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繼續來給大家介紹古代中國鼓吹樂及其起源。
列鼓吹於八音之外,自然是四夷樂;又雲朔野,自然是西北胡樂。近人李德《外族音樂流傳中國史》一書中有《外族音樂與華樂關係表》,認為北狄一系是「漢魏鼓吹一後魏北歌—歷代之鼓吹樂」。也是上承《樂府詩集》之說而來的。
本土與外來二說都有理據,但又都不免偏頗。筆者愚見,鼓吹樂原出中國的軍樂,後來受胡樂的影響而逐漸形成,中原樂與胡樂的比較中,前者稍佔優勢。這首先可用古代軍樂制度的沿革去作證明。《通典·職官七》雲:
鼓吹署:《周禮》有鼓人,掌六鼓四金之音。後漢有承華令,典黃門鼓吹,屬少府。晉置鼓吹令、丞,屬太常。元帝省太樂並鼓吹,哀帝復省鼓吹而存太樂。梁有鼓吹令、丞,又有清商署。北齊有鼓吹令、丞及清商部,並屬太常。隋有鼓吹、清商二令、丞,,至煬帝,罷清商署。大唐鼓吹署令、丞各一人,所掌頗與太樂同。
這段的大意是指鼓吹原出於(周禮)鼓人,後漢屬少府,六朝以來改隸太常,唐以後職能有所改變而與太樂相近,線索很清楚。(歷代職官表)也說:
若《地官》鼓人專司金鼓、節奏,為後世鼓吹署所自出,當為今鑾儀衛、饒歌、大樂之職。
自漢以後,典雅樂者不出太樂、總章、鼓吹、清商 四署。其總章、清商,樂官間置即罷,惟太樂、鼓吹二署歷代相沿,迄唐宋猶並設不廢。
太樂、鼓吹於晉宋間曾一度合併,故《職官表》所說微有誤,但大體則不錯。鼓吹作為軍樂部門,實肇於先秦的鼓人,這表明中國早有和鼓吹樂性質相近的樂隊,鼓吹全出於胡樂的說法並不可靠。
另外,西漢樂府為東漢黃門鼓吹的前身,樂府鼓員則為黃門鼓吹樂員的前身,《漢書·禮樂志》所載具有軍樂性質的樂府鼓員有:
大樂鼓員六人,(嘉至)鼓員十人,邯鄲鼓員二人,騎吹鼓員三人,江南鼓員二人,淮南鼓員四人,巴俞鼓員三十六人,歌鼓員二十四人,楚嚴鼓員一人,梁皇鼓員四人,臨淮鼓員三十五人,茲邡鼓員三人。凡鼓十二,員百二十八人。朝賀置酒陳殿下,應古兵法。
就功能而言,已開東漢黃門鼓吹的先聲。而所列鼓員,南北俱有,並不只限於胡樂。故自軍樂制度的沿革而論,鼓吹樂的起源不可能簡單歸結為出於胡樂。
其次筆者認為,考察鼓吹起源,聲音固然不能保留至今,但從鼓吹所用的樂器人手研究,則不失為可行的辦法。若就上文所言,鼓吹樂所用的樂器大致有鼓、角、簫、茄、鐃、靴等。楊泓《漢魏六朝的軍樂—鼓吹和橫吹》一文根據畫像磚等文物資料,考證鼓吹所用的樂器也和上揭大致相當。
諸樂器中,鼓為中原舊物無可疑,(周禮·地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中略)救日月,則詔王鼓。大喪,則詔大僕鼓」。可見上古中原鼓的種類已非常繁多,且常用於軍旅。作為鼓吹樂人前身的「鼓人」所掌的鼓,自然會被鼓吹樂所繼承。
鼓吹樂所用的蕭即排簫,(世本)說是舜所造,也是中國其來已久之物。簫又有大小之分,短簫饒歌所用的可能是小簫。《爾雅》說「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笠」,要皆中原舊物。是以蕭亢達也說:「短簫饒歌至少有一部分是屬於先秦時期的武樂,是華夏之聲,與用於道路的以簫茄為特點的鼓吹曲有一定差別。」
鼓吹樂中所用的桃,即鞀,《周禮·春官》說是樂官小師所掌教,鄭注云「鞀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此物不在鼓人所掌的六鼓之列,但也是本土貨。《爾雅》雲「大鞀謂之麻,小者謂之料」,戰國嵌錯紋銅豆有一隻大放的形狀,南陽漢畫像石中則有小鞀的形狀。
鼓吹樂中所用的饒「如編鐘而無舌,有柄搖之,以止鼓」。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述》指出:「考古發現的饒為數不多,並且都是出土在川、湘、鄂、皖、蘇等南方地區的戰國時期楚和巴蜀等國(族)製品。」因此,鐃雖不一定為中原之物,但也決非出於北狄胡樂。考慮漢朝劉氏原為楚人,又一度在蜀稱王,劉邦更教軍士習學《巴渝舞》一類軍樂,則鞉從楚、蜀流人中原的可能性甚大。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他日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