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文物古蹟丨沈伯雲故居

2020-09-04 嘉興抽屜

  

位於崇福鎮橫街96號的沈伯雲故居。

  

  歲月留下了老宅,老宅留下了故事,在橫街,有故事的老宅可謂彌足珍貴,晚清收藏名家沈伯雲故居便是其中之一。

  沈伯雲故居位於西寺弄西側南口,今橫街96號內。在屋外幽靜的過道內停駐、觀賞,過道為磚木結構,兩邊的牆體由磚石砌成,牆面白得泛灰,盡顯斑駁,地面因為年代久遠,且未經修葺,顯得有些不平。過道的上頭,由木板拼接而成。一位住在橫街的老人說,別看它現在這個樣子,沈家當年很有名,他家的房子,當時也是很大的。

  沈伯雲,名慶雲,字書卿,別號松癮子,清同治四年(1865)乙丑補庚申科秀才,通說文,精鑑別,家有松癮闇,為庋藏書畫碑帖之所。他在時,嘗自謂:「餘生平無他嗜好,惟喜金石書畫。」

  正因書畫,沈伯雲與晚清著名畫家吳滔之間有過一段佳話。沈伯雲曾任靖江縣令,赴任前,至交好友吳滔作《鄉關四友圖》相贈,題款為「伯雲二兄將之官靖江,吳滔畫此四石為贈,時光緒丁亥二月」。沈伯雲大喜,特請吳昌碩為之題句,不料中途遺失,十分懊惱,吳滔聞訊,又作圖四幅,沈伯雲在畫後題記,說明失畫與補畫的原因,以表感激,由此一時傳為美談。

來源:桐鄉新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桐鄉文物古蹟丨徐自華故居
    圖為位於崇福鎮橫街上的徐自華故居循聲而去,廟弄19號,便是徐自華故居,有三廳一過樓,系晚清建築。   駐足門外,環顧四周,儘管多了一些「格格不入」的現代建築,但是從那一塊塊陳舊的木板上,仍然難掩濃鬱的「書香氣」和「巾幗氣」。儘管經歷了那麼多滄桑變遷,可這座樓舍依然完整。
  • 桐鄉文物古蹟丨程慶國故居
    圖為程慶國故居 記者程新星 攝   程慶國故居在西橫街97號、99號,儘管外牆已經脫落,但是古宅風韻猶存。站在外面,直觀97號處,用古老石頭堆砌,開啟了一條通往裡屋的幽靜小道,在那裡,仿佛能聽到程慶國稚氣的歡笑聲,蕩然迴旋,意猶未盡。再往裡,一扇大木門,漸漸浮現,慢慢打開,就是這扇門,為程慶國開啟了他為人稱道的一生。
  • 桐鄉文物古蹟丨紀目墩
    傳說從前坡上還有一亭,名為「紀目亭」,但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連光緒《石門縣誌》也沒有記載,可見到清末時紀目墩這一古蹟已日見摧圮了。抗戰期間,地方文人鍾桴曾作《御兒竹枝詞》組詩,中有「紀目墩」,云:「北風獵獵雨絲絲,紀目古墩對遙如。聞說當年曾耀武,即今曾不減當時」。
  • 桐鄉文物古蹟丨君匋藝術院
    君匋藝術院是桐鄉市政府為收藏和陳列當代書畫篆刻家錢君陶捐贈家鄉的4083件書畫、印章、書籍等珍貴文物, 於1987年建造的一座集展覽 、講學、研討、創作、休息、娛樂、餐飲於一體的多功能文化設施。   它座落於桐鄉市振興路與慶豐路交江處, 環境優美, 造型簡潔明快,布局疏密有致。
  • 桐鄉文物古蹟丨校場頭
    桐鄉有一條東西貫通的大馬路叫「校場路」,還有一個小村坊叫「校場頭」。「校場」即古代的練兵場,路名、村名均與「練兵的校場」有關。  桐鄉校場大約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佔地18畝,是武舉人和武秀才習武、考試及清兵平時訓練的場所。
  • 桐鄉文物古蹟丨李莊孫家廳
    據1990版《桐鄉縣誌》記載:「李莊漢墓群,位於石門鎮長豐村(現白馬塘村)李莊。1975年3月,在李莊附近平整土地時發現西漢土坑豎穴墓多座。曾出土4公斤重的青銅鐎鬥一件,藏於桐鄉博物館。」  李莊村以族姓而居,清代以前有南北李莊之分,有四個姓氏。
  • 人文桐鄉丨茅盾故居
    三棵老樹,一塊匾額,簡明而又意味深長地繪出了茅盾故居的「今天」。去過烏鎮的人,相信都去過觀前街17號的茅盾故居,120年前的7月4日,也是一個高溫而帶有黃梅天餘味的日子,一代文學巨匠茅盾就誕生在這裡,並在這所老民居裡度過他的青少年時代,後來去上海工作,在文學上功成名就的茅盾依然時常回來陪伴母親,看書創作。
  • 桐鄉這些名人故居背後有故事
    這些年,茅盾故居、豐子愷故居緣緣堂、侯波徐肖冰攝影藝術館、金仲華故居等一大批名人文化場館拔地而起,儼然成為了桐鄉的地標性建築。  這些場館與其背後的一位位桐鄉名人,不僅成為了桐鄉的文化標籤和文化印記,成為桐鄉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張金名片,更成為了每一名桐鄉人都在繼承與發揚著的桐鄉文脈。  「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歲月的長河流去而不可往復,但記憶對人是不可缺失的。
  • 桐鄉文物古蹟丨向陽院
    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桐鄉文物古蹟丨逾橋村大禮堂
    圖為梧桐街道逾橋村大禮堂   逾橋村大禮堂是桐鄉為數不多而且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文革標誌性遺蹟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桐鄉文物古蹟丨宅磚雕門樓
    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桐鄉文物古蹟丨翔雲觀
    而今,觀前街9號的這處歷史遺蹟,不僅是桐鄉市文物保護單位,更重要的是,它為江南古鎮留存下一處飽含歷史變遷的風景,也為古鎮鄉民保存了一份懷舊的情愫。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人文桐鄉丨保安橋畔墨飄香
    吳伯滔為知己沈伯雲重繪「鄉關四友」(即「語溪梅花、縐雲、耐寒、牡丹」四石)的故事,在崇德早已傳為佳話。其子吳徵繼承其父繪事,「卓然自成一家」,與吳湖帆、趙叔孺、馮超然並稱為「海上四大家」。其故居佔地不足半畝,呈曲尺形,園林精緻,境高意邃。「室雅無須大,主貴客來勤」,遙想百餘年來,這屋前不知曾站立過多少虔誠的求畫人。現崇福鎮人民政府已將來鷺草堂復原舊貌,闢為吳滔紀念館。  出保安弄,稍往東,即「守愚堂」。該宅為明代崇德勞氏舊宅,規模宏大。
  • 桐鄉文物古蹟丨一指墳
    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桐鄉文物古蹟丨武廟街:背影之一
    院牆轉角,新嵌了一方石碑:向陽院市文物保護單位——當下給予過往時代的認證麼?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桐鄉文物古蹟丨梵山墳遺址
    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桐鄉文物古蹟丨呂留良墓遺址
    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桐鄉文物古蹟丨勞布政使府第
    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桐鄉文物古蹟丨「洲泉千年吳」家族墓園
    洲泉吳氏是大族,繁衍至今已達二千年,一個家族定居一處,歷史如此漫長,在桐鄉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也是少見的。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桐鄉文物古蹟丨崇福寺畔西寺橋
    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