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晚,藍城兩江‧田園牧歌和梅派第三代親傳弟子最美男旦董飛作為共同發起人,邀文化名仕赴一場牧歌雅集高定私宴,傳承民間曲藝,融合藝術與生活。
牧歌雅集丨雅集花絮視頻
董飛老師作為本次雅集主嘉賓不僅是北外日語系高材生,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學碩士,曾就職於中國國家京劇院。其幼習漢劇,2005年拜師梅蘭芳親傳弟子李毓芳,後師從崑曲藝術家張繼青、顧衛英等,是國內崑曲男旦藝術復興第一人。
董飛老師在帶給我們精彩表演的同時,傳播著中國曲藝文化,他說:「作為梅派藝術傳人,傳播京劇文化是我永遠的使命」。
牧歌雅集丨董飛老師雅集照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典雅的茶空間裡,燒得正旺的爐火為家人們驅散了冬日的寒意,燈籠高掛繁光遠綴天。
看似四處閒散的舞者,皆立於空間各黃金點位,一首《南山謠》開場音樂起,舞者或坐或立或遊弋於嘉賓之間歌唱,為雅集拉開序幕。賓客感嘆:「他們的表演,仿佛把我們置身曠野之中,像看著一群孩子在山、水、田、園之間,歡快的邊跳邊唱」。
牧歌雅集丨雅集表演合集
「乾坤分外明,皓月當空,恰便似嫦娥離月宮......」戲腔拉開大幕,八方聽客來,董飛老師扮演的楊玉環正舉杯豪飲,鳳冠霞帔水袖翩翩而動,一筆勾勒的眉角櫻唇,一段花腔婉轉的唱詞,正演繹一篇盪氣迴腸的曲藝,這穿越600年的曲調在耳邊響起時,他本是男兒身,卻柔得像女嬌娥。
牧歌雅集丨董飛老師崑曲表演
董飛老師把崑曲之美演繹在詞的綺麗,曲的婉轉,妝的華美和舞的雅致上,看他嬌柔的身段在臺上一顰一笑一移步,皆是在極致的寫意藝術生活。
崑曲是慢生活,是高品味享受,今天人們熱衷琴棋書畫茶藝、逛園林、有錢有閒,就想回歸慢生活。嘉賓田女士感嘆:「平日的時光,被職場瑣碎、推不掉的應酬,撕成了碎片,偶有這大片的閒散時光,能與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待在一起,方才停下來問自己歸去來兮?」
牧歌雅集丨雅集空間布置
雖然崑曲的閒適和空靈不太容易理解,但至少可以明確,戲曲裡那種理想的詩化人生,是我們想要的,也是已經開始講究回歸自然,享受寧靜的人們漸漸樂於傾聽的。有嘉賓說道:「在這裡,感覺時光變得如此悠長而緩慢,被咫尺之隔的藝術家們所打動,他們的一個臺步,一個眼神,一句唱詞乃至一聲嘆息,都讓我的心上泛起漣漪。」
推杯換盞間,賓客們從傳統藝術雅談到傳統生活方式,大部分嘉賓提出對傳統簡樸、閒趣、雅致的生活方式心生嚮往。沉浸於雅集當下,亦如《蘭亭集序》所述: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牧歌雅集丨嘉賓們暢聊
現場董飛老師把日語、英語融入京劇唱腔,這一藝術的融合創新讓人耳目一新!這又何嘗不是傳統戲曲精神長存的原因。
牧歌雅集丨董飛老師日語演繹
我們寫意藝術來反映生活,又在藝術中去追尋生活。田園牧歌步入大眾心理需求的探索,去追求專屬於國人文化基因裡的精神家園。在當今焦慮化的社會現狀下,田園牧歌想讓家人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這種理想曾被陶淵明準確地表述為「託體同山阿」。
圖丨田園牧歌實拍圖
田園牧歌將戲劇臺上的亭臺樓閣、田園詩意、青山綠水完美地搬到了現實場景:《牡丹亭》裡小院朱扉開、《盛世霓裳》裡的與有榮焉、《貴妃醉酒》裡的天地納君懷……
在復興的傳統生活方式裡,你可以在林中湖居內轉軸撥弦三兩聲、閒談琵琶曲意終,尋覓自己的精神歸宿;又或者陪著家中老人唱崑劇、臨摹古貼以文會友;黃昏時,再約上三五好友,在庭院閒坐家常、互談理想;在此感受藝術和生活相融,享田園牧歌演繹晴耕雨讀,恬淡安適日子。
圖丨田園牧歌實拍圖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未來,我們還將繼續邀請名人雅士共話理想生活,在探討中找尋更多關於美好生活的新思路,與家人一起,構築起屬於國人的理想生活。
牧歌雅集丨董飛和他的朋友們
牧歌雅集,下期再續!
長按二維碼關注藍城兩江·田園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