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化高校學術環境的關鍵,不只是治理學術不端

2020-12-19 騰訊網

作者 | 陳洪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教育評論》主編)

謙虛是一種美德,對於學者來說,謙虛似乎尤其重要。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的學術傳統中,謙虛歷來被視為一種治學的美德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孔子也說「學然後知不足」。伽利略也說:「當我歷數了人類在藝術和文學上所有發明的那許多神妙的創造,然後再回顧一下我的知識,我覺得自己簡直是淺陋之極」。愛因斯坦也說,「用一個大圓圈代表我學到的知識,但是圓圈之外是那麼多的空白,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這種謙虛的自我定位,在科學史上比比皆是

科學史的研究者也發現了這一普遍的現象。美國科學史家薩頓說:「那些精通科學的人不喜歡說得太多和太響,最偉大的科學家一般總是保持謙虛的態度。英國科學史家貝弗裡奇也總結道:「大多數科學家,對於最高級的形容詞和誇張手法都是深惡痛絕的,偉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謙虛謹慎的」。科學社會學家默頓也認為,「自我吹噓」是違背科學規範的,並認為謙虛是科學家角色基本內涵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科學家的謙虛不僅僅是學者個人的品質,同時也是學術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科學家或學者群體的一種行為規範。

我們還可以借用默頓的說法,將謙虛上升為科學家或學者的一種精神氣質。

謙虛作為一種科學家的精神氣質,大致可以分解為三個層面

一、對前人以及同行研究成果的尊重,這不僅僅是指技術層面的尊重,如不能抄襲,而是一種道德層面尊重和體認,一種對學術共同體的敬畏感。

二、對知識的嚴謹態度,即我們常說的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的治學態度,不誇大其詞,不虛美。

三、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也就是所謂自知之明或「學然後知不足」。

由此三者所構成的這種精神氣質,可以稱之為學術謙虛。學術謙虛這一精神氣質使得科學家和學者們「不喜歡說得太多和太響」,不喜歡「誇張的手法」或「自我吹噓」,能夠保持一種虛懷若谷的治學態度。這一精神氣質也形塑了科學和學術的學術傳統。

默頓論謙虛作為科學家的一種品質。(來源:「博士生培養」微信公眾號)

但曾幾何時,謙遜的學術文化開始發生變化。

在「創一流」和「做大做強」的主旋律影響下,「謙虛」的美德似乎被淡忘了。即使在大講特講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的當下,謙虛仍然是一個很少被提及的議題。而且恰恰相反,學術上的「不謙虛」現象,比如誇大、誇耀、自傲卻日漸增多

具體說,學術上的不謙虛現象主要有兩種表現。

第一,自我包裝

在高校中,申請項目、申請經費、申報獎項、申報頭銜、準備評估材料、準備晉升材料都是教師們繞不過去事項,可以說是天天要面對的工作。

而這些事項都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如果申報人僅僅講述事實,而缺乏「美言」或「美顏」能力,或許就會失去機會。所以自我包裝已成為教師們不得已的一種選擇。

第二,自我推銷

傳統中那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智慧已經顯得有些過時,更多的人相信,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要學會自我推銷。自我展示、自我「推銷」、自我宣傳已逐漸成為一種合情合理的行為。

不僅教師如此,學生也是一樣,很懂得如何展示自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曾經聽到一種說法,說寫晉職材料時,如果有「1」,一定要寫到1.2或1.5,這都是合理的範圍。寫到「2」就過分了,但只寫「1」,顯然會吃虧。估計這一「忠告」想必也適用於其他各種申請、評估和匯報材料。

總之,在這種氛圍中,你不會誇張,你就會吃虧。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就開始大行其道,不足為怪了。

無論是自我包裝還是自我推銷,由於沒有明顯違背章程守則中所列舉的學術道德和規範條文,因此都算是合理的範圍之內,所以大家對此都不以為然

很多人會很自然地在申報材料中輕易地加上「開創性」「全國領先」「國際影響」「填補空白」等「美言」,也懂得如何把成績說得滿一些,說到極致。

「把材料用足」、「講好自己的故事」、「給人留下好的影響」不僅具有正當性,而且也成為一種正面的學術能力。

這種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的做法當然不會從天而降,不是因為人心不古,而是與我們的學術管理制度密切關聯

應當看到,正是新管理主義、評估崇拜以及種種卓越運動使得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悄悄地演變為一種正當的行為,也使得大學的老師和學生不知不覺地在遠離謙虛的傳統。應該說,這種誇大性自我表現的做法已成為大學組織中成員們的一種生存策略

更有甚者,還有人已經不滿足於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更跨越雷池,徑直搞起自我虛假包裝和自我虛假推銷。

對於學術不端行為,我們當然深惡痛絕,而且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措施。但我們在治理學術不端的同時,還應該看到,看似合理的學術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其實已經為學術不端的行徑奠定了基礎,學術不端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包裝和自我推銷行為的一種延伸。

因此,重塑學術謙虛這一學者的精神氣質,應該是淨化高校學術環境,淨化學術文化的關鍵之策

(來源:「博士生培養」微信公眾號)

(本文以作者2020年9月12日在吉林大學高教所所做同題報告為基礎)

來源 | 博士生培養

編輯 | Alice

相關焦點

  • 半月談:學術不端這個病,靠「查重」能治好嗎?
    論文查重只是一種手段,運用得當能夠促進學術規範性和淨化學術生態,但過度倚重則會對正常的論文創作製造障礙。2019年,繼翟天臨學術風波之後,類似論文造假事件的不斷曝光為學術不端敲響警鐘,為了端正學術風氣,維護學術規範,各大高校紛紛降低論文重複率,畢業生被迫不斷查詢、修正論文重複率以滿足要求,這一度在畢業季引發熱議。 「專有名詞被標紅難道要杜撰?」「文史類資料需要引用很多出處,低重複率的要求太苛刻了」「為了避重不能好好說話了」……降低論文重複率是否具有必要性?
  • 學術造假成本太低,而追溯學術不端,是對「堅守本心」學者的肯定
    導讀:學術造假被指成本太低,建信用體系是否能成為懲戒利器? 學術造假,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那麼,在國外封鎖技術的不確定因素下,中國要不要嚴厲打擊學術造假? 實際上,打擊學術造假是毋庸置疑的。
  • 學術不端都是學術期刊惹的禍?
    學術期刊能否把學術不端擋在門外?這些主編都希望自己主持的刊物能做到這一點。    濫收版面費導致「水貨論文」比比皆是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鄧正來教授列舉了兩組數字:一方面,據教育部的不完全統計,僅「九五」和「十五」期間,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共發表學術論文300餘萬篇,出版學術著作30餘萬部,舉辦國際學術會議約7000次,參加國際會議20萬多人次;而另一方面,在2007
  • 學術不端行為,盤點學術不端行為的五點危害性!
    前段時間,在山東大學召開學位評定委員會,會議主要講述關於2019年下半年學士學位情況、本科的第二學位,同時審議了碩士、博士學位人員名單,最主要的是審議撤銷學術不端人員的學位,暫停相關導師招生。無獨有偶,今年學術界太多學術不端的現象出現了,簡直是學術不端年。學術不端行為,具有不可逆效應主要盤點一下學術不端行為的五點危害性第一個罪狀是「浪費學術資源」。因為你一旦造假會造成學術資源的浪費,並且使得同行浪費很多時間去驗證你的結果,最後是不能得到驗證。
  • 醜聞層出不窮 學術不端是個困擾全球學術界的麻煩
    因揭露學術不端而全球著名的「撤稿觀察」網站共同創始人奧蘭斯基告訴作者:「我們統計的全球論文撤稿量已從之前的每年不足40篇,上升到2018年的約1400篇,其中約60%與學術不端有關。」 那學術不端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全球麻煩?
  • 重慶師大教授張世友涉論文抄襲學術不端遭解聘
    重慶師大教授張世友涉論文抄襲學術不端遭解聘  據新華社電5月7日,重慶師範大學對外公開其對教授張世友10篇涉嫌抄襲論文的調查處理結果,認定張世友部分學術論文存在抄襲、引用過度等學術不端與學術不規範行為,決定解除張世友教授崗位的聘任
  • 學術制度是綱,綱舉目張
    比喻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呂不韋在《呂氏春秋·用民》裡說:「壹引其綱,萬目皆張」。也就是說,把繩子提起來,所有網眼就張開了。  學術腐敗問題,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談了這麼多年,也沒談出什麼效果。如今,有海外學者也參與到討論中來。媒體報導,近日,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何毓琦在《國家科學評論》刊發了一封面向中國學者的倡議書。
  •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因學術不端而被判重罪入獄的科學家
    本案的特殊之處是:行為人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因學術不端而被判重罪入獄之人。此案帶來的啟示是:在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的過程中,高校與政府機構等部門需密切合作、完善法律法規、堅持程序正當原則、發揮「吹哨人」的關鍵作用,並輔以嚴厲的處罰。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需要大學自身堅守很高的道德準則。
  • 一篇論文署13人 學術掛名亂象怎麼治?
    論文、專著等學術成果署名和作者排序,體現的是科研人員在研究中的參與程度。給沒有學術貢獻的人掛名,本質上是一種學術造假行為。在國家新聞出版署2019年發布的《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中,「不當署名」已經被正式列入學術不端的範疇。學術掛名亂象危害深遠。
  • 李志民:論文一稿多投是否學術不端值得商榷
    繼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於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之後,近期兩辦再次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可以明顯的感覺出來,國家在治理學術不端,加強科研誠信方面持續「加碼」,體現了中央營造風清正氣的科研環境的決心
  • 杜絕C刊成為滋生學術不端的溫床
    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賀雲翱:杜絕C刊成為滋生學術不端的溫床 近幾年,關於學術腐敗和論文買賣的事件時有發生,教育部為此頒布了《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嚴厲懲處這種不良學術行為。學術不端,重在源頭治理。
  • 光明日報評論員:軟約束硬措施結合治理學術不端
    原標題:軟約束硬措施結合治理學術不端 《儒林外史》中有位牛浦郎,偶然得到同姓詩人牛布衣的一本詩集,仗著詩人孤獨離世知者不多,就自刻印章把詩作竊為己有,還冒充牛布衣招搖撞騙。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要冒充他人恐怕已經不易。
  • 梁瑩獲7項處分:樂見「辭職不影響處理學術不端」
    而從南京大學發布的調查處理結果看,校方顯然並沒有因梁瑩自己提出辭職,就淡化處理此事,而是依舊啟動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做出學術處理和行政處理。毫無疑問,這種「辭職不影響處理學術不端」的零容忍姿態,值得肯定。
  • 哈工大一教授被曝學術不端 學校回應
    原標題: 哈工大一教授被曝學術不端 學校對本網獨家回應  學校獨家回應:此類文章未作為評聘和選聘依據  近日,方舟子在新語絲博客上以《當代韓學愈——高檔次國際學術期刊「論文」速成法》為題,揭發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苗鑫有學術不端行為。
  • 科技部部長: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你也許會為學術不端賠錢
    學術不端帶來的不只是身敗名裂,更嚴重的也許要付出上億元的代價。據美國《科學》網站報導,今年3月25日,杜克大學波茨-康德學術造假案宣布以和解告終,杜克大學將向聯邦政府支付1.125億美元賠償金,同時還要向此次造假行為的舉報人支付3375萬美元作為獎勵。
  • 天津大學教授被指學術不端,背後一個觸目驚心的問題...
    針對「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不端」一事,11月19日,天津大學在其官網發布通報稱,收到有關張裕卿的實名舉報後,學院立即成立專門調查組,依規開展調查。經調查組初步查證,認定張裕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張裕卿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
  • 學術不端頻現背後:有導師助長抄襲之風,學術界官場化嚴重
    針對「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不端」一事,11月19日,天津大學在其官網發布通報稱,收到有關張裕卿的實名舉報後,學院立即成立專門調查組,依規開展調查。經調查組初步查證,認定張裕卿學術不端行為屬實。張裕卿承認其本人有學術不端行為,並願意承擔全部責任。目前,天津大學已解除與張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關問題正在進一步調查。
  • 請回答2020:學術不端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老師,知乎上又爆出了大瓜,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楊輝研究員學術剽竊,各種微信公眾號都傳開了,您怎麼看?答:發生了這樣的事當然很遺憾,從現有的公開信息看,我個人認為楊的行為屬於學術不端。如果楊只看過付已發表的論文,沒聽過那個報告,不知道付已經取得但未發表的實驗結果,而是獨立地進行實驗,可以認為是正常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