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運河千年文脈重煥活力

2020-11-05 光明網

蜿蜒3200公裡、流淌2500多年,古老的大運河是活化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

繼去年2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印發之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生態環境部、文旅部等部門近期共同編制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4個專項規劃,並指導沿線8省市編制了8個地方專項規劃,此舉標誌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四梁八柱」的規劃體系已形成。

縱觀上述專項規劃不難發現,強調以文化為引領推動沿線區域協調發展,是貫穿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全過程的一條基本脈絡——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調動大運河沿線城市的資源和力量,通過構建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共同體,形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強大合力。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協同發展的首要前提。以大運河文化帶主軸為重點,著力推進生態功能系統恢復、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努力把大運河打造成山清水秀綠色宜居的美麗運河,是大運河沿線城市共同面對的職責和使命。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內在要求。大運河文化融合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區性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據統計,大運河沿線水工遺產、運河故道、古城古鎮等有1200餘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00餘項,這些都是大運河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是大運河文化的獨特標識,也是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深厚根基。

目前,大運河沿線8省市文化產業位居全國前列,日益成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以融合發展為導向進一步促進大運河沿線文化和旅遊資源疊加、優勢互補,有利於提升大運河旅遊獨特內涵。同時,以文旅融合為抓手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旅遊帶,將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有利於促進沿線區域創新協同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在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同時,沿線區域還疊加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諸多國家戰略,隨著不斷深入實施推進,它們將把大運河沿線城市有機串連起來,形成推動沿線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合力,在共建共享中實現區域創新融合、協調發展,真正讓千年文脈「流動」起來,讓古老的大運河重煥青春活力。

作者:□ 顧 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北京大運河文化節:千年運河「煥」醒古都文旅新活力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 杜燕)大運河畔開園一個多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綠心森林公園吸引京津冀民眾爭相打卡;乘船暢遊大運河成為市民的休閒方式之一……北京持續加大對大運河北京段沿線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千年運河重煥生機,正喚醒古都文旅新活力。
  • 北京大運河文化節:千年運河「煥」醒古都文旅新活力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 杜燕)大運河畔開園一個多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綠心森林公園吸引京津冀民眾爭相打卡;乘船暢遊大運河成為市民的休閒方式之一……北京持續加大對大運河北京段沿線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千年運河重煥生機,正喚醒古都文旅新活力。
  • 大運河「一眼千年」:看古往風韻煥新生的杭州故事
    目及當下,杭州正通過環境保護、文化傳承、活化利用,讓大運河古往風韻重煥新生,歷久彌新。杭州僅存的水城門——鳳山水城門。 蘇禮昊 攝還河於民 重現古樸風韻一部杭州發展史,就是「倚河而興」的歷史。守護遺產 重塑千年文脈江南「倚河而興」,與此同時,沿岸的富庶也為江南沉澱下特色的市井文化和航道建築,位於餘杭塘栖的廣濟橋就是典型代表。
  • 千年文脈煥發蓬勃生機 浙報深讀解讀大運河文化帶
    全文如下:流淌不息的大運河,是活著的歷史。她貫通五大水系,串聯七大古都,連接起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被稱為中華文明的又一條「母親河」。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運河沿線城市要如何串珠成鏈,合力構建大運河文化帶?當現代文明與千年文脈疊加,大運河又將爆發怎樣的發展動能?
  • 詩人彭俐談京杭大運河:中華文脈「曲水流觴」
    碼頭旁,一艘客船挑起明燈靜泊,陣陣越劇咿呀同詩歌朗誦之聲劃破河面,淺唱低吟間,千年前的文人雅集今日重現京杭大運河上。彭俐談京杭大運河 周悅磊 攝「40年前我和同學從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的軌跡一路騎行到杭州。40年後我懷揣著年輕時的夢到故地吟詠,這是我和杭州,和運河的奇緣。」
  • 2020京杭對話發布倡議:讓千年文脈奔流不息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冉文娟)以「運河上的京杭對話,共建共享新未來」為主題的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23日在北京舉行。會上,活動組委會發布了《共建共享大運河文化倡議》。圖為大運河森林公園夜景。
  • 江南文脈 | 無錫:古城文脈千年激蕩 傳承創新書寫未來
    江南文脈 | 無錫:古城文脈千年激蕩 傳承創新書寫未來 2019-10-27 21:10:27來源:無錫博報 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即將開幕
  •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大運河 流動的文化
    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詳細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情況。總書記為什麼要重點關注大運河?從這條文化長河中,我們能夠得到怎樣的啟迪?歷經千年,大運河如何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元代以後,隨著北京成為國家政治中心,大運河的航運目的地也由洛陽轉移到北京。元代對大運河水道裁彎取直,大大縮短了航運裡程,形成了京杭大運河。
  • 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開幕 39項活動邀民眾共守千載文脈
    在運河船工號子聲中,11月7日,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在大運河畔正式開啟。這是北京首次聚合大運河北京段沿線7個區資源打造的一個全新大運河品牌活動。 中新網報導,多項展覽展示、系列非遺表演、律動運河、「雲上運河」、「網紅打卡地」評選等39項主題活動,展現大運河千載文脈,讓社會各界尤其是民眾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了解大運河、親近大運河,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 延續歷史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
    延續歷史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六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強調要挖掘豐厚的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 承韻千年文脈 賡續運河風華 邳州市持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大運河水,延綿流淌,千年不息。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的重要指示。 港口   彩虹飛渡,綰系大運河文脈   3月9日,春雨瀝瀝。   成立於2012年的邳州市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是江蘇省第一家研究大運河文化的縣級民間社團組織,研究會會長、鳳凰集團邳州新華書店總經理劉付凡主持打造的「大運河主題書店」被評為全國「最美新華書店」。研究會編撰的《運河老渡口》即將出版,目前正在組織編寫「大運河鄉土教材」,通過鄉風民情,講好運河故事。
  • 大運河文化帶,這張美圖如何繪
    當現代文明與千年文脈疊加,大運河又將爆發怎樣的發展動能?近日,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簡稱「運博會」)在無錫舉行,大運河沿線30多個城市、境外28個國家(地區)的人們在此聚集,共話運河保護傳承,為大運河發展匯智聚力。大河湯湯,文化綿延。今年是《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啟動之年,也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開局之年。
  •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讓千年文脈流淌不息
    主持人: 本報記者 俞海萍  嘉 賓:  劉佳義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孫慶聚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原中央黨校副校長  閻晶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劉士林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千年大運河
  • 大運河文化帶 這張美圖如何繪
    流淌不息的大運河,是活著的歷史。她貫通五大水系,串聯七大古都,連接起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被稱為中華文明的又一條「母親河」。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運河沿線城市要如何串珠成鏈,合力構建大運河文化帶?當現代文明與千年文脈疊加,大運河又將爆發怎樣的發展動能?
  • 創新傳播文化意義、合理挖掘經濟價值……後申遺時代大運河建設...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5年來,沿線城市再出發,開新局,不斷為這條承載著華夏文化基因的大動脈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運河之美:美在生活萬象中   一河通古今,一脈傳千年。大運河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不僅帶來交通、產業的繁榮,更為人們帶來美麗景觀和美好生活。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認為,大運河的發展首先是交流,其次是融合,第三是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
  • 「運河千年 書院傳習」——「中華文脈營」江蘇常熟開營
    「運河千年 書院傳習」——「中華文脈營」江蘇常熟開營 2020年11月23日 16:5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本次活動以「運河千年,書院傳習」為主題,於世界遺產大運河江蘇段沿線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揚州、南京展開,為期六天的文脈營活動以創新形式的課程傳習方式,在運河沿線展開河道遺產、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等大運河文脈課題的深度融合交流。由臺灣中華兩岸創意城市文化推廣協會組織的兩岸來自臺灣文化教育界、學界及兩岸婚姻家庭優秀代表及青年精英代表等近60人參與本次活動。
  • 大運河,貫穿江南文脈的一道活水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近日,首屆江南文脈論壇在無錫開幕,大運河當然是無法迴避的話題。
  • 讓運河千年歷史文脈「流動」起來
    圖為大運河衛河(永濟渠)琵琶島的旖旎風光。濬縣文物旅遊局供圖【鶴壁新聞網訊-鶴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李丹丹】兩架青山一溪水,十裡城池半入山。濬縣,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大運河結緣千年之久。衛河(永濟渠),呈西南—東北走向穿越濬縣縣境,不僅孕育了濬縣古城、大伾山石佛、黎陽倉遺址等文化景觀,還衍生出泥咕咕、大平調、民間社火、正月古廟會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載著千年的運河故事。
  • 「文脈頌中華·e頁千年」網絡主題傳播:走近中華文明瑰寶——古籍...
    古籍善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沉澱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基因,勾勒著中華文明綿延千年的發展脈絡。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切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下,光明網聯合中國國家圖書館推出的「古籍善本·文明瑰寶」網絡專題於5月15日正式上線,「文脈頌中華·e頁千年」中華古籍善本網絡主題傳播拉開序幕。
  • 「穿越時空的大運河」小程序亮相服貿會:把千年運河文化裝進手機
    數位技術復現大運河前世今生,把千年運河文化裝進手機 人民網記者 鮑聰穎攝以動漫遊戲傳播中華文化的方式,正日漸受到年輕人喜愛在服貿會文化服務專題展中,中國大百科出版社攜手騰訊打造的「穿越時空的大運河」小程序亮相展區,通過劇場解說、3D模型演示、歷史長卷互動等形式,再現了大運河古今風貌,通過數位化技術讓世界遺產重煥生機,有力推動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