材料都是教師們繞不過去事項,可以說是天天要面對的工作。
而這些事項都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如果申報人僅僅講述事實,而缺乏「美言」或「美顏」能力,或許就會失去機會。所以自我包裝已成為教師們不得已的一種選擇。
第二,自我推銷。
傳統中那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智慧已經顯得有些過時,更多的人相信,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要學會自我推銷。自我展示、自我「推銷」、自我宣傳已逐漸成為一種合情合理的行為。
不僅教師如此,學生也是一樣,很懂得如何展示自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曾經聽到一種說法,說寫晉職材料時,如果有「1」,一定要寫到1.2或1.5,這都是合理的範圍。寫到「2」就過分了,但只寫「1」,顯然會吃虧。估計這一「忠告」想必也適用於其他各種申請、評估和匯報材料。
總之,在這種氛圍中,你不會誇張,你就會吃虧。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就開始大行其道,不足為怪了。
無論是自我包裝還是自我推銷,由於沒有明顯違背章程守則中所列舉的學術道德和規範條文,因此都算是合理的範圍之內,所以大家對此都不以為然。
很多人會很自然地在申報材料中輕易地加上「開創性」「全國領先」「國際影響」「填補空白」等「美言」,也懂得如何把成績說得滿一些,說到極致。
「把材料用足」、「講好自己的故事」、「給人留下好的影響」不僅具有正當性,而且也成為一種正面的學術能力。
這種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的做法當然不會從天而降,不是因為人心不古,而是與我們的學術管理制度密切關聯。
應當看到,正是新管理主義、評估崇拜以及種種卓越運動使得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悄悄地演變為一種正當的行為,也使得大學的老師和學生不知不覺地在遠離謙虛的傳統。應該說,這種誇大性自我表現的做法已成為大學組織中成員們的一種生存策略。
更有甚者,還有人已經不滿足於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更跨越雷池,徑直搞起自我虛假包裝和自我虛假推銷。
對於學術不端行為,我們當然深惡痛絕,而且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措施。但我們在治理學術不端的同時,還應該看到,看似合理的學術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其實已經為學術不端的行徑奠定了基礎,學術不端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行為的一種延伸。
因此,重塑學術謙虛這一學者的精神氣質,應該是淨化高校學術環境,淨化學術文化的關鍵之策。
(來源:「博士生培養」微信公眾號)
(本文以作者2020年9月12日在吉林大學高教所所做同題報告為基礎)
來源 | 博士生培養
編輯 | 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