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隨著內地柴燒的興起,市場上的柴燒茶具琳琅滿目,喜歡柴燒茶具的壺友也越來越多,也有很多問題困擾著初識柴燒的壺友們,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用電、汽窯素燒坯定型,再拿去柴燒是屬於偽柴燒,而且必須上底釉,事實真像網上流傳的這樣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和分享一下這個問題。

現代柴燒從燒制方式上大體分為柴燒「裸燒」、「罩燒」,其中也包含(還原燒制、氧化燒制、強還原燒制、弱還原燒制等燒制技法)。

柴燒「裸燒」一般是指將做好的陶坯,在裝窯的時候直接裸露在柴窯窯倉中,不上釉,柴窯燒制過程中,陶坯自然和火、灰燼接觸,再由窯內的燒制氛圍和陶坯自身所含的微量元素,在陶坯上形成層次豐富,釉色多變,拙樸厚重的柴燒作品。

柴燒「罩燒」是指做好的陶坯依次放在匣缽中,再放進柴窯窯倉,一般可以分為上釉和無釉兩種,用匣缽罩燒燒制氛圍類似汽窯、電窯,陶坯受熱均勻,不受火、灰燼、燒制氛圍的侵蝕影響。上釉柴燒「罩燒」主要是為了讓釉色發色穩定,主要是作者要表達上釉的效果。

柴窯燒制時對陶坯一般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將涼好的陶坯直接裝入窯中,由於晾乾的陶坯內部含有微量水分,在燒制過程中會先進行烘乾,且升溫速度都會比較緩慢。由於陶坯處於半乾溼狀態,陶坯在燒制時受窯內氛圍和氣壓的影響,燒成成品率會相對低些,精品率會相對高些,火焗痕和釉色也會更加豐富,這有點像道教所說的物極必反的道理。

另外一種就是將做好的陶坯,在汽、電窯中燒制到800攝氏度左右定型,再裝入柴窯窯倉燒制,這樣的做法能降低柴燒陶坯的破損率,但是精品率沒有第一種方式多,這也映襯了另外一句話,凡事有得必有失。

偽柴燒一般有以下幾種做法:
第一種是將未燒制的陶坯直接上釉(惉釉、噴釉等)放入電窯和汽窯中燒制,仿柴燒自然天成的草木灰釉,但有噴釉的痕跡,陶坯上不會形成火痕、火刺、結晶、窯汗等疊加的效果,無法純粹的表現「土」、「火」、「灰」交互形成的自然之美。

第二種做法是將坯子放置在汽窯、電窯中,當溫度燒至接近陶坯的溫度燒結點時,通過觀察孔或者火口往窯內投少量的木柴或者其他的可燃物,瞬間形成的煙霧附著在陶坯上,形成煙燻窯變的效果,這種做法是無法形成顏色豐富的天然釉色。

不同的燒制方式和處理方法都是反映了一個陶藝人對陶藝的理解和對自己思想的一種詮釋,如果是對於藝術的追求和詮釋不同,不同的表現形式是沒有異議的,但是如果是作為實用柴燒茶具來講,純柴燒和偽柴燒就會存在很大的茶具。

柴燒茶具所用泥料、燒制時間的長短、燒制氛圍、燒制燃料等因素對陶坯的最終分子結構會有很大影響,對最終的陶性也完全不同,對柴燒茶具實用價值也完全不同。如果只是對藝術擺件只為美觀好看,不同的藝術表現沒有存在異議,但是作為實用茶具很多東西做出來還是要考慮能否經得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