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小說在德國

2020-12-12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顧牧

  國際科幻小說大獎「雨果獎」頒獎典禮於8月下旬落下帷幕,N.K.傑米辛的作品《巨石蒼穹》摘得桂冠,令科幻小說這一文學類別再次引起全球讀者關注。將視線轉向中國,中國科幻文學近年來在國際上表現搶眼。2015年,劉慈欣憑藉科幻作品《三體Ⅰ》(英文版)獲得「雨果獎」;2017年,《三體Ⅲ:死神永生》(英文版)再次入圍「雨果獎」,雖然最後與獎項擦肩而過,卻仍舊說明中國科幻文學在國際範圍內愈發受到重視。

  獲得「雨果獎」後,包括《三體》系列小說在內的中國科幻文學作品迅速引起國際文學市場關注,這其中也包括德國。2017年2月,郝慕天翻譯的德文版《三體Ⅰ》登上德國《明鏡》周刊暢銷書榜,位列平裝虛構類作品第四名。2017年6月,德文版《三體Ⅰ》獲德國重要科幻文學獎項庫德·拉西茨獎最佳外國小說獎。2018年3月12日,由白嘉琳譯成德文的《三體Ⅱ·黑暗森林》在德國出版,這部譯成德文後長達800餘頁的中國小說,很快也登上《明鏡》周刊暢銷書榜。

  中國科幻小說在德國掀起譯介高潮

  對於《三體》在德國文學市場上引起的關注,德國翻譯家馬海默並不感到意外。他認為,科幻作品一旦獲得「雨果獎」,整個國際市場的大門便已打開。郝慕天對《三體Ⅰ》在德國的銷售情況很滿意。她認為,現在中國科幻作品在德國文學市場上非常受歡迎,人民文學雜誌社將《路燈》海外版的下一期主題確定為「科幻」,是符合讀者需求的好選擇。

  目前,劉慈欣等人的其他作品也在德國陸續翻譯出版。在馬海默看來,《三體》使中國科幻文學在德國掀起一個譯介高潮,但整體而言,每年只有十餘部中國文學作品譯介到德國,作者也僅限於劉慈欣等,其他科幻作家的作品比較少,目前中國科幻文學在德國的譯介範圍仍然有限。此前,德國讀者對於中國科幻文學可謂知之甚少。上世紀80年代中期,包括葉永烈的《腐蝕》等8部中短篇小說在內的中國科幻小說集和老舍先生的《貓城記》被譯成德文翻譯出版。此後中國科幻文學在德國的譯介工作進展相當緩慢。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青年學者施莉可以中國「80後」「90後」作家的科幻作品為研究對象,對德國主流出版社僅推介劉慈欣等的做法表示不解,在她眼中,中國還有很多值得譯介的優秀科幻作品。為使德國讀者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作品,柏林自由大學學生盧卡斯·杜博羅籌辦了一本名為《膠囊》的雜誌。《膠囊》第一期已於2017年6月出版,介紹了中國作家遲卉的科幻作品《蟲巢》。2018年這本雜誌即將推出第二期。

  回顧近年來中國文學在德國的譯介推廣過程,類似的高潮並不鮮見。2009年,中國成為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前後一年中,德國集中出版、再版了眾多中國文學作品。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曾長時間不為德國普通讀者關注的莫言作品開始走進大眾視野。在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這種因一些特別事件或特別關注點引發的集中譯介,在起到有效推廣作家作品的同時,也具有零散、隨機和缺乏系統性的特點,時常會隨事件失去時效性或關注點冷卻而結束,有時也會造成在譯介作品選擇上過度以商業利益為導向,值得我們注意和思考。

  「不一樣」的中國科幻小說

  打開德國亞馬遜網站,讀者對德文版《三體》多有評價,其中「不一樣」是頻繁出現的關鍵詞。一位讀者評論道:「如今一些作家和出版社都不關注創新和作品質量,很多作品都是『炒冷飯』,讓我感到無趣,而《三體》卻不一樣。」另一位德國讀者則這樣評價說:「我是多年科幻迷,我認為凡是能夠帶來全新理念的作品都值得一讀。《三體Ⅰ》全新而大膽的思路讓我著迷,現在第二部也是如此。」顯然,中國科幻文學與西方科幻文學的「不一樣」,是引起部分讀者閱讀興趣的重要原因。

  科幻小說這一文學類別在西方首先出現在英國,發展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在西方文學中,科幻小說已形成穩定的文學流派,出現過大批優秀、高產的科幻小說作家,數十年後依然擁有穩定的讀者群。然而,與任何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相同,流派一經形成,難免固化和套路化,繼而造成這種藝術形式的衰落。《三體Ⅰ》獲獎時,劉慈欣就曾經提出,當前科幻文學實際正處於整體衰落的過程中。究其原因,誠然一方面如他所說,支撐科幻文學的「科技的神奇感消失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斷重複的「俗套」導致讀者審美疲勞。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科幻文學迥異於西方科幻文學的思路與情節,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好的文學作品「走出去」,文化陌生感常常是難以逾越又必須跨越的障礙。對於數量龐大的德國讀者而言,「看不懂」是造成他們難以接受、讀懂,繼而喜愛中國科幻文學作品的主要原因。施莉可認為,以《三體》為例,小說中包含的大量與中國文化、歷史相關的內容,令不熟悉這些背景知識的普通德國讀者在閱讀時感到不明就裡,形成閱讀障礙。此外,有的讀者還認為,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其中蘊含的人生觀對於「僅接受過普通教育的歐洲人」來說相當陌生,同時中文名字也讓他們感到難以記憶,這些都對德國讀者全面理解作品內容造成一定影響。

  其實,因文化陌生感造成的接受困難並非科幻文學獨有,它是所有走出國門的中國文學共同面臨的問題。無論古代經典,抑或現代作品,都或多或少令對中國不甚了解的普通德國讀者感到「看不懂」,從而影響其民間傳播。而一部作品是否能在走出國門後真正落地生根,恰恰取決於它在民間的傳播情況。要解決「看不懂」的問題,讓作品被普通讀者了解和喜愛,不但要依靠好的譯者與譯著,更重要的還在於兩國人民與兩國文學之間能夠真正達成全面的「相互認識」。

  2017年,入圍「雨果獎」的《三體Ⅲ》未能續寫輝煌,冷靜思考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應該說,《三體》系列小說在德國和國際市場上的良好表現,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學「走出去」已呈現出愈來愈好的態勢。但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包括科幻文學在內的中國文學,在國門之外尚未深入民間,走入大眾。在一次中德作家與譯者的對話中,作家徐則臣談到,現在中國文學融入世界文學的速度比較緩慢,但未來是光明的,因為中國文學的推介「一旦進入某個軌道之後,就會產生加速度。到那時,中國文學在海外就不會再局限於少數高端讀者或研究者,會從精英閱讀真正走入民間。」(顧牧)

[責編:劉丹]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幻小說德國熱銷背後的冷思考
    國際科幻小說大獎「雨果獎」頒獎典禮於8月下旬落下帷幕,N.K.傑米辛的作品《巨石蒼穹》摘得桂冠,令科幻小說這一文學類別再次引起全球讀者關注。將視線轉向中國,中國科幻文學近年來在國際上表現搶眼。2017年2月,郝慕天翻譯的德文版《三體Ⅰ》登上德國《明鏡》周刊暢銷書榜,位列平裝虛構類作品第四名。2017年6月,德文版《三體Ⅰ》獲德國重要科幻文學獎項庫德·拉西茨獎最佳外國小說獎。2018年3月12日,由白嘉琳譯成德文的《三體Ⅱ·黑暗森林》在德國出版,這部譯成德文後長達800餘頁的中國小說,很快也登上《明鏡》周刊暢銷書榜。
  • 中國科幻在德國掀起譯介潮 人民日報:好作品要走出去
    2015年,劉慈欣憑藉科幻作品《三體Ⅰ》(英文版)獲得「雨果獎」;2017年,《三體Ⅲ:死神永生》(英文版)再次入圍「雨果獎」,雖然最後與獎項擦肩而過,卻仍舊說明中國科幻文學在國際範圍內愈發受到重視。獲得「雨果獎」後,包括《三體》系列小說在內的中國科幻文學作品迅速引起國際文學市場關注,這其中也包括德國。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晚清科幻風格差異很大,有政治宣言,有技術界說,有對國民性改造的呼籲,有童話式的科學普及。這些小說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國科幻起源、中國文化轉型的良好範本。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科幻小說的創作再度中止。
  • 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的宏大敘事
    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的宏大敘事 2019年02月18日 07: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詹玲 字號 內容摘要:21世紀初以來,隨著現實主義文學重歸文壇主流,當代文學重構宏大敘事的衝動和願望逐漸湧現
  • 陳楸帆暢談中國當代科幻小說與女性文學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阮佳聞):第70屆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於當地時間10月10日至14日舉辦。新一期《人民文學》雜誌德語版《Leuchtspur》(光跡)也在本屆書展期間出版發行。本期作者之一陳楸帆當地時間13日應法蘭克福孔子學院邀請出席了書展活動,與維也納孔子學院奧方院長李夏德、法蘭克福孔子學院德方院長王璟翎、獨立出版人諾拉·弗裡施以及翻譯家維馬丁就中國當代科幻小說與女性文學進行了對話。
  • 評《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中國「科幻之花」豔麗奪目
    人們將目光投向獲獎作家和作品的同時,也希望了解中國科幻文學創作發展的前世今生。今年五月,由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姚義賢、王衛英主編的《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匯集了數十位科幻理論研究專家的智慧,滿足了讀者了解中國科幻文學創作發展的需求。  該叢書主要由綜述、作品和賞析三大部分組成。
  • 科幻小說國外大受追捧 因科幻讀者比其他讀者更聰明?
    據了解,科幻小說的海外輸出在中國所有文學類型裡是最為成功的。《三體》連續十幾周在德國市場上站在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許多人買這本書作為節日禮物互贈。這足以表明中國科幻小說的藝術價值漸漸獲得了世界的認可。
  • 啟蒙視野下的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流變
    這一新的轉型趨向雖已受到學界關注,但目前的討論多為現象的表層梳理,缺乏從中國科幻小說發展史,乃至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視野進行宏觀、深入的思考。比如新世紀中國科幻小說的轉型是怎樣發生的?它與之前的科幻小說創作有怎樣的傳承與裂變?產生了哪些新質?這些新質從整個中國文學發展的角度來看,有著怎樣的價值和意義?目前的科幻小說創作還存在哪些問題?
  • 中國科幻文學歐洲受熱捧
    近年來,以《三體》系列小說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科幻文學作品憑藉其獨特的中國式「硬科幻」魅力、充滿溫度的人文情懷和鮮明的中國元素在法國乃至歐洲文學市場「圈粉」無數,引發同頻共振。以《三體》為例,自2016年法國南方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法文版第一部以來,這部小說便獲得了法國讀者以及文學評論家的廣泛好評。
  • 中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夏笳
    熱愛幻想類小說創作,其作品《關妖精的瓶子》於2004年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迄今已發表科幻作品《關妖精的瓶子》、《卡門》、《夜鶯》,奇幻作品《逆旅》等多篇小說。夏笳的《關妖精的瓶子》可以說是青春活力的象徵,我們的科幻需要純正的作品強化本原,也同樣需要青春活力,這種活力增添了未來的光彩。夏笳出生在歷史名城西安,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地方。父母一直很注重培養她的讀書習慣。
  • 聽劉舸講座《劉慈欣與百年中國科幻夢》,為中國科幻小說興旺歡呼
    劉舸介紹了當代文學中科幻小說的發展,她說,近年來,中國的科幻小說獲得了長足發展,已經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以劉慈欣為標誌,中國科幻文學這一「寂寞的伏兵」,正在從新時代以來文學視野的邊緣處,同時向各個方向突進。為此,筆者有理由為中國科幻小說的興旺歡呼。劉慈欣寫過「你的想像就是全宇宙」,他相信無垠的太空是人類想像力最好的去向和歸宿。
  • 日本學者筆下的中國科幻小說史
    上卷出自武田雅哉筆下,從中國古代神話一直寫到新中國成立前;下卷由林久之執筆,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寫到二十世紀末。像這樣研究中國科幻小說史的專著,原本應當由中國學者完成,然而卻由兩位日本學者率先寫出來了。日本十分注意對中國科幻小說的研究。日本著名翻譯家深見彈先生在《SF寶石》雜誌1980年第2期上發表了《中國科幻小說新貌》,並倡議成立了「中國科幻小說研究會」,被選為會長。
  • 《三體》風光映襯中國科幻小說的落寞
    昨天下午,被譽為科幻文壇「諾貝爾獎」的雨果獎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三體》英文版第一部獲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他也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人。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頒發的獎項,與星雲獎一起被公認為最具權威與影響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
  • 科學網—2019年的中國科幻小說
    《2019中國年度科幻小說》,星河、王逢振選編,灕江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星河 一部足夠優秀的作品,假如真的適合進行影視改編,並不在意具體內容的多少 我與王逢振先生一起為灕江出版社編選「年度中國科幻小說」,至今已20年。20年來,中國科幻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年選質量也逐年提高,每年我們在為年選撰寫序言時,也會有意識地為前一年的科幻文學發展做一個小小的總結。 2019年度科幻年選的編選已告完成並出版面世,一本嶄新的科幻年選再次呈現在讀者面前。
  • 小說《銀河帝國》引爆科幻熱潮 中國電影進入「科幻元年」
    原標題:小說《銀河帝國》引爆科幻熱潮 中國電影進入「科幻元年」  原標題:小說《銀河帝國》引爆科幻熱潮 中國電影進入「科幻元年」 其經典巨著《銀河帝國:基地》由讀客圖書引進以來備受矚目,創下科幻小說的暢銷紀錄。4月6日,正好是《基地》出版3周年,而這3年正好見證了科幻市場的變遷。昨日,記者連線採訪了讀客圖書科幻編輯許姍姍,以及在大陸的《銀河帝國》翻譯葉李華先生。
  • 新世紀以來中國科幻小說的現狀及前景
    摘要: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文學的變化,中國科幻小說成為21世紀中國文學拓展想像力邊界的最重要的文類之一,出現了一批反映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所面臨複雜現實的作品,構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科幻小說」。
  • 中國科幻文學歐洲受熱捧(五洲茶亭)
    近年來,以《三體》系列小說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科幻文學作品憑藉其獨特的中國式「硬科幻」魅力、充滿溫度的人文情懷和鮮明的中國元素在法國乃至歐洲文學市場「圈粉」無數,引發同頻共振。以《三體》為例,自2016年法國南方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法文版第一部以來,這部小說便獲得了法國讀者以及文學評論家的廣泛好評。
  • 「杞人憂天」被稱中國最早科幻小說 方舟子:阿Q心態
    日前,一則「杞人憂天是中國最早科幻小說的」說法在網上引起爭議。起因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峰在網上轉述科幻作家王晉康的觀點稱:「王晉康老師說:『杞人憂天』是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杞人跳出日常思維,從宇宙的角度思考人自己的命運,非常了不起。」
  • 《三體》:中國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
    《三體》:中國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三體》又稱「地球往事三部曲」,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分《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三部,主要講述了地球文明和三體文明的生死博弈。其中《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可謂是中國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
  • 「清汙」運動在事實上改寫了中國科幻小說歷史
    「科幻小說銀河獎」是中國科幻界唯一重要獎項。《科幻世界》破例在那一年的獎項中單獨設立唯一「終身成就獎」,頒給已經退出科幻創作舞臺十多年的鄭文光,以表彰他對新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事業所作出的無可替代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