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黔潤民水歡歌——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水利建設發展回眸

2021-01-17 天眼新聞

風雨兼程水利人,波瀾壯闊治水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貴州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治水興水方針,堅持把水利建設作為頭等民生大事和基礎戰略,舉全省之力破解貴州缺水困局,水利工程實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單一工程到全面建設的重大轉變,水利事業實現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由服務糧食安全到經濟安全再到生態安全的重大轉變。數據顯示,解放初期,全省塘庫總蓄水量只有0.2133億立方米,蓄、引、提各類水利工程總計有效灌溉面積為206.5萬畝,保證灌溉面積148萬畝,僅佔當時全省稻田面積的12.1%。2019年6月,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已達到122.9億立方米,總計灌溉面積達到2438萬畝,全省水利建設呈現出以骨幹水源工程建設為主線,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綠色水電、河道治理、水利扶貧、飲水安全、水利改革、水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項水利事業迅猛發展的可喜局面。    回顧70年貴州水利建設的歷程,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無疑是這一時期最顯著的標誌。該工程從1953年提出「引烏江上遊三岔河水潤澤黔」構想,到2018年建成向貴陽市通水,歷經65年風雨,幾乎穿越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水利建設的全過程。讓我們跟隨黔中水利工程建設這條軌跡,一起見證貴州水利的發展歷程。    生存之盼 興水為民大踏步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東斜坡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雨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179毫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2800立方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豐水省份。但貴州境內巖溶發達,地型切割較深,山地和丘陵佔92.5%,山高坡陡,有水難留,加上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利用率低,又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省份。「稻田掛在山上、河水淌在山下」「豐水又缺水、有水用不上」,這是貴州有史以來就面臨的人水矛盾。    解放初期,貴州水利人就清醒認識到,解決貴州的水困,核心是解決工程問題。只有修建大量的水庫工程,才能蓄得上水、用得上水。    91歲的省水利廳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治平回憶,1953年他從四川調入貴州,隨即參加了對烏江上遊三岔河流域的實地勘察,目的就是解決黔中地區山高水低的農業灌溉難題,勘察一直持續到1957年。1959年,向西引三岔河流域水源灌溉黔中地區規劃形成報告,上報國家水電部。1960年1月,水電部批覆同意黔中灌溉工程列入當年基本建設項目,國家計委也於2月批覆同意工程上馬,但經費列入貴州地方基礎建設項目,也就是中央「點頭」,貴州「買單」。遺憾的是,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貴州同全國一樣,正處於饑荒之中,很多地方連飯都吃不飽,根本拿不出錢來搞這個大工程。結果,水電部和國家計委的批覆只能束之高閣。這一擱就是十幾年。    雖然「黔中灌溉工程」成為遺憾,但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間,貴州省委、省政府為解決人民群眾吃得上飯的問題,提出大興水利,保農業生產,保糧食增收。雖然當時財力微弱、設備落後、技術人才缺乏,但水利人與人民群眾一起肩挑背扛,大興農田水利。特別是1958年,貴州掀起了「書記掛帥、全黨動員、全民辦水利」的建設高潮,全省年均組織200餘萬人投身水利建設。興義圍山湖水庫、鎮寧桂家湖水庫、花溪水庫先後動工興建,一批批農業灌溉水庫、一口口群眾大水缸如聚寶盆,牢牢鑲嵌在黔中大地上。直到1960年全國性的「三年困難時期」,貴州水利建設速度才放緩下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後,1968年,貴州水利建設進入第二次高潮。全省日上工勞動力超過百萬人,最高時達200多萬人。前期緩建的綏陽後水河、習水東風等中型水庫和大批小(一)型水庫工程紛紛恢復開工。花溪松柏山、鳳岡穿阡、餘慶團結、沿河官舟、黎平墨門山等中型水庫和鎮遠紅旗、松桃虎渡口、黎平八舟、思南東方紅、正安良坎、玉屏羅家寨等一批裝機2000千瓦以上骨幹小水電站先後開工建設,各地水利建設現場如火如荼。    經過30年的艱難探索和曲折發展,至1978年,貴州水利人已初步掌握山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規律,築壩技術日臻成熟,糾正長期以來認為貴州巖溶地區不能築壩建庫的觀點,修建小(二)型以上水庫2300餘座(含水電站),塘庫蓄水量達15.75億立方米,是解放前的74倍,灌溉面積達到845萬畝,是解放前的4倍多。15米以上的拱壩就有233座,位居全國之首。這一時期,貴州修復、新建的水利工程在保農田灌溉、保糧食安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6月17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總河長孫志剛(左二)到貴陽市督導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情況,實地巡查南明河河長制落實情況及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杜朋城  攝)

發展之需 春風激蕩水歡騰    三岔河水起水落,仍在默默流淌。    據王治平介紹,改革開放初期,「黔中灌溉工程」項目再次上報水利部,但時過境遷,這一次水利部沒有「點頭」。水利部建議貴州,先建一些中小型水庫,分散式解決缺水問題。這一擱又是好多個年頭。    時光荏苒。1999年9月,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一石擊水,貴州斬絕黔中旱魔的希望與夢想,被再次激發和喚醒。貴州水利人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迅即重新張羅黔中治水的勘測、設計、立項、審批等事項。    時任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院長周建國回憶,加快工程各項設計規劃的任務下達給了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省水利廳給了設計院500萬元設計費,在當時堪稱「巨資」。    苦心人,天不負。2002年4月,《黔中水利樞紐工程規劃報告》及相關專題在北京一次性通過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審查。2003年3月14日,水利部下文批覆,同意貴州從三岔河西水東調。2008年11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2009年1月,國務院批准黔中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書。此事被貴州省經濟學會專家團熱評為2008「貴州十件經濟大事」。2009年11月30日,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10年後,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破土動工。2010年10月,主體工程開工建設。    從黔中水利樞紐工程「二次上書」到主體工程開工建設,三岔河的水又白白淌了32年。    這32年間,貴州水利事業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進入了科學、有序、法治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時期,水利從服務農業逐漸向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服務轉型,在全面推進骨幹水源工程建設的同時,人畜飲水、水土保持、電氣化縣、水政執法、防洪與河道治理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相繼實施起來。    1980年,全國農村人畜飲水工作啟動。1981年,修文縣六桶鄉、龍裡縣谷腳鎮人畜飲水工程開工建設。1982年,省水利廳在貞豐、金沙等縣實施水土保持試點。1983年,施秉、銅仁、玉屏、赤水、鎮遠、鎮寧等6個縣被水利電力部列入第一批農村電氣化試點縣。198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實施,水利事業正式進入依法治水的新時期。1997年,第一期「渴望工程」開始實施。1998年,第一批城市防洪工程、第一批病險水庫治理項目、第一批大中型灌區建設、第一期農網改造項目開始實施。1999年,第一期「解困工程」開始實施。    貴州的「渴望工程」「解困工程」以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為主,俗稱「三小」工程,取法於雲南巧家縣的小水窖,並在雲南巧家縣小水窖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能很好地保護水質,適應貴州山區的特點,在全省得到廣泛推廣。    進入2000年,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貴州作為「西電東送」的能源基地,為小水電開發帶來歷史性機遇。大量社會資金進入小水電開發領域,掀起小水電開發熱潮。與此同時,國家繼續在貴州實施農村電氣化縣與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到2007年,全省實現村村通電。    截至2010年末,全省水利部門共建成水庫2094座,庫容56.14億立方米,年供水能力達到92億立方米,農田灌溉面積達到1372萬畝。建成「三小」工程6.47萬處,鋪設管道18.49萬公裡,累計解決全省2000萬餘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全省共有中小水電站1373座,裝機280.86萬千瓦,實現村村通電;基本建成防汛抗旱工程體系、組織指揮體系、責任制體系和應急預案管理體系;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135平方公裡,許多修復區走上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軌道。

6月25日,省委副書記、省長、省總河長諶貽琴(右一)巡查烏江河長制落實及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張麗  攝)

小康之道 治水興黔大提速    2018年1月28日,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正式實現向貴陽市通水,標誌著該工程正式發揮效益,承載貴州水利人65年的「黔中水夢」正式變成現實,黔中地區從此不再喊「渴」。    「十二五」以來的8年多時間,是貴州水利建設歷史以來最為精彩的篇章。    2011年,這是貴州水利歷史上的關鍵之年,這一年,中央1號文件聚焦水利,省委、省政府搶抓機遇,提出舉全省之力破解工程性缺水難題,同年7月,國務院批覆了《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這是貴州首個國家級層面的綜合規劃。一系列的政策紅利和規劃藍圖,開啟了貴州水利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2013年,啟動水利建設「三大會戰」和小康水行動計劃,貴州目前在建的最大的水利工程——夾巖水利樞紐工程開工。2014年,全面啟動水行政管理、水利投融資管理等8個方面19個專題的體制改革行動。2015年,馬嶺水利樞紐工程宣布開工建設,貴州水利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正式拉開帷幕。2016年,黃家灣水利樞紐工程開工;貴州提出「市州有大型水庫、縣縣有中型水庫、鄉鄉有穩定供水水源」戰略。2017年,貴州出臺《貴州省全面推行河長制總體工作方案》,在全國率先建立從省到村五級河長制和從省到鄉四級「雙總河長」。2018年5月,貴州實現全域零網箱;6月,貴州宣布全面建立河長制,全省4697條河設河長22755名;7月,貴州省啟動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攻堅決戰行動。2019年1月,鳳山水利樞紐工程開工;5月,《貴州省河道條例》正式施行……    「十二五」以來的8年多時間,貴州水利幾乎年年有大事、年年有喜事。可以說,這一時期是貴州水利歷史以來投入資金最大、建設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強、生態治理最好、群眾受益最多的時期。    ——窮省也要幹大水利。貴州水利落後,核心是缺工程,根源是缺資金。為破題貴州缺水困局,助力脫貧攻堅和同步小康,貴州在積極爭取中央支持的基礎上,一方面加大各級公共財政水利投入;另一方面,成立省市縣三級融資平臺,用活財政金融政策,創新投融資品牌,同時,通過各種手段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十二五」以來,全省投入水利建設資金達2495.83億元,年均投入293.62億元。其中2015年以來,連續四年投入超過3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    ——水源工程加速推進。在地方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各級想方設法抓緊抓早水利前期工作,一大批水源工程獲批開工。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十三五」水利規劃中,貴州14座大型水庫、96座中型水庫「入盤」,分別佔全國大、中型水庫規劃總數的17%、14%,排名全國第一。「十二五」以來,全省開工建設了379座(大型4座、中型106座、小型269座)骨幹水源工程,總庫容48.58億立方米。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我省平均每年開工骨幹水源工程60座以上,居全國首位。截至今年6月,全省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已達122.9億立方米。

2017年9月30日下午2點10分,貴州夾巖水利樞紐工程截流成功。( 楊良強  攝)

——民生水利普惠群眾。貴州在加快推進骨幹水源工程建設的同時,全面推進各項民生水利建設,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水利改革發展帶來的福利。「十二五」以來,全省新增農田灌溉1066萬畝,有效保證了我省糧食和相關產業增產增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現全覆蓋,農村群眾和邊遠學校師生飲水安全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新增農村水電裝機69.9萬千瓦,治理病險水庫1176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6萬平方公裡,319條江河得到治理。城市防洪功能和水景觀全面升級,現代化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全面建立,應對水旱自然災害能力全面提升。    ——水利改革破繭成蝶。「十二五」以來的水利大提速,改革無疑是重要的助推器。自2014年全面啟動8個方面19個專題的水利改革行動以來,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逐個破題,全省水利從此煥發生機與活力,多項改革成果走在全國前列。省級水行政管理權力從219項減少到25項,其中行政許可事項從43項減少到5項。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提前全國三年完成任務。水務一體化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基層水利管理走向以片區或流域為單元的條塊結合管理。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質量與安全監管模式取得突破,水利建設市場更加規範和開放。    ——生態之路治水為基。貴州堅持走生態優先之路,堅持把治水作為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上,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從省到村五級河長制,首創從省到鄉四級「雙總河長」,獨創「四大班子人人當河長」,全省4697條河流設五級河(湖)長22755名,凡是老百姓叫得出名字、有常流水的河流都有河長負責。「五級河長大巡河」「百千萬清河行動」「零網箱生態魚」等成為全國河湖治理的創新經驗,2018年貴州河(湖)長制工作獲國務院表彰激勵。建立起全省「三條紅線」和控制指標、實時監控、考核評估「三個體系」框架,完成3個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12個省級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任務,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連續四年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脫貧攻堅水利先行。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特別是「十二五」以來,貴州在全力推進水利建設助力脫貧攻堅進程中,在規劃布局、項目安排、資金保障等方面優先保障貧困地區,貧困地區省級水利投入佔比超過80%。為儘快解決農村群眾「飲水不愁」的問題,我省於2018年7月啟動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攻堅決戰行動,目前已基本實現飲水安全工程全覆蓋,正在進入最後的查缺補漏階段。此外,省水利廳選派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兵強將,駐紮對口幫扶點,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帶領群眾決戰脫貧攻堅。     伴隨新中國的奮進歷程,貴州水利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秉承「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水利精神,苦幹實幹、大幹快幹,竭盡全力為貴州水利建設破題解難、添磚加瓦,貴州水利事業一路高歌猛進,黔山大地處處流水歡騰,在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畫卷中水色耀眼。

此文將在《當代貴州》2019年第31期刊發

王偉康

作者單位 貴州省水利新聞宣傳中心

編輯 付松 周夢蝶編審 王鐵清 顧全

相關焦點

  •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第一個水利綜合性政策文件
    水利部部長陳雷(國新網 賀立強攝影)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0年1月30日(星期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和水利部部長陳雷等介紹三農工作和水利改革發展的有關情況
  • 貴州創新思路開發水利風景區
    烏江峽谷  □本報記者 胡爭上  進入5月以來,貴州水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水利部景區辦、貴州省水利水電建設管理總站支持下,連續在黔西南州冊亨縣  專家們從生態理念、資源整合、景觀布局、歷史文化發掘、民俗風情展示、遊樂項目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完善、服務質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分析定位,提出了系列建議。  貴州水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4年12月,系貴州省水利投資(集團)全資子公司。
  • 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成立
    中國水利網站7月29日訊 (通訊員 蔣文 楊攀 馬嵐)7月29日,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在成都掛牌成立,四川省副省長堯斯丹出席成立大會並為公司授牌。四川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胡云在成立大會上講話。
  • 淮水追夢——淮安水利事業70年發展掠影
    「水利舉而百業興」。為治理水旱災害,歷代淮安人與水旱災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興建了諸多水利工程,積累了豐富治水經驗。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的精神,披荊斬棘七十年、砥礪奮進七十載,在淮安這塊古老滄桑的土地上,掀起了一次次波瀾壯闊的治水高潮,譜寫了一曲曲治水興民的壯麗篇章!
  • 解決「水問題」,註冊資本60億的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7月29日,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在成都掛牌成立。據了解,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是四川省水利廳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資人的省級國有企業,註冊資本60億元。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推進水利事業發展的決策部署和市場化原則,四川水利發展集團(以下簡稱「水發集團」)將聯合四川相關市(州),重點牽頭實施「五橫六縱」等跨市(州)重大水利工程,為加快推進四川引水補水生態水網建設提供投資、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服務。
  • 【回眸2011·水利篇】秦安奏響水利之歌 譜就幸福之曲
    編者按:歲月如梭,轉眼接近年末歲首,讓我們用鏡頭和筆回放2011年秦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的精彩片斷和靚麗剪影,展示重點工作、特色亮點,回眸取得的可喜成績。
  • 浙江省水利廳匯報發言:發展水利風景區 促進生態省建設
    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省水利建設步伐的加快、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在確保水工程安全運行和保護水環境的前提下,積極開發景觀資源,充分利用山林、水面、工程景觀,把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範圍建設成為觀光、休閒、度假、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努力實現水管單位「安全、高效、富裕、美麗」的目標。
  •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二屆成長在貴州優秀企業品牌傳播評選...
    12月27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二屆成長在貴州優秀企業品牌傳播評選」大型活動頒獎儀式暨品牌成果圖片展在貴陽舉行。貴州茅臺酒、中天金融集團、貴州橋梁建設集團、貴州省浙江總商會等品牌、企業、企業家、商協會榮獲「十佳」榮譽稱號,另有35家單位和個人榮獲「提名獎」。
  • 如椽巨筆寫春秋——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湘鄉發展掠影
    湘鄉的經濟更強了:201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48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435倍;湘鄉的群眾更富了: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8100元,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60倍;湘鄉的城鄉更美了:2018年,湘鄉城區建成區面積近30平方公裡,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0倍…… 風雨七十載,如椽巨筆寫春秋。
  • 山東潤民公司:二十年鏗鏘風雨路 書寫彩霞滿天紅
    讓我們走近潤民,用心去感悟潤民二十年的發展之路。從2003年第一家大潤民超市開業,潤民給平邑這座城市帶來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家肯德基店,第一家電影院,第一個連鎖便利店……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如今潤民擁有大潤民超市、萬家福超市、華百購物中心、太平洋百貨、樂購購物廣場等多家大型現代化商場,平邑百姓切切實實的享受著與世界同步的便利生活,真真正正的從潤民的發展、平邑城市化進程中得到了生活品質的提升……潤民的發展是迅速的,在發展的同時
  • 新中國成立60年文化建設與發展
    走向發展 走向繁榮——新中國成立60年文化建設與發展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60年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 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成立,註冊資本60億元
    註冊資本30億的淄博市水務集團揭牌沒多久,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也於近期成立了,註冊資本60億。在產業化進程中,作為環保行業中發展較為成熟的板塊,水務行業也走在前列,開始邁向以效果為導向的一體化發展,這個過程中產業的變革與重構也顯得較為劇烈。        日前,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在成都掛牌成立。   據了解,四川省水利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是四川省水利廳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資人的省級國有企業,註冊資本60億元。
  • 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九)|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的外語教育...
    編者按:與新中國同齡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是新中國高等外語教育發祥地之一。自創建伊始,上外便繼承了革命學校的「紅色基因」,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參與並見證了新中國的歷史發展。
  •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改革的主要歷史經驗
    原標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改革的主要歷史經驗   我軍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不斷尋求自我超越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進行了以精簡整編、調整體制編制為主要內容的13次改革,其中20世紀50年代4次,60年代2次,70年代1次,80年代3次,90年代2次,21世紀初1次。20世紀50年代的改革,奠定了軍隊領導管理指揮體制的基礎和現代化軍隊的基本框架,實現了由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完成了由革命戰爭時期向和平建設時期的全面轉型。1975 年開始的整頓,使軍隊建設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
  • 關鋒: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家形象建構
    國家形象建構是理解、把握新中國成立以來光輝歷程不可或缺的維度,因為建構穩定和向好的大國形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重要的內在關切和訴求,我們對此有自覺的認識和努力。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成就,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各方面的客觀源像,建構了諸如社會主義大國、東方大國、全球性大國等形象,總體上日漸趨好,中國國家形象建構取得很大成績。國家形象建構和新中國建設、發展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良性互動關係。
  • 70周年大會,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系統總結
    10月1日晚,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全球的中華兒女一起目睹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
  • 新時代水利改革發展的總基調
    水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治水矛盾也相應變化。鄂竟平部長指出,我國治水主要矛盾從人民對除水害興水利的需求與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與水利行業監管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這一科學判斷意義重大,深刻洞察了中國國情深刻變化對水利改革發展的要求,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必將對今後水利工作重心和重點任務產生重大影響。
  •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伊寧市城市建設有明顯變化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伊寧市城市建設有明顯變化 新中國成立前,伊寧城市建設雜亂無章,十分落後,全程只有一條半裡長的石子路,其餘全市泥土路。「無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春季融雪時,大街上的泥坑深及腰部,人們戲稱伊寧為「泥濘」。新中國成立後,城市建設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6年,開始鋪修第一條柏油路。1958年,進行第一次城市規劃,伊寧市城市建設納入科學、合理、有計劃的發展道路。
  • 碧水澤潤幸福城——臨海市「十三五」水利事業回眸
    臨海,依水而生,因水而興。回眸過去的5年,臨海市水利事業可謂亮點紛呈: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防災減災能力持續增強、民生水利項目有力推進、行業管理能力規範提升……「十三五」期間,該市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完善防洪排澇體系為抓手,著眼於補短板、惠民生,累計完成水利投資43億元,譜寫了一部氣勢恢宏的治水興水篇章。
  • 「要想水有利,必先利於水」——新中國治淮70周年側記
    70年治淮 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體系  座談會上,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肖幼表示,經過70年治理,淮河流域基本建成水安全保障體系,為流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