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從倒數到中考第1,學霸坦言只因重視這件事,別等高中後悔!
期中考試過後,有人歡喜有人愁。
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發現:語文比起其他科目來說,明明看起來是最容易拿分的一門課程,但在考試的時候往往都是扣分最多的。
實在不是不明所以,一直找不到原因所在。
說實話,據我平時的觀察,大多數人對語文這門課程並不是很上心。
一般都是出了問題才想著要去補救,但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當然了,對於期中考試的成績,我們要理性,要科學全面,不要一看孩子的成績就興高採烈的。
也許學校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自信,這個成績在中考和高考中沒有任何借鑑意義。
也不要看到孩子的低分數就發火,要去看一看孩子在班級裡的排名怎麼樣,也許考了60分,但在班級或年級的排名並沒有變化,也許是學校故意增加了科目的難度。
這讓我想起了我之前的一位學生張桐。
剛上初一的時候成績很不理想,每次月考的時候語文都是倒數,家長也因此找過我幾回,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
由於張桐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一直都不是很理想,平時的積累都很欠缺,初一一年的語文考試平均分沒超過90分(總分150),也就是不到及格線。
但是在初二上期的第一次月考中, 語文拿到了126的高分,張桐父母欣喜若狂,結果在第二次的月考又只拿到了89分。
其實是第一次的考試語文試卷非常簡單,張桐126分的成績在班級裡仍然還是倒數,得知這個真相父母又開始焦慮了。
我分析了幾張張桐的試卷,他的問題很明顯,作文每次都會被扣掉一大半的分數,閱讀理解能夠拿到的分數也少得可憐,幾乎拿不到一半。基礎倒是還好,丟分在正常範圍之內。
為了班級的平均分,也為了能夠讓張桐的語文成績能夠在中考前快速地提升,我開始對張桐進行了閱讀理解和作文的專項拔高訓練。
閱讀理解的一些具體方法和答題套路其實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講過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作文的技巧同樣的也講過,相信看過我之前文章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
一直到初三上冊,張桐的語文單科成績成功躋身到了班級前十!也許有的人覺得我誇大其詞,覺得語文這事兒拼的是平時的積累,一時半會兒成績確實提不上來。
但這就是現實中實打實的案例。
相比數學根深蒂固的思維和英語日積月累的語感,語文恰恰是初中提分最快的科目,只要用對了方法,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一個差等生也能逆襲!
在2019年的中考中,張桐以語文單科第一的成績拿到了重點高中的錄取通知書。
其實語文想要提分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困難,只要找對方法,針對每個孩子適應的學習方法,幾十分是沒什麼問題的!
前段時間,張桐趁著國慶假期來看我,我也得知現在他的語文成績在年級一千多人裡排名前一百。
「現在知道語文的學習中該重視什麼了吧?」我打趣地問他。
張桐一臉靦腆地看了看我:「知道了,雖然基礎很重要,但是閱讀理解和作文才是分值最高,也是提分最快速的,要是等我現在上了高中才知道,成績指不定差到哪兒去了。」
這一個星期以來,我也看了不少地區,各個年齡段的語文試卷,難易程度就不說了,閱卷的尺度更是不同,作為長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員,今天再教大家兩招。
我們在閱讀理解當中學了一些基礎知識,其中就有記敘文的順序,我們常見的三種順序:倒敘、插敘、順序。順序也就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
在閱讀理解中如果提問文章是按照——順序來寫的,有什麼好處?這個我們都會做,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所學的基礎知識也是作文的基礎知識。我們要學會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
在寫作過程中,本來一篇平淡無奇的故事,但如果調換一下順序,往往可以起到不一樣的效果。如倒敘的運用,倒敘的作用就是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我們在分析閱讀理解題時,常常分析首段的作用,「總領全文、吸引讀者,引出下文」所以在寫作當中我們也要主要運用。
看一個例文《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
「人,生來不分階級,不分美醜,不分善惡,只是我們主觀的分了階級。而我經歷的一件事,讓我經歷的一件事,讓我的世界,在那一刻,春暖花開。」
這個開頭就很切題,而且用了修辭,開篇點題,引出下文。大家可以學一下。
下面再給大家分享3個閱讀理解的答題套路,初高中都適用:
1、某句話在文中作用
1. 文首:開編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散文)/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做鋪墊/總領下文
2. 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 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照應開頭(議論,記敘,小說)
2、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3、段意的歸納
1. 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 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 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
教育不是一副猛藥一貼見效,而是像水一樣,無聲地浸潤著孩子的心靈;
教育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不是哪一件事就能讓孩子頓悟,而是每天的每一次的累積。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我是「考試提分器」,每天分享學習乾貨和提分技巧,家長若是還有其他問題,都可以留言和我交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