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死,孔子仍能淡定如此,幽默如此,實在讓人敬佩

2020-12-14 左書文苑

讀《論語》有感(三):面對生死,孔子仍能淡定如此,幽默如此,實在讓人敬佩!

張恩恩

十一、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讀到此處,身體瑟瑟發抖,不由感概:面對生死,孔子仍能淡定如此,幽默如此,實在讓人敬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惶惶如喪家之犬」,「畏於匡」時竟然有生死之憂。難怪他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驚人之語。但「樂以忘憂」的他總是能在逆境中堅守一份執著,保留一份童稚。所以才會對最後回到身邊的,自己最喜歡的學生顏回說:「我還以為你死了呢?」其對學生的關心之情,看到學生安然歸來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而顏回也是深得老師的真傳,不失幽默的回答說:「老師,您都好好的健在,我怎麼敢死呢?」。就這樣,所有的緊張和害怕就消融在師生朗朗的笑聲之中。一切苦難都會過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又踏上了追求理想的道路!!!

十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此章非常重要,後世宋明理學所謂的「滅人慾,存天理」正緣此。不同的是他們將「克己」演繹為「滅欲」從而害人不淺(「五四」時期批判的孔子的儒學事實上是程朱諸子的宋明理學)。事實上,孔子的「克己」是否就是指「滅欲」值得商榷。因為孔子曾說:「富與貴皆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也就是說孔子本人是認同「欲」的客觀存在的,關鍵是要用「道」來規範它,引導它;而不是否認它,禁止它。把「欲」理性化從而在「克己」的基礎上完成人的主體精神建設,這樣才能「為仁由己」。而且如果我們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改為更符合今天社會的要求——「非法勿視,非法勿聽,非法勿言,非法勿動。」的話,我們就必須承認在當時的社會壞境中孔子言說的合理性。

十三、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的積極意義自不消多說,但其消極作用好像言者甚少,在中國的行政體系中歷來注重領導者的品德修養而忽略制度法規的建設。事實上,個人品德修養的形成、發展和完善總是離不開制度法規的確立、規範和引導。儒家思想在這方面的缺陷也成為中國後來兩千年封建社會個人專政的思想基礎。不得不承認至少在制度法規建設方面中國文明劣於西方文明。在今天這種缺陷仍然存在。例如對於現在的一些腐敗現象,我們往往只是苛責於某些當事人的品德修養不夠完善而忽略了整體制度的不足(「範跑跑」事件似可為證,雖然此事算不上腐敗),所以我以為在中國真正的法治時代還沒有到來。只有各級各類的法規制度不斷的制定,不斷的完善才能真正的保證「身正」的價值和意義!才能真正的進入「不令而行」的「自由王國」!

十四、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而無怨」的確很「難」,所以我們國家才需要通過改革開放來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從而消解人民之「怨」。但貧與富畢竟是個相對的概念,而且貧者不一定苦,富者也不一定樂。例如在聯合國發展署發表的全球人類發展報告中,排名第135位的不丹。因為其執政者堅持"國民幸福總值"(GrossNational Happiness )的理念,其國民的幸福指數卻居世界前20位之內。事實上,只有如孔子和顏回那樣樂貧守道才能真正做到「貧而無怨」。

「富而無驕」果真「易」嗎?2012年汶川大地震時,房產大亨王石的舉動就似乎說明「富而無驕」不但不「易」而且很難。現代中國民眾的普遍的「仇富」心理正是針對那些「富而且驕」的「商人」,而不是那些「富而無驕」的「企業家」(如這次在汶川大地震時捐款上億元的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祥青)。套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的發展和上層意識形態之間的不平衡理論來看的話,其實我們每個人往往也存在著物質收入和品德修養的不平衡。認清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則有利於我們學會在今天的經濟狂潮中如何立足。

十五、子曰:「過而不改,是為過矣!」

理解此章必須結合另一句話:「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謂的「生而知之者」恐怕孔子本人也不曾遇到。所以既然「人非聖賢」,自然「人皆有過」,關鍵是對待「過」的態度。現代教育中總是有學生「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卻不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過而不改」即成習慣,而一旦形成習慣就會積澱為一種品性,這才是真正的大過所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正源於此。

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畏天命」者,相信並面對個體生命存在及消失的「偶然性」,因為生和死是人不能選擇的,但我們卻可以選擇怎樣活,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謂的「天命」;「畏大人」者,尊重「大人」們為獲取自身地位和利益而做出的努力。因為「人非聖賢」,總是有人通過努力成為「大人」而有人不思進取是以成為「小人」;「畏聖人之言」者,善待「聖人」的教導,「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也許我的解釋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但自認為在今天如何面對「天命」、「大人」、「聖人之言」,我的看法還是切實可行的。

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如果用現代的文學理論思想來看的話,此處孔子正是強調《詩經》作為文學作品所具有的三種不同功能:一,審美作用(「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當然由於對「興」「觀」「群」「怨」存在不同解釋,孔子的原意是否重在「審美」不得而知。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詩經》的審美。而且至少「興」「觀」「群」「怨」都是針對人的情感世界所言,這是毫無疑問的。也就是說孔子把《詩經》對人情感的作用放在第一位的。進而也可以認為孔子的審美是建立在人豐富的情感基礎之上的。二,教育作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雖然其教育的目的(「事父」「事君」)在今天看來值得商榷,但把《詩經》對人理智的作用放在第二位還是應該值得肯定。因為通過「興」「觀」「群」「怨」的作用,個人原始的情感則積澱為心理文化品格,上升為一種理性,故能「事父」「事君」。三,認識作用(「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畢竟《詩經》不是自然科學教材,所以其認識作用自然最後。

十八、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在具體的實際行動中面對季桓子因「女樂」而「三日不朝」選擇的是離開(「行」)而不是如愚忠的比幹那樣以死相諫,這非常值得思考。我以為因為孔子是「志於道」的,所以其「所為」也應是為「道」而服務,而不是為「君王」或「仕」而「所為」。後來孟子所言「吾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荀子所說的「從道不從君」都是這個意思。正因為這樣孔子才會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而《論語·八佾》「君使臣以義,臣事君以忠」則為高揚「士」的「獨立之人格」打好了思想基礎。真正的愚忠思想是在秦帝國的一統和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才得以形成鞏固的。

十九、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工不居肆,則遷於異物而業不精。君子不學,則奪於外誘而志不篤。」朱熹《論語集注》如是說。我以為結合朱熹的注來看的話,孔子此處正是很好的對知識分子作了界定,即真正的知識分子並不是以其技藝的高下和所學得深淺來區分(若論技藝只為「百工」,若論學習只為知識人)而是憑其所「志」來考察(若能「志於道」縱然學無所成者也可為知識分子)。這樣,當今社會的那些只知道位子、票子的碩士博士,教授高工們就可以剔除出知識分子之列了。從而陳寅恪所謂的那些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的人才能夠真正的得到社會的認同,知識分子所應有的反省意識和批判精神才能夠真正得以體現並且得到發揚光大。

二十、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在最後一章把「君子」的歸宿定為「知命」與否,所以孔子經常被某些自詡經過現代科學知識洗禮的學者所詬。但如果究其歷史之真實,孔子所處的時代仍受原始巫術影響較深,自然不可能具有今天的科學技術,更何況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且說過「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話。可見在當時的歷史現實中孔子雖然不具有現代的科學精神但仍能以一種理性精神來對待鬼神的,這已經彌足珍貴了。更何況孔子所說的「命」真的是迷信思想嗎?我們還應進一步分析。我支持李澤厚先生的說法——「命」是偶然性,「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就是說不懂得,不認識外在力量的這種非可掌握的偶然性(極其重要),不足及成為「君子」(《論語今讀》天津社科 P334)事實上人類的「生」與「死」雖然是必然的,但就每個個體而言,「生」與「死」又是一種「偶然」,不是有歌詞「我來自偶然」嗎?所以真正的君子應該學會面對人生的「偶然」方為「知命」!

相關焦點

  • 存在是如此幽默,造化是如此弄人 依然要活色生香地活下去
    存在是如此幽默,造化是如此弄人。依然要活色生香地活下去存在是如此幽默,造化是如此弄人。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像是在爬山,不停地穿梭在山頂和低谷之間,內心猶如在坐過山車,驚喜交加。我們生在人世間,就要遵循人世間的規則。
  • 幽默的孔子——林語堂筆下的生活化孔子
    面對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局面,諸多有識之士都對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進行了反思,而思想文藝界的反思更是中國近代史上奪人眼球的一幕。首先來看林語堂重建孔子形象的主導思想,林語堂強烈批判將孔子神聖化的做法,在他的觀念裡孔子並非是政治思想人物而是具有民間思想的&34;。林語堂對孔子形象的構建主要體現在他藝術化的將孔子塑造成幽默、近人情的普通人;同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孔子被塑造成即代表中國文化形象又彰顯人性價值的符號化人物。
  • 《論語》學習:孔子告訴我們,智慧如此簡單,又如此不簡單
    孔子告訴我們,智慧如此簡單,又如此不簡單還樸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這句話,傳播很廣,告誡我們,做人要謙虛誠實,不要不懂裝懂,弄虛作假。尤其是一些做領導,擁有下屬的人,往往害怕被下屬看輕,不敢承認自己不懂,而裝模作樣。其實不過是自欺而已,懂不懂,明眼人一看便知。
  • 西方人面對疫情,為什麼如此反智?
    西方人面對新冠疫情,為什麼顯得如此無知?這半年來,我們看到了很多奇葩的新聞,比如我們不要戴口罩,我們要自由,然後變成我們不要注射疫苗,我們要安全,新冠病毒就是個騙局等等。反正一切的一切,都超出了我們對西方人原有的認知。
  • 人的一生,遇事需要從容面對,更需要淡定的心態
    人的肉體從生到死都要不停地與疾病做抗爭,因為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無菌的環境。小孩子出生後要打疫苗,其實疫苗本身就是一種病毒,而身體只有先接觸了病毒才能產生抗體,從而保護身體。可是我們一生能接種疫苗也只是最常見的幾種而已,真的遇到一些未知的疾病我們依然會死去。
  • 萬能人物素材|孔子、屈原、陶淵明,如此入題太清新
    魯人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一室。你現在年輕,我也年輕,所以不敢讓你進來。」婦人說:「你怎麼不學學柳下惠?」魯人說:「柳下惠能做到,我是萬萬做不到的,我現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學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說:「善哉!要學習柳下惠者,沒有像魯人這樣會學的,希望向善的方面發展,卻不因襲別人的行為,算得上智了。」在孔子看來,柳下惠的選擇是對的,魯人的選擇也是對的。
  • 北大教授:於丹就是當代孔子!奇葩觀點惹爭議,如此品行配得上嗎
    可這又能怪得了誰呢?是吃瓜群眾按不住刀,還是那些磚家叫獸太飄?估計答案,筆者不說,大家也都清楚,畢竟事實勝於雄辯,都在眼前擺著。嚴格意義上來講,筆者個人也是因為《47樓207》一書,而知道孔慶東教授的,甚至在第一感官上,還是十分不錯的,幽默調侃的措辭風格,又不失豐厚的文學功底。
  • 《生死疲勞》:生活的本質如此殘酷,即使如此,還是要繼續
    但是真正讀完莫言書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按理來說,一般就是看完了紅高粱,其餘的都放進了家裡的展示臺。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的是另外一部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勞》,這部作品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裡的很多人很多事,有時候可能會讓人感覺到很是愚昧,但是如果設想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就會發現一切都是如此的順其自然。所以你可以想像一下在未來的五十年、一百年裡,讓後人再去看我們的故事,是否同樣會覺得我們也很愚昧。
  • 孔子爹媽如此開放?野合而生孔子?
    現在人想到「野合」二字,大概率想到的是男女在室外、野地裡交合,行愛情動作。而關於這個「野合」,最著名的就是至聖先師孔子。中國人說到孔子的出生,都會說:孔子爹媽野合,然後生了孔子。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言: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紇,就是叔梁紇,是孔子父親;顏氏就是顏徵在,是孔子母親。看看嘛!司馬遷說了,孔子爸爸紇和媽媽顏氏,野外交合生了孔子。那為什麼是「野外交合」呢?你看嘛,司馬遷說「野合生孔子」嘛!「野合」不就是野外交合嘛!交合不就是男女愛情動作嘛!
  •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子的天命觀該如何解讀?
    「天命觀」是古人對「天命」的基本看法,「天」即是這世間最為神聖的法則秩序,「命」即是「天」造就的人的生老病死、窮富禍福的生存狀態。如孔子所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的思想。」
  •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子的天命觀該如何解讀?
    「天命觀」是古人對「天命」的基本看法,「天」即是這世間最為神聖的法則秩序,「命」即是「天」造就的人的生老病死、窮富禍福的生存狀態。如孔子所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的思想。」意思是:「一個人的生死貧富早就是命裡註定了的。
  • 書路聊論語:孔子如此成功,秘訣只有一字
    我想,毫無疑問,那就是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呢,你想,兩千多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尊孔子為師,這粉絲數恐怕無人能及吧。關鍵是孔子的粉絲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特別高。甭管你是劉邦這樣君臨天下的帝王,還是曾國藩這般威名赫赫的權臣;也甭管你是朱熹這樣通貫古今的大儒,還是趙普這般運籌帷幄的謀臣,都是孔子的小迷弟。
  • 孔子:有趣的靈魂如何看待生死?
    由於文化、宗教原因,很多人對死亡或多或少存在焦慮和恐慌,雖然理性上認為死後什麼都沒有,但是情感上放不下,以至於過於恐懼,忽視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事物。智慧的古人是如何面對「生死」這個繞不開的話題呢?「五行生死觀」中醫認為,人將死之時,陽氣即魂,就從頭頂的一個穴位百會,離開人體。因為陽氣是熱的、輕的,可以上升到空中。陰氣即魄。是冷的,是重的,從人腳底的湧泉穴離開,沉進地底。
  • 能讓孔子和老子如此痴迷,答案出乎意料
    確認過眼神,你是會點讚的人!「道」究竟是什麼?能讓孔子和老子如此痴迷,答案出乎意料「道」,老子思想的內核所在,貫穿《道德經》一書的始終,是為玄妙之學。在同時代,還有一位思想偉人孔子,也說過這個「道」,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所謂的「道」吧!
  • 065 孔子對鬼神和生死的態度是怎樣的?(數學萬話筒系列)
    胸中沒有橫梗著生死的分別,你就沒有必要作出達觀的樣子,心中如果看淡了生死的哀痛,你就沒有必要作出解脫的樣子。所以在錢先生看來,道家、佛家好像已經把生死之心放下了,而其實並沒有放下。在錢先生眼裡,對生死問題看得是最光明正大的還是儒家,還是孔子。他舉的例子就是我們以前已經讀過的《論語 裡仁》篇裡孔子的話:「朝聞道,夕死可矣。」
  • 坦然面對生死——《西藏生死書》
    《西藏生死書》希望每個人不畏懼死,也不畏懼活;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關懷;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真相的徹悟,找到終極的快樂。這是一本契合時代需要的書。書中,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討論了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
  • 淺談「三十而立」:孔子的本意真是如此?
    隨著孔子的時代遠去,「三十而立」逐漸成了習語,指三十歲的人應該在某個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就。相應的,四十歲的人就要有「不惑」的堅定,五十歲的人就應該獲得了「知天命」的「超能力」,六十歲的人就必須聽什麼都「耳順」,七十歲的人則想幹什麼都「不逾矩」。作者:袁新雨孔子的本意真是如此嗎?或者說,怎樣算「立」?「立」又必須在三十歲嗎?
  • 淡定從容,心靜如水
    淡定從容,心靜如水,是人生的一種理性感悟,是達到成功的階梯,是決定一個人的的品質和氣度的決定性因素,是心胸開朗見解通達的生活態度,是人生的一種至高境界,一種超然世外的意識,是塵世中的一種釋懷和灑脫,一句話,這是人生一種至高的境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種心態,這種素質,這種境界,只有如此,我們才會在生活中,為人襟懷坦白,遇事處之泰然,寵辱不驚,微笑而行。
  • 《低調人生》:面對如此赤裸的陳珊妮習慣嗎
    文案上的關鍵字關乎「存款餘額」、「APP」、「團購」、「精華液」、「長相」、「雞排」這些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之瑣事,卻也是每個人真真切切的人生,如此的人生並不夠風光奢華,所以才謂之「低調」。包裝設計:公主這次的封面設計夠低調,甚至敢於在99%都以露臉照為封面的華語市場上隱去了自己的美顏,僅用一條普通的、還帶著一點破邊的牛仔褲就蓋全了《低調人生》的整個封面。
  • 面對困境,最能做到淡定自若、寵辱不驚的四大星座
    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與其不甘心,倒不如淡定自若地面對這一切,寵辱不驚地本著一顆初心做事情才能不受困境的幹擾,繼續保持高水平發揮,這或許才算是好的選擇吧。那麼在十二星座中到底哪四大星座在面對困境,最能做到淡定自若、寵辱不驚呢?趕緊來看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