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汗水不白流」「只要每天走夠4000步,每月就至少能賺200元」……這些口號都是一款名為「趣步」的APP的宣傳語。「走路就能賺錢」這一噱頭吸引了不少用戶。有媒體報導稱,截至今年9月,2018年上線的「趣步」APP登記用戶已達到7300萬。然而,其近日因涉嫌傳銷、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行為被長沙市工商部門立案調查。
「趣步」的「暴雷」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微博話題#趣步APP涉嫌非法集資被查#有8526.3萬次的閱讀量,百度搜索「趣步」的相關資訊達到93萬條。目前,趣步APP也已被蘋果APP Store、安卓應用市場等多個應用平臺下架。
有業內人士解析,在「趣步」APP上,用戶可通過走路積累獲得「糖果」,但需要兌換成虛擬幣才可提現,且平臺要收取相應手續費。而只有通過不斷邀請新用戶註冊提升自己的等級,才能減少費用。這種「運動+區塊鏈」的模式,本質上還是靠「拉人頭」賺錢的傳銷,是涉嫌非法集資的龐氏騙局。
近幾個月,「趣步」頻頻更改遊戲規則、關閉交易中心、發布澄清公告、APP被下架或無法下載、不能兌換「糖果」等問題。在被立案前,已顯示出類似資金盤崩盤跑路的徵兆。
此外,在軟體應用安全上,用戶在註冊時,需提供身份證號、銀行卡帳戶、微信帳號及通過支付寶支付1元進行身份驗證。通過這一環節,平臺獲得了大量用戶個人信息、位置信息,這些數據可能會洩露給第三方用於牟利。
新型網際網路傳銷亂象值得警惕
光明網評論稱,註冊門檻低,參與方便,又承諾有巨額回報,這是「趣步神話」成功編織的關鍵。在一定程度上,它確實擊中了不少人心中「躺著也能賺錢」的「小心思」。當傳統的傳銷模式降溫,需要警惕的是傳銷花樣本身也在進化。
輿論認為,「趣步」APP亂象叢生卻用戶眾多,說明公眾對新型傳銷、騙局的認識不足。儘管「趣步」已被調查,但仍有「看新聞賺錢」「刷短視頻賺錢」的APP存在。
對此,有關專家提示,用戶對一些所謂的「賺錢」APP應提高警惕,看似無本生利,但其實裡面可能潛伏著巨大的消費陷阱。比如平臺可能會利用用戶刷視頻的時間播放一些虛假廣告,或在積分兌換、提現上設置各種「障礙」等。
同時,不少人在微博、論壇等平臺上分享被騙的經歷,提到新型的網絡傳銷一般會披著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產品、區塊鏈、虛擬幣等時髦的外衣,利用網際網路渠道發布信息。用戶不應輕信「天上掉餡餅」的賺錢途徑,如果發現違法違規行為,要及時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和公安機關舉報。
專業化監管需跟進 科學理財觀念待提升
輿論認為,此次「趣步」事件也反映出對輿情投訴重視不夠、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公眾理財觀念不健康等方面的問題。
首先,「趣步」的風險隱患早有苗頭卻未被重視,促使「泡沫」增大。早在今年初,就有網民發文直指「趣步」是披著區塊鏈外衣的騙局;從4月開始,長沙市人民政府的官方網站上,針對「趣步」涉嫌違規、傳銷致信市長信箱的問詢信就有8封。
有不少網民表示,如果早一點有權威信息釋疑相關輿情,對重要信息進行披露,「趣步」的泡沫斷不至於吹得如此之大。而且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背景下,有關部門更應注意識別和監管此類打著新業態幌子的違法問題。
央視點評:「趣步」去你的,錢不是誰都能印的
其次,要加強市場監管的專業化。有評論指出,時下的市場創新層出不窮,商業模式快速迭代,這對正常的市場監管確實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在這階段,既不因為「保守」而扼殺創新活力,又不因「無為而治」為騙局提供土壤,毫無疑問考驗著監管的專業性和平衡性。
輿論建議,有關部門和手機應用市場開發平臺應加強APP的監管和上線審核,從源頭上加強針對金融詐騙的防範監控。
最後,網絡用戶的理財觀念不健康,金融知識科普教育不足也是龐氏騙局多能得逞的主要原因。專家建議,公民應提升正確健康的理財意識,關注政策發布,理性謹慎理財。同時,有關部門應加強金融詐騙的科普教育,通過案例報導、公益廣告等方式培養公眾健康理性的理財觀念。
[此文來源於人民網,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