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職稱制度三十年來首次重大改革 論文不作評價的限制性條件

2020-12-18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人民網哈爾濱11月14日電(焦洋)經黑龍江省委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黑龍江省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黑辦發〔2017〕56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11月14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解讀黑龍江省人才評價體系制度改革和職稱制度改革政策。

黑龍江省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三十年來首次重大改革

據黑龍江省人社廳副廳長左志斌介紹,這次職稱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加充分地發揮人才評價的「指揮棒」作用,為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堅持重品德、重能力、重業績的評價導向,破除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的羈絆,讓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通過打破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的「天花板」,拓展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空間,讓廣大專業技術人才更有奔頭,激發他們投身本職工作的熱情。

《實施意見》注重全面落實中央的意見要求,注重整合黑龍江省現有政策與創新相結合。力爭通過2-3年時間,完成工程、衛生、農業、會計、高校教師、科學研究等職稱系列改革任務,基本形成設置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範、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

《實施意見》共七部分,主體部分共涵蓋五個部分十四方面改革任務:一是健全職稱制度體系。從建立健全職稱專業類別、層級設置和職稱與職業資格銜接機制三方面入手,重點解決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和發展空間的問題。二是完善職稱評價標準。聚焦現行職稱評價標準中重學歷輕能力素質、重論文輕業績貢獻的現象,從綜合評價專業技術人才品德、能力素質、業績貢獻三方面入手,重點解決「評什麼」的問題。三是創新職稱評價機制。從豐富職稱評價方式、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拓展職稱評價人員範圍三方面入手,重點解決「誰來評、如何評」的問題。四是促進職稱評價與人才培養使用相結合。從建立職稱評價與人才培養、人才使用銜接機制兩方面入手,重點解決以用為本、評以適用的問題。五是改進職稱管理服務方式。從進一步下放職稱評審權限、加強評審監管、優化評審服務三方面入手,重點解決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強化服務監管的問題。

不將論文作為評價的限制性條件,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可以破格晉升高級職稱

據黑龍江省人社廳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處惠東昌介紹,《實施意見》把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導向,也就是「評什麼?」的問題,作為職稱制度改革的核心問題進一步加以明確,即:綜合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的品德、能力和業績。在堅持把品德放在專業技術人才評價的首位,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的同時,立足於「幹什麼、評什麼」,更加注重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創造性的考察,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注重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的考核。

改變以往片面強調論文、論著等不科學、不合理、不全面的現象,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例如:對應用型人才不將論文作為評價的限制性條件;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可以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對實踐性、操作性強,研究屬性不明顯的職稱系列,可不作論文要求;即使是研究屬性較強、需要有論文、論著要求的,也要逐步推行「代表作」制度,淡化對論文數量、篇數的要求,注重論文質量和實際作用。要將科研成果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不斷提高職稱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可以破格晉升高級職稱,充分發揮職稱評價「指揮棒」作用,從人才評價制度層面著力引導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職業素養、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

打破戶籍等條件制約,在黑龍江省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參加職稱評審「全覆蓋」

《實施意見》重申和明確,進一步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條件的制約,創造便利條件,以用人單位和各級人才服務機構為依託,確保凡在黑龍江省工作的國有企事業單位、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及事業單位編制外聘用專業技術人才,均可按規定程序申報參加黑龍江省職稱評審,實現評審人群「全覆蓋」,建立權利平等、條件平等、機會平等的職稱評價服務平臺。科技、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民辦機構與公立機構的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在2017年6月黑龍江省人社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明確我省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申報渠道的通知》(黑人社發〔2017〕33號)中,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具體來說,國有企事業單位正式專業技術人員通過所在單位、編制外聘用人員及非公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專業技術人員人事檔案在黑龍江省各級人才服務機構管理的,通過檔案管理機構、人事檔案不在黑龍江省管理的通過工作單位註冊地人才服務機構申報參加職稱評審,實行職稱直聘和自主評審單位人員按所在單位具體規定參加職稱評審,黑龍江省轄區內中直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委託評審,從而實現在黑龍江省轄區工作的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均可按相關程序規定申報晉升職稱,標準相同、專家相同、平等對待。

此外,按照國家《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政策規定,從2017年起,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人員不得參加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具體來說,以往允許公務員參評的會計、審計、統計、刑偵、法檢等職稱,以及因特殊情況經批准允許參加職稱評審的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人員,不再允許繼續申報參評。

(責編:鄒慧、張喜豔)

推薦閱讀

10大廉價長壽食物 竟然每天都在吃每日吃一個蘋果可以大幅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蘋果含有的櫟精不僅具有消炎作用,還能阻止癌細胞發展。蘋果同時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詳細】

盤點食物裡的「排毒高手」近些年來,「排毒」成為一個流行詞彙。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排毒並不是一個嚴謹的科學用語,並且至今沒人能很明確地表述這個概念。但合理的膳食可以減少體內代謝廢物和腸道發酵毒素的產生,可以提高人體的解毒功能。【詳細】

戲路廣可清純可美豔的女星娛樂圈美女如雲,在如今快節奏的影視圈對女演員的要求也愈加嚴苛,她們既要能駕馭清純嬌弱型的角色,也要hold住霸氣美豔型的形象。【詳細】

自帶cp感旺搭檔的百搭明星娛樂圈裡面有這樣一種明星,無論和誰搭檔演情侶,都毫無違和感,人稱「自帶CP感」,這些明星還有「旺夫旺妻」的體質,搭檔一個火一個。【詳細】

網友展示與油畫人像合照 相似度驚人美國藝術博客網站「無聊熊貓」上匯集了一系列令人稱奇的照片。畫面中的人們站在博物館的一張張人物肖像油畫旁,樣貌與畫中人物的相似度驚人。【詳細】

毛驢將豪車當「胡蘿蔔」啃食坑慘主人德國一頭毛驢將一輛停在圍場附近的橙色麥克拉倫650S超級跑車的後保險槓吃掉了。這輛車價值28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51萬元),經法院判定,驢主人需賠償車主5260英鎊(約合人民幣4.71萬元)的損失費。【詳細】

相關焦點

  • 兩部門:藝術專業人員職稱評選改革不唯論文獎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桂傑)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於深化藝術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藝術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工作。《意見》提出不把論文、獎項作為限制性條件,對藝術表演類專業副高及以下職稱不作學歷要求。
  • 職稱制度將迎重大變革:重視實際工作能力 淡化論文、英語要求
    近日,中辦、國辦聯合下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重點解決現行職稱制度體系不健全、評價標準不夠科學的問題,將以職業分類為基礎,建立科學規範的職稱制度。今後在職稱評定中,將更加重視實際的工作能力和業績,淡化對論文和英語的要求,同時向廣大基層崗位傾斜。這意味著,從1986年開始實行、涉及5500萬人的職稱制度,將迎來一次重大變革。
  • 國家發文:論文、外語不再作為職稱評審限制條件!
    堅持評用結合,支持用人單位健全科技人才評價組織管理,根據單位實際建立人才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突出崗位履職評價,完善內部監督機制,使人才發展與單位使命更好協調統一。按照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方向要求,分類完善職稱評價標準,不將論文、外語、專利、計算機水平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
  • 黑龍江職稱制度「改版」了!教案、病歷、總結都能「頂」論文丨但得...
    昨日,記者從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黑龍江省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正式出臺。新版職稱制度,從評價標準到參評條件,都出現新變化,快來看看都變了啥?01寫得好不如幹得好教案病歷等都可能「頂」論文過去,評職稱在人們心中幾乎與寫論文畫等號。不管你是大學教授還是技術藍領,論文成了必需。論文寫不好,職稱評不了,最後評職稱變味兒,成了「評論文」。
  • 上海市出臺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意見 ( 2018年05月22日 )
    一、突出以用為本,分類制定評價標準   改革突出「評以適用、以用促評」,力求解決職稱評和聘「兩張皮」的現象。把品德放在職稱評價的首位,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根據不同系列的特點,完善學歷、經歷、論文、外語等基本條件,轉變過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現象。
  • 人社部、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於深化藝術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
    近日,人社部、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於深化藝術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藝術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工作。《意見》指出,要遵循文藝規律和藝術專業人員成長規律,健全完善符合藝術專業人員職業特點的職稱制度,暢通職業發展渠道,更加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人才。
  • 北京科研人員職稱改革了,首次實行社會化評價該怎麼評?|政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12月8日,北京市人社局會同北京市科委等單位聯合發文,改革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該制度首次將兩個研究系列納入社會化評價,並首次實行科研人員分類評價。12月8日,北京市人社局會同北京市科委等單位聯合發布《北京市深化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和《北京市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按照「幹什麼、評什麼」,分層、分類為兩類科研人員量身定製了清晰的職稱評價標準,提出了職稱評審代表作清單,完善了研究員「直通車」評價機制,建立了自主評價和社會化評價的分類管理模式。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將迎重大改革——「指揮棒」轉向,高校教師怎麼看
    焦點一:師德表現成職稱評審首要條件,希望標準確定,誰來評如何評有依託【改革要點】「嚴把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考核」成為改革重點。徵求意見稿指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教師提問】師德表現成職稱評審首要條件,標準怎麼定?誰來評?如何評?採訪中,不少高校教師認為,師德表現作為職稱評審首要條件很有必要,但現有評價機制存在短板。「現行職稱改革評價體系中,師德已經被著重強調。
  • 江西職稱工作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在中小學、衛生、高教系列推行在單位結構比例內申報評審……近日,記者從省人社廳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該處遵循國家職稱制度改革方向,立足服務人才強省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學評價為核心,以促進人才開發使用為目的,全面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加快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 職稱改革:全國已沒有統一組織職稱英語考試 計算機考試仍可報名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1986年以來的職稱制度已迎來重大改革。4月9日,記者從四川省人社廳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日前,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其中諸多改革新招,被視作解開人才提升的「枷鎖」。
  • 兩部門擬出臺意見: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圖片來自教育部網站新京報快訊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7月2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到: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全文來了!《關於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要科學合理對待論文,在職稱評審和崗位聘任各個環節,不得把論文篇數和SCI(科學引文索引)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不把論文、科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職稱評審的申報條件。對在國內和國外期刊發表的論文要同等對待,鼓勵更多成果在具有影響力的國內期刊發表。不得將人才榮譽性稱號與職稱評審直接掛鈎。
  • 西藏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用好人才評價「指揮棒」
    破除「四唯論」 校準量才的「尺子」量體裁衣靠尺子,評價人才看標準。標準是人才評價的核心,也是專業技術人才最為關注的問題。「學術水平再高,沒有論文就評不上高一級;明明工作跟外語不沾邊,過不了外語考試就評不上職稱。」
  • 將師德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不以SCI論文作為限制條件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職稱評審重師德,高校教師怎麼看》: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其中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並提到不以SCI論文作為前置條件,不簡單把論文、專利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那麼對此高校教師如何看?此次改革將給他們帶來哪些影響?對科研和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是否也會有影響?「師德也是教師職業操守之一,是高校教師應該要有的品質,但是最核心的問題是高校怎麼去考評師德。」
  • 教育部科技部:不把SCI論文指標作為職稱評聘依據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學校不宜將發表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等指標作為學生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限制性條件,應取消直接依據SCI論文相關指標對個人和院系的獎勵,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職務)評聘的直接依據。
  • 高校文科「唯論文」評價糾偏:明確10個「不得」、堅持5個「評價」
    《意見》指出,必須從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高度,予以堅決糾正。 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不得將學歷、職稱等作為在教育系統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限制性條件。
  • 直面教師「晉升之痛」,高校職稱評審如何「破」與「立」?
    此外,還有很多高校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職稱評定的限制性條件。 缺少過程評價、分類評價,既挫傷了很多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嚴重影響著人才培養。探索國防科技等特殊領域教師科研專門評價辦法,對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申報高級職稱時論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 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來了,擬合理增加中高級崗位比例
    用人單位須建立健全醫德醫風考核制度,將利用職務之便索要、非法收受財物或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等行為納入考核範圍。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對通過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等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2. 突出評價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
  • 醫護職稱改革來了!專家建議將五級改為兩級
    職稱制度是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對於黨和政府團結凝聚專業技術人才,激勵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怎麼建立一個好的職稱制度卻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 一直以來,衛生專業技術職稱評價制度備受詬病。 一直以來,衛生專業技術職稱制度改革一直在路上。
  • 《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三大焦點透視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 題:拒絕「帽子多」、避免「一刀切」——《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三大焦點透視  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白國龍  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使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不將論文、外語、專利、計算機水平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