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先生風水考察行:太行山脈行千裡,河北平山好山水

2020-12-12 風水道先生

河北省平山縣,屬於河北省會石家莊下轄縣,在石家莊以西,整個縣域是太行山脈到華北平原的過渡帶。懂風水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的過渡,即是山水交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有山有山,山脈久遠而發大貴。朋友們可以查一查平山縣的歷史以及名人,會發現這個地方在整個石家莊還真是人傑地靈。

2019年春節後,在石家莊辦完事情,道先生由客戶相陪,去到鹿泉區的西山問題別墅,查看其風水原因,而後轉道平山,因為平山縣還有兩個著名的景點:即黃壁莊水庫與革命勝地西柏坡。

沿途經歷黃壁莊水庫,真是水清而讓人心曠神怡。華北平原有如此一潭清水,都是極美之極。

一路沿太行太向西向,到西柏坡的路上,經過了中共中央統戰部舊址,組址部舊址,沿著河流而上,離西柏坡景區16公裡處轉道,因為道先生認為此方上去,可能會有真龍真穴。

大約行車二十分鐘,道先生請客戶停下車,查閱山脈及走勢,發現了這樣一個地方。今天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先上衛星地圖:

來龍久遠,蜿蜒而行走。

至水口處,便形成了一個橫龍結穴之風水地。

看案山與朝山。

衛星地圖看大體環境與位置,還是可以。但若是細看穴位,配上當時拍的實景圖,讓大家看得就更加直觀明白:

來龍處。

在穴頂看來龍入首,龍虎砂以水流,前案前朝皆可。

父母山頂,看後拖鬼尾。

穴星處,看白虎砂。

穴頂看前朝與前案。

結穴前的唇。

去水口緊鎖。

山腳上回望龍穴。真是藏風聚氣。

總結:坐北朝南,水走丁未。逆回來朝與回龍顧主之局。具體數據,因此地還未有福主,證穴之據也未曾全盤考慮,因時間不夠,便返回市裡,第二天便離開了。

發出這些圖片與數據,目的在與風水愛好者共同欣賞之。

感謝大家關注道先生,更多風水知識,陸續與大家見面。

相關焦點

  • (新華視界)(3)河北平山:冰瀑美景現太行
    新華社照片,石家莊(河北),2020年12月16日河北平山:冰瀑美景現太行12月16日,在河北省平山縣沕沕水景區,遊客在冰瀑中拍照遊玩。近日,隨著天氣漸冷,位於太行山區的河北省平山縣沕沕水景區內形成了冰瀑景觀。
  • 道先生講風水:山水之交,多出好地!
    龍就是我們平時講的山脈走勢。一條山脈,延綿不斷的短的幾千米,長的幾千公裡。山脈因為接受了日月山川之靈氣,像我們的家庭一樣,世代相傳。如同山脈的起源發脈之地,風水術家稱為「祖宗山」。祖宗山尖形頂為龍樓,平頂為寶殿。頂部形成圓形的為金星,尖銳的為火星,高聳的為木星,山頭平而方平,為土星。山頭流動如波浪一般為水星。無論祖山是什麼星,都需要高秀而貴。
  • 筆墨妙悟太行魂--畫家楊小彪先生水墨山水畫境初探
    筆墨妙悟太行魂--畫家楊小彪先生水墨山水畫境初探(中輕精緻生活網副總編:馬勝利)楊小彪先生,為河北省卓有成就的水墨山水畫家。楊先生在中國繪畫傳統上遵古而不泥古,善於在博匯通達.中西相融中完善和詮釋自己的對山水繪畫的審美意識。在幾十年的不斷進取探索和在得法破法.破法又得法的反覆錘鍊中,終於摸索到了屬於自己那種表現太行山脈的繪畫之獨特藝術語言,而在中國水墨山水畫的藝術領域中博得了一席之地。
  • 河北武安:遊秀美山水 宿太行民居
    近年來,當地藉助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積極推進民宿產業發展,目前已打造了8套民宿、18道水系景觀。河北日報記者喬賓娟攝近日,在武安市活水鄉牛心山村,村民們提起未來的發展都很激動,「我們這裡要打造民宿了,交通、生活等大環境肯定會更好!」
  • 地理分界線,中國脊梁山,太行山脈蘊含著什麼信念
    淺識太行山脈太行山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山脈之一,其範圍有多大,至今仍然沒有定論,總結起來有兩種含義,一是狹義的太行山脈,二是廣義的太行山系(或太行山區)。太行山拒馬河太行山脈東北接燕山、西南銜秦嶺,長度是傳統太行山的兩倍有餘,山西省與河南省、河北省皆以太行山脈為分界地帶,由於擁有許多東西向的橫谷,發源於山脈西側的河流大部分往東流,因此它並非是
  • 「遺世獨立,大美太行」硯楷太行山水作品的賞
    硯楷,設計師:河北美協會員,河北書協會員幼學家源,自幼隨祖父研習書法,每日一課,後拜入著名花鳥畫家江立社先生門下功習丹青,日課之外得先生悉心指導,期間數度赴京受教於黃胄先生並受用終生。88年入河北師範學院油畫系劉志庸教授/羅磊明教授/高作人等諸先生門下,功習油畫,至此中西兼善,沉迷畫室潑墨成殤。
  • 涉縣—武安 艱難曲折的太行花溪谷之行
    山水如果有性別的話,那麼太行花溪谷就宛如一位多情的女子,顧盼生姿、明眸善睞,深藏在太行山群之中,等著人去發現,去親近……今天從涉縣出發,歷經兩個多小時,走了70多公裡的路程,來到武安的太行花溪谷景區,這一路可謂是歷經千難萬險,真是艱難曲折的太行花溪谷之行啊
  • 曾祥裕風水團隊粵西行,考察高州名地飛鳳落洋
    為先人營建陰宅不可以小博大,否則德不配位,被官方督導整改———曾祥裕風水團隊考察高州民間第一墳手記曾祥裕 曾海亮風水經典著作《葬書》匯萃了中國風水文化精華,是東晉風水祖師郭璞集歷代風水大師經驗之大成庚子年冬日曾祥裕率弟子粵西行,行至高州曹江鎮中間坑村,考察了許氏葬父之地。此地被喝形為「飛鳳落洋』』或「仙人聽琴』』。我們久久想考察早些年轟動一時的高州「亞洲第一墳」,今日在現場一睹其氣勢,難免心情興奮。
  • 抗日戰神薛嶽將軍祖墳風水考察鈐記
    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一詞最早是出現在郭璞的《葬書》中,也是對中國堪輿術的最準確的表述。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每個人的誕生都是由祖墳風水所蔭生,有什麼樣的風水就會出什麼樣的人。
  • 「誰有我家鄉風韻」詩歌朗誦演唱會平山專場經典回眸
    ——參加家鄉風韻詩朗誦會有感 張志平「人說他鄉風景好,我愛平山情更痴。」伴隨著觀眾熱烈的掌聲,9月20日晚在平山工人俱樂部舉辦的「誰有我家鄉風韻」詩歌朗誦演唱會平山專場圓滿落幕。這是該節目繼12日在西柏坡紀念館後的第二次展演,由中共石家莊市委宣傳部、中共平山縣委、平山縣人民政府、西柏坡紀念館、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由敬業集團有限公司、河北365集團、中共平山縣委宣傳部、平山縣村莊考辦公室、平山縣中山國古城遺址管理處、平山縣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協辦,由西柏坡紀念館講解員藝術團承辦。
  • 著名山水畫家許文華:痴情太行繪丹青
    綿延800裡的太行山,壁立千仞,氣勢雄偉,自古以來,有「太行自古天下脊」之美譽;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遠古傳說發源於此;古往今來,太行山不僅塑造了一個個古代先賢和英雄豪傑,演繹了無數的英雄史詩和熱血紛飛的傳奇故事,同時它還一直是歷代畫家的心儀之地,迤邐秀美的山水滋養了無數的山水畫家的創作才情,太行山又被稱為「山水畫的起源地。」
  • 譚邦古村風水行
    暮春時節,謝地一炭為福主堪輿風水吉兇,再次考察譚邦古村。古村位於南康區坪市鄉東約一公裡處,目前住有七百多譚氏族人,加遷外的約七千多人。整個堂局坐東北向西南,西與崇義縣,北與泰和群山交界。北宋初年譚公來此群匪出沒之處開基定居。歷代人才輩出。
  • 上天再給三百年,平山歌罷還向東——「誰有我家鄉風韻」詩歌朗誦演唱會平山專場經典回眸
    才憶太行雪飛白,又見小村草木青。書生煮字平生苦,怎比蒲吾數崢嶸。上天再給三百年,風韻還唱我家鄉。——參加家鄉風韻詩朗誦會有感 張志平「人說他鄉風景好,我愛平山情更痴。」》國家一級播音員、河北廣播電視臺特聘主持人黃寧朗誦《東行路上》
  • 山河蒼潤 匠心獨具——山水畫家李冠德先生作品淺析
    觀李冠德先生筆下山水,取象天然而畫面紛呈,筆墨枯潤則匠心獨具。筆者能從其壁立千仞、氣勢雄偉的太行,壯麗雄渾、純淨自然的大漠戈壁,再到山巒重疊、山河秀美的東南山川,感受到畫家取象廣博、兼具南北東西的自然風情,以及匠心獨具而胸有丘壑的審美追求。也能體會到,其畫面語言、筆墨技法的逐漸趨於完備,和線墨錯結、虛實相生而氣韻生動的意象境界。
  • 畫家李俊柯的巍峨太行系列畫作欣賞
    秀美太行,如詩如畫沒有人會對太行山感到陌生。平均海拔1200~1500米,主脈最高峰位於河北小五臺山東臺,海拔2882米。習慣上,人們把太行山分為南太行、北太行、西太行三部分,分別指稱河南省、河北省和山西省境內的太行山。如此美景,是自古以來許多山水畫家寫生的好地方,李俊柯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如詩如畫的太行,讓我們一起讀詩賞畫。
  • 玄關掛什麼畫風水好 一定要選擇合適的畫才行
    玄關是家的門面擔當,在風水學上玄關掛畫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我們去注意的,不僅關乎著家裡的風水布局,也關乎著主人的臉面與品位。因此在玄關掛畫可得理清楚,一定要選擇合適的畫才行。那麼玄關掛什麼畫風水好呢?
  • 中國人如何穿越太行?
    八百裡太行山, 是山西、河北、河南與北京四省市的界山, 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 中國半溼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 也是最能代表華北, 甚至代表中國北方的山脈
  • 微國美•展覽|溪山行旅——風景與山水學術考察展
    ●「溪山行旅」——風景與山水學術考察展在此期間,每一位同學都有自己對此畫作的獨特關注點,想必或生有範寬溪山隱居之心,或徒步行旅於山林間細察煙雲幻變,或覓得山中草木蟲石之趣。結合「溪山行旅」讀畫感悟,觀風景與山水之妙,本次展覽延續「自然之名」這個主題邀請了多位藝術家的參與。
  • 河北太行八陘|飛狐陘,「穿越探險天堂」的塞上古道!
    巍巍太行,縱貫華北南北,鐵壁陡峭,蒼遒千裡有餘。南北朝郭緣生所著《述徵記》曰:「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是山凡中斷皆曰陘」。大約在六千萬年前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運動中,太行山脈逐漸隆起,縱貫在今冀、豫、晉三生之間,稱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