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賞梅季,蘇北的梅花比省城南京開得稍晚一些。2月25日,鹽城大豐梅花灣景區將迎來第二屆梅花文化節。
梅花灣佔地3000畝,累計投資超過7億元,這是大豐區新打造的一處優質景點。在這裡,登上26米高的詠梅閣,可以俯瞰整個花海,叢叢梅樹錯落有致,硃砂、宮粉、綠萼……各色品種競相開放。沿小路走進沁香園茶樓,推門進入院內,映入眼帘的是500年樹齡的梅王、梅後,還有800年樹齡的宋梅。待坐上畫舫,順著園內水系穿梭其中,不時可見黑天鵝在湖面上遊來遊去。
6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淤泥堆積的荒草灘,如今已是水清魚繁、植被豐茂的生態溼地。每到當下時節,便可重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
近年,大豐撤市設區後,鹽城市區面積翻番達到5000多平方公裡,對城市空間布局、品質提升尤為重視,去年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將著力建設「五大組團」。其中,梅花灣所在的鬥龍港生態組團,以其生態環境、地理區位、服務配套的綜合優勢,正在成為鹽城市綠色發展、融合發展的新名片。記者了解到,梅花灣目前已在申報國家4A級景區。
以生態修復帶動綠色發展
鬥龍港是大豐的母親河,水路九曲十八灣,其裁灣處地勢低洼,海拔比周邊地區低約0.5米,在整治之前農田極易受淹。到2010年時,這裡只有70多戶農戶,零散的農田和魚塘分布在河灣中,生產生活飽受雨澇之苦。
2011年,鬥龍港迎來「新生」,接連的生態修復工程啟動了。大豐區城管局副局長潘春海介紹,根據鬥龍港地勢較低的情況,修復工程整修新建了防洪閘、排澇站,對自然河道進行清淤,增加河道深度1米左右,總長達2.5公裡,周邊地區從此不再受淹。隨著生態修復一、二期工程陸續完工,2014年再次進行提檔升級,利用生態修復開挖的土方堆造型,景區種植了香樟、桂花、廣玉蘭、紅葉石楠球等苗木和梅花、櫻花、海棠、茶花等不同花季的花灌木。
景區內建成了一座佔地約200畝的精品梅苑,建築仿古典園林,以梅花為主題,內有5000多株梅樹,400多盆梅花盆景。西南角的垂釣中心利用原老鬥龍港灣南側沿岸線的魚塘改建而成,佔地總面積20萬平方米,不但方便遊客休閒垂釣,還具備了舉行專業垂釣比賽的條件。
梅花灣水系長達7公裡,近400畝的梅園西湖有綠島兩座,一處桃花島,一處梅花島。湖面波光粼粼,湖邊水草肥美,遊客可乘畫舫、快艇觀賞兩岸美景,水景與梅花相映成趣。2016年7月7日,鹽城市委常委、大豐區委書記王榮調研全區旅遊工作時來到梅花灣。王榮對景區建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做法充分肯定,稱其既保護了生態,又打造了特色,「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保護中開發,實現綠色增長。」
大豐區委副書記、區長宋勇在此考察時也提出了「突出梅花主題,打造特色,科學運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期待。他要求整個景區要更加突出梅花主題,活動開展和景點提升要高端、大氣、精緻,形成梅花芬芳、小橋流水、髙曲雅韻的文化氣息,打造靜謐、安逸、輕柔的旅遊環境,做好梅花組團式加密,增加梅花厚度,達到滿眼梅花、大色塊、錯落有致、花團錦簇的效果。
目前,梅花灣佔地3000畝,種植梅花面積和品種數量在江蘇省內公園中均處領先地位。梅花灣先後投入了7.4億元進行景區規劃建設,其中核心景區精品梅苑投資7800萬元。去年首屆梅文化節期間,景區共接待遊客58萬人次。
以景區發展帶動產業富民
梅花灣建設初衷是要保護和修復鬥龍港這片溼地。而今,生態修復的綜合效益正在展現,自然景觀的形成帶動了相關產業提升,也為群眾致富創造了機會。
來到大豐工作的上海人陳旭,經常會在梅花灣看到白鷺、灰鷺、喜鵲等各種鳥類,「天氣好時還能看到魚跳出湖面。」他是梅花灣假日酒店的總經理,酒店傍水而建,2016年6月開始試營業。區別於商務酒店,契合梅花灣景區的特色,梅花灣假日酒店定位為休閒精品酒店。「目前每天的入住率在七八成左右,周末人多,經常一房難求」,陳旭介紹,客人大多來自上海、蘇南和鹽城周邊地區。
除酒店外,民宿逐漸成為旅遊住宿的生力軍,梅花灣周邊的民宿規劃也已提上日程。大豐區大中鎮黨委書記沈剛說,「我們計劃將周邊已有的民居改造成民宿,老百姓可以拿到租金,經過培訓後還可以在民宿內工作。」在他看來,景區帶動農民致富,最直接的就是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就業、創業。
毛廣斌是鹽城射陽人。1994年,他來到鬥龍港圍堤養魚。2014年梅花灣提檔升級時,他家的魚塘被徵收,建成了垂釣中心。此後,他用拿到的補償款在別處承包了一片魚塘,僱人進行管理,他本人經過培訓後在景區做了一名畫舫駕駛員。「忙的時候每天駕船往返十幾趟。」他對現在的生活表示滿意,「在景區上班有一份穩定收入,日子過得踏實。」
大中鎮德豐村村民宋遠濤家距景區南門只有100多米。宋遠濤原本在村裡做水電工,2012年村裡的水電維修工作全部移交給市政統一管理,宋遠濤下崗了。後來,他經人介紹來到了梅花灣,現在在景區裡負責水電維修,月收入2400元,遇上加班還有補貼。
大中鎮黨委書記沈剛表示,梅花灣的成功打造,不僅改變了鬥龍港灣的地理形態、產業業態,也改變了附近村民的生活心態。「未來還將帶動房地產業、養老產業、影視業、文創產業等多個產業的發展。」他說。
以生態組團建設帶動形象提升
組團建設是鹽城市第七次黨代會確定的重大項目,其後在多個場合被鹽城市委書記王榮平屢次提及。今年2月15日,政協鹽城市第八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開幕,王榮平在開幕會上提出:按照智慧人文、生態宜居的要求,加快建設「五大組團」,著力提升城市現代化進程,努力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綠色化沿海中心城市。作為「五大組團」之一,「鬥龍港生態組團」總規劃面積為20.5平方公裡,規劃定位為郊野生態旅遊組團。
在大豐撤市設區的背景下,鹽城市區總面積由2122平方公裡增加至5181平方公裡,市轄人口達到270萬人,一主城一副城、一體化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梅花灣距離鹽城南洋國際機場20分鐘車程,離在建的鹽通高鐵大豐站10分鐘車程,距離鹽城市區20分鐘車程,獨特的區位優勢將使其成為連接主城與副城的樞紐。
鹽城市規劃局總規劃師宋迎春認為,鬥龍港生態組團將串聯主城區和大豐區,強化兩核有機聯繫,突出城區融合發展,積極承接鹽城大市區的植物園和園博園等功能轉移,補充完善城市功能。他介紹說,五大組團各具特色,小新河以南新型複合功能組團、範公堤高鐵綜合交通樞紐組團、大洋灣生態組團、先鋒島組團、鬥龍港生態組團分別對應「河、堤、灣、島、港」的特點。據悉,鹽城將於年內啟動實施組團基礎設施、公共配套項目建設,完成投資63億元。
記者注意到,今年鹽城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鹽城市區將重點向東向南發展,而鬥龍港生態組團正位於主城區東南方向。這意味著鬥龍港生態組團建設將有力推動大豐主動對接市區、實現一體融合發展。
大豐區委書記王榮指出,要保持高端規劃定位,創造點睛之作,突出「一區兩軸雙核」結構,全面完善功能,做足「水、森林、花海」文章,打造生態旅遊休閒度假宜居宜業新組團,將鬥龍港生態組團打造成區域重要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