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3200公裡、流淌2500多年,古老的大運河是活化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
繼去年2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印發之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生態環境部、文旅部等部門近期共同編制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4個專項規劃,並指導沿線8省市編制了8個地方專項規劃,此舉標誌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四梁八柱」的規劃體系已形成。
縱觀上述專項規劃不難發現,強調以文化為引領推動沿線區域協調發展,是貫穿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全過程的一條基本脈絡——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調動大運河沿線城市的資源和力量,通過構建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共同體,形成推動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強大合力。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和區域協同發展的首要前提。以大運河文化帶主軸為重點,著力推進生態功能系統恢復、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努力把大運河打造成山清水秀綠色宜居的美麗運河,是大運河沿線城市共同面對的職責和使命。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做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內在要求。大運河文化融合了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區性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據統計,大運河沿線水工遺產、運河故道、古城古鎮等有1200餘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00餘項,這些都是大運河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是大運河文化的獨特標識,也是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深厚根基。
目前,大運河沿線8省市文化產業位居全國前列,日益成為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以融合發展為導向進一步促進大運河沿線文化和旅遊資源疊加、優勢互補,有利於提升大運河旅遊獨特內涵。同時,以文旅融合為抓手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旅遊帶,將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有利於促進沿線區域創新協同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在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同時,沿線區域還疊加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諸多國家戰略,隨著不斷深入實施推進,它們將把大運河沿線城市有機串連起來,形成推動沿線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合力,在共建共享中實現區域創新融合、協調發展,真正讓千年文脈「流動」起來,讓古老的大運河重煥青春活力。
作者:□ 顧 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