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版《成都》
在著名演奏家賀超波的演繹下,一把胡琴將關於成都的故事「娓娓道來」,現場觀眾側耳傾聽,剎那間觀眾席靜得出奇;《西蜀琴韻》一曲終了,觀眾驚豔於樂手們高超的技藝,川劇元素獨特的魅力點燃演出現場,現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6月12日晚,第五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成都交響樂團《漫步經典》專場音樂會在瀋水灣公園雲颺閣舉行。成都交響樂團成立於1985年7月,是我國西南地區成立較早的從事交響樂事業的專業樂團之一,樂團演出足跡遍及全國並多次受到了來自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西班牙和俄羅斯等國家熱情的出訪邀請,受到國際和國內各界的高度評價和讚譽。因此,這場演出也受到了瀋陽以及外地市民的熱烈歡迎。
用「最成都」的作品以饗瀋陽觀眾
成都交響樂團準備了中外經典管弦樂作品《火把節》《花之圓舞曲》《沃爾塔瓦河》等。首次來沈演出,他們也帶來了「最成都」的作品,以饗觀眾。
有一首流行歌曲《成都》,曾一度紅遍大江南北,這首歌曲是由歌手趙雷作詞作曲並演唱。歌曲旋律舒緩,歌詞刻畫了許多有關成都的細節。不僅唱出了成都人的共鳴,也勾起了網友對成都的回憶及憧憬。演出現場 ,成都交響樂團將改編為交響樂曲版本的《成都》奉獻給沈城觀眾,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在不經意間擊中聆聽者的心房 。
「西蜀文化今尤盛,川劇藝術更異彩;莫道胡琴不消魂,不盡川腔滾滾來。」由著名胡琴演奏家賀超波創作、並與成都交響樂團一同演奏的《西蜀琴韻》是以川劇「高腔」「胡琴」「彈戲」聲腔為主、兼容「崑腔」「燈戲」曲調的大型胡琴套曲。這既是川劇各種角色在聲腔行進裡的高度濃縮,又是川劇藝術從胡琴表演形式上的折射映鑑,更是川劇文化精髓於音樂形象中的浸潤與升華。一曲終了,觀眾席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演奏進到了我心裡,很打動人。沒出瀋陽,仿佛就走進了成都!」一位市民說道。
《都江堰三賦》《盛京故事》「隔空」互動
不少觀眾留意到,當晚的節目單上,成都交響樂團演奏的管弦樂《都江堰三賦》由遼寧籍作曲家崔炳元創作,其作為原創交響套曲《成都》裡的一個樂章,類似一篇獨立的交響音畫,它著力頌揚都江堰這一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而在第五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開幕式上,瀋陽交響樂團演奏的第一交響曲《盛京故事》也由崔炳元打造,這是他特別將第一交響曲的序號貢獻給家鄉的重要作品。作為首次用交響樂來表現瀋陽故宮、「九·一八」歷史、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以及振興老工業基地等重大事件作為表現內容,《盛京故事》充分發揮交響樂豐富多彩的表現多樣性,力圖成為交響樂領域中的佳作,成為瀋陽交響樂團的保留曲目。
成都樂團(成都交響樂團、成都民族樂團隸屬於成都樂團)團長肖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這麼安排並不是「巧合」,正是為了與開幕式呼應。他說,第五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邀請了多支國內著名的交響樂團來沈,這也為城市間的交流,不同地域風格音樂的交流搭建了一個平臺。「觀眾可以通過音樂,感受成都和瀋陽兩個城市不同的氣質、面貌和魅力。我們兩個院團也可以通過音樂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外地觀眾贊瀋陽觀眾素質高
河水低吟,綠樹環抱,鳥語花香中,交響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不禁讓演奏家和現場觀眾都沉浸其中。
來自瀋陽以及外地的觀眾享受著渾河夜晚音樂的美妙。而讓成都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感慨最深就是,瀋陽觀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和文化素質非常高,「第五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的演出都在室外公園舉行,要求所有觀眾按欣賞交響樂的禮儀來看,其實非常難。但瀋陽觀眾,沒有人在場內隨意走動和大聲喧譁,大家的著裝也很得體,而且該鼓掌的時候才鼓掌,同時現場也基本沒有遲到早退的現象……這些,都是與瀋陽對高雅藝術的普及是分不開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演出落幕之後。「熱烈的演出場面過後,幾千人半小時有序退場,地上乾乾淨淨……我聽到外地觀眾贊咱們瀋陽觀眾素質高!」為渾河岸交響音樂季服務的志願者說:「我們在現場幾乎撿不到垃圾。他們都會自己主動把垃圾放入垃圾桶,或者把沒喝完的水瓶直接帶走。」連續幾晚都觀看了音樂節演出的翟先生則發朋友圈說道:「交響樂培育了文明的人文環境,文明環境造就了更高水準的交響樂。」
專訪:成都樂團團長肖鷹談渾河岸交響音樂節——
「讓瀋陽城市形象更具辨識度、飽滿度和鮮活度」
來瀋陽演出之前,成都樂團團長肖鷹在朋友圈裡就感受到了第五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的盛況,「瀋陽交響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的演出非常成功,市民的反應也非常熱烈,所以我們也一直很期待來到瀋陽。來瀋陽演出也是我們的榮幸。」
瀋陽渾河岸交響音樂季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年,這已經成為瀋陽的文化品牌之一。今年的渾河岸交響音樂季,除了「國字號」的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以及國內知名的成都交響樂團,還邀請到菲律賓馬尼拉交響樂團來沈,更顯國際化。肖鷹說,「瀋陽渾河岸交響音樂季辦得非常有聲勢、而且非常有影響力!瀋陽渾河岸交響音樂季連續五年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強大的組織能力和成熟的經驗。」肖鷹還表示,「以音樂之名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選擇路徑之一。以音樂為抓手打通文化傳播渠道,其別具魅力的文化,生活美學將傳播的更遠,城市形象也將因此更具辨識度、飽滿度和鮮活度。」
更讓肖鷹稱道的是,渾河岸交響音樂季堅持以惠民的方式回饋市民,每場演出都免費對外開放,「我了解到,在雲颺閣的演出,每一場觀眾的容量都很大,此舉會讓接受交響樂藝術薰陶的觀眾越來越多。」他認為,以公益性的音樂會形式普及高雅藝術是一種趨勢,五年前就開啟渾河岸交響音樂的瀋陽可謂走在了前面,「觀眾在臺下欣賞,與演奏家們碰撞、交流,他們會產生自己對音樂的解讀,進而主動去關心高雅藝術。老百姓得到了普及,其他商業性的演出才會有票房、才能更好地促進音樂事業的發展。這是相互貼近、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