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鑑真東渡》何以感動日本

2020-12-18 日本頻道

原標題:何以感動日本

用音樂詮釋鑑真心路引發共鳴

歌劇《鑑真東渡》何以讓日本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個問題,創作前就一直徘徊在導演刑時苗的腦中。為此,他特意拜訪早稻田大學的一位教授:鑑真對日本人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教授只回答了兩個字:恩人。

歷史上,鑑真不僅把佛教的律宗正式帶入日本,改良了日本傳統的木質建築,而且給日本帶去了中醫中藥的知識,一直被日本視為文化恩人。然而,這樣的題材,用歌劇該如何表現才能打動人心?

編劇馮柏銘在談及最初的創作時,坦言十分困難,一開始甚至覺得「無可發揮」。作曲唐建平也表示,這是佛教題材,又是一代高僧,無論從故事、音樂或思想境界,表達難度都非常高。簡而言之,這部劇既要表現出佛教元素,又要音樂好聽,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動人心魄,對任何一個創作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在長達3年的創排過程中,主創團隊多次尋訪揚州與日本奈良等地,收集和提煉歌劇素材。馮柏銘在揚州和奈良發現了兩盞互相映射的長明燈,決定以此為勾連,去映射鑑真「心靈上的渡」:從內心糾結到懷疑,到克服內心困難義無反顧。唐建平也找到了音樂上的情感爆發點:如鑑真在面對榮睿死去、徒弟離開、雙目失明時的悲憤、質疑和頓悟。「這部作品我們有意淡化了故事衝突,將表達偏重於人性、心理,鑑真的心路,全劇的高潮其實是這位高僧在挫折與矛盾中對於佛法的頓悟。」唐建平稱。

可以說,無論作曲、戲劇結構、導演手法還是舞美設計,歌劇《鑑真東渡》都做到了構思精巧、匠心獨運。奈良縣知事荒井正吾在看完整場演出後如此評價:「歌手的音量和旋律,以及作曲的活力都讓我吃驚。雖然故事本身就非常具有戲劇性,但是真要搬上舞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為此,我曾一度擔心。但是看完後,我覺得他們真的是用音樂的語言,對鑑真東渡的故事進行了很好的詮釋。」

展示文化交流的現實意義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有一件國寶級文物即乾漆夾薴鑑真坐像,僅在每年的6月6日向世人開放。如今,寺內複製了兩尊鑑真像,一尊在唐招提寺供遊人拜謁,另一尊則給了中國揚州的大明寺。

歌劇《鑑真東渡》中,來自揚州大明寺的仁如法師以別致的方式參與演出——全程盤坐在舞臺一側的蓮花座上誦經,《大悲咒》《華嚴經》《心經》等佛法經典,除了潛移默化推動劇情,這個創意也營造了一種蕩滌心靈的氛圍。

歷史上,為弘揚佛法,鑑真和日本僧人榮睿各自遠離故土,客死異鄉。為了表達他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劇中還特別插入了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的旋律和《難波津》等日本曲調,讓人動容。

「我們還在劇裡安排了中日兩位古箏演奏者,其中中國的古箏就是我們現在的樣子,而日本的還保留了當年從中國傳入時的13弦,她們在舞臺的兩側演奏,展現了某種文化的同源,心靈的交流,進而以其不同的現代風貌展現了文化交流的現實意義。」唐建平介紹。他表示,昔日鑑真用佛法普度眾生,今天歌劇《鑑真東渡》希望用音樂來傳達美好的情感,表達現代中國人對理想、對美好、對諾言、對和平的認識和追求。

據出品方江蘇省演藝集團介紹,歌劇《鑑真東渡》於日本首演獲得成功後,將於2月5日至6日「回歸」中國,登臺國家大劇院。此外還將在今年參加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相關活動,再啟在日本的深度交流演出。

(責編:袁蒙、陳建軍)

相關焦點

  • 中國史詩歌劇《鑑真東渡》再度唱響日本
    新華社東京7月5日電(記者方藝曉 馬崢)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由中國江蘇演藝集團打造的原創史詩歌劇《鑑真東渡》5日再度在日本東京公演。  歌劇《鑑真東渡》講述了大唐高僧鑑真歷經千辛萬苦前往東瀛弘揚佛法的故事。
  • 原創史詩歌劇《鑑真東渡》在日本首演成功
    新華社東京12月21日電(記者華義)為了紀念鑑真東渡這一中日交流史上的千古佳話,原創史詩歌劇《鑑真東渡》20日在東京奧查德劇場成功舉行首演。歌劇歌頌鑑真慈悲普度的悲憫情懷、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意志。
  • 歌劇《鑑真東渡》拍電影了!
    歌劇《鑑真東渡》9月6日-9日,歌劇電影《鑑真東渡》在南京紫金大戲院順利完成前期拍攝工作。這也是繼《運之河》之後,我省第二部原創歌劇被搬上大銀幕。歌劇《鑑真東渡》由省委宣傳部組織指導、省演藝集團創排,講述了唐代高僧鑑真大師應日本國僧人邀請,先後六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日本,傳播唐朝文化的故事。讓專業觀眾稱頌的是,在這部中國原創的歌劇中,人們聽到了很多富有中國特色的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及合唱段落。「這部歌劇充分證明,我們用國際化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創新是成功的。
  • 歌劇《鑑真東渡》國內首演 講述中日文化交流往事
    :   中新社北京2月6日電 (記者 高凱)講述中國唐代高僧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故事的歌劇《鑑真東渡》2月5、6日連續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這是該劇繼去年12月在日本成功首演後,在國內舞臺首度亮相。
  • 因為一個承諾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捨身弘法
    江蘇演藝集團精心製作了一部《鑑真東渡》原創歷史歌劇,並登陸日本,這在傳遞「鑑真精神」和促進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鳳凰衛視1月7日《文化大觀園》,以下為文字實錄:解說:江蘇原創史詩歌劇震撼日本,兩國共同紀念盲聖「鑑真大和上」。
  • 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
    再現江蘇大地的磅礴史詩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快報訊(記者王子揚)鑑真苦心孤詣六次東渡,終於得償所願。大運河綿延千年,隋煬帝、唐高祖都在這裡留下過身影。《鑑真東渡》《運之河》是江蘇歌劇的代表作,自誕生之日就受到海內外觀眾的青睞。3月10日,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復工的第一天,排練的就是這兩部作品。
  • 陶生侃大唐16-鑑真東渡
    鑑真問弟子們有誰願意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去日本傳法。弟子們全都沉默不語。鑑真生氣地說:「為了弘揚佛法,命又算什麼!你們不肯去,那就我去!」弟子們被鑑真的勇氣所感動,當場就有21個人表示願意一起去。743年,55歲的鑑真及弟子21人,連同4名日本僧人,開始造船。當時唐朝嚴禁私人出國,但同行的日本僧人搞到了宰相李林甫的公函,所以地方官沒有阻攔他們。
  • 原創歌劇《鑑真東渡》在臺灣上演 星雲大師全程欣賞
    《鑑真東渡》,六月首度來臺演出。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唐朝高僧鑑真大師親率弟子離開揚州,東渡日本弘法;一千二百多年以後,《鑑真東渡》來到佛光山,星雲大師親臨現場,全程欣賞,側著右耳「聽」完兩個半小時的演出。
  • 《鑑真東渡》大阪公演 「難波津」再架中日文化交流橋梁
    交匯點訊繼7月5日、6日在東京演出後,中國原創史詩歌劇《鑑真東渡》11日又在大阪歐力士(ORIX)劇場進行公演,這是該劇在大阪的首次演出。熟悉的歷史人物,新穎的舞美呈現,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深深震撼了現場2000多位觀眾。
  • 鑑真和尚東渡,真的到日本了嗎?
    日本派遣了很多遣唐使來唐學習關鍵的技術,這在當時實在是友好的往來,不過他們去還有別的目的那就是邀請唐代的高僧鑑真和尚去日本傳授佛法,究竟鑑真和尚到日本了嗎?他在日本真的傳授佛法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那一年正好是公元742年,鑑真和尚正在大明寺,突然就來了兩個人要見他。原來是日本來的遣唐使,在當時中日友好,而鑑真和尚也出於這種友誼,決定去日本傳授佛法。
  • 鑑真東渡日本,給日本帶去哪些影響?
    我們中學課本就知道唐朝的鑑真和尚為弘揚佛法,六次東渡日本的事跡。前五次雖歷經千險,卻始終沒有成功,第六次東渡時,鑑真大師已經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但是他屢挫屢敗永不放棄的決心終於感動了上天,成功踏上了前往島國弘揚佛法之路。
  • 鑑真東渡弘法
    唐鑑真大和尚東渡日本傳法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徐福之後,東渡日本的中國人中,最有名的當屬唐朝的鑑真大和尚了。鑑真:(688—763)中國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俗姓淳于,廣陵陽江人(即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唐朝的揚州在當時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寺廟林立,僧徒信眾繁多。鑑真就出生於一個篤信佛教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揚州大雲寺燒香禮佛。
  • 鑑真東渡日本,真是去當漢奸的?也有人說,他是被聖德太子感動了
    鑑真東渡,在東亞歷史上一直都被視為中日兩國友好的典範。但是,由於近代中日之間的仇怨,很多人不自覺採用「輝格史觀」來看待鑑真東渡,認為鑑真東渡是去當漢奸的,並且還帶走了一些東西,讓後世詬病數千年。那麼,鑑真東渡的目的是什麼?並且,他帶走了哪些東西?據史料記載,7世紀的新羅(韓國)和日本,都奉行佛教立國思想。
  • 《鑑真東渡》震撼美國觀眾,中國「詠嘆調」引發世界共鳴
    美國東部時間6月22日晚上七點半,中國歌劇《鑑真東渡》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大衛寇克劇院隆重上演,該劇以鑑真東渡的史實為依據,藝術再現了1200年前世界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話,劇中鮮明的中國風骨和東方氣韻深深震撼了美國觀眾,謝幕之時
  • 鑑真像東渡日本:新鑑真像東渡啟程 千秋法緣中日相續
    新鑑真像東渡的文化航程(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新鑑真像」東渡日本交流活動由江蘇揚州文峰寺、日本壬生寺主辦,活動從5月11日開始,在揚州舉辦茶道、花道、書畫攝影展以及新老鑑真像會面儀式;5月12日在文峰寺舉行新鑑真像迎請、開光、恭送法會以及啟航儀式,5月14日,鑑真像將護送至上海港,登上「新鑑真號」東渡日本,抵達日本後,將在奈良唐招提寺舉行新老鑑真像會面儀式。
  • 鑑真大師六次東渡日本,第六次東渡成功,弘揚了佛法
    早上好啊,今天小編講一個即使失敗了很多次也依然不放棄東渡日本的僧人,鑑真大師,當然了在說他前先來介紹一下他待過的寺廟。大明寺建於大明年間,故稱大明寺,又名法淨寺。隋朝時期寺內建悟靈塔安放舍利,改稱棲靈寺。寺處隋宮之西,亦稱西寺。清康熙時忌諱"大明"二字,又改法淨寺,1980年恢復大明寺之稱。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日本學者中村新太郎《日中兩千年》言:「做豆腐的人們,都把鑑真和尚作為自己的始祖,尊榮備至。據說,做豆腐的方法,就是鑑真和尚從中國傳往日本的。」鑑真(688—763),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和豆製品業、製糖業祖師。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鑑真東渡日本,如果故意忽略中日友好交流、傳播中原文化的歷史意義,那麼帶到日本的王羲之書法真跡《喪亂帖》會被後人詬病,因為中國至今還為沒有王羲之真跡而遺憾!遺憾往往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所以就要找到渲洩的口子,這個口子是什麼呢?鑑真偷渡日本變成了把柄!
  • 鑑真和尚為何執意要東渡日本?
    文|了包鑑真是唐朝名僧,歷時十二年,遭遇五次失敗、雙目失明,仍堅持東渡。那麼鑑真為何如此堅持要東渡日本呢?(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探討鑑真東渡原因之前,有必要對鑑真東渡前的經歷做一介紹。鑑真是揚州人,14歲時隨父遊至揚州大雲寺,見佛像心中有感,自願出家。公元705年鑑真從南山律宗(指佛教宗派)大師——道岸受菩薩戒(指佛教戒律),兩年後,他從揚州出發到洛陽和長安求學,次年,在長安實際寺從恆景大師受具足戒(亦指佛教戒律)。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鑑真是中國大唐的和尚,但卻是整個日本的神。鑑真瘋狂東渡,造成了日本瘋狂的造神文化,日本是個內心驕傲的民族,但卻崇拜強者。日本從老到小,無論什麼時代,提起鑑真來都能跟你講上兩段故事。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曾經說過,吃水不忘挖井人,鑑真大師就是日本的挖井人。可見鑑真大師在日本是多麼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