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師從沈從文卻偏愛寫段子,歷經苦難卻把一生活得如此好玩兒

2021-01-10 理想書院

文 | 麥家理想谷

本文原創,轉載請聯繫

/

有人尊稱汪曾祺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顯然,他是當得起這樣的讚譽的,只是這樣的讚譽未免太過高級和官方。

如果說非要給他安個頭銜的話,我會選「生活家」。

非要給他貼個標籤的話,我認為是「好玩兒」。

我們常說有趣的靈魂,而有趣的另一種表達不就是好玩兒嗎?汪曾祺就是這樣一位好玩兒的人。

恰逢汪老逝世20周年,所以今天阿谷君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位好玩兒的老頭。

寫好玩兒的文字

汪老的好玩,首先體現在他的文字上。

這位被稱為「文藝界的泥石流」的大師,其段子手技能不容小覷。

汪老寫過一本書叫《生活,是很好玩的》,裡面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摘幾句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生活,是很好玩的》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在北京我也摘過灰菜炒食。有一次發現釣魚臺國賓館的牆外長了很多灰菜,極肥嫩,就彎下腰來摘了好些,裝在書包裡。門衛發現,走過來問:「你幹什麼?」他大概以為我在埋定時炸彈。

「螞蟻上樹」原是四川菜,肉末炒粉絲。有一個劇團的夥食辦得不好,演員意見很大。劇團的團長為了關心群眾生活,深入到食堂去親自考察,看到菜牌上寫的菜名有「螞蟻上樹」,說:「啊呀,夥食是有問題,螞蟻怎麼可以吃呢?」這樣的人怎麼可以當團長呢?

就是這麼率真奔放的文字,用我們現在時髦的話講就是:很接地氣很耿直。

汪老先生的文章,經常於輕描淡寫中凸顯出一種靈動之氣。他有一種「生活家」的味道,熱愛生活,總是興趣盎然,以一顆赤忱之心把萬物都寫活了。他的文字給人一種調皮的感覺。

▲80年代末攝於家中

「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向來想說便說,像個小孩子那般天生驕傲。

關於寫作,汪老還曾寫了首打油詩調侃了一番:

「我事寫作,原因無他:從小到大,數學不佳。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

當年在西南聯大的時候,汪老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入室弟子。正因如此,我們看汪老寫的很多文章都在寫一些小人物的故事,通過生活氣息傳達社會生活的面貌,筆下的民間也始終散發著底層的人性溫暖和光輝。這一點,和他的師父沈從文先生是很像的。在小說《黃油烙餅》裡,汪曾祺就寫了時代對個人命運的擠壓,文中處處流露一直悲憫之情。

▲汪曾祺(左)和沈從文(右)

不過要論文字的好玩兒的話,汪老顯然是要勝出自己的老師一籌的。

過好玩兒的生活

都說文如其人,現實中的汪老也是極好玩兒的一個人。

他就像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對生活充滿興趣,對朋友坦誠相見,沒什麼城府。

有一年汪老與著名作家蘇叔陽在大連開會。蘇叔陽在大會發言中錯將「駢」(pian)讀成了「並」,還將「掣肘」的「掣」錯讀為了「制」。當時很多人都聽出了錯誤,但礙於面子,誰也沒有指出來。晚飯時,蘇叔陽和汪曾祺同在一桌。趁大家不注意時,汪曾祺悄悄塞給蘇叔陽一個條子,低聲對他說:「吃完飯再看。」蘇叔陽不知條子上寫的什麼,急不可耐地偷偷溜進洗手間,打開條子一看,臉瞬間就紅了。原來,紙條上寫的是:「駢」不讀「並」,讀「片」。空了一行後,又寫道:「掣」不讀「掣」,讀「徹」。

汪老曾給作家鄧友梅寄過一幅畫——鐵乾梅花,樹幹樹枝都是墨染,梅花是白色的,是所謂「臘梅」。畫中夾著一張紙條,上面寫道:「你結婚大喜我沒送禮,送別的難免俗,亂塗一畫權作賀禮。畫雖不好,用料卻奇特。你猜猜這梅花是用什麼顏料點的?猜對了我請吃冰糖肘子……」鄧友梅夫婦猜了兩月硬是沒猜出來。後來他們見到汪曾祺,鄧友梅就說:「我們猜到今天也沒猜出來。肘子不吃了,你快告訴我,那梅花用的什麼顏料?」汪曾祺聽後,衝鄧小梅一笑:「牙膏!」

用牙膏畫畫,也是夠好玩的了。不知道這是不是汪老的獨創?

▲1993年汪曾祺和妻子在海南度假

1981年初,汪老的小說《受戒》一炮打響,為他贏得巨大榮譽的同時也引來許多人的猜測。有人見他對寺廟生活那麼熟稔,就懷疑其是否當過和尚。於是,汪老在《小說選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關於〈受戒〉》一文。文章開頭一句便是:「我沒有當過和尚。」《汪曾祺自選集》重印時,他特意寫了後記。後記中他這樣評價自己:「我覺得我還是個挺可愛的人,因為我比較真誠。」

汪老的兒子汪朗曾回憶他的父親:因為我們老「擠兌」他,他就說:你們對我客氣點兒,我將來是要進文學史的。我們就說,老頭兒,你別臭美了!然後他就跑了,一會兒又出來了。

▲1987年在美國

如此可愛的汪老,覺得生活是非常好玩兒的。

和很多名人雅士一樣,汪老對「吃」也情有獨鍾。他寫過很多關於吃的文章。他寫故鄉的食物,寫昆明菜,寫北京的館子。每到一個地方,必然要去找好吃的。解放後,汪曾祺在北京市文聯工作過幾年,擔任《北京文藝》和《說說唱唱》的編輯,每月有一點編輯費,「編輯費都是吃掉」。還喜歡喝兩口小酒,中午到小飯館,喝二兩。再打二兩,晚上喝。

汪老還會自己做菜,去一個地方就會去逛當地的菜市場。遇到有朋友來的時候,還喜歡自己下廚給朋友們做兩個菜,據說廚藝還不錯。汪老真是很會過小日子的。

「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汪老年輕時愛唱戲。起初唱青衣、梅派,後來改唱餘派老生。還會會吹笛子,後來牙齒陸續掉光了,撒風漏氣,就不吹了。沒事的時候喜歡畫畫,四十歲的時候還想要去當個職業畫家。他甚至還會看風水、看相。

▲汪曾祺畫作

寫字、畫畫、做飯,這些明明最普通的日常,到了汪老那裡卻成為了難得的生活樂趣。一個平凡的場景,從汪老的視角來看,便美得天真爛漫,趣味無窮。

這樣的人,你說是不是很好玩呢?

▲《受戒》繪畫版(張曉紅繪)

做好玩兒的人

汪老留給世人的印象總是歲月靜好,但其實我們去回顧汪老的一生會發現,這也是充滿了磨難的一生。

汪老出生於1920年,從小在亂世中長大。小時候,跟隨家人躲日本人的空襲,帶著炒米點心到防空洞過夜。求學的時候,遇上抗日戰爭爆發,於是輾轉到昆明西南聯大。解放後在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被江青拉入創作組寫「樣板戲」,粉碎「四人幫」後被送到「學習班」,工作得不到落實,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

▲1991年在高郵的運河上

但是,你在他的文字中卻很難看到這些。

在他的筆下,生活永遠是美好的,充滿希望的,是好玩兒的,人是可以活得有詩意的。

或許這就是汪老的人生態度,生活也許並不美好,甚至會很殘酷,但是我們有選擇如何面對生活的權力。

生活好不好玩,到底還是取決於活在其中的人好不好玩。

也正因為擁有了這樣的人生態度,汪老才能夠做到如此豁達。

正如沈從文評價他的那樣:「最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汪曾祺書法

汪老晚年的時候疾病纏身,醫生給立了很多規矩,酒是要戒的,油炸食品也不行,硬東西更要注意。——這可怎麼活?他蹙眉,發愁,就偏不沮喪。他不是個容易沮喪的人,向來如此。他的愁總會有轉折——「幸好有天下第一的豆腐,我還能鼓搗出來一桌豆腐席來的,不怕!」他這樣給自己打氣。

1997年5月16日,他說想喝口茶水,醫生不讓,他就跟醫生「撒嬌」:皇恩浩蕩,賞我一口喝吧。醫生勉強同意沾沾嘴唇後,他對小女兒說「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

但龍井尚未端來,他就已離世。

▲1995年初住院期間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汪老想著的還是喝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

「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對於汪老的一生,或許這句話是最準確的概括了。

相關焦點

  • 他說:人間如此好玩,我們應該快活!
    2020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這個老頭兒的第一嗜好就是吃,有人說他是「作家裡最會吃的,廚師裡最會寫的,畫家裡最會逗趣的」他的一生,吃出胸懷、童心不老、始終保有熱情,活得隨性而通透。賈平凹說:「汪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梁文道說:「像一碗白粥,熬得更好。」沈從文說:「最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 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兒的
    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在吃方面,汪老完全是名副其實的「大吃貨」。做菜方面,他樂於創新,創造新菜式,調配不同的醬料,是個有幾把刷子的「廚子」。朋友來了,他親自下廚,給他們做心心念念的家鄉菜,給他們嘗自己的創新菜,比如「塞餡回鍋油條」。愛做飯的他,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看著大家把他做的菜,風捲殘雲般地吃個精光,吃得樂滋滋、美滋滋的。
  • 沈從文與汪曾祺|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我在陽臺上烤著火,讀沈從文的《邊城》。《邊城》很好讀。字數少,用字平常,只要會讀書的人都能讀得懂邊城。《邊城》很難讀,我無法進入邊城的世界,因為無法理解而不被打動,所以不知道好在哪裡。之所以讀《邊城》,是因為沈從文是汪曾祺的老師。
  • 沈從文的《蕭蕭》:誰說「童養媳」的命運只有苦難
    1929年對沈從文很重要,因為在這一年夏天,沈從文剛剛認識張兆和,這年冬天,沈從文從湘西來到上海。沈從文一直都自稱「鄉下人」,上海這種大城市讓他感到百般不適,尤其是物質文明對人性的「扭曲」,讓文藝青年沈從文覺得很不舒服,於是他寫下了《蕭蕭》。
  • 我為你寫盡天下情書,如此頑固—沈從文的愛情故事
    妙曼的身姿,飄揚的秀髮,恰值芳華的沈從文便入了眼,且一眼萬年。沈不敢公開追求,便開始一封封情書的狂轟亂炸。「我不知道為何突然愛上你」,第一封情書就寥寥幾個字薄薄一張紙。號稱「黑牡丹」追求者眾多的張兆和,只是隨手給這封來自老師的情書按序編了號,且被戲謔為第「13」號癩蛤蟆。從此每天一封,整整寫了四年。
  • 沈從文《邊城》寫了一個什麼悲劇?
    當時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沈從文的《邊城》一枝獨秀,他沒有鞭撻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醜惡,而是輕描淡寫地歌頌鄉間風土人情,翠綠純潔,朦朧愛情。對天保、儺送的三角戀是無可奈何的憂傷,天保的成全和死亡是儺送心中的石頭,父親順順的步步為營最終使他負氣離去,而翠翠在城外白塔下,替死去的爺爺守著這艘渡船,等著儺送有一天登上她的渡船,有一天她會成為新的嫁娘。沈從文描寫的多是類似於《邊城》中的「鄉下人」的小說,往往又以悲劇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和悲情色彩。
  • 他曾經是沈從文的老師,現在大眾卻無人知曉
    他是中國現代作家、學者,曾為語絲社成員,師從周作人,也在文學史上被視為「京派文學」的鼻祖。廢名小時候家境殷實,自幼多病,童年受傳統私塾教育,13歲就進入黃梅八角亭初級師範學校學習。廢名正是因為對於佛教獨特的感悟,使他走得很遠,也很冷僻,懂得他的人不多。
  • 沈從文中年割腕的背後:跟不愛自己的人結婚,把一生活成了寂寞
    儘管張兆和此時並沒有對沈從文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活潑美麗的張兆和卻在沈從文的心中掀起了一陣巨大的波瀾,儘管由於沈從文較為內向而沒有立即表達出來,但此後的沈從文便開始了向張兆和那一發不可收拾的求愛行動。沈從文給張兆和寫的情書一封接著一封,表達著自己內心對張兆和那連綿不絕的愛慕之情,可張兆和卻始終以自己尚未畢業作為藉口推脫,從未接受過沈從文的求愛。
  • 《活著》的勇氣:是歷經人生苦難後,仍熱愛生活
    餘華,出生於浙江海鹽的當代作家,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擅長於用荒誕性的寫實語言描繪生活苦難的作家,擅長寫大時代環境下小人物的命運,。他的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入選為9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小說。
  • 畫畫很好玩兒
    畫畫很好玩兒 ——田永慶書畫欣賞田永慶,號雲水,書法家,1987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首屆)書法藝術專業;1994師從薛夫彬、歐陽中石先生。現為民建弘華藝術社理事、中國綠化基金會藝術家委員會委員等;工正、隸、行、草,尤喜行草,法宗「二王」,1987年以來,作品數十次入選全國及省市重大書展和書畫名家展並多次獲獎。
  • 《蕭蕭》:沈從文筆下的另一個邊城
    在文學史上,沈從文是特立獨行的存在,或許是由於他小學畢業,未受學院思想禁錮,作品旨趣與同時期的許多作家大不相同。很多人都批評沈從文的作品太輕佻,認為彼時書寫苦難才最合時宜,男歡女愛實在是沒有骨氣的靡靡之音。豐子愷當年畫《護生畫集》也被指責無視國難。
  • 無從馴服的沈從文
    「這個代價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受很多苦啊等等,那只是被動地承受;而是在精神的嚴酷磨礪過程中去追求意義和價值,苦難和整個創造事業的主動追求是緊密相連的。」於此一時間階段,張新穎拎出了「有情」二字,恰可闡釋沈從文的「轉業」之謎。何謂「有情」?「(《史記》)年表諸書說是事功,可因掌握材料而完成。列傳卻需要作者生命中一些特別東西。
  • 沈從文的幸福之家
    9月9日是沈從文與張兆和的結婚紀念日,他特意寫了篇題為《主婦》的小說,作為禮物送給妻子。這是1945年沈從文全家在昆明鄉下。 照片上這個幸福的四口之家,是沈從文夫婦和孩子們。照片攝於1945年8月,這年老大龍珠11歲,老二虎雛8歲。
  • 沈從文婚前給張兆和寫了無數情書,為何婚後他給另一女子寫情書?
    當然,愛情的存在並非是永恆的,對於某些人而言或許是永恆的,而對於另一些人而言,愛情是會變化的,而沈從文便是後者。沈從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作家,原名沈嶽煥,字崇文,後改名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沈從文20年代起便開始聞名於文壇,尤其以小說創作著稱。沈從文先生的學生汪曾祺後來也步上沈從文之路,成為小說家。
  • 沈從文,原來你是這樣的「總裁文」鼻祖
    沈從文是一個特別的存在,看他的文章,你很少能感受到魯迅身上的責任、老捨身上的默默奮鬥、錢鍾書身上的厭世等。從字裡行間,你仿佛能聽到他與筆下人物在共同呼吸同一片空氣。他寫苦難,但並不泥於苦難,你能看到土生土長的幽默和底層智慧;他寫幸福,但總有一股淡淡的哀愁,讓人能看到這幸福的來處。以上說這麼多,其實只是想抒發一下我對沈先生的敬佩之情。如今,很多人認為傳統文學過於嚴肅,對於像沈從文這樣文學大家的文章,往往選擇「敬而遠之」。
  • 沈從文和他的「最美情話」
    愛情這「甜酒」,誰喝都得醉,即使是大文豪沈從文也不例外。或許在旁人看來這已經到了一種瘋痴的地步了,這種想法令人很反感,但沈從文就是這樣,不但想了還將其寫在情書裡,並且深深的將他的愛之深,情之切印在了心上人的心裡。也就是這樣,張兆和在這情話高手如糖衣炮彈般的詩文下接受了他的追求,沈也最終如願抱得美人歸。
  • 沈從文:我從不守規矩,只是你不知道
    沈從文:我從不守規矩,只是你不知道「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賭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去支配一下自己。」如果不是看了沈從文的自傳,我不會相信連名字都這麼文雅的人性格竟是如此瘋狂。按照沈從文的記載,一丁大的小孩居然喜歡看砍頭,面對著400多個頭顱和耳朵居然會覺得新奇好玩。沈從文甚至還會停留,用手中的棍子去戳上一戳。之後一些有關孩童軍旅生活都與砍頭有關,他下筆如此從容不迫實在讓人惡寒。那時候的湘西會是什麼樣,連小孩對於生命也能漠然到這個地步。
  • 鳳凰:翠翠的,沈從文的
    在沈從文走遠了的拖長的背影后面,鳳凰靜悄悄地躲藏在那些美文的字裡行間,以低垂的眼帘掩護著她的羞澀或冷傲。以至於我一次次從她身邊擦肩,卻不敢貿然走進。 鳳凰,在現實中走近,在夢境中走遠。素樸,深幽,讓我不覺間陷落在裡面。站在這座小小邊城的任何一個角落,我難以克制這樣的欲望:以某種最通俗的存在逗留下來,在輕波淺漾的水的襁褓中做一個凡俗的居民。
  • 汪曾祺寫作受沈從文影響:儘量寫得樸素才真實
    汪曾祺寫作受沈從文影響:儘量寫得樸素才真實 春天裡,他會帶一群孩子到麥田裡放風箏,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是用染了色的絹糊的。他用玻璃做成水晶球讓孩子們養金鈴子,還做荷花燈、西瓜燈,孩子們在燈裡點上蠟燭,穿街過巷,惹得鄰居的孩子羨慕得很。這又是位特別懂得愛的父親。汪曾祺在昆明上大學時,這位父親把河蝦剁成米粒大小,摻以小醬瓜丁,入溫油炸透,做成「蝦松」,用玻璃紙包了一小包,放進信封寄給汪曾祺。
  • 于謙說郭德綱隨便寫八個字,就可以說出一個段子,這得是什麼境界
    不過有網友卻因為曲目問題產生了疑惑:「他是不是寫不出什麼經典段子了,所以只能說老段子?」不到五十歲的郭德綱還不至於「江郎才盡」,于謙老師就曾親口回應過這類質疑。於娘娘十分肯定郭德綱的才華,不然也不會和他搭檔了整整二十年,他曾讚賞說:「郭德綱隨意寫出八個字,就可以說出一個段子。」這得具有什麼樣的實力、多高的境界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