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般每人都有姓,人們初次交往,彼此總要先問:您貴姓?由此可見姓氏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交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與另一氏族的人區分開來,在一個氏族內部,為了區分彼此,出現了只屬於個人標誌的【名】,在社會交往中,無論哪群人在自己內部只用【名】就可以區分彼此,但若與另一氏族的人交往,僅稱【名】還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與自己的【名】結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區別他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姓名又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姓氏文化。
我國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個精確的統計數。俗稱【百家姓】,其實在明朝(1368—1644年)時就已有3000多個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歷史過程,同樣的姓未必就是一個起源。如【賀】,有的是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為【賀】;有的是原姓【慶】,因避皇帝的忌諱而改姓【賀】,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種原因而變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你真正的了解你的名字和姓氏嗎?你了解你自己姓氏的起源嗎?現在的百家姓裡哪些是你的近親呢?我們都知道上古八大姓,那麼現在的八大姓都去哪了?如果你不知道那麼就關注小編吧,小編帶你了解上古八大姓的分支和你自己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和「母系氏族」的制度時期,由於當時的子女都是跟著自己的母親長大,而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所以用同一個姓代表同一個血緣關係的符號來表達一個氏族或同一個母系祖先。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同時這些姓氏在經過漫長的世襲與演變過程中而變化,尤其是在「周朝」周天子分封諸侯國後,許多貴族為紀念封地而以地名為姓,就因此演變成了更多的姓氏,可以說,中國如今的大多數姓氏都是由此上古八姓演化而來的。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上古八大姓—姬氏的由來和演變。
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之姓、姬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姬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領,他的部落崇拜龍圖騰。周朝的國姓,也是吳國、魯國、燕國、衛國、晉國、鄭國、曹國、蔡國等諸侯國國君的姓,有近5000年歷史。姬姓的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上古軒轅氏、青丘氏皆為姬氏。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國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 、祁、己、滕、 葴 、任、荀、 僖 、姞、 儇 、衣依殷是也。惟 青陽 與夷鼓同己姓。"而後來的 少昊 、顓頊、 帝嚳 、 堯 、舜以及 夏朝 、 商朝 、周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等,都被當作是黃帝的後代。后稷為姬姓,他的後代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周朝,分封諸侯或方國,其中姬姓國53個,可以說當時遍地姓姬。這些姬姓國以國為氏,形成了中國的大多數姓氏,中國人遂自稱"黃帝子孫"。所以說黃帝是 華夏 民族的祖先。
傳說黃帝降生在一條稱做「姬」的河邊,於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貴族是黃帝的後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發。而周朝結束以後。周朝的王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開始改為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這些姬姓國的後代多數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從這以後,姬姓的人就更少了。
周朝以及姬姓諸侯國滅亡之後,姬姓族人幾乎都要被迫遷徙,姬姓在歷史上較大的遷徙有:
第一次:周武王滅商建周之初,周公之子伯禽代其就封魯國,伯禽帶領姬姓族人從陝西西安到山東曲阜創建魯國,當為姬姓第一次大遷徙。
第二次:周成王期間,周公、召公分陝而治,周公居東都洛邑(今洛陽),部分王室姬姓族人隨遷。
第三次: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遷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王室成員大多隨之遷徙。
第四次:周公之子滑伯所建的滑國滅亡之後,其後裔四散。
第五次:前256年,周朝滅亡之後,王室成員變為庶民,四處逃散,散居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區。
第六次:前255年,西周國被秦所滅,遷周文公姬咎於悉狐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西周國王族隨之遷徙。
第七次:前249年,魯國滅亡之後,姬姓族人四散,隱居各地。此支姬姓人繁衍最盛。
第八次:前249年,東周國被秦所滅,遷東周君於陽人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東周國王族隨之遷徙。
第九次:明朝大移民,分別由山西省遷居河南、山東、河北、浙江、陝西各地,其後裔又有轉遷到臺灣、香港、新加坡等地。
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周朝始祖后稷、勾吳始祖泰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穆天子姬滿、周平王姬宜臼,春秋霸主中的鄭莊公姬寤生、晉文公姬重耳、吳王闔閭,以及神醫扁鵲、法聖商鞅、燕昭王姬職、子產姬僑、禪宗二祖慧可、形意拳始祖姬際可、新中國前外交部長姬鵬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