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何以感動日本
用音樂詮釋鑑真心路引發共鳴
歌劇《鑑真東渡》何以讓日本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個問題,創作前就一直徘徊在導演刑時苗的腦中。為此,他特意拜訪早稻田大學的一位教授:鑑真對日本人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教授只回答了兩個字:恩人。
歷史上,鑑真不僅把佛教的律宗正式帶入日本,改良了日本傳統的木質建築,而且給日本帶去了中醫中藥的知識,一直被日本視為文化恩人。然而,這樣的題材,用歌劇該如何表現才能打動人心?
編劇馮柏銘在談及最初的創作時,坦言十分困難,一開始甚至覺得「無可發揮」。作曲唐建平也表示,這是佛教題材,又是一代高僧,無論從故事、音樂或思想境界,表達難度都非常高。簡而言之,這部劇既要表現出佛教元素,又要音樂好聽,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動人心魄,對任何一個創作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在長達3年的創排過程中,主創團隊多次尋訪揚州與日本奈良等地,收集和提煉歌劇素材。馮柏銘在揚州和奈良發現了兩盞互相映射的長明燈,決定以此為勾連,去映射鑑真「心靈上的渡」:從內心糾結到懷疑,到克服內心困難義無反顧。唐建平也找到了音樂上的情感爆發點:如鑑真在面對榮睿死去、徒弟離開、雙目失明時的悲憤、質疑和頓悟。「這部作品我們有意淡化了故事衝突,將表達偏重於人性、心理,鑑真的心路,全劇的高潮其實是這位高僧在挫折與矛盾中對於佛法的頓悟。」唐建平稱。
可以說,無論作曲、戲劇結構、導演手法還是舞美設計,歌劇《鑑真東渡》都做到了構思精巧、匠心獨運。奈良縣知事荒井正吾在看完整場演出後如此評價:「歌手的音量和旋律,以及作曲的活力都讓我吃驚。雖然故事本身就非常具有戲劇性,但是真要搬上舞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為此,我曾一度擔心。但是看完後,我覺得他們真的是用音樂的語言,對鑑真東渡的故事進行了很好的詮釋。」
展示文化交流的現實意義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有一件國寶級文物即乾漆夾薴鑑真坐像,僅在每年的6月6日向世人開放。如今,寺內複製了兩尊鑑真像,一尊在唐招提寺供遊人拜謁,另一尊則給了中國揚州的大明寺。
歌劇《鑑真東渡》中,來自揚州大明寺的仁如法師以別致的方式參與演出——全程盤坐在舞臺一側的蓮花座上誦經,《大悲咒》《華嚴經》《心經》等佛法經典,除了潛移默化推動劇情,這個創意也營造了一種蕩滌心靈的氛圍。
歷史上,為弘揚佛法,鑑真和日本僧人榮睿各自遠離故土,客死異鄉。為了表達他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劇中還特別插入了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的旋律和《難波津》等日本曲調,讓人動容。
「我們還在劇裡安排了中日兩位古箏演奏者,其中中國的古箏就是我們現在的樣子,而日本的還保留了當年從中國傳入時的13弦,她們在舞臺的兩側演奏,展現了某種文化的同源,心靈的交流,進而以其不同的現代風貌展現了文化交流的現實意義。」唐建平介紹。他表示,昔日鑑真用佛法普度眾生,今天歌劇《鑑真東渡》希望用音樂來傳達美好的情感,表達現代中國人對理想、對美好、對諾言、對和平的認識和追求。
據出品方江蘇省演藝集團介紹,歌劇《鑑真東渡》於日本首演獲得成功後,將於2月5日至6日「回歸」中國,登臺國家大劇院。此外還將在今年參加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相關活動,再啟在日本的深度交流演出。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