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必克英語】,碎片時間提升自己
原創首發:必克英語
眾所周知,民國出才女。她們或是傑出的作家、詩人、翻譯家…
但你知道嗎?這些才女不僅中文妙筆生花,更展現出驚人的外語學習天賦,今天我們看看幾位如雷貫耳的民國才女,看看她們的英語水平到底如何。
張愛玲
首先要講的就是寫出經典名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的作家,張愛玲。
張愛玲青少時期就讀於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聖母瑪利亞女校。這所學校在當時來說可是貴族學校,重視英文教育。
20歲前後,她就用英文寫了《更衣記》、《中國人的宗教》等文章,發表在上海租界的英文報刊上。
後來,她還把自己的中文作品用英文改寫,再翻譯成中文。
1956年,張愛玲將《金鎖記》擴展成英文長篇Pink Tears,後來她將 Pink Tears 改寫成 The Rouge of the North(《北地胭脂》),之後又將《北地胭脂》翻譯成中文版的《怨女》。
經過轟動一時的張胡之戀,她退隱上海灘前往美國。張愛玲後半生的作品很多都是用英語寫的。
其中《重訪邊城》(英文叫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就在美國雜誌發表過。而我們熟知的《小團圓》其實是張愛玲自己翻譯的中譯本,原文也是用英文著述的。
林徽因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金嶽霖先生為才女林徽因寫的輓聯。
林徽因長得好看也就算了,英文水平也是一流。
19歲時,愛好英國文學的林徽因嘗試翻譯了王爾德的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夜鶯與玫瑰》),並發表在《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上。大家來看看其中過得節選:
"No red rose in all my garden!" he cried, and his beautiful eyes filled with tears. "Ah, on what little things does happiness depend! I have read all that the wise men have written, and all the secrets of philosophy are mine, yet for want of a red rose is my life made wretched."
青年哭道,「我園中並沒有紅玫瑰!」他秀眼裡滿含著淚珠。「呀!幸福倒靠著這些區區小東西!古聖賢書我已讀完,哲學的玄秘我已徹悟,然而因為求一朵紅玫瑰不得,我的生活便這樣難堪。」
楊絳
對於楊絳,我們最熟知的可能是她的作品《我們仨》。
其實她不僅是一名作家,更是大學語言教授、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
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譯製過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今天小編找了一首蘭德的《生與死》給大家感受一下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冰心
早在1926年,冰心,在美國韋爾斯利女子學院(Wellesley College)完成了碩士論文——《李易安女士詞的翻譯與編輯》,第一個用英文向西方介紹李清照的詩詞。
冰心不僅是民國時期出色的兒童文學作家,也是優秀的翻譯家。
在1955年到1965年期間, 她先後翻譯了來自8個國家50多部作品,包括詩歌、詩劇、民間故事、書信、小說、散文詩等7種形式。
在這些作品裡,她最喜愛紀伯倫的作品,她說我喜愛紀伯倫的作品,特別喜愛他的人生哲學,對愛的追求。「愛不佔有,也不被佔有」,「真正偉大的人是不壓制別人,也不受壓制的人。」
小編也找了一段冰心所翻譯的紀伯倫的名詩《On Children》選段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 s longing for itself.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以上詩篇選段內容均來自網絡資料,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什麼這些民國才女們英語能學得這麼好?
首先,她們家裡有錢,從小聘請家教,就讀西式學校,要麼直接出國留學······
再者,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下,她們對西方經典作品有著濃厚興趣,並且讀的都是英語原著書,讀著讀著英語就更利索了。
當然,在民國的時代背景下,西方新思潮湧進中國,通過英語這門語言,這些才女們才得以知識女性的角度,利用英語這門語言去了解海外文化,擴展了知識邊界和眼界。
陸谷孫先生在《學位論文:一次智力探索之旅》中說:
Language shapes your thoughts.
學了一門外語,不單多了一條舌頭,多了一對耳朵,多了一雙眼睛,而且多了一個腦袋。
一門語言,它會塑造你的思想,開拓你的眼界,甚至助你登上事業的高峰,這正式語言本身的魅力!
而現代社會,學習英語的門檻已經逐漸降低,從小學接受義務教育開始,少說我們也學過十幾年的英語。
但重卷面的應試英語教育模式也造成了「啞巴英語」的窘況,要想口語講得溜,還是要把英語融合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