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自媒體時代大眾傳播的輿論拐點作用

2020-12-05 人民網

巴菲特說,只有等退潮後,才能看見究竟是誰在裸泳。不到事情發展的最後一刻,無人可知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現代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即時傳播成為可能,碎片化傳播日益成為人們傳播信息時的主流模式,「一吐為快」的傳播心理,促使信息發布者將未加核實的消息傳播出去,事實被肢解開來,很難呈現事情的所有真實面目。

一、 自媒體時代,多發的輿論反轉劇

2013年年底,新華網排版了名為「見證真相2013,我們一起圍觀過的反轉劇」專題欄目,這是反轉劇第一次以公開的身份進入社會公眾視野,隨後幾年,反轉劇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各界人士也越來越關注這一新媒體時代出現的特殊輿論現象。

2014年4月21日,一段名為「香港街頭小便,大陸夫妻與港人發生衝突」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依據最先發布出來的視頻,「事件被描述成內地遊客縱容孩子在香港街頭小便,在被港人指責拍照後,雙方發生爭吵,孩子父母動手打人的版本。矛頭再次指向內地遊客陋習,而內地遊客和香港人的摩擦近幾年屢見報端。[1]」此段視頻以孩子父母與阻止當街小便並拍攝視頻的兩位青年人雙方衝突為主,展現了矛盾衝突最為激烈的畫面。從視頻名稱可以直觀獲取的關鍵詞「香港」「大陸夫妻」,當兩者同時出現時,社會公眾依據既有的社會認知,公眾習慣於將矛頭指向大陸遊客種種陋習。次日,另一段更加完整的視頻被公布,還原事件真相的同時致使劇情發生反轉。這段更為完整的視頻顯示,孩子的父母當時有極力向在場人員解釋衛生間人太多,孩子憋不住,並且在孩子小便時母親專門用紙尿布接住,並沒有遺留到地面上。這時聲討大陸夫妻不文明的聲音逐漸變小,紛紛表示諒解,並且有人認為這是針對大陸人士而引發的事故,還指出視頻拍攝者侵犯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可以對拍攝者提出控訴,「大陸夫妻」的字樣更是引發內陸人的憤憤不平,在人們為大陸夫妻抱不平的時候,也有人開始從更為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再是開始時的義憤填膺,民眾輿論開始趨於理性化。

輿論反轉在自媒體時代已是常態,新聞的反轉「主要以戲劇化、娛樂化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2]。事件的發展總是顯得撲朔迷離,往往呈現出「喧譁過後,一地雞毛」的慘狀。斯泰賓在《有效思維》中寫到「人們面對紛繁多元、層出不跌的新聞事件,總會習慣性藉助現實的、簡單的語言找到方便解答的草率態度」[3],事情未經完全呈現,人們就迫不及待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先吐為快」的表達方式成為自媒體時代的主流。亦如2015年關注度較大的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隨著視頻的不斷填充,人們的輿論認同亦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反轉。

2015年5月3日,網上瘋傳一段視頻,成都一名男司機暴打女司機,「35秒內,男子多次踢中女司機臉部,導致女司機右肩骨折、腦震蕩,身上多處淤青。」[4]5月3日《華西都市報》如是報導:「男子衝上前對著女司機頭部踹了一腳,女司機從地上爬起來後還沒站穩,男子再次用手擊打她的頭部,把她第二次摔到地上,然後衝過去用右腳連踹女子頭部兩次。女司機試圖站起來,但是還沒站穩,男子再次衝過去對她頭部踹了一腳,在女子踉蹌著試圖往旁邊逃開的時候,他又追上去踹了她腰部一腳……」[5]。極具畫面感的描寫易使受眾產生代入感,更是極大地刺激公眾的感官。女司機盧某在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被打的原因是「可能轉彎的時候有點擋住後面車子的路」,面對當事人敘述的關於被打的原因及被打的現場視頻,再牽扯到「女司機」的話題,公眾紛紛譴責男司機「喪心病狂」「沒素質」,輿論呈現一邊倒的態勢,此時媒體亦是紛紛報導為女司機正名。「事件已經逐步在社會輿論空間中形成超越事件本身的,圍繞新聞事件產生各種情緒的『瀰漫性氛圍』,這種擴散性的瀰漫過程會導致新聞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屬性被社會輿論所定性,使得受眾在外界輿情的觸動下,刺激自身的情緒反映,成為面對同類事件的思維定勢與內在感知。」[6]

然而隨著男子車載記錄儀中的視頻被發布出來,視頻顯示女司機在駕車過程中曾多次變道、超車,並兩次別了男司機的車輛,甚至曾導致男司機被迫駛入非機動車車道,險些撞上自行車,男司機「車內的孩子也在哇哇大哭」,事情被填充的更加完整,人們對事情的看法亦隨之轉變,人們覺得女司機在接受採訪時不應該將其在駕車過程中做出的極其危險的行為描述的如此簡單。之後,男司機在警局認錯道歉的視頻被公布,同時對比的是該位女司機多次違章的記錄,此時,輿論對女司機仍有支持,根據新浪網2015年5月5日發布的「女司機數次變道惹怒男司機被暴打,你怎麼看?」投票話題顯示,當參與人數為5799人時,認為責任在男司機的投票佔有17.3%,認為責任在女司機的已佔有68.8%,後真正導致輿論逆轉的卻是隨後女司機的行為。其接受媒體的採訪時並不認為自己有錯,至此,輿論已經完全反轉。

此次事件中導致輿論反轉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為重要的當屬男司機車載視頻的公布,男司機的車載視頻對該事有更為完整的記載,與最初公布出來的視頻相比,不同的地方則為對事件還原的完整程度,即視頻拍攝時間切入點的不同。

從以上幾起因視頻內容被傳到網絡空間而引發的輿論反轉劇中,我們可以看出,事情大致的起承轉合:一段視頻被播出——引發公眾關注——公眾做出評論——輿論呈現最開始的傾向——更為完整的視頻內容被播出——輿論發生反轉。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至關重要的,甚至是決定著輿論倒向的關鍵點,就是「更為完整的視頻被播出」,而這中間主要是視頻拍攝切入點的不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等與會並致辭。【詳細】

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詳細】

相關焦點

  • 自媒體時代主流輿論場
    【摘要】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自媒體在媒介傳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與傳統媒體不同,自媒體時代的主流輿論場更具自發性,遵循自下而上的規律表達群眾的觀點和期望。為有效發揮主流輿論場的作用,一方面,應以主流價值觀為核心,以國家治理需求為導向;另一方面,應保證傳播內容的真實性,不斷豐富傳播形式。
  •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兩個轉變
    [1]Web3.0時代,依託黨媒為核心的主流媒體構建的官方輿論場依然承擔著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職責,而微博、微信、博客、論壇和視頻網站等自媒體組成的民間輿論場具有非權威性、非制度化、零散化的特徵,匯聚著形式多樣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極易搞混人們的思想,消解官方輿論場的傳播效力。
  • 自媒體時代大眾傳媒話語權的嬗變
    從時代發展的角度,探討了大眾傳媒話語權從精英主義到消費主義的歷史嬗變,以及自媒體時代對大眾傳播活動的影響和給公眾大眾傳播話語權的獲取開闢了新的歷史時期。究其原因,除了大眾傳媒因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的獨特作用而受到嚴控外,大眾傳播活動中以傳媒機構為主導的現行傳播秩序,造就了媒體出於自身利益對公共話語權的霸道控制,導致大眾傳媒在提供意見表達平臺功能方面註定成為緊缺的社會資源,只能聽和看卻不能訴說的單向藩籬最終結果就是傳媒機構由「居間」、「把關人」成為大眾傳媒話語權的佔有者,大眾傳媒社會公器化淪為一句空話。
  • 社交媒體時代微博在公共輿論中的情感喚起研究
    關鍵詞:社交媒體;微博;公共輿論;情感喚起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8-0000-03 一 引言 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與發展關鍵時期,由大眾媒介引發的公眾輿論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網絡社會結束了大眾傳播渠道的封閉,從網絡論壇、博客到微博、微信、快手、抖音,普通用戶可資利用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進入門檻越來越低,聲量越來越大 。這是網絡輿論的優點也是缺點,它既可以迅速而直接的反應民意,但是也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而歪曲事實。
  • 淺析自媒體對司法的影響及其對策
    一、自媒體概述  (一)自媒體的定義  自媒體(We Media),即公民媒體(citizen-produced media),是指「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接之後,一種逐漸開始理解普通大眾是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 自媒體時代社會風尚引導問題研究
    這反映了一些自媒體,一味追求點擊量而打造「爆款文章」,不負責任地販賣焦慮,傳播喪文化,騙取流量,賺得盆滿缽滿,坐擁大量粉絲而不珍惜手中的話語權,為社會大眾引導錯誤的價值觀,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咪矇事件」的本質可以定義為違背媒體良心、唯流量是從的精神傳銷。
  • 警惕自媒體輿論場中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表達的「泛自由化」
    這是一個思想多樣化的時代,追求個性表達無可厚非,但在自媒體上開始出現一種追求極端個人主義且愈演愈烈的現象,為了追求出名或金錢,各種低俗的、有悖於社會主義傳統道德觀念的表達內容層出不窮,炒作方式不一而足,不斷衝擊著社會大眾的道德底線。
  • 自媒體時代如何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
    自媒體時代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面臨的挑戰自媒體時代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一是自媒體「去中心化」與「碎片化」降低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認同度與吸引力。自媒體即時、無過濾發布信息的方式,抹去了邊緣與中心的界限。
  • 輿論反轉研究的文獻綜述
    網絡受眾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和媒體從業者片面報導新聞事件等因素,導致在新聞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輿論出現倒戈,這種輿論反轉的背後反映的是社會集體情緒的爆發,無論是「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還是「手術臺自拍事件」等輿論反轉的新聞都將如何避免謠言傳播的問題擺在大眾面前。
  • 主流媒體如何利用自媒體媒介傳播正能量-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方面,自媒體媒介成為廣大群眾信息交互、社會交往、表達訴求和建言獻策的重要工具,成為群眾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隨著自媒體媒介的日益普及,網絡信息傳播短板日益暴露,其門檻較低、虛擬場域以及高度自由化、信息碎片化和傳布去中心化的特點,深刻影響了輿情、誤導了輿論,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主流媒體宣傳工作的部分效能,成了阻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效能發揮的負能量。
  • 淺析網絡輿論監督
    網絡輿論監督,作為網絡資訊時代的一個產物,也迅速發展起來,業已成為廣大網民表達意見、行使監督權的平臺。自網際網路在國內出現以來,國內外的每一件重大事件,都會在網絡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和激烈的辯論,形成強大的公共輿論。與此同時,關於網絡輿論監督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 淺析「熱搜」機制下的大眾傳播
    這些設有「熱搜」機制的社交平臺在現代信息社會中通常扮演著人們所謂的「公開的意見和信息廣場」的角色 ,這就使得「熱搜」機制自然而然成為了輿論陣地 ,同時也承擔了議程設置的重任。議程設置是大眾傳播媒介影響社會以及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的重要方式。
  • 會展業在自媒體時代的傳播和整合營銷
    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是「浪淘沙」式的,對包括會展業在內的平臺行業的傳播和營銷影響也是這樣。 我們所處的這個自媒體時代 自媒體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
  • 網絡時代大眾傳播的迎合與引領
    他認為:大眾傳播由一些機構和技術所構成,專業化群體憑藉這些機構和技術,通過技術手段(如報刊、廣播、電影等等)向為數眾多、各不相同而分布廣泛的受眾傳播符號內容。大眾傳播的正功能:1、傳播信息。2、引導輿論。3、教育大眾。4、提供娛樂。比較容易理解,不展開。
  • 媒介傳播的發展歷史及作用研究
    報紙作為普及範圍最大的印刷類大眾傳播媒介,是公眾以及企業較為偏愛的媒介形式之一,它具有信息詳細性、信息內容可選性、信息可保留性以及成本廉價性的特點,主要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 張海濤:自媒體藝術時代
    當今社會我們已經逐漸由「傳統精英化媒體時代」進入了「大眾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的我們人人都將成為「媒體人」和「發言人」,人人都有自由發言的權利。自媒體是全球信息化技術、意識形態、資本利益和開放程度各種因素綜合發展的結果。自媒體藝術一出現便賦有傳播與獨立性的功能,使得社會大眾接受到藝術的影響和態度,這樣才能參與到現實社會的發展和創造中來。
  • 社交媒體時代中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效果分析
    隨著「媒體社交化」的趨勢,具有強大傳播潛力的社交媒體成為國際傳播的新方式。本文以《人民日報》Facebook帳戶為例,探討社交媒體時代如何提高中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效果。 關鍵詞:國際傳播 《人民日報》社交媒體 Facebook 傳播效果 國際傳播可以理解為依靠大眾傳播進行的跨越國界的信息傳播。
  • 手機媒體在大眾傳播中的優勢
    以'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為標誌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揭開了信息全球化時代的新篇章。這一時代,地球愈益緊密地被聯結成一個整體,「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實現。不同國家、區域間的信息傳播、處理可以在同一時間完成。新媒體傳播的這種即時、共時的特徵,不但改變著傳統媒體的傳播理念以及運作方式。
  • 5G時代輿論生態變化與輿論引導新範式
    與大眾傳播時代相比,社會公眾並非只是「數量龐大」「分布廣闊」的被動的受眾,而同樣是具有很強自主性和參與性的信息傳播者。他們不僅可以主動地獲取信息,也可以主動地發布信息,與人分享和交流。在5G智媒時代,作為輿論主體的社會公眾進一步被賦權,從技術上講完全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自主的公共表達。以往單向的宣傳灌輸方式越來越難以奏效,對話溝通必將成為達成社會共識相對一致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