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聆聽與分享中感知生活美學

2020-12-19 中國政府網

10多場藝術講座在國慶長假期間舉行,成為申城文化生活新熱點
在聆聽與分享中感知生活美學

藝術家管齊駿於中華藝術宮談畫中紅樓、藝術家丁筱芳在劉海粟美術館談中國畫的創作之路、瑞士著名平面設計師喬納斯·維格利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談書籍裝幀設計……國慶長假期間,有10多場藝術講座於上海的各大藝術展館、創意園區舉行。藝術講座已成為申城文化生活的新熱點。

據了解,上海博物館每年舉辦藝術講座約200場,很多講座信息一公布,立刻被熱情的觀眾「秒搶」;中華藝術宮每年舉辦藝術講座約120場,小小的演講廳經常湧進兩三百位聽眾。藝術講座不僅是不少公立藝術展館的「常規項目」,也為許多民間藝術機構所青睞。

名家指點迷津,N場講座只為一個展覽

上海全年舉辦展覽的數量在500個左右,平均每天都有一兩個展覽開展。如何讓這些展覽不僅僅是人們拍照時的「背景板」? 圍繞展覽本身,很多藝術展館在公共教育方面狠下功夫,舉行各種特色的藝術講座,讓更多藝術展覽為公眾所樂享。

「竹素流芳———周顥藝術特展」是上海博物館前不久舉辦的專題展覽。相比書畫、陶瓷,竹刻是稍顯冷僻的藝術門類。為讓普通觀眾理解竹刻藝術,上海博物館精心策劃了3場普及講座。「周顥本身並非職業的竹人,而是一位擅長詩文、精通書畫的文人。選擇竹刻,不僅受家鄉嘉定地區竹刻傳統的影響,更是因為周顥覺得這種手工藝的形態可以很好地表達自己在藝術上的追求和見解。值得一提的是,竹刻這一藝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見證著工藝美術與文人藝術之間靈光的碰撞……」聽完上海博物館工藝部副研究員施遠講解 《周顥的藝術》,再回到展廳現場,不少觀眾在展品前久久停駐。

上海油雕院美術館舉辦的「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獻展」,同樣是近期申城的熱門展覽。為什麼展覽名稱冠以「文獻」二字? 為什麼周碧初的教學筆記、素描本、證件等生活物件會悉數出現在展覽中,甚至包括了1939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展出於上海大新公司四樓畫廳的「周碧初、朱屺瞻、陳抱一、錢鼎、宋鍾沅聯合油畫展覽會」海報? 一連數場藝術講座為觀眾指點迷津。「結合與藝術家生活、創作有關的各種文檔、資料、信札、出版物、手稿、實物等文獻進行展示,觀眾不僅能夠了解藝術家的作品,也能了解藝術家的生平和藝術歷程,從而獲得藝術作品之外的另一種收穫。」針對此次展覽的首場講座 《文獻展的學術意義和文化價值》,就解開了人們的不少疑團。

前不久,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舉辦的《敦煌·生靈的歌》 特展曾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比展覽更給力的是展方為觀眾備上的一連12場講座,從敦煌藝術與中古傳統繪畫、敦煌壁畫中的中古歷史與社會一直發散延伸至敦煌壁畫中的服飾、敦煌傳統與當代的對話等主題。

有專家指出,時下美術館的理念正在發生變化:最初以藏品為主,進而以展覽為主,如今以教育為主,而藝術教育的重點就是藝術講座,這是美術館社會價值的體現,也是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

談論藝術的時候,擁抱的其實是生活

「我們現在認為是現代藝術先驅的一批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藝術家們,不但定期或不定期在沙龍展出作品,而且確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知名的『沙龍畫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馬琳於中華藝術宮主講的「展覽改變藝術」系列講座,今年5月至今已經舉辦5場。

「這段時間,觀眾問我最多的就是『為什麼我看不懂現當代藝術』、『為什麼很多怪甚至是醜的東西會被稱為藝術』。」馬琳說。退休工人高為鋼先生起初正是這樣的觀眾,越是看不懂當代藝術就越想弄懂它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連續4場講座聽下來,他坦言自己似乎「豁然開朗」,「通過藝術史上一系列重要展覽將藝術史串聯起來的這一系列講座,讓我這個總也記不住歷史年份的人一下子記住了藝術史上的重要節點。現當代藝術好像也沒那麼難懂嘛,我覺得它是有邏輯性的,就像做數學題一樣,每一步的發生都有跡可尋。」現在的高為鋼,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就是泡在各種藝術類公眾號推送的文章上,並踴躍地發表著自己對於藝術的看法,比如新近敲下的這句「藝術沒有懂與不懂,只有能不能感受」。

前不久舉行的大觀藝術講堂,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孫遜與聽眾分享他是如何以中國豐富的藝術收藏品的名義再讀中國文學史,又是如何讓自己的古典文學研究從藝術收藏品中獲得靈感和線索的。而在興園創意園區的「雲藝術」講堂上,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王遠談論著藝術與生活無法脫離的關係,「只要我們還有生活的熱情,就無法迴避藝術的存在」……時下不少藝術講座,談論的已經不僅僅是藝術了。它們注重跨界性,將古今中外藝術欣賞作為原點,突破著傳統模式化的話題,以隨意的狀態、愉悅的感受激發著、人們發現美的興趣。王遠告訴記者:「我們現階段校園裡的藝術審美教育並不十分令人滿意,社會公益性的藝術講座作為針對普通人群的一種補充教育,為人們打開了通向美的另一扇門。」馬琳則坦言,在歐美一些國家,講座、論壇等藝術教育活動早已成為生活的一個部分,除了知識的傳授,還有分享、交流,如同一個社會大課堂。「藝術離生活並不遙遠,審美是安頓生活的一種方式。」(記者 範昕)

相關焦點

  • 發現生活之美 資生堂發布《日式美學白皮書》
    》從中國年輕人的視角出發,講述受訪者對日本獨特美學文化的感知,對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情感訴求展開富有穿透力的表達,引發讀者的興趣與共鳴。白皮書中針對「你如何定義心中的『日式美學』」調查問卷提供了詳實、系統的分析報告,從美學、社交、消費、生活、未來發展等多個維度展開,用理性圖文解讀受訪者的認知,展望精緻美好的生活圖景。從基本認知到理性消費,從精神追求到對理性生活狀態的嚮往,每個人心中的日式美學都有不同的形態,但對品質和美感的探索卻從未改變,日式美學正在影響越來越多追求品位的當代中國年輕群體。
  • 打開通往日本美學世界的神秘大門 資生堂發布《日式美學白皮書》
    》從中國年輕人的視角出發,講述受訪者對日本獨特美學文化的感知,對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情感訴求展開富有穿透力的表達,引發讀者的興趣與共鳴。白皮書中針對「你如何定義心中的『日式美學』」調查問卷提供了詳實、系統的分析報告,從美學、社交、消費、生活、未來發展等多個維度展開,用理性圖文解讀受訪者的認知,展望精緻美好的生活圖景。從基本認知到理性消費,從精神追求到對理性生活狀態的嚮往,每個人心中的日式美學都有不同的形態,但對品質和美感的探索卻從未改變,日式美學正在影響越來越多追求品位的當代中國年輕群體。
  • 讓美學成為一種生活丨幸贏空間美學館「上海生活美學家居」走紅
    家居設計能否真正地成為一種生活美學?  幸贏空間設計在徐匯打造的「幸贏生活美學館」給出了一個答案。  這個美學館裡,除了常見的家裝功能區的展示外,還融入了全新的生活美學場景,並結合全程透明的施工節點設計、嚴苛標準的磐石工法進行了全面展示。「所見皆可得」的生活場景式體驗,得到了到場的嘉賓和新老客戶們的一致好評。
  • 藍潤璞悅天府酒店藝術分享會回顧 | 生活+美學的完美碰撞
    為了提升藍潤客戶生活品味和審美水平,向大家展示一個更多元的藝術生活,藍潤璞悅天府酒店於9月19日開啟了藝術季活動。並邀請了許多會員好友、媒體、知名藝術家一起參加了這場藝術分享會,讓大家一起共品藝術生活。於是,在這個舒適的初秋下午,我們伴隨著一些畫作,在藍潤璞悅天府酒店體驗了這場東與西的時尚藝術生活美學。
  • 生活美學:環境美學的新拓展
    從參與審美的連續性和情境性出發,柏林特指出環境美學和生活美學具有關聯性:「與環境美學相關的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可以將審美感知擴大到日常生活的情境和事物。」2而生活美學的情境性使參與成為核心:需要以一種開闊的心態融入藝術、環境或日常生活的審美中,由文化習俗、教育、個人生活實踐共同構成的知覺是審美的關鍵,欣賞者文化習俗、個人經驗等的參與成為審美的重要構成部分。
  • 不懂生活美學,直到遇上蔣勳的醃漬苦瓜
    這大概就是中國美術裡講究的「留白」,懂得給生活留白,留白處,才有美的可能。而就在這本書四講中的第一講——「食之美」裡頭,我學到了第二課,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課:感知力。他分享了一道料理,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就是推文標題裡提到的「醃漬苦瓜」。原來,這才是餐桌上真正的生活美學:「從品嘗食物開始,建立起自己對生活周遭所有點點滴滴小事物的注意」,包括對身邊的人。
  • 日本主婦的「生活美學」,憑什麼走紅了ins?
    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一起來分享日本主婦的生活美學,究竟是憑什麼走紅了ins,並且還獲了得許多網友的欣賞?一是,日式生活美學,注重對細節的感知。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在傳統的日式料理中,呈現出來的碟碟罐罐,和食物的色澤,搭配的都非常完美。什麼樣顏色的食物,搭配什麼樣材質的食器,都是有講究的。正是因為這樣一份對細節的感知,也不斷成全著日本主婦的生活美學,讓她們在日常之中,能夠帶著美的眼光,去打磨眼前的生活。
  • 上海「書聲」讀書分享會:在這裡聆聽、表達、分享
    圖片說明:思考、創變  當電視機中,主持人董卿目光狡黠地注視著電視機前的你,問出這個你我久未思考的問題時,那一瞬,大部分人對心靈的虧欠似乎都無處遁形。  是的,不閱讀是對心靈的虧欠。但,快節奏的生活又讓身為城市人的你我好似有著用不完的藉口,不去閱讀。人們發現,唯有閱讀才最能幫助自己抵達內心的彼岸。以讀書促修身,而修身又能促讀書。於是,各類讀書活動便出現了。
  • 從陶藝出發,探尋當代生活美學
    聆聽人與陶土彼此發現、相互塑造的動人歷程。紀實書寫15位陶藝名家的創新探索聆聽人與陶土彼此發現、相互塑造的動人故事。《生活月刊》創作團隊尋訪了十多位寶島知名陶藝家和茶道家,為讀者推出新書《陶藝美學錄:尋訪當代陶藝名家》,紀實書寫大家們的心路歷程與創新探索,以及各自為陶藝發展做出的貢獻。
  • 日式生活美學:眼前的生活,盡七分的力剛剛好
    日式生活美學:眼前的生活,盡七分的力剛剛好人只有生活在有點閒的世界裡面,才不會過得太過匆忙焦慮,也不會過分抑鬱,從而形成各種亞健康的情緒。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走進日式生活美學,被當地人對眼前生活的態度所打動,她們不追求盡全力地生活,而是盡七分的力,剛剛好。
  • :在城市行走中尋找當代人居生活的藝術美學
    人類的大量活動都在建築中進行,呼吸、行走、取暖、避寒……人類創造了建築,建築反過來又影響了人。隱秘性、安全感、光線、適宜的高度、聲音的穿透性……是現代人對建築及室內空間的高層次需求。  在我們的一生中,建築就像一個潛藏的模具,人生則如同流動的液體,我們每個人在模具中被重新澆築、冷卻,從而形成了帶有模具形狀的、不同的輪廓,我們將之稱為「生活方式」。
  • 在MK廚房,和生活美學不期而遇
    【天極網IT新聞頻道】隨著時代的更替,人們對廚房生活的追求發生著變化,時至今日,廚房生活逐步升級,廚房空間由去邊緣化演變至趨中心化,從而衍生出整體廚間,「大廚房」、「生活美學」等概念也應運而生。廚房空間角色易位,改變和引領著人們對於生活的全新想像與理解。在全球高端廚間設計風潮中,尤以義大利設計理念和體系深受用戶推崇。
  • 饕餮盛宴後國際美學體驗官漫談成都生活美學
    在「尋香之旅」活動正式啟動前,成都面向全世界徵集並邀約了十餘位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美食、旅遊類嘉賓作為成都生活美學體驗官。5月17日、18日,嘉賓們已經在成都進行了豐富的美學體驗。包括了在川菜博物館學習製作豆瓣醬,向青城派武術第三十七代傳人學太極,參觀安仁古鎮,觀看沉浸式話劇《今時今日安仁》等活動在內的全方位生活美學體驗,讓體驗官收穫滿滿。
  • 這個叫22度的地方,可以感受到很多生活中的美學
    作為一家酒店,它不僅是旅途中溫馨的家,還力求把酒店打造成為品味生活美學、感知美好生活、豐富精神生活的心靈棲息地。先後參加了他們舉辦的油畫沙龍、音樂沙龍、插花派對、讀書會、手工DIY等活動,每次的活動人數不多,也不轟轟烈烈,但卻是有專業人來講解和指導,讓人在尋找美好生活方式的道路上,不斷的收穫驚喜。
  • 遇見知音,聆聽天籟之音 上海星瀚奔馳She's Mercedes 主題活動
    何不將自己沉浸入音樂的世界中上海星瀚She's Mercedes 音樂主題活動誠邀鋼琴演奏家林志傑博士華麗演繹貝多芬鋼琴曲共同領略聽覺的盛宴活動時間:2020年6月13日籤到時間下午13:30活動地點:
  •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透明的聲音》:聆聽看不見的世界
    開幕式現場2017年5月8日下午,《透明的聲音》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匯聚了來自中國、法國、美國、比利時等國26位藝術家的45件作品分布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內部的核心筒與迴旋的坡道展廳中也因為有了視覺的載體和美術館的場域,一般人很難覺察到的聲音被藝術家拎出來、放大、展示,它們被聆聽、被注意、被感知,聲音收穫了與視覺形象相同的地位。它不是視覺表現的附屬品,在這裡,聆聽與觀看同樣重要。
  • 生活美學中的現代生活 愛馳家居尋跡·品味璞時之旅活動圓滿結束
    愛馳家居致力通過生活美學發現並詮釋現代生活方式,引領現代家居生活新風尚。為深入的品味現代生活方式,找尋生活美學之「感」,愛馳家居發起《尋跡》系列活動,旨在通過對生活方式的品味,尋找生活美學的最佳體驗。以此進一步提升產品研發能力,引導消費者認知生活美學,感知愛馳情懷,向消費者提供更有品質的產品及更優質的服務。自愛馳家居新中式產品璞時系列推出以來,深受消費者喜愛,帶著客戶對新中式生活的嚮往,4月15-16日愛馳家居開啟《尋跡》第一季——品味璞時之旅。
  • Enwise教育入駐上海悠方,共同感知生活即教育
    近日Enwise教育集團籤約上海悠方購物中心,將於10月迎來上海首家Enwise LETS House嬰幼兒成長中心的盛大開業。目前Enwise教育在華東區域落子蘇州紅唐、上海悠方兩家直營中心,為Enwise在華東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是實現2021年全國布局目標的重要一步。
  • 那些隱藏在現實生活中的美學藝術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從來沒有停止腳步。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為了紀念生活中出現的美好事物,用壁畫、雕塑、建築等方法保留了歷史的那一瞬間。從而誕生了燦爛的史前文明。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要解決也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靜下心來,睜大眼睛仔細觀察身邊的一切事物,於細微之處體會生活的美好。正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言 ——生活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任何事物,只要是我們能看到、能感知、能體會到的,我們都可以理解為生活。
  • 69家老字號打造「海派生活」 邀請世界「感知」上海
    (第二屆進博會)69家老字號打造「海派生活」 邀請世界「感知」上海  中新社上海11月4日電 題:69家老字號打造「海派生活」 邀請世界「感知」上海  中新社記者 李姝徵  如何讓世界「讀懂」上海?